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人的四大风俗
南通婚事习俗

. u) x9 [5 v% B2 k $ c* C9 T6 |9 h! L新娘入席,以文明纱帽掩面遮羞,首先从袋里拿出坐席封,攀鱼封,放在席上,吃食非常文雅,同桌姊妹不停地搛菜劝酒,新娘总婉言谢绝,绝不能恣意喝醉。菜上一半时,就悄悄离席。
聚亲 闺女出嫁,仪式非常隆重,且又很是繁琐,不能有丝毫差错。娶亲俗称吃喜酒,古称“圆房”。童养媳结婚无娶亲程序,故曰“游房”。: l: \: x, N% z2 m5 v& y " F' r1 b4 m* ~
该日午饭后,男方在媒人的率领下,由新郎挑上新竹箩担,和挑桁嫁的壮友,一并直奔女方,倘若新娘家亲友中餐还未散席,不准入室谓之“撞席”,只好在门外等候,直至女方中餐结束,方可挑上箩担进入中堂,将礼包、礼金、礼封、鱼肉全摆放神龛圣柜或圣橱上。0 o4 G3 c9 C; M2 v 7 n! e% z3 K7 J2 ^
日期礼又称水火礼,水,老酒也;火,用红纸包的钱,红殷似火,收之烫手。日期礼有讨价还价的,一般由女方提出,有时数目巨大,男方负担不起,有将婚事谈崩的,也有会暗地造成“抢亲”的悲剧。: u0 ` l% S1 M5 k ! S$ D0 j+ h* | v) e
日期礼只要女方接受下去,女方就知道男方所择定的结婚日期。女方受了日期礼,就得以此来办嫁妆。也有穷人家用女儿的日期礼去还家中的欠债,就不办嫁妆,因此就有这样的话,“只有当面讲礼金,没有台上谈桁嫁。”桁嫁就是嫁妆。2 x: }" k* w8 k9 y . T3 M9 K7 l% M: U
南通的人文风俗

南通的人文风俗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南通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展现出地方特色与魅力。
本文将从节日民俗、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等方面,介绍南通的人文风俗。
一、节日民俗1.元宵节南通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十分盛大,人们会在家中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有传统的红纸灯笼,也有创意十足的造型灯笼,在夜晚点亮街头巷尾,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和舞狮表演等传统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2.端午节南通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是赛龙舟。
人们争相组队,手持竹桨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
此外,端午节还有包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寓意避邪驱背、祈求平安健康。
3.中秋节中秋节是南通人团聚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赏月亮蛋和猜灯谜等。
此外,南通还有特色民俗活动“走秧歌”,秧歌队穿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欢乐热闹。
二、婚嫁习俗南通的婚嫁习俗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车队伍。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会坐在华丽的花车上巡游城市,展示婚礼的喜庆与华丽。
同时,新人还会穿着传统的婚纱、礼服,进行传统的敬酒、喜饼和庆贺仪式。
除了婚车队伍,南通的婚嫁习俗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
例如,新人入洞房前,通常要接受闺蜜的“抢亲”游戏,需要通过一系列有趣而考验的环节来证明爱情的真实性。
三、饮食文化南通的饮食文化保存了许多传统特色菜肴,如南通小笼包、通州蟹粉汤包、鲍鱼鸽蛋等。
这些菜肴以选料精细、制作精致而闻名。
南通的小吃文化也是独特的,比如焦圈、板油豆腐等,口味鲜美,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此外,南通还有许多特色的食材和特产,如阳澄湖大闸蟹、阿胶、文昌鸡等,这些味道独特,往往成为游客品味南通的必选之物。
结语南通的人文风俗独具魅力,节日民俗、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南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既是南通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传承,也是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南通民俗文化蓝印花布

南通民俗文化蓝印花布旧时,浙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染布。
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闺女的嫁妆,都是自家纺织印染的蓝印花布。
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等都可用它来做。
蓝印花布仿佛就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布料。
它的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
在南通地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在明清时期,由于南通当时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特殊,温暖湿润,特别适宜棉花和"蓝草"的生长,并且"蓝草"和棉花种植在当地农村十分普遍,再加上当地的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机,家家可闻布机声,户户都有织布娘。
故在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在众多印染蓝印花布艺人中南通的吴元新是其中一位,他从小对美术兴趣浓厚,17岁进印染厂做学徒,工作后于1989年考入中央美院深造。
为继承和发展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吴元新为了收集图案文样,走遍了江浙一带乡间的田园农舍。
除了没日没夜地沉浸在蓝白世界内苦苦钻研,他就是走路也不会放过有用的"目标"。
2000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个人蓝印花布艺术馆,并收藏了近千件民间的蓝印花布图案。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
《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明清时期,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老百姓又称之为浇花布,在这基础上发展至今。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
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
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
蓝印花布制作工艺第一道就是镂刻花版,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
江苏南通的风俗作文

