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实习报告
黄山地理野外实习心得

黄山地理野外实习心得篇一: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综合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此次野外综合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课堂教学完成后的具体实践环节,许多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在此次实习中都会有所体现和应用。
本次实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工作意识,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途径,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理解自然地理学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地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够从结构、功能和演化及它们的协同等角度理解认识其整体性和差异性;(2)培养学生在野外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野外实验路线黄桷古道,文峰塔,德国大使馆、老君洞,蒋介石官邸3、南山综合地理学考察内容与分析(1)通过对野外实验的观察、记录,并借助于Google earth等工具,认识南山地区主要地形地貌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
(2)通过对野外实验的观察、记录,描述南山主要植被、岩石、土壤类型和代表性植被、岩石、土壤的形态特征,以及本地区主要植被、岩石、土壤空间分布规律等。
南山是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交织带,多黄葛树;土壤多为山地特殊的黄色与棕色混合的泥土(3)沿线景观黄葛古道黄葛古道是茶马古道南山段,有世界上最高的贸易通道的称谓。
是重庆市知名度最高的一条古道,有着800年历史,曾是历代川黔商贾的必经之地,被称为重庆的“丝绸之道”。
该古道始于唐朝,宋、元、明、清时期处于鼎盛时期,属巴渝十二景之一。
道路地面突出了山地特点,坎坷崎岖。
但是宽阔的石板摆出当年的经济和文化历史,使得山间逶迤的小路显得康庄而大气直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期前,这条古道依然是一条交通要道。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这里已不再是人们为生计忙碌之道了。
经过几年的短暂沉寂之后,这条古道再度迎来了兴旺的人气,树木参天的古道,吸引了不少中老年人前来健身老君洞老君洞:原名太极宫,是川东地区第一道观。
位于南岸区上新街东南约2公里的老君山上。
导游黄山实习报告

一个月的实习学习生活接近了尾声,在这一个月里面我的收获是很丰富的,接触了许多不同人群的人员,接触了不同的事务,让我明白了许多东西,转变我一些无知的想法。让我明白假如我真得想把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做好,自身的不足还有许多,知道的与了解的太少。需要补进太多。在一个行业里面你想要做的好你需要了解的不仅是自身,更是需要知道对手的优势在哪里。需要擅长合作的精神。做事情无论是大小都需要专心的做好,不得马虎。要有坚决的毅力。努力总会有收获。
导游黄山实习报告5
通过这次实习对旅行社的详细营运与操作.管理等方面有了了解,丰富社会实践阅历。实习时间: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需对自己的工作专心负责。这段时间的旅行社实习,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这次实习也让我发觉书本上的学问与实际问题的差距,对旅行社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实习期间我体会到旅游这个行业中旅行社,社与社之间的竞争、人与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旅游业业这样的服务性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要有肯定的专业学问,还需要你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和接人带物,以及对旅行社顾客的急躁以及责任心。
2013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为8400余亿元人民币。据中国旅游局预报,2021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33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中国旅行社有着美好的前景,但是中国旅行社的现状并不客观。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旅行社的业务范围目窄,多为经营团队旅游,观光旅游来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国际旅行社的自主能力差,其国际业务多为接待外国旅行社发来的团队,而且虽然旅行社的数量许多,但是却表现出散而弱的现象。以下是我在看的一些材料后,对于中国旅行社的一些想法,首先是完成旅行社在市场中的定位,从而更实际的认清现状与前景然后依据定位确定旅行社发展的主要客源,依据客源的特点创立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巩固旅行社的核心产品的位置,当品牌开始生效后,逐步有规划的拓展旅行社的业务范围,在这一过程中决定成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网络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方法。
黄山写生实习报告

黄山写生实习报告篇一:黄山写生实习报告黄山写生实习报告一.实习时间XX年10月9号—11月27号二.实习地点世界文化产地——宏村、西递;道教文化圣地——齐云山;黄山考察;南屏影视村写生。
三.实习目的通过美术实习,加强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
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
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
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魅力。
要求大家在实习中遵守实习纪律,争取从大自然中和民族建筑文化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并在风景写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实习内容写生的选景、构图原则。
写生的色彩、色调、对比、空间等关系。
每日必须坚持速写、色彩、素描写生。
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实习报告,报告要有条理,思路清晰,文字流畅,见解独到。
实习结束后,经过整理后的绘画作品(速写、素描、色彩、水粉画)等装订成册上交给指导教师。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安徽这个古老的村庄吸引游客的独特之处,来到安徽的 10 几天中,我们竟情的享受着自然和以前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这中艺术的气息。
迫不及待我们拿上颜料背上画板进入了我们期盼以久的写生基地,在这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支着画架、凝神挥笔的学生。
安徽黟县境内的西递、宏村自六年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这两个罕见的古村落就逐渐成为艺术爱好者的流连之所。
据当地政府粗略统计,全国各地的200余所大专院校每年有30余万人次背起画夹走进西递、宏村写生,占旅游总人数的50%以上。
大批学生的进入,使黟县境内悄然掀起一股艺术经济热潮。
当然第一次来到这罕见的古村我们自然也不例外的放下了手中的东西,把安徽的古景古建筑一览眼底,大家都会不时发出感叹的声音,在几百年前的人们能把艺术这么好的和自然环境融合的这么的完美。
休息了一晚上我们跟着导游来更深的了解这个古村,这样以来我们不单单是被他们的外表吸引着通过导游我们知道古村的规划结构居然犹如一头酣着的牛,经过的地方依次是牛头、牛肚子、牛尾巴开始我们也不相信最后导游把我们带到了可以看这个村子景象的地方立体布置图,这样整个村的竟显眼底这一个个精致的小模型把古村一一的表达了出来就如导游说的那样。
黄山地理实习报告

