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史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这些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物质是唯一的、永恒的,它是无限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的原则,认为精神、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它强调认识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统一。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世界和认识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矛盾的普遍性。
辩证方法是通过分析矛盾的双方,揭示矛盾的发展规律,以及矛盾的转化为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辩证方法是一种全面、具体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矛盾的运动和解决。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的结果,也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实证的方式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实证方法注重观察事物的现象、收集数据、进行实验和比较,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改变世界、推动社会进步。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本文将围绕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展开讨论,并一步一步回答有关这两个理论的问题。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物质是永恒存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和起源。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的存在是依附于物质的存在,并反映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分析和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方法。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承认事物的多样性、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社会性质的产物。
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是具有科学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来进行的。
2. 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的组织形式。
3. 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等。
4. 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社会的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关键。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 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分析和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方法和原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
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
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个发展阶段唯物主义物质观,从古至今,经历了几番波折,每一步都充满了曲折与磨砺。
我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看看这些阶段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1. 古代物质观1.1 原始物质观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对物质进行探讨。
像泰勒斯那家伙,他说水是万物的本源,这种观点虽然简单,却揭开了对物质认知的序幕。
再比如恩培多克勒斯,他认为四种元素——土、火、水、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成分。
虽然他们的理论有些天真,但毕竟是踏出了第一步。
1.2 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接下来,亚里士多德可谓是把物质观念带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提出了物质和形式的理论,认为万物由“质料”和“形态”组成,物质是变化的基础,而形式则是物质的实际体现。
这种观点把物质的本质与现象分开了,也算是开创了唯物主义的新方向。
2. 近代物质观2.1 机械唯物主义进入近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机械唯物主义应运而生。
比如笛卡尔,他认为物质是由广延性和运动构成的。
他的理论可以说是为现代物理学铺平了道路。
牛顿的经典力学更是奠定了物质运动的基础,机械唯物主义也因此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2.2 黑格尔的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虽然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先驱,但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偏向了理想主义。
不过,他对历史和思想的发展进行辩证分析的方式,为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辩证法虽然复杂,却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动态变化。
3. 现代物质观3.1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说是对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升级。
他们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也让唯物主义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
3.2 量子力学与现代物质观最后,我们来到现代量子力学的时代。
物理学家们发现,物质的最基本成分——粒子,不再是我们过去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量子理论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奇妙与神秘。
虽然它让人觉得很抽象,但也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物质的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史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以物质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特别是十九世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物质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是哲学物质观的高级阶段。
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就对哲学的物质观作了唯物辩证的说明。
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物质的这一共性属于各种具体实物的个性之中,没有脱离各种具体实物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物质自身”。
人们既不应把“物质”同各种具体物质隔离开来,也不应把“物质”归结为某一具体实物的某一层次,例如原子。
恩格斯站在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之上,还指出原子应该也是复杂的,可分的,不能把它看做是最小的,最终的实物颗粒。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发现了某些元素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原子有电子等更小的颗粒,而且电子的质量可以随着它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推翻了原子的不变性,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的观念。
但是,对于这些伟大发现,一些受形而上学思想支配的物理学家却作出了“原子非物质化”的错误结论怀疑物理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个物理学规律的可靠性。
唯心主义也乘机向唯物主义发动进攻。
如马赫主义就打着“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的招牌,歪曲科学新发现的真正意义,大叫“物质消失了”,一切客观对象,规律都只是人的主观经验,感觉,是对主观经验,感觉的整理等等。
当时,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修正主义者也与之呼应,借机攻击辩证唯物主义。
这些事实说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不能经受科学发展的考验,而且由于本身的局限性,也制服不了唯心主义,反而使唯心主义有限可成。
辩证唯物主义

2、认为物质是可知的,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区别了不可知论。
3、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了一切旧唯物主义。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第一节 运动
一、内涵: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二、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
2、世界统一于存在(×)提示:存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混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折中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凡是存在都应是物质的存在。
第二节 哲学物质范畴的意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石