江苏南通的风俗作文南通,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海名城,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从祭祖文化到民俗庆典,从饮食习惯到喜事习俗,南通的风俗都体现了这里人民朴实、勤劳、儒雅的生活智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南通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夜,门前必插竹竿灯草,以示吉祥;灶王爷"走亲戚",人们要吃长寿面、做年糕,期盼来年大吉大利。
初一开门迎"开门财神",初五要"破五"...每一道程序都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秋是团圆节日,家家户户要"挟做肘"品尝月饼,观赏圆月同享天伦之乐。
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驱除一年的病祟,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南通还有过年挂福灯、城隍庙疗妇女绝症等独特民俗习惯。
南通的饮食文化同样独树一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说。
腌笃鲜、熏鱼、藕粉、韭菜馅等都是当地名菜,口味清淡爽口。
河豚、灰鲋鱼等水产亦是别具特色。
春节期间,人们还有吃团年饭、下盆菜等温馨习俗,体现了对家人朋友的重视。
在农村,每年正月十六,村民们载歌载舞欢度"虾蛄节",分享劳作的喜悦;七月二十四日还有"玩凉伞"游行的风俗,寓意祈求丰年酬勤。
城里也有自己独特的庆典,如大中华城的"三节潮"、姜堰的"湖庄赛龙舟"等,见证了这里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
南通不仅有重口味的风俗,更多体现了人们儒雅文明的一面。
举例来说,男子过六十大寿要举行华诞,感恩天地祖宗;新娘出嫁前要拜"门神"祭祀祖先;接生婆外出采买时会问及贺礼......这些都充满了理性、仁慈与敬重的内涵。
南通的风俗博大精深,历经岁月沉淀而愈发光彩夺目。
无论是热闹的民间活动,还是细腻入微的礼俗禁忌,都映射出这片人杰地灵的水乡正能量。
我们当代人更应该珍惜、传承这些文化瑰宝,用优秀传统涵养社会新风,谱写时代新篇。
中国元素:江苏省南通市风俗文化(PPT实用素材)

中国近代 第一城
狼 山
张 謇
濠南通
滨江
蓝 印 花 布
古 老 回 忆
毕业设计欣赏
先人为敢通会容包
设计封面
南 通 之 文 化 特 色
张 謇 篇
怀 旧 保 护 篇
景 色 畅 游 篇
南通婚事习俗

稍倾,新郎起身,双手卸去新娘头顶的文明纱帽,类似当今的红盖巾。老妪早已准备好的红丝线,一头用嘴咬紧,一边绞成三角形,在新娘脸上连扯三把,将新娘前额的乳毛扯去,谓之“开脸”,表示新娘从此由黄花闺女而转变为媳妇。2 u8 Y0 X9 ~# G* j 3 H( p, p, D! J
/ g. o- I: t% ` ; A3 m) A7 q! p& l男方也在约定好的时间里,派出一般超过女方送亲的人数,同样手执灯笼,等待望见对方花轿灯笼亮时,方才燃起蜡烛侍候。当花轿一到,马上燃放鞭炮。有时也有女方故意多送一程,男方妥协的后退;有时为此发生争执的,目的双方总想多“关心”新娘,而多送(接)一程。接亲直至花轿迎接到新郎家门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且在场外焚化纸钱,称为“谢亲”,据说女方的祖宗才会回归,以酬谢新娘三代门中,培育着新娘的成长。
- W1 w' [( d9 f! X % |$ \% Y: x/ F; O+ w焐热凳 新娘入籍新郎家,结婚之日,新娘也像新郎到岳父家一样,奉为座上宾。男方要办一席由新娘的伴娘和新郎同辈中的姑表姨叔伯家的姊妹,一同入席,谓之“坐桌子”,新娘并坐为首席。
. u) x9 [5 v% B2 k $ c* C9 T6 |9 h! L新娘入席,以文明纱帽掩面遮羞,首先从袋里拿出坐席封,攀鱼封,放在席上,吃食非常文雅,同桌姊妹不停地搛菜劝酒,新娘总婉言谢绝,绝不能恣意喝醉。菜上一半时,就悄悄离席。
南通民居风俗