黄山地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是一座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
本次实习,我们地理专业的学生有幸来到黄山,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黄山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植被分布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5月10日至5月15日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黄山地貌特征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黄山风景区,这里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遐迩。
黄山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深入了解了黄山的地貌形成过程,观察了各种地貌形态,如峰、石、洞、谷等。
2. 黄山气候特点研究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我们实习期间,正值春季,黄山气温适中,雨量充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实地观测和调查,了解了黄山的气候特点及其对植被、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3. 植被分布调查黄山的植被类型丰富,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灌丛等。
实习期间,我们沿着不同的海拔高度,调查了黄山的植被分布规律,并记录了各种植物的名称、特征和生长环境。
4. 人文景观探访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也同样丰富。
我们参观了黄山风景区内的寺庙、石刻、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了解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黄山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黄山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让我们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运用和发扬本次实习的精神,为我国的地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游黄山实习报告

导游黄山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1年5月7日至2011年5月9日实习地点:国家五A级风景区——黄山风景区实习岗位:黄山风景区导游一、实习目的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了解和熟悉导游相关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导游能力。
二、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担任黄山风景区的导游,负责为游客提供解说和服务。
我主要负责介绍黄山的景点、历史和文化,解答游客的疑问,并为游客提供旅游建议和帮助。
三、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导游工作的艰辛和乐趣。
黄山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拥有奇松、云海、怪石、温泉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我在实习期间,不仅要熟悉这些景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还要掌握正确的导游技巧和方法。
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游客,有的对历史和文化非常感兴趣,有的对自然景观更为关注。
我需要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说和服务。
同时,我还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如游客受伤、走失等,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并提供适当的帮助。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导游能力,还学到了很多有关黄山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黄山的旅游资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类型的游客沟通和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五、实习反思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导游工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同时,导游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组织能力,能够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某些景点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导游技巧有待提高等。
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导游能力,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六、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在黄山的实习,我对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导游能力。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员而努力。
黄山实习报告自我反思

黄山实习报告自我反思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黄山实习项目,这是一次极具挑战性和收获满满的经历。
回顾这次实习,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表现和成长,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实习期间我担任了黄山风景区的导游。
这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它要求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导游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应变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学习导游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同时,我也注重与游客的互动,努力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时,仍然显得有些紧张和不知所措。
这让我意识到,我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和提高。
其次,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黄山树木地貌的考察。
在这个过程中,我负责记录和识别树木标本。
这次实习让我对黄山的植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我的植物识别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标本采集和识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我在识别某些树木时,由于对它们的特征不够熟悉,导致识别出现误差。
这让我认识到,我在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加扎实。
此外,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黄山奇石的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让我对黄山的奇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这次黄山实习,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表现和成长。
我认识到,无论是在导游、植物识别还是教学方面,我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然而,这次实习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以这次黄山实习为契机,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我将更加注重实践,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
同时,我也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这次黄山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应变能力。
黄山实习报告总结

