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之《活着》
《活着》读后感(五篇)

《活着》读后感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
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
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
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
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
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
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
活着读后感(15篇)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1生命是一个人对自我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余华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句就感叹:这是一个好悲伤的故事啊,这本书以一个流浪汉道听途说的故事方式写了下来。
其中,文中的第一个“我”,对这个故事是有自我的评论的。
这样的文学手法,我第一次接触。
这样能够完整地写出这个故事,也能够自由地抒发作者的一些感触。
福贵原先是个富家子弟,却因赌博输了家产,连妻子也被娘家接回去了。
好不容易妻子带着儿子回来,母亲却病倒了。
为了求医,福贵被抓去当壮丁了。
几年后回来,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高烧不会讲话,但好歹四人的小家团聚了。
又因饥荒,被迫无奈把女儿送给别人。
女儿逃回了家,他们再也狠不下心了。
但厄运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病倒了,之后儿子又因献血过多死了。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勤恳的女婿,女儿又因难产去世。
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外孙。
本还可勉强过上好日子,女婿却因工地失误丢了性命。
福贵拉扯着外孙长大,却因为一个自我都不敢相信的失误——豆子煮多了——外孙被吃撑死了。
就这样,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样的遭际,苦不堪言。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解放初期前后。
先是和国民党打仗,再是分田地、斗地主,还有饥荒。
我看过的书也有很多是取材于相似的动荡的时代背景。
这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同样是被社会一步一步碾压,直至毁灭。
可是《活着》的结局不一样。
福贵没有被压垮。
最终他从集市上的宰牛户手中救回了一头老牛,并以自我的名字命名,和它一齐优哉游哉地种田,喊着逝去家人的名字,告诉“福贵”,不仅有你一头牛在犁田哦!这样的田园生活,是甜是苦难以分辨,只觉得弥漫着无尽的苍凉。
有人会问,这样“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有什么意义吗?什么是活着?活着就是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欢乐,更能够经受生命中的痛苦——毕竟如果死了,就什么也感受不到了。
余华《活着》读书分享5篇

余华《活着》读书分享5篇余华《活着》读书分享篇1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活着》,感觉真的是本不错的书,却很难从里面准确的汲取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看的过程一直很平静,听福贵讲着他一生的经历。
随着他命运的不断辗转,对这个人的爱恨也是一直发生着变化。
起初,福贵是一个每天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不过,刚开始也只是以事不关己的心态看待他的一切行为,直到,他竟然打了为他怀了孩子的家珍,才开始愤恨。
家珍是个善良的女人,一辈子跟了福贵,算是没想到一天的福气,不过,却在这样磨难的一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后来的福贵,对她还是不错的,每天背着她出去散心,这也是一个女人一辈子的幸福了吧,值了。
对她,我一直抱着一种崇敬和心疼的态度。
凤霞倒是没什么感觉,觉得她的一生挺好,虽然耳朵聋了,嫁的是个偏头,但是,偏头女婿对她真的是没得说,算下来,她也比那个时代的其他女人幸福了些吧,起码比她妈强。
有庆是让我最震撼的一个男孩,他对羊的那份心疼,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养的那两个小羊,那天妈说要把它们卖了,我蹲在羊圈看着它们心疼老半天呢。
有庆的死是让我看这篇*心情最暴躁的时候,特别是医生的麻木,让我突然就有种想杀人的冲动了,别说福贵,就我一个女生都看不下去了,活活的一个孩子就突然这么没了,是谁谁受得了啊。
要是谁的亲人被这么不明不白的折腾死了,谁如果没有想把那抽血的护士和医生给整死的冲动,那他肯定不正常。
太灭绝人性了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具体的我摸不清楚,只是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那个年代之后,少经历了那么多世态炎凉、生离死别。
在我感慨现在生活的种种不好时,读了这篇*,我就开始逐渐感觉平衡了,比起他们,我已经很幸福了。
那么多人都去了,留下了福贵。
也许活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幸福和快乐的,但是,活着,起码还能感觉到哪怕不幸福和不快乐。
只剩下福贵了,就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连苦根也去了,可是福贵没有放弃生活,这点我很佩服他,他仍然坚持活着……看完这篇*,最大的感慨就是——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的面对人生!余华《活着》读书分享篇2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本身的整个心灵。
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5篇

