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预防保健手册(宣传版)
中医养生预防保健手册宣传版

垫江县中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治未病中心整顿编制)什么叫治未病“治未病”是早在两千年前成书旳《黄帝内经》中提出旳防病养生谋略, 我国“防止为主”旳卫生工作方针与其一脉相承, 在疾病旳防止、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 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旳有害原因和运用有益旳原因, 并顺应四时, 倡导健康旳生活方式, 调养饮食与情志, 以防止疾病旳发生发展和传变。
概括而言, 中医治未病重要包括如下几种方面:一、未病先防: 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旳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 对也许导致疾病旳多种原因, 采用针对性旳养生保健措施。
其目旳在于固护正气, 增强体质, 避开多种病邪旳侵袭, 防止疾病旳发生。
二、既病防变: 是指疾病已发生后, 把握疾病旳传变规律, 采用措施, 初期诊断、初期治疗, 及时制止疾病旳恶化和传变, 增进疾病康复旳措施。
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整阴阳平衡是防止传变旳重要途径, 以使疾病向痊愈旳方向发展。
三、病后防复:是指疾病经治疗后, 病邪基本消除, 正气尚未复原, 处在初愈旳康复阶段, 提前采用巩固性治疗或防止性措施, 防止疾病旳复发。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层防止法”, 将防止思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于疾病旳整个阶段, 与目前旳三级防止有相似之处, 便更突出了天人对应、以人为本旳整体观念, 且具有个体化旳辩证优势。
九类体质特性与调整措施4●平和质特性: 正常旳体质。
调整: 饮食有节制, 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洁净旳食物, 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气虚质特性: 肌肉松软, 声音低, 易出汗, 易累, 易感冒。
调整: 多食用品有益气健脾作用旳食物, 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阳虚质特性: 肌肉不强健, 常常感到手脚发凉, 衣服比他人穿得多, 夏天不喜欢吹空调, 喜欢安静, 性格多沉静、内向。
调整: 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等温阳之品, 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 少饮绿茶。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一、中医的基本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组成。
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医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和谐,认为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护体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平衡与协调。
二、中医的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的时令性,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三、中医的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也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等现代运动方式。
但是,中医也提醒人们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四、中医的精神养生
中医认为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强调精神养生。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提倡静心养神,如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来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静。
五、中医的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强调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中医也强调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最新版】目录一、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三、中医养生的方法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正文一、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我国,中医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因此,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因此,中医养生要求人们在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要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
2.顺应四时:中医养生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要顺应四季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
如春天注重养肝,夏天注重养心,秋天注重养肺,冬天注重养肾。
3.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滋养身体,预防疾病。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辛辣食物。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1.起居有常: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适度运动: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运动应以适度为原则,避免过度劳累。
3.情志调养: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4.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还包括针灸、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1.养生应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体质和需求不同,养生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2.养生贵在坚持:中医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养生应注重实效:在选择养生方法时,应注重其实际效果,避免盲目跟风。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健康养生宣传手册

健康养生宣传手册尊敬的读者,感谢您阅读我们的健康养生宣传手册。
本手册旨在为您提供有关养生的重要信息和实用建议,帮助您改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健康。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关键的养生原则和健康生活的方法。
第一部分:均衡饮食健康的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石。
一个均衡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营养,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于均衡饮食的建议:1. 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有助于维持健康。
