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合集下载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郝兴华;郭先菊;王艳;李建忠;王静华;崔耀辉【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26)1【摘要】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 方法:对165例失眠症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估,并据此分为高分组85例与低分组80例;采用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训练系统(SPCS)采集HRV,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高分组SCL-90中焦虑因子及睡眠与饮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P均<0.05);两组患者HRV中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LF/HF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QI总分与HRV中TP、LF、HF呈正相关(r=0.196,0.185,0.223;P<0.05或P<0.01),与LF/HF呈负相关(r=-0.304,P<0.01). 结论:严重失眠的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失眠严重程度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程度相关.【总页数】3页(P35-37)【作者】郝兴华;郭先菊;王艳;李建忠;王静华;崔耀辉【作者单位】046000 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046000 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046000 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046000 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046000 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046000 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7【相关文献】1.养心定悸胶囊联合右佐匹克隆对心律失常合并失眠症患者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J], 宋雪云;张建春;张宝田;韩爱2.小剂量喹硫平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J], 唐开旺;邝云航;张瑜良;陈岳丰3.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J], 潘集阳;赵耕源;麦慈任;张晋碚;黄铎香;雷卓然4.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J], 孙阳;杨志杰;古雅兰;沈扬;樊东升;吕旌乔5.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 [J], 张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失眠调研报告意义

失眠调研报告意义

失眠调研报告意义失眠调研报告的意义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质量差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压力,失眠现象逐渐普及,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因此,开展失眠调研报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

首先,失眠调研报告对于了解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失眠与许多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焦虑和抑郁等问题,进而诱发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调研报告,可以了解失眠患者的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基础。

其次,失眠调研报告对于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失眠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的失眠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通过调研报告可以了解失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参考。

此外,失眠调研报告对社会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

失眠不仅个体受到影响,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失眠患者常常无法专注于工作或学习任务,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学业成绩不稳定等问题。

另外,失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疲惫、易怒等症状,容易引发家庭矛盾或社会关系紧张。

通过调研报告可以了解失眠现象对社会的影响,为制定社会政策或组织相应活动提供依据。

最后,失眠调研报告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预防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报告可以了解失眠的发病原因、高发群体、影响因素等,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同时,了解失眠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可以为临床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调研报告的结果还可为公众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加强人们对于睡眠健康的认识和重视。

综上所述,失眠调研报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研报告可以了解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影响,为制定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进一步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

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

碍( 如敏感 多 疑和不 愿 与外 界 接触 ) 则是 一 种 异 于 , 正 常 的心 理 、 情绪 和认 知 等 状 态 , 我们 称 之 为 “ 医 中
心理 状态 的紊 乱 ” 。这 种 心理 状 态 的紊 乱 不 单 是 失 眠患 者所 存在 的一 种 异 常 的 临床 征 象 , 同时 它 又是 导 致失 眠持续 存在 和加 重 的根本症 结所 在 。现代研
・学 术 探 讨

失 眠 症 中 医心 理 紊 乱 状 态 及 其 相 关 因素 的探 讨
滕 晶
( 东中 医药大 学附属 医院神 经 内科 , 东 济 南 2 0 1 ) 山 山 5 0 1
摘 要 从 中 医 心 理 学 角 厦 对 失 眠 症 患 者 所 存 在 的 心 理 状 态
2. 烦 躁 焦 虑 状 态 失 眠 1
失眠 中医 院 校 《 中医 内科 学》 第 七版 ) 材 中将 其 描述 为“ 以经 ( 教 是 常不 能获得 正常 睡 眠 为特 征 的一 类 病 证 , 主要 表 现
为 睡眠时 间 、 深度 的不 足 , 者 入 睡 困 难 , 寐 而 不 轻 或 酣, 时寐 时 醒 , 醒后 不 能 再寐 , 则彻 夜 不 寐 。 这 或 重 ” 种描述 只 是注重 了失 眠 患者 睡 眠 行 为 的 变化 , 忽 而 视 了失眠患 者昼 日的精神 、 情绪 、 知等 诸多方 面 生 认 理状态 的 改 变 。针 对 此 , 们 提 出 了 “ 我 中医 心 理 状 态” 的概念 , 认为 正 常 的 中医 心理 状 态 , 是 在 特 定 就
维普资讯
中 医研 究
20 0 8年 5月 第 2 1卷 第 5期
T M R s Ma 0 8 V 12 o 5 C e . y2 0 o. 1 N .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一、本文概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通过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 PSG)等客观手段,探讨失眠症的生理病理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失眠症的定义、分类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失眠症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心理评估和PSG检测等方法,收集失眠症患者的相关数据,全面评估其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失眠症患者的PSG特征及其与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本文还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失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高失眠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失眠症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失眠症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特点。

