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宁夏银川一中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1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知识付费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他方式获得收益。

从2016年开始,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让知识付费渐渐成为时尚。

2016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

随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喜马拉雅FM创办知识付费节“123知识狂欢节”,知乎上线“知乎live”等等。

进入2017年,这一趋势丝毫没有减速的迹象。

3月7日,豆瓣网推出了首款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随后腾讯CEO马化腾表示,微信公众号正加快上线付费订阅。

2019年12月30日知识付费系统技术服务商“创客匠人”新三板挂牌上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专有名词>”)材料二:在有关知识付费问题的争论中,人们始终有一个困惑,即知识付费平台提供的所谓“知识”,实际上通过其他免费方式也可以获得。

例如,中国知网提供的期刊学术论文,亦可在一般公共图书馆找到。

事实上,同样是内容平台,采用免费提供和自由获取知识的形式,是早期互联网平台的主流模式,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以及各种各样的网络知识资源共享平台,这类知识自由获取平台,今天仍然有很大数量。

那么,为什么通过现在的这些平台获取同样的知识还需要付费?“知识付费”带来了一种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新方式——“知识付费”平台按市场原则,既为各类知识发现需求者,也为需求者找到其所需要的知识,并且知识需求者愿意为此付费。

平台在向需求者收取服务费用时也与知识提供者分享收益。

“知识付费”实际上是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在知识领域的应用。

凭借这些新技术,知识付费运营平台有着其他机构和体系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以个性化方式为需求者提供知识。

2024届宁夏银川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宁夏银川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卷(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特定的形象。

音调的大起大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音调的轻快跳跃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潺潺的溪水,同样,在诗歌的语言节奏中,我们也会感到一种形象感。

李白的《蜀道难》便是用语象传达物象特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谓语象,指的是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声音的抑扬顿挫、波动起伏中感到的一种不很明晰的形象感,它更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音乐形象。

所谓物象,指的是诗人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这种形象是诗人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像《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样的句子便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语言描述,它们刻画了客观对象的具体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语象和物象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并不是统一的,但不论是统一还是不统一,二者都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则孕育着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

不难看出,在物象和语象中,语象更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则更远离主观,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正像在日常的语言(言语)中可以用同一种语调述说各种不同的客观对象,这种语调传达着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而对象则自有其本身的特征。

这种语调可以产生一种形象感,或曰产生一种形象联想,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龙吟虎啸,有的迅快如脱兔,有的逶迤如蛇行,但被述说的对象的形象却未必如此。

这样,语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也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诗人的主体与描写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

诗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他与特定描写对象相遇时,不是对象驱散并左右了他的现在的情感与情绪,而是把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情感与情绪中来了。

届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答案

届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答案

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 A.“如果是模糊问题可以用经典思维去处理”说法错误,原文说“如果对这些模糊概念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即所谓经典思维的方法去处理和研究,将会得出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结论”,可见模糊问题用经典思维去处理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因此选项错误。

C.“也将渗透进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模糊思维方法已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具体的研究成果”“在工农业、经济、生态文明、国家治理、政策评价等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可见模糊思维方法已经渗透进工农业等领域,选项将已然说成了未然。

D.“由于我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采取了多值逻辑思维,所以可以推断大多数事物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由于大多数事物具有模糊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采取多值逻辑思维”。

2.B B.“所以处理模糊问题时,尽量避免精确定量的干扰”曲解文意,原文说“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研究事物的模糊性时,切不可忽视事物的精确性”,由此可见,处理模糊问题时要重视事物的精确性,不能忽视精确性,所以选项表述错误。

3.A A.“城市发展中经济指标GDP统计分析”不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GDP 是精确定量。

B.“《国务院关于节约粮食的通知》精准及时”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精准及时”一词具有模糊性。

C.“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时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具有模糊性。

D.“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少年”的年龄具有模糊性。

4.模糊思维方法是一种以模糊概念为研究对象,以隶属程度为基本思想,主观性和客观性兼有的思想方法。

5.①首先论述模糊思维方法产生的原因;②进而论述模糊思维方法的内涵(或者特点)以及和经典思维的差异;③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情况。

6.B “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误。

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全国百强校】宁夏银川一中【最新】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进人民大众的内心和生活。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

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答案

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答案

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 (“只有…才能”应为“只要…就”)2、D (“否则就会私欲膨胀”绝对化,应在“否则就”后加“可能”)4、C(A 字:人的表字;B 因:于是;D 徒:同一类的人)5、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6、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7、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得罪”1分,“省”1分,“由是”1分,“高”1分。

)⑵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⑶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

(“大”1分,“延”1分,“以为”中“之”省略了,要翻译出来,1分)附:参考译文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

唐明宗祖庙名遨,因避讳,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

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

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

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

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

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

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2020-2021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

2021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答案详解)

2021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答案详解)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极大。
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
比的艺术魅力。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最新】第4期)
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绝密★启用前全国2022年度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银川市第一中学第二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出处:21教育名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先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录取卡号,仔细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录取卡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根据问题编号在答题卡上每个问题编号对应的答题区(黑色线框)内答题。

草稿上的答案,超出答案区域或答案区域与问题编号不对应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考生在做选考题时,应按试题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涂黑答题纸上与所选试题相对应的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阅读(35分)(I)语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由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的显著进步,人工智能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能医疗、智能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

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是带来好处还是带来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电视和哲学著作中不断讨论的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