《环境保护概论》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四点):(1)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2)危害后果不同。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3)污染源不同。 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4)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 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环境保护概论 考试重点

1.环境: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2.城市环境:人类利用和改善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3.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
相对地说,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
4.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补给,破坏自然界的水分循环。
城市化还增加耗水量,导致水资源枯竭,供水紧张。
地下水过渡开采,常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
(2)对水质的影响: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6.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1)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7.1972年6月3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地球。
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主题: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成体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的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10.林德曼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11.碳、氮循环示意图12.自然资源: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环境保护概论》总结复习

環境保護概論第一章绪论環境問題的定義:由于人類活動作用於人們周圍的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的影響問題。
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的統一,人類改造環境,環境也反作用于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調節人類社會活動與環境的關係,但要真正實現這種易傲杰必須具備下列條件:在通曉環境變化過程的基礎上,預測人類社會活動引起的環境影響,掌握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要以環境制約生產,運用規律改造環境;全面規劃、合理佈局、有計畫地安排社會生產力,使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關係協調起來;要提高人類對環境價值的認識,使千百萬人協調動作,為實現這種調節進行系統的自覺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4、污染治理难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的涵义: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1、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指: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时间、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等(列举其中三例,其中大气污染)。
2、世界环境日是指每年的6月5号。
3、1962年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揭示了杀虫剂DDT的危害。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各种现象。
4、环境按功能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5、次生环境问题可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或耗竭和生态破坏三种基本类型。
6、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禁止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大气、噪声、废物。
7、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8、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或物质生产)。
9、生物多样性是概括的术语,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或景观多样性。
10、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
11、景观的基本要素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
12、非生命物质包括阳光、温度、矿物质、空气、水、等。
1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1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一般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15、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括5个等级: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稀有种、未定种。
16、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7、景观多样性:是指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18、大气结构一般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1. 环境问题的定义: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为中国21世纪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该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发展通常受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因素制约。
人类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环境承载力极限之内。
4.可持续的内涵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是指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所提高。
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源总量存量不变或比现有的水平更高。
从经济学角度讲,单纯使用存在银行里的本金所产生的全部利息就是一种可持续的过程,因为它保持了本金的数目不变,而任何比这更高的使用速度则会破坏本金。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共同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
环保概论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精心整理