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5篇《活着》同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与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1这本书看完了, 这确实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 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 十分推荐这本书, 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 这还是第一次见。
在日本自序中, 余华谈到了时间制造了一切, 制造了生离死别, 制造了酸甜苦辣, 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 确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
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 初中和现在相差深远。
而现在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 感触并不是很深, 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原因吧。
读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几点感触:富贵最大的幸运就是取了家珍这么好的妻子, 这一点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择偶观;凤霞因为生病变成哑巴真的是太可惜了, 但是她第一次就相亲成功我感觉还是比较意外的;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 如果当时能给他一只狗狗陪他玩, 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 毕竟绵羊和人类的互动还是很少的, 感触最深的就是富贵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 仅有的一次表扬, 内心真得比有庆本人还要激动, 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吧;凤霞因为难产而去世, 二喜因为工地事故而去世, 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去世, 这样类似的事情回老家时也听长辈提起过, 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
只有回老家时, 才能听到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苦难, 表情状态大都相似, 脸上的皱纹快乐的游动着, 和富贵一样, 精彩的讲述着自己。
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2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 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
可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 麻木地走过去。
《活着》读后感12篇

《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篇1《活着》是一部小说,有十二万多字。
书名叫做《活着》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写着关于死亡的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的他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在赌场上心旌摇动体味快感——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彻底的赌注中,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了,徐福贵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也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
这次家庭的重大变故就成了福贵人生的一次分水岭。
之前的他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心灵荒芜、对家人也是冷酷无情。
而经历重重苦难后的他开始关心女儿凤霞,也开始关心妻子家珍因辛劳而倍受损坏的身体。
甚至也开始自食其力挑起生活重担。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因为他从迷途走上正路而就此打住。
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他至亲的生命,毫不同情。
此后的日子里,他唯一的儿子在给县长女人生产时输血,因血被抽空而死;妻子家珍的了软骨病再无奈的凄然中死去;女儿凤霞生产时大出血惨死;女婿二喜被被水泥板压死;剩下唯一的亲人苦根因饿后贪食,竟被撑死;他先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外孙。
最后陪在年迈的福贵身边的,是一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黄牛。
然而这是他的命运,我想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这是一种极致的人生经历,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命运会对一个人如此残忍。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命运是多么的难以捉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伸出无形的手将你我抛入深渊。
当然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当好运光顾,我们常常手舞足蹈,顾盼生辉。
当厄运降临,我们用血泪控诉,我们撕心裂肺的尖叫,我们愤怒地咒骂命运。
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完全听命于命运的`人,或者你只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你肯定追问过一个人究竟和自己的命运可以怎样的相处。
比如《活着》当中福贵在一连串的厄运降临,儿子、妻子、女儿甚至外孙在他生命中相继离开他却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1花了两晚时间读完余华的作品《活着》,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有些字拦在那里,像一根又一根刺,不仅硬,而且尖。
作者在第五次自序中写到:“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自己写下的作品,有时候也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
