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合集下载

中医药保健健康知识

中医药保健健康知识

中医药保健健康知识春季养生:1、情志宜平和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春季肝阳易动,人易急躁发怒,因此要驾驭和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预防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

2、饮食宜清淡春季养生饮食宜清淡,应选择既利阳气升发又清淡可口的食物,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蜂蜜等,还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和野菜,如春笋、菠菜、韭菜等,以利体内积热的散发。

3、运动要科学春天,冰雪消融,万木吐绿,是生发的季节。

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

春天时,树林、江河、湖边的阳气尤其旺盛。

这些地方富含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

夏季养生:1、注意精神放松俗话说:“心静自然凉。

”所以,放松而安静的心境是夏季保健的前提条件。

切忌遇事要冷静,心情要平和,安和宁静的心情有助于防止心火内生,解除烦躁。

2、注意饮食清淡在饮食安排上,要力求清淡、可口,多食新鲜蔬菜、时令水果等,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

解渴应多饮开水,此外,将绿豆、菊花、金银花等煮汤或泡茶喝,既可适时补充因出汗消耗的水分,又可清热解毒,安躁除烦。

3、注意适当锻炼夏练三伏能使身体更好地获得“顺四时,适寒暑”的能力。

但夏季炎热,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夏季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

秋季养生:1、谨慎起居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

但起床时不宜过猛过急,可适当再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2、滋阴润肺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的食欲普遍增强,加上秋季食物品种丰富,故应管住嘴,以免伤及肠胃。

秋燥易伤津液,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

3、预防秋燥空气中的湿度小,气候干燥,易使人出现皮肤紧绷、干裂、脱屑、毛发脱落、口唇干裂、咽痛、便秘等症状。

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

冬季养生:1、起居调养冬季宜早睡晚起,待天明日出,方可起床。

日常起居须注重保护阳气,避免过劳。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一、中药分类与功效
中药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类。

其中,植物药是最常见的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等,具有补气养血、滋阴补肾等功效。

动物药如鹿茸、蛇胆等,具有强筋壮骨、清热解毒等作用。

矿物药如石膏、炉甘石等,具有清热降火、收敛固涩等效果。

二、经络穴位与养生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反应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身体各脏腑的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按摩涌泉穴可以补肾壮阳。

三、食疗与养生
食疗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身体。

例如,苦瓜性寒味苦,归心、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红枣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四、季节性与时令养生
中医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时令调整作息和饮食。

例如,春季宜养肝,多吃绿色蔬菜;夏季宜养心,多吃清淡食物;秋季宜养肺,多吃滋润食品;冬季宜养肾,多吃温热食物。

五、常见疾病与中药治疗
中药在治疗常见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感冒可用感冒清热颗粒治疗;咳嗽可用止咳橘红丸治疗;消化不良可用保和丸治疗。

六、针灸推拿与健康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独特的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调整经络来治疗疾病。

针灸可调和阴阳平衡,推拿可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

七、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对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中药煎煮前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需用文火慢炖,避免使用铁器或铝器。

服药时间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而定。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珍品。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包括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养生保健方法、饮食调理等方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锻炼身体、养护健康的重要帮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100条中医养生小常识,希望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一、基本理论1. 讲究四季养生,因时制宜,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调整生活习惯,以防疾病的侵袭。

2. 保持情绪稳定,不过度悲喜,不过度消极,要能积极面对人生各种不同的挑战。

3. 坚持适度运动,长期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

4. 讲究合理饮食,养生饮食要注重荤素搭配,不食异物,不偏食,控制饮食量,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5. 按摩身体,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舒缓肌肉,消除疲劳,增强身体活力的作用。

二、养生保健方法6. 每天饮水应该足够,平均来说每人一天须喝八杯水左右,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7. 睡眠要充足,成年人一天须睡七到九小时,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和精神状态。