2. 控制脂肪摄入:选择低脂肪的食物,减少对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维持正常体重和心血管健康。
3.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发展所需的重要营养素,但过量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
适量食用瘦肉、鱼类、豆类和豆制品等食物。
4. 保持饮食多样性:通过摄取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获得更多种类的营养,促进健康。
5. 控制盐和糖摄入:咸和甜食品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选择更健康的替代品。
第二部分: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它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免疫力,减轻压力,预防慢性疾病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享受适度运动的乐趣:1. 定期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2. 增加肌肉力量:进行一些肌肉锻炼,如举重、做俯卧撑等,以提高身体的肌力和耐力。
3. 适度休息: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运动或长时间久坐。
4. 环境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环境,如户外散步、健身房等,以便享受运动的乐趣。
第三部分: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饮食和运动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 充足睡眠:保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提高注意力。
2. 积极应对压力: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放松技巧、冥想、户外活动等,以保护心理健康。
3. 不吸烟:戒烟是改善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
吸烟会增加患癌症、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是一本宣传中医养生健康知识的小册子,旨在向大众普及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常识。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宣传手册中的内容:
1. 中医养生理论: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包括“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和“气血调和”等概念。
2. 中医养生方法:介绍中医养生的常见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草药、食疗和气功等,以及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3. 调养常识:介绍中医中关于饮食调养、起居调养、心理调养和运动调养的相关知识,如何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调养方法。
4. 睡眠和休息:讲解中医关于良好的睡眠和休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一些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如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保持一个宜人的睡眠环境等。
5. 预防疾病:介绍中医养生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讲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等。
6.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治疗: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治疗方法,如感冒、便秘、失眠和焦虑等。
7. 其他注意事项:包括对一些常见养生误区的解释和纠正,提醒读者要适度、均衡地进行养生,避免极端行为。
最后,手册还可以提供一些中医养生的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以及相关书籍和资源推荐,方便读者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
这样的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可以通过印刷、分发、网络发布等形式进行传播,提高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最新版】目录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与意义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实践四、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五、中医养生的健康效益正文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与意义中医养生,即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护和提高生命质量,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进健康的目的。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个体差异,从而达到身心灵的平衡。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养生要求阴阳平衡,以保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2.五行协调: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养生要达到五行协调,使五脏六腑功能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3.气血流畅: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养生要求气血流畅,以保证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和滋润。
4.精神内守:养生强调精神内守,即保持心情舒畅、意志坚定,以增强抗病能力。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实践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膳食,注重五味调和,以滋养身体。
2.起居养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养精神。
3.运动养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体质。
4.经络养生: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疏通经络,以调和气血。
5.中药养生:运用中药调理身体,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中医养生馆、养生讲座等,帮助人们了解养生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五、中医养生的健康效益中医养生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使人保持年轻、健康的状态。
中医养生预防保健手册(宣传版)

垫江县中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治未病中心整理编制)什么叫治未病“治未病”是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我国“预防为主”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阻止疾病的恶化和传变,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