”确实如此吧!我读得很认真,捧起书就一直一直读下去,中途两耳不闻身外事,我不敢分神,怕自己一个转身一次回头就会丢了什么,那感觉就像在吃一根长寿面,必须一口吃下去才心满意足,中途咬断,心是不甘的,而且晦气,最重要的是,再吃下去,便全然失去了之前的好味道。
读到后半部分,我越发心急,读得速度快起来,又时常把一大段文字反刍,这样,我的眼睛就跟着一会儿一目十行,一会儿一行十目,然后,落下眼泪,一滴接着一滴,有些落在字上,有些流到嘴里,还有些滑到了衣服上,湿了一片。
前后一共哭了五次,一次比一次更难过。
第一次,有庆死。
那个还在母亲肚子里就被父亲打,光着脚跑来跑去割草喂羊一天两次跑五十多里路的小男孩,他勇敢地伸出胳膊去献血,因为他们学校的女校长生孩子出了很多血,五年级的学生没一个对上校长的血,除了有庆。
有庆以此为荣,医生抽了一点又一点,抽个不停,有庆脸都白了,嘴唇也白了,他说我头晕,没人理会,后来,他失去了心跳。
第二次,凤霞死。
从小伶牙俐齿的凤霞在父亲不在家的那段时间,发了一次高烧就再也不会说话了。
她短暂的一生中,被送走过两次,第一次,因为家里穷,要供有庆上学,被迫寄养给一户人家做女儿,她过了些日子,哭着跑回了家;第二次,她风风光光嫁给了歪头女婿二喜,二喜心眼好,实心实意爱凤霞,凤霞难产时,医生问保大保小,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保大”,可惜,天不遂人意,留下了小的,大的产后出血不止,命没保住。
第三次,家珍死。
家珍家里阔,自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上学路上被富贵看上,三媒六聘娶回了家,这个家也阔,更阔,刚过门时有一百亩地,此前有两百亩,被富贵的爹败了一百亩,又被富贵败了一百亩,两代败家子,活活苦了两个苦命的女人,家珍的婆婆好日子没过过几天,家珍,没过过几天好日子。
《活着》读后感(精选17篇)

《活着》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后感篇1寒假期间,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余华的《活着》。
《活着》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讲述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说更好的活着。
《活着》却又很复杂,它将人们放置在了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将“活着”最宝贵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们面前:以回忆的姿态,去深刻地体会“活着”,艰辛,本然,宁静。
就如林荫下的福贵,牵着老牛,念叨着亡故妻儿的名字,依旧充满感情,仿佛他们从不曾远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波折。
当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亲情的美好被死亡无情的撕碎,他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坚毅与执著活着,没有被厄运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读过《活着》,看到福贵的亲人一个个死于病痛和意外,生死别离剜割着福贵的心,福贵依旧没有放弃,由纨绔子弟变成了有坚定信念的人。
由主人公的信念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对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决不是无目的地延续生命,而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将活着演绎为生命的升华,去战胜一切失败,痛苦,永不放弃希望。
为了活着而活着。
当一个人在经历过生死困境,认识到生命的不易,当活着成为一种信念,而非只是想着自己的功名和后人的褒贬时,人们也许就会像福贵那样:独自一人却不孤寂,因为他能从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着的快乐;也许就可以做到,对于自己的过往,那生与死的别离处之泰然,因为活着已成为心中最坚定的信念,看透活着的真谛,不会因生死别离而有所动摇;也许就可以做到夕阳西下,与老牛相依的淡泊、宁静。
回到现实中来吧,文中福贵的时代早已过去,福贵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像他那样活着。
我们应该做到保持本心,认清自己的目标,用尽全力去做真正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创造自己的价值。
在一切困境面前,像福贵一样,永不放弃,为了活着而活着。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读后感5篇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读后感5篇《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读后感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一)看完《活着》,整个人沉浸于福贵的坎坷生活。
活着!我想说,怎么样算活着?!书中主要内容,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他的母亲说。
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
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
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
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
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
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之《活着》
高一(2)班
于子豪一.内容概要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二.经典语录摘录与点评
(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点评:为什么要活着,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谁,当你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当然前面几个哲学问题要比活着本身来得更深奥)你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了,那就好好活着,既来之则安之。
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它并不是我们活着的目的。
