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合集下载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但唯物主义都是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护证法的结合,也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也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干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也叫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内容不同: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2、辩辛证唯物主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干物质。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斗争性,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总结人类一切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又是在同一切非科学的思想进行严肃斗争的过程中成长的。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二章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第三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一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一节两种社会历史观第二节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第三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第四节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五节社会的政治结构第六节社会的意识结构第一节两种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一)定义:(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定义:社会历史观:1、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它是整个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2、社会意识:则是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和一切因素的总和。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对社会意识起着归根到底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有积极的反作用。

辨析题:存在就是社会存在。

存在:1、从哲学的范畴的逻辑序列来看,存在才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范畴。

2、存在是概括世界的最大普遍性的最抽象的范畴,又是潜在地包含着一切的具体的范畴,只是其具体性尚未确定地显露出来,因而又常被看作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范畴。

历年试题1.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2001 年文科多选题第 17 题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 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E. 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ABD]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一)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二)唯心主义历史观(一)旧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进行复习和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一、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唯物主义是指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利益会塑造出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出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说。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形态。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基础的发展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 阶级斗争是历史进步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力量。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演变的重要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劳动人民能够推翻压迫他们的统治者,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4. 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平衡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和不平衡的。

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社会变革是在一定量变的基础上实现的。

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现实中的应用与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指导社会实践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它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内在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社会主义建设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社会主义建设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社会主义建设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强调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主张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历史变革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而形成的。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过程。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矛盾的存在和斗争。

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不同生产力之间、不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只有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社会主义建设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和借鉴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不断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建设观出发,我们将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建设观,将为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指明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1.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大家可能会问,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到底是啥?别急,咱们慢慢来捋捋。

简单说,它就是一种看待历史发展的方式,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直线,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变化的过程。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波折,历史也有起起伏伏的规律。

1.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这四个字,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其实可以从几个简单的点来理解。

首先,"唯物主义"就是说我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换句话说,就是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不管咱们怎么想,物质总是存在的。

其次,"辩证"指的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统一、矛盾斗争来实现的,也就是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事情总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1.2 历史的辩证法说到历史,我们经常会觉得它像一部大戏,情节曲折离奇。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过程也一样充满了矛盾。

例如,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别,不就是因为社会内部矛盾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吗?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就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2. 历史的矛盾和斗争2.1 矛盾是推动历史的动力要说历史上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那些矛盾了。

没错,就是那些冲突和对抗。

比如,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更替,就是一场场大的“斗争”,这个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些矛盾不是坏事,反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没有矛盾,历史就像一潭死水,一点都没有变化。

2.2 斗争的结果是社会进步斗争的结果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社会的进步。

就像一个公司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历史也是一样,社会内部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种进步有时候可能来得慢一点,但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斗争”的推动。

3. 历史观的实际意义3.1 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我们会发现,历史不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事件,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充满矛盾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听起来有点深奥,是吧?但咱们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看到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子。

你看,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就像是两个人争论,虽然意见不合,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可以互相补充,这就是辩证法的魅力。

生活中,咱们经常会碰到各种矛盾,比如说,你今天想吃冰淇淋,但天气又冷得像北极,哎,这就是矛盾呀!但有时候你会发现,正是这种矛盾,让你更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再说历史观,这可不简单。

历史观就是咱们看待历史的视角和态度。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过去的模样。

可这镜子,可不是单纯的反射,而是带着时间的厚重感和变化的智慧。

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因为当时的条件、人物和环境交织在一起的。

就像做饭,缺了盐味道不行,放多了又太咸,得掌握个平衡。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才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

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例子,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你想想,这事儿多有意思!他面对敌人的逼迫,利用天气和环境,反而让敌人自投罗网。

这就是辩证的智慧!能在看似不利的情况下找到机会,真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生活中不也常常如此吗?你今天面临一个大麻烦,可能明天就会因为这个麻烦,遇到意想不到的好事。

这就是辩证法在生活中的体现,让人忍不住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咱们不能光说辩证,历史观也不能少。

说到历史,常常让人想起那些伟大的瞬间,比如伟大的革命,或者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的演变,跟人们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文化背景都有密切关系。

就像一棵大树,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

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才能在当下的生活中立足,向未来生长。

还有一点,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光说不练假把式,做才是真本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可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

就像学习骑自行车,听别人说再多也没用,最后还是得亲自上手。

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恰恰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资料讲解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资料讲解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B、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基本要素:a、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b、劳动对象,是人们改造自然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志c、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特点:客观性;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们都是科学世界观。

区别:
1、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看问题、做事情要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辨证则是从横向角度出发.要求看问题做事情要联系其两面性。

2、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联系:
1、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义认为物质第一性,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也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事物是发展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B、
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基本要素:a、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b、劳动对象,是人们改造自然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志
c、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特点:客观性;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
发展。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在位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
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也就是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的原因——A、取决于民族利益(直接动机);B、取决于交往;C、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题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原因——这一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这一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3)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
力量。

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决定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
会形态的变化发展。

2、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
A、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
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B、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C、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使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B、改革和革命的关系——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
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六、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的本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民群众的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
A、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历史人物是
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任务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阶级
B、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
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