8. 保持足够的室内外空气流通,清洁环境,以避免空气污染对身体的危害。

9. 讲究心理健康,心理压抑过大会影响身体的各种机能。

人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如听听轻音乐,散步等。

10. 坚持定期体检,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及定期随访,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疾病非常有帮助。

1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洗手、洗脸、刷牙、清理鼻腔等方面。

12. 戒烟劝酒,烟酒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应该尽量避免或者戒掉这些不良习惯。

13. 外出活动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晒伤和皮肤老化等状况。

14. 洗脸时应该用温水,不要用太热的水,以免破坏皮肤的屏障。

15. 注意眼健康,长时间看电脑、手机或者其他亮光屏幕对眼睛危害非常大,需要适时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三、饮食调理16. 每天早餐应该吃得丰盈、有营养。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健康保健方法。

以下是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

1. 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 饮食清淡,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4. 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

5. 饮食要有规律,不要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6. 饮食要有多样性,不要偏食。

7. 饮食要有适度,不要过度贪食。

8. 饮食要有卫生,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9. 饮食要有清洁,不要食用未经清洗的食物。

10. 饮食要有烹调方法,不要过度烹调食物。

11. 饮食要有搭配,不要单一食用某种食物。

12.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13. 饮食要有温度,不要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

15. 饮食要有量,不要过度进食。

16. 饮食要有品质,不要食用劣质食品。

17. 饮食要有调味,不要过度使用调味品。

18.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19. 饮食要有营养,不要忽视营养均衡。

20.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21. 饮食要有清淡,不要过度油腻。

22. 饮食要有适度,不要过度贪食。

23. 饮食要有卫生,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24. 饮食要有清洁,不要食用未经清洗的食物。

25. 饮食要有烹调方法,不要过度烹调食物。

26. 饮食要有搭配,不要单一食用某种食物。

27.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28. 饮食要有温度,不要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

29. 饮食要有时间,不要在睡前进食。

30. 饮食要有量,不要过度进食。

32. 饮食要有调味,不要过度使用调味品。

33.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34. 饮食要有营养,不要忽视营养均衡。

35. 饮食要有清淡,不要过度油腻。

36. 饮食要有适度,不要过度贪食。

37. 饮食要有卫生,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38. 饮食要有清洁,不要食用未经清洗的食物。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一、中医养生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主张维持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2.五行调理:五行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通过合理调理五脏的功能来达到身体平衡。

3.脏腑调理:中医认为人体的内脏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4.疏通经络: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二、健康饮食1.合理搭配饮食:中医认为食物性味不同,可以选择性味相近的食物互相配合,达到营养搭配的目的。

2.五谷杂粮的重要性:中医推崇五谷杂粮的食用,因为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身体健康。

3.调理食欲:中医认为食欲旺盛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食物口味等来调节食欲。

4.饮食禁忌:中医强调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的摄入,以及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三、调理生活习惯1.规律作息:中医倡导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调节。

2.适度运动: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和增强体质,但不能过度运动或剧烈运动。

3.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需要通过调节情绪来维持身心平衡。

4.环境调理:中医强调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舒适,避免受到寒冷、湿气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中医养生方法1.针灸疗法:中医推崇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

2.推拿按摩:中医认为推拿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解除疲劳,可以通过自己或专业人士进行按摩。

3.中药调理:中医应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通过草药的药性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4.养生功法:中医推崇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养生功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维持身体健康。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中医养生食谱:提供健康饮食指导和食谱,帮助读者合理搭配饮食。

中医药保健知识

中医药保健知识

中医药保健知识中医药保健知识一、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的基本原理是以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为基础,通过调整人体的气机平衡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身心,强调预防和调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

二、中医药的保健方法1. 中草药保健中草药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保健方法之一。

中草药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功效,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

例如,枸杞子具有明目养肾的作用,人参可以增强免疫力,白果可以清肺润燥。

通过选择适宜的中草药进行保健,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 饮食调理中医药注重饮食的调理,认为食物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鱼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可以补充身体的营养和提高免疫力;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可以促进消化和排毒。

