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全过程的认识,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的发展变化的统一体,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下面我们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入手,深入探讨这一哲学理论的内涵。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辩证法。
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指的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组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矛盾统一体。
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被否定,但同时也会保留其积极因素,从而产生新事物。
质量互变规律指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质的飞跃,即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观关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革新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实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验证,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达到真知灼见的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反对空想、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人的历史使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冲突的共产主义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观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全过程的认识,关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注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人的历史使命。
辩证唯物主义观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ppt课件

重视意识 的作用, 精神的力
质 具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 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
量,树立 正确的思 想意识,
有 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 克服错误
能 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任用; 的思想意
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识
作 调节和控制作用
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两个依据: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尊重客观规律 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四个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 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①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②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 所作为的思想。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D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1.(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三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 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 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 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 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 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 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 型升级。 (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 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12分)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 学。( × )
马克思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

二、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物质
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原子看作物质
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 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 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 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 不变的属性。
2、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主体。
形而上学的观点: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 不变化的。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 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唯心主义观点:“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 动。一僧曰:风动。慧能进曰:不是幡动,不 是风动,仁者心动。” (《坛经》)
(1)涵义
辩证法——黑格尔第一个用以指关于普遍联系和永
恒发展的哲学思想,现已成为辩证法的通常含义。
法的反义词。是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 矛盾的观点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行而上学——自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辩证
(2)特点
辩 证 法: 联系、发展、全面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
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
(3)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它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 限。 它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的涵义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 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 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 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 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 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 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辩证唯物主义观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物质的本质及物质的运动发展规律,提出了对世界及一切事物的认识方法,是一种对世界及事物发展运动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质是存在的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表现。
物质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是永恒的、不可逆的,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形式,在物质的基础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是具有运动的。
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
物质运动的本质是矛盾的运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内部存在各种对立的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导致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观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经历变化、发展和终结的过程。
物质世界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通过矛盾的运动而形成,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事物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看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也必须从这种联系性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向着更高的形态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
辩证唯物主义观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它贯穿于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整体运动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1. 对立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并且这些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例如,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互相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2. 运动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运动不息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它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念,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3. 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以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而是要全面地、系统地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4. 实践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地实践和检验理论。
5. 社会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总的来说,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统一、运动发展、具体分析、实践观点和社会历史观。
这些原则构成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核心,对于认识世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是辩证法,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和联系的认识,以及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唯物论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即根据人们的感觉和经验来认识事物,以此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不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表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既是斗争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和联系的认识。
全面和具体的认识,是指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而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
联系的认识,是指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不是把它们割裂开来。
只有通过全面、具体和联系的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发展理论。
实践不仅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改造世界的关键。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事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也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和联系的认识,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以及实践的重要性。
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和改变社会,促使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一章唯心论与唯物论本章讨论下列各问题: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三、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四、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全部哲学史,都是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互相对抗的哲学派别的斗争和发展的历史。
一切的哲学思潮和派别都是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变相。
各种哲学学说,都是隶属于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所创造的,这些人们的意识,又是历史地被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决定。
所有的哲学学说,表现着一定社会阶级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阶段。