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某大型医院的失眠症专科门诊中选取200名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为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的可靠性,我们确保样本在性别、年龄、职业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足够的多样性。

本研究使用多种研究工具来收集数据。

在睡眠质量方面,我们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该指数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七个维度,能全面反映患者的睡眠质量。

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我们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

同时,我们采用多导睡眠图(PSG)设备对患者进行夜间睡眠监测,记录患者的睡眠结构、呼吸事件、肌电活动等指标,以揭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特点。

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进展

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进展
难 ) 中段 失 眠 ( 眠 浅 、 醒 )末 段 睡 眠 ( 醒 )也 可 为 多 梦 、 、 睡 易 、 早 ,
恶梦、 无睡眠感 、 睡后不解 乏等, 上述症状亦可混合存在Ⅲ 睡眠 。 障碍达到一定程度( 每周 至少 3次 , 并持续 1 个月 以上 , 精神 活
动效率下 降, 妨碍社会功能等 ) 即可诊断为失眠症 。 对于 内科住
理 工作 的一 项基本 职责 。在 临床 工作 中 , 士应 以生物 一心 护 理 一社会 医学模式为指导 , 实施整体护理 , 采用综合方法 , 提高
患者的睡眠质量。
11 生理病理 因素 .

是干扰住 院患 者睡眠的主要原 因之

人 类 睡 眠时 间 受 年 龄 影 响 , 般来 说 年 龄越 大 , 眠 时 间越 一 睡
绪,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 康及 治疗过程 。 比如过分担心疾 病 的预后 、 情反复 、 病 费用以及学 习工作 、 社会地位 的高低 , 对 生 活满意程度 、 社会支持度 、 日常生活 能力 、 配偶健康状况 , 可 导致 网状 内皮系统活 动增 强 , 感神经系 统兴奋 , 交 血浆 中去 甲 肾上腺素水平升高 , 机体活动增强 , 从而引起睡眠改变 。 以心 所
睡较矮 的枕头 、 盖被子 的一些习惯 等等。 影响睡眠 的药物包括 酒精 、抗心律失常 药物 、 咖啡因、 尼古丁 、 东莨菪碱药 物、 某些抗高血压药物 、 固 类
质量指数( S I ̄得 的比率 为 6 .%. 明住 院患者睡眠 障碍 P Q) 36 说
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 , 是影 响其 生活质量 的重要 因素之一。睡 眠障碍对f 床治疗护理有负性影响 , l 缶 要求 我们 在工作 中要加 强

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2 组一般资料相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o0 ) P> . , 5 具有可 比性 。
12 方 法 .
2 . 2组 生活事件频文和慢性精神 紧张度比接( 4 见表 3 )
表3 2 组生 活事件频数和慢 性精神 紧张度 比较( ) 知
2 组均接受下列调查:1心理状况测评睬 用症状 自 () 评量表
3 讨 论
2组 E Q测查结果 显示 : P 失眠症组 E因子( 示性格 内外 表
倾 向) 分 低于对照组 , T N因子 (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 分 表示 T 高于对照组 , 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 ) P O 1。 0
23 2组 S RS评 分比按( . S 见表 2 )
关键词 : 失眠症 ; 心理社会 因素; 研究
中图分类号 : 7 9 + R 4. 1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1 14 (0 7 1 - 16 o 17 — 2 62 0 )7 o 1- 2
失眠症是神经精神临床门诊 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人群发
病率 为 93 %o .8 ] 。失眠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 活和工作 , 严重者可 丧失工作能力, 并引起全身各 系统 的功能紊乱。 其病 因 目前认为 与心理社会 因素有关 , 特别是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 心理社会 因

