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 1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实践唯物主义基本辨析

■文史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实践唯物主义基本辨析文/南亚茹一、引言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系统科学的逻辑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理论思维形式。
(二)历史唯物主义.|l 里面总是不断地听到辩证唯物主义、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在历史唯物主义(h is t or i∞l material· 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那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i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主义到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涉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着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后来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的一般方法论。
和联系以至于人们总是混淆不清?它们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各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什么样的渊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源联系或归属关系?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物辩证法”等概念。
这些概念的实质完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恩格斯1892年哲学内部各自的地位如何?这些都需要全一致,只是侧重点有不同。
在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和探讨,本文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在此拟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试图能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给出一番清晰的说明,为以后的学习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辩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研究做好基本工作。
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在开始三者的辨析之前我们首先必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1、概念: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
6、形而上学:认为世界静止不变,事物孤立存在的。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矛盾。
7、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含义不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再见
自主学习
1、唯物主义有几种基本形态? 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分别有哪些 方面? 2、区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 心主义的依据是什么? 3、你知道哲学史上的“两个对 子”吗?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尚书· ①“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洪范》 ② “理生万物”,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宋朝.朱熹
9、题目二:(2010年潍坊高考模拟政治试题)
朱熹说:“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下列观 点与其相同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子不语怪、力、乱、神 D.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10、题目二:(江苏省常州市2009—2010学
年度高三期末质量调研政治卷)下列选项与 “存在就是被感知”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气者,理之依也 D.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单项选择练习: 1、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 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C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D 存在即被感知
(D)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B 物质能否认识意识的问题 C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题目:(广东省茂名市2010年第一次高考
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三学生要学会在紧 张学习中寻找快乐,在挫折中体会经验,在 细节中感知方向,在进步中品味幸福……紧 张学习需要哲学指引,因为( ) A、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与精神动力 C、哲学是指引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 D、哲学指导我们的生活并提供具体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
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
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差别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本
质差别
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是
世界存在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
们的意识和意愿。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
争和统一来实现的,从而提出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辩证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它与物质存在有着辩证的关系。
唯心主义则是一种相反的哲学观点,认为意识和精神的存在是超
越物质世界的,是世界存在的根本。
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和意愿是决定
和创造现实世界的主导力量,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表象。
唯心主义在
认识论上将意识置于首位,主张世界是由意识创造出来的。
旧唯物主义则是一个历史阶段上的思想流派,它认为物质是唯一
真实和基础的存在。
然而,旧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主要采用机械唯物
主义的观点,它过于简单地将事物看作是静止、孤立的和机械的,忽
略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的动力。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世界的方法
和基本观点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存
在和发展,将意识看作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决定世
界的主导力量;而旧唯物主义则是一种历史阶段上的思想流派,方法
论上主要采用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灯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人们生活可划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萎靡空虚乃至崩溃。
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会使人生活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机械性,他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一,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谋,精神的产物,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住关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结为某中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二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援助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肴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根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的辩证法,它没有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而且无力回天,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
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陷于唯心主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的解释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线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应的客观实在。
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的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