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以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三、病后防复: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层预防法”,将预防思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于疾病的整个阶段,与现在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便更突出了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辩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气虚质??? 特征:肌肉松软,声音低,易出汗,易累,易感冒。
调节: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少食空心菜、34 5生萝卜等。
??? ●阳虚质??? 特征:肌肉不健壮,常常感到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性格多沉静、内向。
调节:平时可多食绿茶。
???????? ●???食山楂、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
可参加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
???●痰湿质??? 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
易出汗,且多黏腻。
经常感觉脸上有一层油。
调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冬瓜等。
因体形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 ●湿热质??? 特征: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多项目。
??? ●特禀质??? 特征:这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
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
调节: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居室宜通风良好。
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可防止对尘螨过敏。
《黄帝内经》谈四季养生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中医养生预防保健手册(宣传版)

垫江县中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治未病中心整理编制)什么叫治未病“治未病”是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与其一脉相承,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的因素,并顺应四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养饮食与情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
概括而言,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措施。
其目的在于固护正气,增强体质,避开各种病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发生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阻止疾病的恶化和传变,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
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以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三、病后防复: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九类体质特征与调节方法段,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层预防法”,将预防思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于疾病的整个阶段,与现在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便更突出了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辩证优势。
●平和质特征:正常的体质。
调节:饮食有节制,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气虚质特征:肌肉松软,声音低,易出汗,易累,易感冒。
调节: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阳虚质特征:肌肉不健壮,常常感到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性格多沉静、内向。
调节: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阴虚质特征:体形多瘦长,不耐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垫江县中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治未病中心整理编制)什么叫治未病“治未病”是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与其一脉相承,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的因素,并顺应四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养饮食与情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
概括而言,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措施。
其目的在于固护正气,增强体质,避开各种病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发生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阻止疾病的恶化和传变,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
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以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三、病后防复: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层预防法”,将预防思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于疾病的整个阶段,与现在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便更突出了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辩证优势。
九类体质特征与调节方法234●平和质特征:正常的体质。
调节:饮食有节制,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气虚质特征:肌肉松软,声音低,易出汗,易累,易感冒。
调节: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阳虚质特征:肌肉不健壮,常常感到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性格多沉静、内向。
调节: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阴虚质特征:体形多瘦长,不耐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
调节: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
适合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项目。
●血瘀质特征:皮肤较粗糙,眼睛里的红丝很多,牙龈易出血。
调节:多食山楂、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