黄山实习报告总结
实习目的与时间:
本次黄山实习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实习时间从
2023年5月7日到2023年5月9日,为期三天。
实习地点与岗位:
实习地点位于国家五A级风景区——黄山风景区。
实习岗位为黄山风景区导游,负责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
实习内容与过程:
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参与导游工作,学习了如何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解答他们的疑问,并引导他们游览黄山风景区。
我熟悉了黄山的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掌握了黄山的主要景点和旅游路线。
我还深入了解了黄山风景区的旅游管理和服务流程,包括景区门票管理、游客服务中心、导游培训等。
通过实习,我对旅游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实习成果与反思:
通过黄山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如应对游客的需求和问题时,但我通过与同事的协作和自己的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提升。
黄山实习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旅游行业的决心,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结:
黄山实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亲身体验了导游工作,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通过实习,我对旅游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我将珍惜这次实习的经历,继续努力学习,为将来从事旅游行业做好充分准备。
安徽黄山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实习单位: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实习岗位:旅游管理实习生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了解和熟悉旅游管理相关工作方式和工作技巧,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实习内容1. 游客服务:在景区入口、游客中心等地协助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咨询、购票、导览等服务。
2. 旅游规划:参与旅游线路的设计和优化,了解景区资源、交通、住宿等方面的情况。
3. 景区管理:学习景区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并参与实际操作。
4. 活动组织:协助举办景区内的各类活动,如文化节、徒步大会等。
5. 旅游宣传:参与旅游宣传材料的制作和发放,了解旅游市场推广策略。
三、实习收获1. 专业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导游讲解、游客服务等。
2. 沟通协调能力:在与游客、同事、合作伙伴的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3.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共同分担工作,协同完成任务。
4. 解决问题能力:在面对游客的各种问题时,学会了灵活应对,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
5. 环保意识:深入了解了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
四、实习体会1.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深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
2. 游客服务的重要性:认识到游客服务是旅游行业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满意度。
3.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实习过程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只有团结一致,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4. 景区管理的复杂性:景区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如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五、实习总结通过在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的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性,锻炼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旅游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地区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江苏教育学院地理系指导教师:徐孝斌、史威、周其楼、龚小辉实习时间:2010年11月3日 -- 2010年11月6日专业:08级地理教育学号:0811010015 姓名:朱征实习过程:11月3日中午从南京出发到达黄山市市区,第二天早上6点从市区出发到黄山风景区登山。
11月5日上午游览宏村,下午参观屯溪老街。
11月6号早上启程回校。
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资料整理,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
3)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
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实习内容:实地调查黄山的自然地理状况和景观特色等情况,特别是关于黄山地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及其成因的概况。
实习路线安排:从山脚徒步到达云谷寺,在云谷寺坐缆车到白鹅岭,然后到排云亭,飞来石,光明顶,再到玉屏楼,最后徒步下山。
作为地理系的一名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的追求。
很可惜的是限于各方面的限制,一直没有很好的实现我的梦想。
这次黄山之旅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次野外实习,也是最为深刻的一次。
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我,印象中的山都是海拔数百米的孤立山丘,但是这次实习完全改变了我的观念。
通过对黄山地质公园和古村落宏村的实地考察和对黄山地区地学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兴趣,现把三天实习成果汇报如下:第一部分黄山地区的自然地理一、黄山的地理位置黄山区地处安徽省南部,位于东经117°50°—118°21′,北纬30°00°—30°32′之间,东连绩溪,东南与徽州区毗邻,西接石台、青阳,西南与休宁、黟县交界,东北同泾县相依,总面积1775平方公里。
整个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长约30㎞,南北宽约40㎞,面积约1200㎞²。
二、黄山的地势黄山属东南丘陵一部,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在安徽境内的分水岭。
黄山以南的水由新安江汇入钱塘江,以北经清弋江注入长江。
黄山以天平矼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山山峰林立,有大小山峰72座,气势雄伟,气象万千。
山麓一般海拔为300 M,最高峰莲花峰海拔为1874 M。
后山地势平坦,秀丽多姿。
三、黄山的地质基础1.地质构造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皱断裂带西段,介于绩溪复向斜与太平复背斜之间。
黄山的主要断层有逍遥溪断层和汤口—孙村断层。
两条断层在汤口呈直角相交,控制了黄山花岗岩岩体的抬升。
2.岩石类型黄山属断块隆起型花岗岩风景区。
群峰之中,除景区南侧长满樱桃树的桃花峰处于花岗岩体外侧的围岩之外,其余诸峰,均坐落于花岗岩出露区。
黄山花岗岩体是同源岩浆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合式岩体,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呈明显的套式中高外底的阶梯状分布,构成了黄山峰体的框架。
