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强调物质的本质属性是运动和变化。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由内部矛盾和对立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限复杂的,包括量变和质变、静止和运动、生产和消费等方面。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中,物质总是处于相对稳定和相对变发展和斗争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特定条件之下。它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不同层次和形态都是由于物质内部的矛盾和对立、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一种关于物质本质和运动的哲学观点,它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内部矛盾和运动变化,并且认为物质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是世界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根本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
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
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思维的基础和来源。
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是无限多样的,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物质,包括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物质,包括物的形式和运动的形式。
物质的基本属性是广泛性、连续性、可分性和不灭性。
物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物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不断前进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的内在发展规律,二是物质的外在环境。
内在发展规律是指物质自身内部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外在环境是指物质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推动物质的不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存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其次,它强调了物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最后,它提出了物质和精神是相互关联的,但又有本质区别,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而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以物质为基础,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区别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具体物质形态(“原初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就是统一于“原初物质”。
这是从个人的感性经验层面来理解作为宇宙万物存在根据和统一基础的物质概念(所有事物都由原初物质构成;有生有灭的千差万别的事物统一于永恒存在的原初物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原子。
原子是世界本质、本原,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的不变的属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就是统一于原子。
这是这是从具体的自然科学层面来理解作为宇宙万物存在根据和统一基础的的物质概念。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有四个缺陷:第一,它把物质形态的差异仅仅归结为组成物质的原子数量的不同,没有看到原子本身也具有质的多样性。
第二,它把一种特殊的物质粒子误认为物质一般,没有弄清物质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第三,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误解为哲学的物质范畴,不懂得哲学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观的区别。
第四,它不能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总之,旧唯物主义对“一”和“多”的问题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问题没有解决,因而没有确立科学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
正如列宁所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层面来把握作为宇宙万物存在根据和统一基础的物质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
(2)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3)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有本质区别(物质观上的变革):(1)旧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的某个层次,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理论与哲学物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共同本质的客观实在,正确处理了物质问题上的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
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
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的。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1.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听上去可能有点拗口,但其实它不难懂。
简单来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就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这些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1.1 物质的定义先从“物质”说起吧。
物质就是指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我们能看到、摸到的,比如桌子、椅子,也包括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空气。
它们都属于物质的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一切都源于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
1.2 物质的变化而且,这些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你看,树木长大了,河流流动了,天气变冷了,这些都是物质变化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是自然界的本质。
所以,我们要理解世界,就得懂得这些变化的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其实很有趣。
它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还强调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1 物质决定意识第一个要点是“物质决定意识”。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等意识活动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饿的时候很难有好心情,这就是物质(食物)对意识(心情)的影响。
这说明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和物质有密切的关系。
2.2 变化和发展第二个要点是“变化和发展”。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中前进。
比如说,科技的发展从蒸汽机到智能手机,社会的进步也是一样。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些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内在规律的。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永远不会停歇。
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那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它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我们的行为方式。
3.1 对世界的认识首先,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比如,了解了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改进生活条件。
比如说,科学家们研究气候变化,就是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帮助我们应对全球变暖等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阴阳物质理论
阴阳物质的临界点是光和光速。
光虽然是阴阳物质的临界物质,但是,光同样 也分阴阳,我们平时肉眼可看见的太阳光、灯光、 火光等称为“阳光”。 各种阴性磁埸发出的光称为“阴光”。这种阴 光不易看见,一般的人稍经指导和训练就可以看见 光波。人们平时在蹲下忽然站起来的一瞬间,会出 现所谓的“两眼冒金星”的状况,其实,这并不是 两眼冒金星,此时,你看到的就是光波。
的存在,因而产生了“埸科学”。
阴阳物质的转化过程的关键在于物体的运行速度 当物体的运行速度降到光速以下时,物体就呈现 出以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三维阳性物质,肉眼可见 当物体的运行速度达到光速时,物体就呈现出光 或光团,此时我们肉眼看见的就是光或光团 当物体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时,物体就呈现出以 超光波组合而成的阴性物质,此时肉眼就看不见了
物质=具体的 物质形态
个性 部分 共性 共性
物质=原子
物质=客观 实在性
对物质世界的新认识
阴阳物质理论:我们肉眼可见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
阳两种物质组合而成,当阳性物质产生的一瞬间,阴性物 质也同时进入,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或物体。 阳性物质的定义: 阳性物质属于三维(长、宽、高) 层次,肉眼可见,或借助仪器可见(如细胞、细菌、分子、 原子等),是以基本粒子组合而成,占有空间,其运行速 度在光速以下。 阴性物质的定义:阴性物质是四维(空间)以上, 肉眼不可见,目前人类的现代仪器也看不见(但可以感知 到某些阴性物质,如磁埸等),阴性物质以波的状态存在, 充满空间而又不占有空间,一起步既是超光速,有穿透性 和存留性。
对物质世界的新认识
现在西方哲学界、科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宇宙中
的万事万物既有物质的一面,同时也有精神(意识)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眏。
意义;1他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存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他指出了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4列宁物质概念的高度抽象性既概括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也概括了社会历史的物质性,既能科学的说明自然界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物质性本质,也能科学的说明人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性本质,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指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特点1物质性(实践是现实的可以感知的活动)2自觉能动性(实践不同于纯粹的自然物质运动,也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抽象的鼓励的个人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
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2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3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与途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实践即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种种关系。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起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基本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指同某一特定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合)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 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 幡动,仁者心动”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 飞矢不动——芝诺
河流——赫拉克利特
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惠施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
人类社会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 产 者 ( 主 体 )
生 产 工 具Βιβλιοθήκη ( 媒 介 )生 产 对 象 ( 客 体 )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生产资料
生 产
地人 位们
资
和在
料
相生
所
互产
有 制
关中 系的
产 品 分 配 方 式
基础 决定
——毛泽东
人和人之间的 关系
形成
生产活动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关系)
决定
形成 经济基础
决定
构成 人类社会
政治关系
法律关系
思想关系
道德关系等 形成
制度化
上层建筑
社会就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 为基础,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而 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虽然是世界不 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领域,但这个领域是客观物质世界(自然 和社会)的产物,具有从属性和第二性,因此,整个世界的 本质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 于它的物质性。
——僧肇
哲学思考: 1. 什么样的思想错误导致了给儿
子量身高的父亲一年后产生诧 异和困惑? 2. 如果一年后父亲发现儿子的身 高没变,还有可能由什么样的 错误思想造成? 3. 由此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示?
漫画:一年以后——选自《父与子》(德埃·奥·卜劳恩)
世界上就是这样一 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 也没有,动是绝对的, 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不定项选择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A.扩大了物质概念的外延 B.缩小了物质概念的外延 C.没有表达出物质的可知性 D.没有表达出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型的物质实体 D.宇宙间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思考:从哲学上讲,楚人求剑而不得的原因是什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轻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唐)禅宗六祖慧能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