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是中医药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3. 中医经络按摩中医经络按摩是一种通过调理经络来达到保健效果的方法。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通过按摩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整脏腑功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例如,按摩太冲穴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按摩足三里穴可以促进消化,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头痛。

经络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保健方法。

4. 中医养生功法中医养生功法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心理状态来达到保健效果的方法。

中医认为平和的心态、适度的锻炼和深呼吸可以调整气血的循环,增强体质。

例如,太极拳、气功等养生功法可以改善身体的灵活性和抵抗力,减轻压力,提升心境。

三、中医药的应用范围中医药在保健方面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中医药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暗疮、失眠、脑血栓等常见病症,都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

中医药还可以预防衰老、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等。

中医药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注重整体观念、平衡身心、强调预防和调理。

中医健康养生小知识

中医健康养生小知识

中医健康养生小知识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注重养生保健的方法与理念丰富多样。

在中医健康养生中,有许多小知识值得我们了解和应用。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点中医健康养生小知识。

一、饮食调理中医养生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提倡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食材,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例如,夏季多吃清凉的食物,如绿豆、西瓜、黄瓜等,可以清热解毒,防止中暑。

冬季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葱、羊肉等,可以暖身驱寒,增强抵抗力。

二、运动保健中医养生强调运动保健,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调节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例如,中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年轻人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消耗体内多余脂肪。

三、按摩保健中医养生中的按摩保健方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有推拿、拔罐、刮痧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调整气血的流动,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例如,推拿可以舒缓肌肉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拔罐可以疏通经络,排除体内湿气;刮痧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肌肤质量。

四、中草药养生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

不同的中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用来调理身体的各个方面。

例如,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适合体虚气短的人群;枸杞具有明目养肝的作用,适合长期用眼过度的人群。

在使用中草药时,应注意草药的质量和用量,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五、情绪调节中医养生强调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情绪与人体的脏腑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健康养生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参与喜爱的活动、与亲友交流、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六、穴位保健中医养生中的穴位保健方法可以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作用。

例如,太冲穴位于足底,按摩太冲穴可以缓解疲劳、促进睡眠;合谷穴位于手背,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头痛、改善消化功能。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一、饮食篇1.早餐要吃好,吃饱,有利于提供能量和营养。

2.午餐要吃饱,但不宜过饱,以免影响消化。

3.晚餐要少吃,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5.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瘦肉、豆制品等。

6.少食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以免引发慢性疾病。

7.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饥饿过度。

8.每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喝水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

9.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大蒜等,有助于驱寒。

10.夏天多食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二、运动篇11.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12.避免长时间久坐,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

13.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有助于气血流通。

14.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瑜伽、太极等。

15.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避免运动损伤。

16.运动后要做好拉伸放松,有助于恢复身体状态。

17.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剧烈运动。

18.在户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或防晒。

19.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20.避免在过于寒冷或高温的环境下进行运动。

三、睡眠篇2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22.晚上睡觉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3.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或激烈的思维活动。

24.睡前可以泡脚,有助于放松身心。

25.睡前可以进行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等。

26.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光线刺激影响睡眠。

27.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舒适的氛围。

28.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29.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需根据个人需求合理安排。

30.睡眠质量不佳时,可以尝试饮食调理或中药调理。

四、情绪篇31.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2.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阅读等。

33.适当发泄情绪,避免积攒导致身体不适。

34.与亲友交流,分享心情,有助于舒缓压力。

35.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化解,避免消化不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

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把人可以食用的东西按照对人健康的长久好处和损害分层次,只好无害的是最基本的五谷,
“五谷为食。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从“食”到“充”,是从对人体必须,到可有可无的次序,所以,五谷杂粮对人最好。

2)中医还认为,万物按照五行阴阳分类,食物也一样,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应按照人体质阴阳不同,选择相应的食物调整人体健康。

“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肝色青,宜食甘。

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

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

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

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

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饭、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病在心,…禁温食。