哲学的命运,看哲学满足社会阶级的需要之程度如何而定。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社会根源,存在于阶级的矛盾的社会结构中,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
此后生产力发展,促使科学知识也随之发展,唯心论应该衰退,唯物论理应起而代之。
然而从古至今,唯心论不但不曾衰退,反而发展起来,同唯物论竞长争高,互不相下,原因就在于社会有阶级的划分。
一方面压迫阶级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心论学说,一方面被压迫阶级同样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物论学说。
唯心论和唯物论学说都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在阶级没有消灭以前,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战是不会消灭的。
唯心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起着反动的作用。
唯物论则是革命阶级的宇宙观,它在阶级社会内,从反动哲学的唯心论之不断的战争中生长与发展起来。
由此.哲学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始终反映着反动阶级与革命阶级在利害上的斗争。
哲学中的某一倾向,不管哲学者自身意识到与否,结局总是被他们所属阶级的政治方向所左右的。
哲学上的任何倾向,总是直接间接助长着他们所属阶级的根本的政冶利害。
在这意义下,哲学中的一定倾向的贯彻,便是他们所属阶级的政策之特殊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唯物论的特征,在于要明确地理解一切社会意识(哲学也在内)的阶级性,公然声明它那无产阶级的性质的向有产阶级的唯心论哲学作坚决的斗争,并且把自己的特殊任务,从属于推翻资本主义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任务之下。
《自然辩证法概论》全套教案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什么是自然界?[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自然观的分类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l l 1 2 C
2
t
t V 1 2 C
2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即著名的尺缩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 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 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 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 流逝就愈慢。
(1)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 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 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 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4、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前提和基础 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个民族如果
没有自己的哲学 家,它在世界上 是不可能有地位 的。”
笛卡尔
(一) 什么是哲学 ( Philosophia ) 1、哲学的含义
哲 学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
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 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 1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 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 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对象、涉及的范围、程度不同。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 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 体 科 学 基础 指导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 理。 (3)从动物的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人的
意识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 了客观需要与可能。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 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科学涵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其特性是一维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 性。其特性是三维性。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1)物质运动 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2)时间和空间 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理解为物质结 构的最小层次——原子。 17世纪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纪 法国的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等。 近代唯物主义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 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但也存在机 械性、行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明显缺陷。
(3)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它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 限。 它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的涵义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 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 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 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 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 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 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二元论: 世界有两个互相 平行、各自独立 的本原:物质和精 神。
“我思故我在”
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
多元论: 世界的本原有多个。 中国的“五行说”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二、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唯心主义
坚持思维或精神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物 质是由精神派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
观念、意志、心、经验)作为唯一真实 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何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 对观念)作为世界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贝克莱: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王阳明: “心外无物” 陆九渊: “吾心便是宇宙”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1)唯物主义 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或精神第二性, 精神是物质派生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 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
中国的元气说、五行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 特的原子论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 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 性质。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形而上学不变论(绝对主义):夸大相 对静止,否定运动。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董仲舒
芝诺“飞矢不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夸大运 动,否定相对静止。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 同一条河流。
(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 影和反映。”
(1)如何理解物质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内蕴两层含义: 一是客观性即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存在 于人的意识之外; 二是可感知性即物质可以为人的感觉所感知, 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辨证性,体现了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 结构理论的关系
区别:哲学物质范畴揭示了一切物质形态 的共性;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 阶段上关于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 联系:物质结构理论是哲学物质范畴基 础;哲学物质范畴给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发展的条 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基 础。
自然科学领域时空观发展过程中的 三种主要理论:
• 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时期的时空观 •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广义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 世界“怎么样”
辩证法
形而上学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涵义 辩证法——黑格尔第一个用以指关于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哲学思想,现已成为辩证法的 通常含义。 行而上学——自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 辩证法的反义词。是指用孤立的、静止的、 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物质
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原子看作物质
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 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 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 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 不变的属性。
认精神实体的存在。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 觉经验,至于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是 人的认识所无法把握的。即在世界上,除 了感觉经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
• 康德:外部世界——“物自体”只是感觉的
素材,是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不在空间或 时间中,它不是实体,空间和时间是主观 的,是我们知觉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 此,可以确信,我们没有经验到的物自体。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机 械 性
人是机器
钟 齿轮 发条 游丝
人 关节 心脏 神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形 而 上 学 性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不 彻 底 性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对唯 物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 证,并贯彻到社会历史 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 主义。
幡 动!
风 动!
3、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1)相对静止的涵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形式,是指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 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
(2)相对静止的表现形式:
①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 ②没有发生质变。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2、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 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主 体。
形而上学的观点: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 不变化的。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 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唯心主义观点:“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 动。一僧曰:风动。慧能进曰:不是幡动,不 是风动,仁者心动。” (《坛经》)
( 2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最普遍、 最根本的问题。 (2)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和派别都不 能回避的问题。 (3)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方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