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第二节 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之所以存在是在实践中存在
1、实践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一切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
2、正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生命体。
3、正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人类社会,从而把人与动物相区别,使人成其为人,从而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一)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快乐小贴士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提示:该观点说明运动的主体是精神,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反对了形而上学。
“道不变,天亦不变。”“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刻舟求剑”。(提示:以上观点说明了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以静止的状态存在的)
3、中国古代哲学把实践只归结为人的道德活动。
旧哲学实践观的缺陷在于或者只从实践的主体,或者只从实践的客体方面片面地把握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

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由社会矛盾的运动和解决推动的。
历史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基本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变化。
无论是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着矛盾冲突和曲折变化的过程。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矛盾的主体和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奴隶制的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灭亡、无产阶级的崛起,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源头。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主线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制度和结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奴隶制的私有制、封建专制的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不断经历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演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规律。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突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性、阶级性和生产方式性。
它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阐明了历史的主要矛盾和动力,指导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1.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听上去可能有点拗口,但其实它不难懂。
简单来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就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这些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1.1 物质的定义先从“物质”说起吧。
物质就是指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我们能看到、摸到的,比如桌子、椅子,也包括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空气。
它们都属于物质的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一切都源于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
1.2 物质的变化而且,这些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你看,树木长大了,河流流动了,天气变冷了,这些都是物质变化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是自然界的本质。
所以,我们要理解世界,就得懂得这些变化的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其实很有趣。
它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还强调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1 物质决定意识第一个要点是“物质决定意识”。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等意识活动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饿的时候很难有好心情,这就是物质(食物)对意识(心情)的影响。
这说明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和物质有密切的关系。
2.2 变化和发展第二个要点是“变化和发展”。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中前进。
比如说,科技的发展从蒸汽机到智能手机,社会的进步也是一样。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些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内在规律的。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永远不会停歇。
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那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它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我们的行为方式。
3.1 对世界的认识首先,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比如,了解了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改进生活条件。
比如说,科学家们研究气候变化,就是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帮助我们应对全球变暖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以物质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特别是十九世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物质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是哲学物质观的高级阶段。
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就对哲学的物质观作了唯物辩证的说明。
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物质的这一共性属于各种具体实物的个性之中,没有脱离各种具体实物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物质自身”。
人们既不应把“物质”同各种具体物质隔离开来,也不应把“物质”归结为某一具体实物的某一层次,例如原子。
恩格斯站在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之上,还指出原子应该也是复杂的,可分的,不能把它看做是最小的,最终的实物颗粒。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发现了某些元素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原子有电子等更小的颗粒,而且电子的质量可以随着它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推翻了原子的不变性,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的观念。
但是,对于这些伟大发现,一些受形而上学思想支配的物理学家却作出了“原子非物质化”的错误结论怀疑物理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个物理学规律的可靠性。
唯心主义也乘机向唯物主义发动进攻。
如马赫主义就打着“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的招牌,歪曲科学新发现的真正意义,大叫“物质消失了”,一切客观对象,规律都只是人的主观经验,感觉,是对主观经验,感觉的整理等等。
当时,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修正主义者也与之呼应,借机攻击辩证唯物主义。
这些事实说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不能经受科学发展的考验,而且由于本身的局限性,也制服不了唯心主义,反而使唯心主义有限可成。
为了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回击唯心主义的进攻,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论著,其中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
这是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项伟大贡献。
列宁写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这个言简意赅的物质定义,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点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彻底坚持看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锐利武器。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列宁物质定义的根本特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世界上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