病在脾,…禁温食饱食。

病在肺,…禁寒饮食。

病在肾,…禁犯焠(火矣)热食。

3)中国人多调护脾胃:
按传统文化,中国人属土,故肤色黄,脾胃弱,易患脾胃疾,饮食当调摄善护脾胃,应少或不食过寒物,多食藿香、茴香等。

而西方人属金,故肤色白,肺气弱,患感冒等卫、气分病易加重,金得火方活,故金中蕴火,喜食冰。

四方人配四方色:东辣、西酸、南甜、北咸。

东为木,金克木疏以解郁,故东方喜辛辣;西为金,食酸以防肝太伤,故西方人喜食酸。

3.、风水养生:
所谓的风水养生,实际上是讲的人的行住坐卧的地理方位对人健康的影响。

中国文化,讲究外圆内方,住所既要活,又要稳,既要通,又要存,故传统建筑讲究位要正,正房坐北朝南,在整个建筑群中最高,西房次之,东房再次,南面无房或最低,院门开在南面或东南,这样整个院落形成自西北向东南的错落层次,以迎东南阳气;各房之间留有一定空间,房皆起脊,院门测开或正开而置影壁,于是既清通明亮,又使阳气至而得留驻,且拒暴邪之气。

是谓明地文,调养身心也。

中国文化讲究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有:行、住、坐、卧,皆当得其宜,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之说。

又且人生天地间,与万物相感,故“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衣着上,中国传统服饰,从来都是胸腹间双层,夏天再热,国人也要戴兜肚;而西方人则不同,典型的西服是背后双层,胸前敞领系一、二扣或不系扣;这与体质有关,按传统文化,中国人属土,故肤色黄,脾胃弱,易患脾胃疾,饮食上应少或不食过寒物,生活起居上当调摄善护脾胃;而西方人属金,故肤色白,肺气弱,患感冒等卫、气分病易加重,故衣着自然善护肺卫(衣背双层),而金得火方活,故金中蕴火,喜食冰。

国人言:寒从下焦起。

故我们常见三九天里农民下田干活,上身光膀子而下身着棉裤,旧时还要打腿带。

旧时国人常喜盘腿而坐,以双腿相叠,经络相感交,不唯血气以活,更且内外相温护,寒无得入也。

病在肝…禁当风。

病在心,…禁热衣。

病在脾,愈…禁温湿地濡衣。

病在肺,…禁寒衣。

病在肾,…禁温炙衣。

4.心病还要心药医:
子曰:礼者理也,义者宜也。

就是说,礼者循理而为,义者所当宜也。

这既是我们面对人际关系,更是我们与自然共处所当遵循的法则。

现代医学将人的健康状态定义为:身体、心理、人际关系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中的这个理字,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就是自然万物的规律。

身体上,我们必须遵循人体的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

心理上呢,我们知道,一个人若是生了气,或是总是处于紧张状态,脸色就会很难看,做起事情来就不如平时漂亮,外表已经如此,内里的变化当然更不容忽视,许多重大疾病都是从这里肇始的。

如果说,心理保健人们还易于接受的话,改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健康,人们就更少关注了。

但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们办事效率提高,人际关系紧张
的人会感到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一种人心身舒泰,另一种人则会疲惫憔悴,则尽人皆知。

但是这却有一个分寸把握的问题,其一,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不是一个可以用硬指标度量的问题;其二,这还是一个必须将之放到社会及宇宙大环境中考察的问题,即我们必须站在人是与环境(人文和自然)的相互依存的立场上来考虑人的心、身、交往健康。

所以我们的祖先才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所以,循理而为之谓礼,为适其宜即成义。

是必责之于心,乃可以依证,故谓良心。

所谓良心,求于内心而得诸其所应通于天地万物之本心,且必然可证之于天地人间而为正道者也。

就是说,良心者,求诸内心而证之于行止。

5. 您是主人医是客:
中医治病,讲求的是医生辅助病人自身的恢复,所以最关键是病人的身心调整、思想、生活方式改善、人际关系改善、健康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