我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
(二)那四样菜都是蔬菜,家珍做得各不相同,可吃到下面都是一块差不多大小的猪肉。
起先我没怎么在意,吃到最后一碗菜,底下又是一块猪肉。
我一愣,随后我就嘿嘿笑了起来。
我明白了家珍的意思,她是在开导我: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样的。
点评:这句话是家珍了解青年福贵(在此我特地指出富贵是青年福贵,因为我觉得福贵在青年和中年时期是完全不同的)在城里的花花绿绿的事之后的表现,家珍尽管心乱如麻,却仍表现的十分婉转。
家珍是个聪明的女人,是个好女人,福贵娶了她是他的福气。
可惜在当时无知的福贵忽视在他身边最珍贵的东西(其实不止是福贵,我们都一样。
挥霍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通病)——家。
(三)“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
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爹的声音里咝咝的,他顿了顿又说:“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
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
”
点评:这是徐家的发展史,由衰至盛,然后又回到起点。
读着让人感到心酸,可是吧生活就是战斗,是很残酷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活着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拼搏,活着并非为了等待、浪费。
(四)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点评:这句话说的真的很对,我就很那向往这样的生活,过个与大家一样的平常生活,就没有太大的风险,不会每天心惊胆战的,为这个事烦恼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另外的琐事。
当然,这只是对于想好好过日子的人来说的,对于有宏图之志的人,那得另当别论。
(五)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们召唤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点评:这是小说的结尾,“召唤的姿态”格外吸引我的眼球,何为召唤,为何召唤?这也许就是一种使命,一种摆脱不了的事实,就像我们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三.读后感
这是我第三遍读《活着》了,说实话我这人比较懒,只会看一些熟悉的作家的作品。
看来看去也就是余华韩寒这些人。
上一次看余华的《活着》应该还是在初一的时候,过了三四年了书的内容记得便不是那么清晰了,脑海里只记得主人公叫福贵,他过得很惨,惨不忍睹,但他还是坚强地活下去了。
于是我重拾此书,目睹他的惨不忍睹。
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在此书中,慢慢地引入福贵这个人和福贵的故事,作者的叙述和福贵的故事不断交替出现。
打个比方,我将作者的叙述称为第一重梦境,福贵的故事称为第二重梦境。
那就是书中的内容不断地在第一重梦境和第二重梦境之间转换。
我数了一下一共五次,这五次变换不断地将故事推入高潮,而高潮即将结束的同时又像泼了一盆冷水一样将读者从第二重梦境中拉回至第一重梦境。
我觉得这就是作者将此书设计得恰当独特的地方,这样的设计让我对书后面的内容更加向往更加期待,大大地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我谈谈内容,本书讲的是关于福贵的生活经历。
徐福贵是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也不能这么说,至少他还有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米行老板的千金陈家珍。
他在结婚后赌输了徐家的全部家产。
就在那短短的几天,福贵沦为一个“一无所有”的佃农。
然而就在那时他脱胎换骨,开始真正拥有亲情和爱情。
他懂得了亲人的可贵,清楚了生命的渺小。
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让福贵变得老无牵挂,无人相伴的日子只能与老牛相依为伴,最后安宁地活着。
真实、凄凉,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两个词。
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这压力压得福贵无路可走,压得读者随之跌宕起伏。
经历了那么多生离死别那么多磨难,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珍贵。
在战场上,随意一颗流弹就能带走一个人的生命,一个大饼就值得一大群人为之拼命争夺,当时的时代是多么的残酷,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真的很难体会。
但我一直试着去理解,理解战争时代的向往。
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时代,有着太多的不可能,而正是这本书让我走入这样一个世界。
还记得有庆献血的那一段: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
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不说,后来连嘴唇也白了,他才哆嗦着说:“我头晕。
”抽血的人对他说:“抽血都头晕。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
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
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
”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
结果有庆就这样被抽血抽死了。
而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一个还是能为了给校长献血而主动上前认错违反纪律的孩子。
这就是现实,现实总是这么的胡闹,好像如果不胡闹生活少了一些崎岖和精彩。
人们总是不敢去面对迎面扑来的事,不愿意看淡已经过去的事。
也许这是好事,至少并不那么坏。
然而那些迎面而来的事总是来的那么突然,以至于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就这样我们被击倒。
当我们再次爬起来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更强,更加耐打击,于是坏事接踵而来,一直恶性循环下去,直到我们能真正地能放下一切。
到那时候,一切都会变得无所谓,而我们就能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