虑 、抑 郁 因子得 分 明显高 于对 照组 ’组 比较 有显 著性差 异 2
】 6一 】
维普资讯
V0.5 o) ND1 1 2 (7 2 .7
学生学 习情况调查与思考
李平 国
( 黄山卫校 , 安徽 黄山 25o ) 4o0
关键词 : 学习动机 ; 习方法 ; 学 学习情 感 ; 学习能力 ; 教师形

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引言睡眠对于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并介绍现有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睡眠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1 睡眠与心理功能睡眠是大脑进行休息和恢复的重要方式。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情绪,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促进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增强创造力。

1.2 睡眠与抑郁症多项研究已经证明,睡眠障碍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睡眠过多和早醒等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常见表现。

改善睡眠质量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1.3 睡眠与焦虑症焦虑症与睡眠问题之间也有紧密联系。

焦虑症常伴随着入睡困难、睡眠浅和易醒等问题。

缺乏良好的睡眠会加重焦虑症状,而焦虑情绪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第二章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2.1 睡眠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差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压力过大等。

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2 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问题除了一般的睡眠问题,一些严重的睡眠障碍如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和睡眠行为障碍等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联也备受研究者关注。

这些睡眠障碍会引发或加重情绪紊乱和行为异常等心理问题。

2.3 心理健康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

焦虑、抑郁和精神压力等心理问题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造成入睡困难、睡眠浅和多梦等现象。

因此,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对于保持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

第三章睡眠质量的改善对心理健康的益处3.1 睡眠干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健康。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使用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轻焦虑、抑郁和情绪紊乱等心理问题。

3.2 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为了改善睡眠质量,可以采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措施,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咖啡因的摄入和放松的睡前活动等。

心理学中的失眠相关研究

心理学中的失眠相关研究

心理学中的失眠相关研究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早醒以及白天疲倦和头痛等症状,严重的失眠症状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由于其高发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失眠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大脑活动、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生理因素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失眠相关的心理学研究。

大脑活动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入睡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降低,而且存在睡眠模式的变化。

特定的酶类和神经递质负责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和睡眠阶段转换,这意味着身体内部的生物节律会影响睡眠。

然而,失眠患者的生物节律与正常人相比可能会被打乱,导致他们难以保持睡眠。

幸运的是,一些针对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药物能够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数量来提高睡眠品质,从而有助于治疗失眠。

认知因素研究表明,失眠患者在注意、感知、记忆和思考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超出正常范围的紧张和焦虑。

当他们无法解决与睡眠相关的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由于认知过程与睡眠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失眠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旨在减少失眠患者的焦虑感、改善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为改善睡眠建立一个更健康和积极的睡眠环境。

情绪因素对失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失眠症状往往与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关。

这些情感的影响显而易见,而且病态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失眠症状长期化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认知行为治疗和抑郁治疗是相对有效的方法。

这些方法旨在帮助失眠患者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并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以促进健康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生理因素也是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生理因素都可以导致失眠,比如女性在月经期间和怀孕期间的内分泌变化、呼吸困难和体温等。