可参加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
●痰湿质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
易出汗,且多黏腻。
经常感觉脸上有一层油。
调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冬瓜等。
因体形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湿热质特征: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易生粉刺,皮肤易瘙痒。
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气较急躁。
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的食物。
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气郁质特征: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常有胸闷,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易失眠。
调节: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
气郁体质的人不要总待在家里,要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特禀质特征:这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
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
调节: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居室宜通风良好。
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可防止对尘螨过敏。
《黄帝内经》谈四季养生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不和,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57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四季养生茶春季药茶成分:玫瑰花、茉莉花、菊花功效:疏肝解郁、清理头目介绍:春季选服气味芬芳的花茶,花茶是将茶叶用含苞待放的香花窨制而成。
它既保持了浓郁的茶味,又兼有鲜花的芬芳。
花茶冲泡后,茶味纯正,花香馥郁,香甜可口,大都具有疏肝解郁、调经理气、宁心安神,振奋精神,消食解腻,清理头目,增强记忆等作用。
春季饮用可以振奋精神,散发体内郁积的寒气,促进体内阳气的升发。
夏季药茶成分:薄荷、香薷、淡竹叶、车前草、绿茶功效:解暑除烦、宁心安神介绍:夏季宜饮用绿茶。
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叶,成品色绿,冲泡后绿叶清汤,具有清香或甜花香,茶叶鲜醇爽口。
绿茶性凉,具有清热泻火、益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消肿、下气除痰、消炎止痢、消宿食、利咽喉、解暑除烦、宁心安神。
夏季饮用可清热生津,解暑降温。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是治疗夏暑诸症的一味良药。
全方具有清热消暑之效,是夏季防暑的理想药茶。
秋季药茶成分:百合、麦冬、五味子、乌龙茶功效:滋阴养肺、清爽提神秋季宜使用青茶。
青茶又名乌龙茶,是介于绿茶、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类,它既有红茶的色91011香,又有绿茶的甜爽。
冲泡后,汤色黄亮,茶味醇厚爽口,回甜留香。
乌龙茶性温而不寒、味醇厚、不苦不涩,功可消食解腻、下气解酒、提神清脑、利尿消肿、醒脾解渴、减肥健美。
秋季饮用可润肺生津,清爽提神。
百合、麦冬具有养阴润肺、清心生津的功效。
五味子亦可益气生津。
全方共奏滋阴润肺之效。
冬季药茶成分:山药、枸杞、大枣、红茶功效:祛风解表、提神暖身。
简介:冬季宜饮用红茶,是经过完全发酵的茶叶。
茶叶色泽乌润,香气清醇,冲泡后汤色红艳,茶味醇芳,具有提神醒脑、安神除烦、祛风解表、祛痰止咳、醒酒解腻、下气消食、生津止渴、明耳目、降血脂、促进血液循环、振奋精神、消除疲劳。
冬季饮用可温胃散寒,提神暖身。
山药通补肺、脾、肾;枸杞滋阴明目;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全方具有气血阴阳俱补之功效,且药性平和,适合各类人群使用。
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高血压病常见于阴虚、痰湿、湿热等体质类型者,其它体质高血压发病倾向较少。
可采用以下防护手段调理,达到固本培元、阴平阳秘的状态,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
一、情志调理保持情志舒畅,必境豁达.勿暴怒,勿忧郁。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驰有度,气机舒畅。
二、饮食调理肝阳体质者勿嗜酒,勿食煎炸、燥热之品,宜食梨、香蕉、西瓜、柚子、丝瓜、黄瓜等蔬果,药养可用菊花,苦丁茶,天麻、夏枯草之类。
阴虚体质者勿熬夜吸烟,勿食辛辣之物,宜食芝麻、糯米、银耳等滋阴之晶,药养可用生地、构杞、麦冬、沙参等。
痰湿体质者勿食肥甘厚昧,酒类也不宜多饮,可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萝卜、紫菜、海蛰、扁豆、白菜等,药养可用白术、陈皮、茯苓等。
三、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使人体气通常,肝气条达,脾气健运,无痰湿之阻。
亦可试试内养静功,坐子椅上,双腿自然着地,两手置于大腿上,手心向下:也可自然站立。
双腿分开与肩平,两膝微屈,两手抱球置子身前。
全身放松,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口唇轻闭,双目微合,调整呼吸。
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
办公室一族的简易健身法办公室一族每天伏案久坐,易引起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腹胀、便秘等症状,所以加强健身十分必要。
梳头用手指代替梳子,从前额的发际处向后梳到颈部,然后弧形梳到耳上及耳后。
此法可改善头部血供,健脑爽神。
弹脑端坐椅上,两手掌心分别按两侧耳朵,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弹击后脑部:自己可听到“咚咚”击响,每天弹10~20下。
有解除疲劳、治耳鸣的作用。
扯耳先左手绕头顶,以手指握住右耳尖,向上提拉10—20下;然后以历手绕过头顶,以手指握住左耳尖,向上提拉10~20次,可达到心舒气畅的作用。
练眼每隔半小时远望窗外一分种,再以紧眨双眼数次的方式休息片刻,也可作转眼珠运动。
此法有利子放松眼部肌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转颈先抬头尽量后仰,再把下颌俯至胸前,使颈背部肌肉拉紧和放松;然后缓缓地作头部圆周运动,并向左右两旁侧倾10~15次。
此法可提神。
131417揉腹用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36周,再逆时针做36周,可防便秘、消化不良等。
脸部运动工作间隙,将嘴最大限度地一张一合,带动脸上全部肌肉以至头皮,进行有节奏的运动,持续50次,此法可加速血循环,延缓脸部备组织器官司老化。
中老年传统保健十二法面宜多擦常用两手搓面,可使面容润泽发宜多梳用十指梳头,自前额梳起,经头顶至后发际,再从后向前,循环往复,可消除疲劳,清醒头脑。
目宜常转闭目,以眼球左旋右转各十遍,少顷睁开,可清肝明目。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时,叩齿36遍,再舌舔齿周5圈,可使牙齿坚固。
气宜常静头正直,宽衣松带,闭口调息,舌顶上腭,呼吸均匀和缓,排除杂念,使意念集中在丹田部位,可使人体气机通畅。
津宜常咽平时口中有津液,应随时咽下,可健脾胃,调气养神。
胸宜常护经常用手摩擦胸部,可宽胸理气,增强心肺功能。
背宜常暖背部为督脉之所居,人感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故背部注意保暖可预防感冒,固肾强腰。
腹宜常摩进食后用手摩腹,可助消化和治疗腹胀、便秘。
囊宜常裹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调息,可养肾气,脚宜常搓每晚洗脚后,将一条腿屈膝置子另条腿上,用两手分别搓脚心,每次约10分钟,有养心益肾的作用。
皮肤常宜干沐两手搓热后,再搓周身皮肤,状若沐浴,可使周身气血畅通。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