以北海、光明顶的高山地台为中心,不同地貌形态特征的峰林按花岗岩不同的结构类型呈环状分布。
黄山岩体的外圈边缘,出露最早期的脉动侵入的中粒二长花岗岩,结构均匀,易风化,断层节理纵横,流水侧蚀作用发育。
主体期侵入的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则构成了黄山峰林的主体,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稀疏的斜节理发育,不易崩塌。
岩石补充期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分布在黄山岩石的内圈。
末期为细粒含斑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中央的北海、光明顶一带,由于直立的节理发育,不时发生节理崩塌。
3.黄山的形成过程黄山地区在距今8 - 4 亿年前的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属古扬子海区,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海相地层;在距今4 - 2 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期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
岩浆沿复背斜和复向斜交错带侵入后可发生圈闭,故形成多期的特点。
黄山主体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约占风景区面积的70% ,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黄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
太平花岗岩体为三叠纪印支运动产物,裸露面积大。
由于成岩过程中的岩浆分异作用,有些地段可见到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
岩体相带结构明显,中心相为粗粒花岗闪长岩,过渡相为中粒花岗闪长岩,边缘相为细粒花岗闪长岩。
岩体由于长期受风化作用,在地面上形成低山缓坡的丘陵山地景观。
黄山花岗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距今约 1.43 亿年),裸露面积较大,岩相内部的相带结构清楚,中心相为粗粒似斑状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粒似斑状花岗岩,边缘相为细粒花岗岩组成,岩体以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
岩石中矿物结晶颗粒粗细不等,呈似斑状结构,斑晶由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含量达3 % - 5 % ,斑晶晶体大小为10-15mm 左右,基质颗粒一般在4 - 5mm 左右。
黄山花岗岩体系中生代岩浆侵入形成,沿围岩接触带,前震旦纪系铺岭组普遍角岩化,形成阳起石,堇青石斑点角岩,还有硅化、硅卡岩化和大理岩化等围岩蚀变现象,接触带界线清楚,混杂现象不明显。
狮子林花岗岩体,出露于黄山中部,即光明顶北至狮子林一带,裸露面积小,属燕山二期二次侵入产物(距今1. 23 亿年)。
狮子林岩体岩性为肉红色斑状花岗岩,斑晶以石英、钾长石为主,斑晶含量达30 % ,基质中黑云母、角闪石含量较少。
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均与黄山花岗岩体近似,属同源岩浆先后侵入之产物(黄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为黄山主体的组成部分,构成黄山主要风景旅游区)。
黄山自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更新世,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剥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黄山急剧抬升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事件。
因为黄山主体山麓一带,缺失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更新世的相关沉积,当时可能是一片缓丘和宽谷地貌景观[根据山峰相对海拔高度,河流构造裂点(九龙瀑有9-11级构造裂点)、夷平阶地(有三级古剥蚀面,海拔分别为1650-1800m、1300 - 1500m、600 - 700m) 以及河谷石臼的空间分布特点,表明黄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
由此推测黄山地区第四纪以来抬升量为500—800m ,抬升速度约为0.25-0.4mm/a。
黄山断裂构造和节理发育(节理构造主要有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向4 组节理,按形态可分为垂直节理、水平节理和斜节理)。
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形成了众多的地质旅游景观。
四、黄山的地貌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
黄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O处、岩22处、 7处、关2处。
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刨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后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五、黄山的气候黄山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
黄山阴雨天多,云雾天多,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平均温度差仅20摄氏度左右。
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年均气温7.8°C,夏季平均温度为25℃,冬季平均温度为0℃以上。
年平均降雨日数183天,多集中于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为2395毫米。
西南风、西北风频率较大,年平均降雪日数49天。
六、黄山的生物黄山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
黄山野生植物有1452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4种,三类保护的8种,有石斛等1O 个物种属濒临灭绝的物种,6种为中国特有种,黄山特有2种,首次在黄山发现或以黄山命名的植物有28种,尤以名茶“黄山毛峰”、名药“黄山灵芝”驰名中外。
黄山动物种类300多种,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苏门羚、长尾雉等14种中国国家级保护的珍贵动物。
七、黄山的土壤土壤的基本性质是和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联系。
因为在黄山的不同高度,生物气候条件是不同的,所以的土壤有着明显的垂直分布。
1、山地黄红壤分布在700米以下地区,仅河滩、溪谷等地发育着零星冲击性土壤,其他绝大部分地区为山地红黄壤。
2、山地黄壤分布在700米—1100米地区,在温热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以及在有机酸的作用下,岩石内的铝硅酸盐风化,与水结合形成含水的铁铝矿物,使土壤呈现黄色。
3、山地黄棕壤分布在1100米—1650米地区,由于所处地形部位高,气候较湿冷,风化过程弱,其剖面有较强的酸性反应,为山地黄壤与典型棕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4、山地草甸土分布在1650米以上地区,气候寒冷,山风很大,生长着茂密的草甸植物,土壤形成过程中生草过程占优势,生长成比较厚的腐殖质层。
虽然与黄山的亲密接触只有短短是一天,徒步下山也非常辛苦,汗水几乎湿透全身,但却收获了满满一路的美景,一路的满足。
黄山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这次来到黄山,我不仅感受到黄山松的美丽和坚强,更被黄山松的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打动。
第二部分黄山地区的人文地理一、西递宏村宏村,建于南宁绍熙年间,到今800余年。
古宏村人以聪明的智慧,开《仿生学》之先河,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古水系牛形村落,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
宏村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故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
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
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