针对这些生理障碍,通常需要进行生理治疗,比如口服药物或使用解决相关症状的设备。

总之,失眠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脑活动、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生理因素。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理解失眠症状及其治疗方法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 年第 %3 卷第 3 期9 ’:;<=>= ?@AB<CD @E F=:CG;@BCD H=I;JCD #J;=<J= !&&2 , K@D" %3 , 7@" 3
・ !*.・
!"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输入微机, 建立数据 库, 采用 #$##%&" & 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 料用 ! 检验, 计量资料用 !! 检验。 结 果
@B< I8A>=8<F G9=9 9CB<KB>9H GE>? &J@;>8@ ’?9IM<EF> *#( &’()*# ) ,&8IEB< &K;;8=> +FF9FF@9A> &IB<9( &&+& ) , ’8;EAL &>J<9 ,K9F>E8AABE=9( ’&,)BAH -JF9AIM .9=F8AB<E>J ,K9F>E8AABE=9( -.,) 0 ;#’-1(’ ( % ) 7?9 >8>B< @9BA FI8=9 BAH I9=>BEA DBI>8= FI8=9F,FKI? BF F8@B>ENB>E8A,EA>9=;9=F8AB< F9AFE>ECE>J,H9;=9FFE8A,BA:E9>J BAH ;FJI?8>E) IEF@, 8D EAF8@AEB ;B>E9A>F G9=9 ?EL?9= >?BA >?B> 8D >?9 I8A>=8<F ( ! 5 #0 #$ 8= ! 5 #0 #% ) 0 ( ! )7?9 FI8=9F 8D F8IEB< FK;;8=> FK@,8OP9I>EC9 FK;;8=> BAH K>E<ENB>E8A <9C9< 8D EAF8@AEB ;B>E9A>F G9=9 <8G9= >?BA >?B> 8D >?9 I8A>=8<F (! 5 #0 #$ ) 0 7?9 FI8=9F 8D F9<D)BIIKFB>E8A,DBA>BFJ BAH GEAI9 8D EAF8@AEB ;B>E9A>F G9=9 ?EL?9= >?BA >?B> 8D >?9 I8A>=8<F ( ! 5 #0 #% ) 0 (4) 7?9 FI8=9F 8D -.,)Q9K=8>EIEF@ 8D EAF8@AEB ;B>E9A>F GBF ?EL?9= >?BA >?B> 8D >?9 I8A>=8<F( ! 5 #0 #% ) 0 <+%31-’$+%’ >K=90 【 =#. 5+2,’】 RAF8@AEB; S9A>B< ?9B<>? <9C9<; &8IEB< FK;;8=>; ’8;EAL F>J<9F; .9=F8AB<E>J I?B=BI>9=) EF>EIF 7?9 @9A>B< ?9B<>? <9C9< 8D EAF8@AEB ;B>E9A>F GBF G8=F9,GE>? >?9 EAF>BO<9 I?B=BI>9=EF>EIF 8D 9@8>E8A BAH BOF9AI9 8D F8IEB< FK;;8=>0 7?9 @9>?8H >?9J KFKB<<J BH8;>9H >8 I8;J GE>? ;=9FFE8A GBF B<GBJF KA@B)
【 摘要】 目的
症状自评量表 ( &’()*# ) 、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 ) 、 应付方式问卷 ( ’&, ) 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 -., ) 对 "/ 例失眠症患者和 "$ 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测评。结果 ( % ) 失眠症组 &’()*# 总均分 ( 失眠组 %0 "! 1 #0 $2 , 对照组 %0 3% 1 #0 4" ) 及躯体化、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 5 #0 #$ 或 ! 5 #0 #% ) , 阳性项目数及阳性项目均分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 5 #0 #% ) ; (!) 失眠症组社会支持总 分 ( 失眠组 4$0 2" 1 $0 %3 , 对照组 4"0 $4 1 30 2! ) 、 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 组 ( ! 5 #0 #$ ) , 应付方式中的自责、 幻想和退避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 5 #0 #% ) ; (4) 失眠症组 -., 的神经质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 5 #0 #% ) 。结论 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多为不稳 定个性, 缺乏社会支持, 面对压力情景时多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 关键词】 失眠症; 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支持; 应付方式; 个性特征 !"# $%&#’($)*($+% *%, ’(-,. +/ 0#%(*1 "#*1(" 1#&#1 *%, ("# 2#1*($&# /*3(+2’ $% 4*($#%(’ 5$(" $%’+0%$* %&’()*’+, ,$- .&’, /0# 1&2(34’+6 .4’4’+ 52’6*3 789:46*3 , 97*’;8’+ !<8=4’>2,.4’4’+ !"!#$% , ?74’* 【 67’(2*3(】 879#3($&# 78 9:;<8=9 >?9 @9A>B< ?9B<>? <9C9< 8D ;B>E9A>F GE>? EAF8@AEB BAH >?9 I?B=BI>9=EF>EIF &9C9A>J)9EL?> ;B>E9A>F GE>? EAF8@AEB BAH "$ A8=) 8D >?9E= ;9=F8AB<E>J,F8IEB< FK;;8=> BAH I8;EAL F>J<9F0 :#("+,’ "#$