第一章环境问题的由来环境就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人工环境: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干沉降: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
湿沉降: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
我国酸雨特点:频率高、酸度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富山事件(骨痛病):镉(1931-1975) 米糠事件:多氯联苯(1968) 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粉尘,重金属(1955) 水俣事件:甲基汞(1953-1961)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5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48)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1943)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30)第二章地球环境地球环境:又称地质环境,它是由岩石、浮土、水和大气这些地球物质组成的体系。
它提供人类的物质来源;提供人类栖息的场所和活动空间;提供人类以矿物和能源。
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米勒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氧革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吸收氮,并用其在体内合成蛋白质;而微生物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又将蛋白质转化成氮气进入大气。
使得原来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为主的还原性大气,转化为以氧气、氮气为主的氧化性大气。
大气中游离氧对生物有重要的意义:1、生物的代谢方式从厌氧生活发展为有氧生活;2、氧浓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形成臭氧层。
(整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
2、进行水污染防治,根本原则是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治”是指必须对污(废)水进行妥善的处理,“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3、为有效地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相关控制技术的开发主要在三个方向:过程控制技术(减量化) 处理处置技术(无害化) 回收利用技术(资源化)其中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是目前的重点研究内容。
4、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产性污染物:主要是工业“三废,其次是农业污染物(化肥、农药等);生活性污染物:粪便、垃圾、污水等;放射性污染物: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医用放射源,工农业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
5、噪声的控制:(1)声源控制;(2)传声途径控制;(3)接受者的防护。
6、环境容量=环境标准-环境背景值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8、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9、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包括物资回收和热能回收两个方面。
10、处理城市垃圾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宜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11、水体监测有机综合污染指标:COD,BOD,DO,TOC(Total organic carbon 总有机碳量)12、大气监测:SO2,NOx,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总悬浮颗粒物),其它(H2S,CO,CO2,NH3 );酸雨;烟道气;汽车尾气13、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间接危害性。
14、环境管理的特点:综合性(对象、内容、手段)区域性(自然、经济、环境质量标准)群众性(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二名词解释1、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
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4.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一、环境概论环境(广义):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种中心事物有关联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旅览、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其中聚落环境分为:院落环境: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村落环境:农业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其主要的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的由来;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三、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露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实质,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两次国际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1972年6月5日;斯德哥摩尔;口号“只有一个地球”;定下6月5日是环境保护日。
第二次:1992年6月3日;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一、概述生态学可分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学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成分:能源、气候、基质、物质代谢原料等。
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类型:按人为干预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小到自然界中的一滴水,大到地球表面圈层,都是一个生态系统)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能量守恒2、能量的传递时按照从集中到分散,从能量高向能量低的方向进行3、十分之一定律(百分之十到二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根据储库的性质不同,地球化学循环可分水循环、气态循环和沉积型循环1、碳循环(结合全球变暖)2、氮循环(结合土壤肥力)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包括三方面: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输入与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结构的多样性,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功能的完整性:运转的越合理,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强。
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1、自然因素: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
如水灾、旱灾、地震等。
2、人为因素:(主要原因)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信息系统的破坏。
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标志:结构上的标志:首先表现在一级结构的缺损和二级结构的变化,当组成一级结构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缺损时,即表明生态平衡失调。
功能上的标志:能量的流动的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
生态农业:第四章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一、概述自然资源:广义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可分:可更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不可更新资源;恒定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不合理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1、水体流失2、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3、土地沙漠化二、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土壤与土地的区别:造成耕地不断减少和退化的原因1、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2、荒漠化与水图流失3、土地污染4、土壤次生盐渍化5、管理不善中国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1、制定土地总体规划2、对建筑用地和耕地实行总量控制3、建立占用耕地补偿制度4、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5、强化土地管理的监督检查6、加强生态建设7、防治耕地污染三、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森林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1、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森林是木材生产基地;3、森林是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4、森林生态系统可净化环境森林资源的保护:1、强化森林管理2、改变林业经营思想3、加速造林、优化结构、调整林业生产布局4、加强林业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2、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3、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4、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5、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在于:1、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2、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钟的天然贮存库;3、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首建于美国1872年的黄石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1、加快建设步伐、扩大面积、改善结构布局;2、完善立法、健全机构;3、实行自力更生、自养自助的政策;4、实行有效的管理模式;5、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污染物: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4、污染治理难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一)毒物的侵入和吸收(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也可经皮肤侵入,水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呼吸道被人体吸收)(二)毒物的分布和蓄积(毒物由血液分布到人体各组织,在人体各组织长期隐藏积累,这种现象叫做蓄积。
铅蓄积在骨内,DDT蓄积在脂肪组织内)(三)毒物的生物转化(除很少一部分的毒物可以以原形被排出人体外,绝大部分的毒物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
该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四)毒物的排泄急性危害:(一)急性烟雾事件(代表城市:伦敦)原因:由于烧煤排出的飘尘和SO2造成的急性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是飘尘,其次是SO2。
地区条件:多出现在谷地或盆地,无风或微风地区,经常出现大气逆温的地区,以及有污染物大量排放的污染源的地区。
症状:呼吸道、胸闷、咳嗽、嗓子痛措施:大力除尘(二)光化学污染(代表城市:美国洛杉矶和日本的东京)原因:由于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形成光化学氧化剂【O3、NO2、NO、过氧乙酰酸酯(PAN)】,与工厂排除的SO2遇水分产生硫酸雾相结合而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症状:刺激眼睛;O3会引起胸部压缩、刺激粘膜,植物变黄。
条件:天气晴朗,交通高峰期,湿度较低地区条件:多发生在汽车多的城市。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平流层下部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为等温层。
平流层的上部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
这是因为在平流层的上部存在一厚度约为20公里的臭氧层。
该臭氧层能强烈吸收200~300 nm 的太阳紫外线,致使平流层上部的气层明显地增温。
大气污染的涵义: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人为因素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可按如下几种方法分类:(一)污染物发生的类型1生活污染源2工业污染源3交通污染源4农业污染源5建筑污染源(二)污染源位置的分布1点源2线源3面源在我国大气环境中,具有普遍影响的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是燃料燃烧。
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六种。
(一)颗粒污染物:1粉尘2烟3飞灰4黑烟5雾6煤烟尘7总悬浮颗粒(TSP)(三)光化学污染(形成的条件、危害和主要污染物)光化学污染(代表城市:美国洛杉矶和日本的东京)原因:由于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形成光化学氧化剂【O3、NO2、NO、过氧乙酰酸酯(PAN)】,与工厂排除的SO2遇水分产生硫酸雾相结合而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地区条件:多发生在汽车多的城市:夏季阳光强烈;地处较低地区洛杉矶的特点:1.汽车多;2.地处洛杉矶盆地;3.夏季阳光强烈表现:城市上空笼罩着白色烟雾(有时带有紫色或黄色),大气能见度降低,具有特殊气味,刺激眼睛和喉粘膜,造成呼吸困难。
生成的强氧化剂臭氧可使橡胶制品裂开,植物叶片受害、变黄甚至枯萎。
特征:(1)棕黄或淡蓝色烟雾(2)夏季晴天发生(3)氧化型烟雾(4)刺激性产物:O3、NO2、NO、过氧乙酰酸酯(PAN)、醛、酮、过氧苯酰酸酯(PBN)(二次污染物)等大气稳定度取决于气温垂直递减率(r) 与干绝热递减率(rd) 之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