南通民居风俗一、民居格局南通城区民居,较典型的格局是有大门堂,内设大门、二门。
门堂中青砖铺地,里为小天井,小天井两边有提闼门。
有钱人家的照壁正对大门,一般市民家大门对面没有照壁。
有的人家还在住宅周围建火墙、火巷,并将围墙加高,与邻家隔绝。
人在大门外看不见住宅内的建筑,须拐三门(大门、二门、提闼门)方可进入宅内。
住宅有“一进三堂”、“一进五堂”之分。
房屋纵深有“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之别。
“三堂”即敞厅、穿堂、正屋(南通俗称“正埭”);“五堂”则加上敞厅对面的朝北屋和正屋后面的后屋。
敞厅建筑最宽阔,三间大厅,不住人,是招待宾客场所。
穿堂进身狭,一排三间,多隔层,两边房屋有时住人,但非正式房间。
正屋三间隔开,东边为上房,西边为下房,有的还建亭子间、套房,正屋正中悬挂神轴,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
婚、丧、喜、庆之时,三堂通开,显得十分气派。
从大门到正屋,这是南通民居主建筑的格式,有的宽阔,有的狭小。
市郊沿江一带为沙田,又称圩塘田,人们为排除积水,在沙田中开河挖沟,填土造房。
这里的民居,座北朝南,横向成排,一户挨着一户。
也有的乡民聚宅而居,宅外围有小河(称园沟),宅内四边有屋,中间为一大场,以小桥或小坝与外面相通,这种民居称为“园基”或“园上”。
海门、启东两县的村落结构,一般以住宅为单位。
典型住宅与南通的园基相仿,是“四厅宅沟仓门坝”,即四关厢房屋,周围沟河环绕,宅前有桥,桥上设门,有的桥可吊起,无桥则筑“坝头”以通。
住宅后面的沟河称“宅沟”,宅与宅之间的称“泯沟”。
东西走向五六家住宅合在一起,称之为“埭”,一埭为一姓居多,并以此冠名,几埭集合则为村落。
民居住宅一般三间,中为堂屋,有后门直通屋后宅沟,屋内置灶。
海安、如皋、如东乡间,住宅相对比较集中。
其建筑颇具特色,尤以屋脊头更为奇特,两头高起微弯,呈水牛角式。
以三开间房屋最为典型,在中间堂屋凹进去一架梁处砌墙安门,留下廊檐,东西两边房间各开一扇窗户。
南通民俗