三、 两组应付方式比较 失眠症组自责、 幻想和退避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 , 而解决问题、 求助和合理化评分, 对照组 ( " + &" &% ) 差别则无显著性 ( " 4 &" &, ) 。见表 3 。
表3
项目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 失眠症患者的 #’()*& 总均分显 著低于正常对照者, 说明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 差, 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突出表现在躯体不适、 焦虑、 抑郁、 人际关系敏感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等方面。良 好的社会支持可改善个体对应激过程的认知评价, 使 [ 3] 个体在面 对 压 力 情 境 时 所 承 受 的 伤 害 程 度 减 弱 。 本研究结果显示, 失眠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 客观支 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 者, 说明失眠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较差, 且不善于利 用社会支持。 应付方式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已 被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所证实。积极应对可减缓应激, [ 3] 。本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失眠症患者的自 有利于 健 康 责、 幻想和退避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 说明失眠症 患者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多采用消极、 不成熟的应对方 式。本研究结果显示, 失眠症患者 5$6 的神经质评分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 说明失眠症患者多为不稳定个 性, 面对压力情境时不善于利用成熟的应对方式, 具有 焦虑抑郁的特质, 表现出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 其情绪 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 对于不论是现实还是想象中的 危险都很敏感, 稍有一点心理压力就作出过分的反应, [ 2] 。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对失眠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重视并加 大心理干预对策的运用力度, 密切关注影响失眠症患 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且不可 将其肢解并孤立对待。
失眠症组 ( & - ./ ) 3," 1. 0 ," %2 /" %2 0 !" 3, !&" %3 0 3" ,* ." 3/ 0 %" .1 正常对照组 ( & - ., ) 3." ,3 0 2" 1! /" *1 0 !" 33 !&" 1/ 0 !" *2 ." *1 0 %" 13 ! !" 3, !" %. %" &3 !" %% " + &" &, + &" &, 4 &" &, + &" &,
作者单位: !"!#$% 济宁,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
肾功能不全或合并其它各系统严重疾病者; (4) 妊娠、 哺乳期妇女或可能妊娠者; (3) 已知的酗酒或药物依 赖者; ($) % 年内有过癫痫发作者; (2) VB@E<>8A 抑郁量 表 ( V+SU) 总分 # %3 分。符合上述条件者共 "/ 例, 其中男 3$ 例, 女 44 例; 年龄 %/ T $" 岁, 平均 ( !"0 4 1 岁; 病程 % 个月 T %2 年, 平均 ( !0 " 1 40 % ) 年。 *0 / ) !0 正常对照组: 从当地随机选取与失眠症组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及职业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 作为对照组。符合条件者共 "$ 例。两组在性别、 年 龄、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及职业等方面, 经统计学处理, 。 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 ! W #0 #$ ) 二、 方法 %0 评定工具及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 ( 包括 性别、 年龄、 病程、 民族、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 职业、 既 、 社会支持评 往治疗情况等) 、 症状自评量表 ( &’()*# ) 定量表 ( &&+& ) 、 应付方式问卷 ( ’8;EAL ’&, ) 及艾森 克个性问卷 ( -.,) , 由两名主治医师负责对受试者进 行诊断和量表评定, 其一致性测定 XB;;B 系数 Y #0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