正是从这个最基本的关系或矛盾中,列宁同唯心主义者针锋相对,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物质作出了最基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科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唯物主义的鲜明党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
因此,意识不过是物质这个世界唯一本源的产物和特殊的表现,决不能象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对立的另一个本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和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然之物”。
当然,有些东西,如原子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等,是我们的感觉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手段感知它,通过人的理性思维去反映,把握它。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可认识的;随着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如不可之论者所说的不可认识的东西。
这就为人们探索宇宙奥秘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出了最高哲学概括,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看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物质的结构是物质的个性,它是可变的,相对的;一切具体形态和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又都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这是物质的共性。
它是不变的,绝对的。
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性。
物质作为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结论永远不会被推翻,只能为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证实。
所以,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这就是列宁的物质定义所彻底的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为了正确把握列宁的物质定义,需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在说明世界的本源,说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时候,这能把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除“客观实在”外不能再给物质附加任何其他属性。
世界是产生于精神,是人的感觉,思想或者某种虚无缥缈的“客观”精神的体现呢?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却可以为人们所感知,所认识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呢?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列宁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针对唯心主义的虚构和歪曲,作出了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科学论断,指出“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从而堵塞了用感觉,心里要素和观念等等对物进行的“普通代替”的任何空隙。
其二,当我们超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范围,就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本身进行考察时,又不能把“客观实在”这个物质罪本质的特性,同物质的其他特性对立起来。
事实上,物质本身及其表现形态除了“客观实在”这一根本特性以外,还有一些普遍的特性。
例如,任何物质形态都在时间和空间中永恒地运动着,都具有可变性,持续性和广泛性等基本属性。
又如,任何物质形态都具有一定的内在的结构和层次,它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有规律的体系。
当然,这些特性都是建立在“客观实在”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客观实在”性也不能离开物质的其他基本特性而单独存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即概括着物质的本质,也概括着物质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它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它首先概括着各种物质形态多样性之统一的本质和基础就是“客观实在”;同时,它又概括着各种物质形态所共有的基本属性(如变动性,结构性等)的总和。
这些基本属性同物质客体一样,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在认识论范围内,也是意识,精神相对立的。
就是说,它们也是物质性的即客观实在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在现代科学的飞跃发展中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现代科学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物质客体,物质形态,而且发现了更多的物质结构,物质特性。
科学认识以深入到探讨原子核内部基本粒子本身的结构和特性阶段,以物质结构和特性的研究上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新的科学事实。
这说明,人类对物质和物质特性的认识,较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时代,是大大前进,大大深化了。
但是,正如列宁所说:“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世界上的这一切里程碑都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
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无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的,而且无限的存在着。
正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认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和感觉之外这一点,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同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
”列宁的论断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得到了光辉证实。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证实了物质形式的可变性和不可穷尽性的原理,证明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特性的每一发现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个“里程碑”,而不是它的“终点”。
人类对物质结构,特性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一直到目前发现三百多种基本粒子这一认识深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现代科学揭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们是由物质的更深的层次所构成的。
这些更深层次的微观客体都毫无例外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还有,过去人们曾经认为存在着一种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
现代科学证实这种“绝对真空”是没有的,在“真空”中充斥着各种“场”,电磁场,引力场,核力场等等。
这些场虽然不表现为实物粒子,但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们对物体或各种实物粒子都客观的发生着作用。
这证明它们同实物粒子一样,也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上述成就都毫无例外的说明,科学发现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未改变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确凿事实,反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论断。
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是封闭的而是活生生的创造性的学说,它始终同科学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发展,不断用科学的新事实,新结论来充实,丰富和验证自身的内容。
正因如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科学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史证明,任何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以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是从客观实在性出发的。
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批判在物质问题上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继续宣传“物质消灭了”的荒谬理论,说什么在微观世界中物质以一种“颇为离奇的方式消失了”,变成一种捉摸不定的观念的活动。
这个结论是同现代科学发展的确凿事实背道而驰的。
存在主义者以“存在”这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他们认为,一切现实的东西之外以为现实,纯粹是因为“我是我自身”;说什么“排出了人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东西,都会“陷入虚无”。
不难看出。
这种把个人的存在,“个人主观性”当作一切存在的出发点,由此而推到出整个世界的存在的观点,是赤裸裸的个人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必须批判诸如此类的唯心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