南通的民俗现象摘要江苏历来有苏南苏北的区分,南通恰巧在苏南苏北的分界处,在这里有着很多有趣的现象。
在南通江北人与沙里人的混居是长江至淮河一带,江北人与沙里人相处的缩影。
关键词江北元宵放火立夏江北人与沙里人我来自江苏南通,南通在长江入海口,隔着长江,往南是富庶的江南,往北是徐州等地,江苏历来有苏南苏北的区分,南通恰巧在苏南苏北的分界处,在这里有着很多有趣的现象。
在南通江北人与沙里人的混居是长江至淮河一带,江北人与沙里人相处的缩影。
沙里人,老人们说的沙里人,沙指代沙子沙滩,暗示先祖从崇明岛一地迁徙而来,讲的方言与上海,扬州等地很接近,又有所细微的区分,沙里是富庶土地的代表,说明这一脉的人来自富裕的地区,他们的传统观念相对灵活,对于传统的习俗也进行了灵活的修改。
江北人江北,字面理解为江之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指长江以北。
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即江淮地区。
在文化上以淮扬文化为主,通行江淮官话。
江北地区区别于属于北方文化的淮北地区(即淮河以北地区)。
在古代,江北地区是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并形成了扬州、淮安、泰州、南通、合肥、安庆、巢湖等江北沿江经济中心,现今和江南地区共同组成了今天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文化概念上的江北人与地理概念上的有些类似但又不同,是江南地区居民对文化风俗有明显差异的其他地区居民的称呼。
浙江部分地区会称呼上海人以及苏南人为江北人,因为文化习惯有一定的差异,与地理无关。
刻板印象里,江北人守旧,沙里人灵活,江北人传统,沙里人潮流,但是他们在南通这片土地上演绎着各自精彩的生活。
食物老家种过米,水稻,玉米,高粱都有种过,南方作物和北方作物都种过,南通的食物种类我们的主食是米、面及其制品,荤菜主要是猪、牛、羊肉及水产类。
南通人喜食牛肉,十字街南有东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
南通水产资源丰富,老百姓中历来传唱着《十二月鱼鲜》,随着时令的变化,各种鱼鲜轮番上市,成为餐桌上的美味隹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介绍南通的习俗
南通人过年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1.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除夕那天,都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
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
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
初一吃饺子不是苏中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
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
2.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
炸萝卜圆子、豆腐圆子,做年糕、蒸馒头、准备各种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
还有鱼是每家必备的。
三十晚上要烧两条鲫鱼两条鲢子鱼。
烧好的鱼放到家里的箱几上,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
此外,每家至少还要买8条活鲫鱼养起来,以此寓意年年有鱼(余)。
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
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
3.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过年时,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的习俗。
溧水是南京的龙灯之乡按照习俗,初七不出(龙)灯,初八才上灯,十八下灯。
)
南通岁时节令--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旧称上元节。
旧俗正月十三上灯,家家挂红灯,十八落灯,从十三到十七,谓之五夜元宵,又称灯节。
这几天夜里,市镇上的孩子信成群结队举灯或拖灯串游。
寺庙中更是灯彩纷陈,璀璨夺目,并间有猜灯谜活动。
民国23年(1934年)前,往于元宵节期间举行灯会,无数灯彩争奇斗艳,在锣鼓声中挨次穿街而过,两边观者如堵。
上灯、元宵节、落灯这3夜都祭祖,以元宵节的菜肴为丰富。
元宵之夜,农村中还有治虫活动,人们手举芦柴扎成的火把,在自家田里挥动,然后把田边、路边、沟边枯草烧毁,以扑灭害虫。
50年代起,元宵祭祖已不普遍,多数人家为全家聚餐,而玩灯仍是孩子们的乐事。
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孩子们玩的灯也正向现代化发展,有了电池照明,不少为塑料制品,除兔、鱼、虾、蟹、蛤蟆这些传统形式外,还有飞机、、火箭、地球仪、五角星等,透露出时代气息。
更多的是竞放烟花,夜空中五彩缤纷,地上欢声雷动,连一些大人也参加这一活动。
元宵节城隍庙的360盏球灯蔚为“江北奇观”。
小点的是八角、印方、宫壁诸彩灯。
灯或画绢或贴绒,或饰水晶玻璃而成,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节。
看灯是人们畅叙友睛的机会,文人学士也以此日猜灯谜为赏心雅事。
江苏南通——立夏习俗(图)
立夏那天,南通时兴孩子胸前挂蛋。
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散瘟布疫,孩童胸前挂蛋者最甚。
女娲闻讯,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承认,立夏之日,凡孩童前挂蛋者一律不得伤害。
传说虽无从稽考,但这天孩子母亲总要选择个头大的鹅蛋、绿壳的鸭蛋、红通通的鸡蛋,煮熟挂于孩子胸前,同时还留下两句谣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立夏之日多食禽蛋,“美食家”们还特地做上一碗甜菜蛋汤。
立夏中午还用箩筐挂秤“称人”,给孩童称体重,有时稍稍在箩筐里放块石头,增加些重量。
称时,秤砣只可向外挂,“不作兴”往里移,报数字逢九就报“十”,图个吉利。
若立夏之日,天气晴朗,回游泳的孩童还得下河洗澡,这一年游水腿肚不会抽筋。
这天,家庭主妇还曝晒被褥、衣服等物。
南通风俗,以立秋节气的时间在朝或夜,来预卜立秋以后天气的炎凉。
谚语“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即是此意。
南通民俗还认为立秋这一天的天气变化,与秋季农田收成关系极大。
如立秋这天听到雷声,田里的庄稼就“秀”(吐穗开花)不好,谷子长不饱满,瘪谷多,将大大减产。
又认为:稻秀时节,若浓雾大作并有白虹贯天,这种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
获时秕谷必多,俗呼为
“天收”。
可见民间对立秋日雷鸣和出现虹这类自然现象,甚为忌讳。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