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诗
《潼关》近代诗词谭嗣同书写秋天的古诗鉴赏

《潼关》近代诗词谭嗣同书写秋天的古诗鉴赏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诗人谭嗣同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潼关近现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41潼关古诗

潼关古诗我国许多优秀的诗人都创作了与潼关相关的的诗句,下边就列举一些,供大家品鉴。
1.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潼关吏唐代: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3.潼关近现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代: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5.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代:韩愈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6.潼关河亭唐代:薛逢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7.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唐代:岑参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8.满庭芳·和人潼关清代:曹贞吉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
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
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
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
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
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
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潼关古诗拼音版(含译文、注释)

潼t óng 关gu ān清q īng 代d ài : 谭t án 嗣s ì 同t óng终zh ōng 古g ǔ 高g āo 云y ún 簇c ù 此c ǐ 城ch éng,秋qi ū 风f ēng 吹chu ī 散s àn 马m ǎ 蹄t í 声sh ēng。
河h é 流li ú 大d à 野y ě 犹y óu 嫌xi án 束sh ù,山sh ān 入r ù 潼t óng 关gu ān 不b ù 解ji ě 平p íng。
译y ì 文w én自z ì 古g ǔ 以y ǐ 来l ái 高g āo 高g āo 云y ún 层c éng 就ji ù 聚j ù 集j í 在z ài 这zh è 座zu ò 雄xi óng 关gu ān 之zh ī 上sh àng , 秋qi ū 风f ēng 阵zh èn 阵zh èn 总z ǒng 是sh ì 吹chu ī 散s àn 哒d ā 哒d ā 的de 马m ǎ 蹄t í 声sh ēng。
奔b ēn 腾t éng 而ér 过gu ò 的de 黄hu áng 河h é 与y ǔ 辽li áo 阔ku ò 的de 原yu án 野y ě 还h ái 嫌xi án 太t ài 过gu ò 约yu ē 束sh ù , 从c óng 华hu á 山sh ān 进j ìn 入r ù 潼t óng 关gu ān 后h òu 更g èng 不b ù 知zh ī 什sh én 么me 是sh ì 坦t ǎn 平p íng。
潼关古诗

潼关作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 。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路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

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潼关清朝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潼关》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潼关》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潼关古诗的意思

潼关古诗的意思原文:潼关清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潼关古诗拼音版(含译文、注释)

潼关古诗拼音版(含译文、注释)一、潼关拼音:tóng guān注释:潼关,古称桃林塞,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译文:潼关,古称桃林塞,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潼关古诗拼音:tóng guān gǔ shī注释:潼关古诗,指描写潼关风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古代诗歌。
潼关作为古代军事重镇,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译文:潼关古诗,指描写潼关风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古代诗歌。
潼关作为古代军事重镇,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潼关古诗示例拼音:tóng guān gǔ shī shì lì1. 《潼关》拼音:tóng guān注释: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壮丽景色。
译文: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壮丽景色。
原文:潼关险峻,地势雄壮。
秦川如带,渭水长流。
注释:秦川如带,渭水长流,形容潼关地理位置优越,山川壮丽。
译文:秦川如带,渭水长流,形容潼关地理位置优越,山川壮丽。
2. 《潼关》拼音:tóng guān注释: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战争历史和英勇事迹。
译文: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战争历史和英勇事迹。
原文:潼关古战场,英雄辈出。
烽火连三月,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烽火连三月,铁马冰河入梦来,形容潼关战事频繁,英雄辈出。
译文:烽火连三月,铁马冰河入梦来,形容潼关战事频繁,英雄辈出。
3. 《潼关》拼音:tóng guān注释: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秋日景色。
译文:作者不详,此诗描写了潼关的秋日景色。
原文:潼关秋色美,黄叶满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注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形容潼关秋天的景色如诗如画。
潼关古诗

唐代:薛逢 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地方,写景,抒情
译文
重叠的山岗好像抱着华山而立,曲折的关中平原地带都是天然屏障。 天地同力开辟帝居的秦川山河,山川河流拥聚于此不输龙门景象。 摇橹的声音将我惊醒,觅声望去,只见一叶扁舟中流横渡,它的背后是柳色 茫茫的远岸和依稀可辨的村庄。 人间盛衰之事都如同眼前波涛一去不复返,近年心中的惆怅又能与谁说? 注释 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重岗:重叠的山岗。 岳:指西岳华山,在潼关之西。 屈曲:曲折。 相凑:拥聚。 呕轧: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 微茫:隐约模糊的样子。 终古:久远。▲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 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即 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一去不复返。诗人想 道: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 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
妙笔。这第一句从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给人以峻峭之感。“屈曲秦川
势自尊”,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诸山曲折起伏,拱卫关中,形成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 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 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秦中自古帝 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川 帝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关古诗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予他的是沉重的文学意义,本文简单赏析10潼关古诗词。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关于潼关最有名的古诗,永恒适用的真理名言】
杜甫《北征》节选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战争中的人命历来轻如鸿毛】
查密《句》
潼关一败胡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
孟迟《新安故关》
汉帝英雄重武材,崇山险处凿门开。
如今更有将军否,移取潼关向北来。
刘过《呈陈总领五首》
太宗造唐划随乱,仁义结民过炎汉。
胡雏负恩逆天纪,忠义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将失纪律,百万秦人半为鬼。
浮云改变异今古,不谓前车眼中睹。
尝时潼关说歌舒,今日襄阳说皇甫。
张耒《读中兴颂碑》节选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真山民《杨妃》
三郎掩面马嵬坡,生死恩深可奈何。
瘞土驿傍何足恨,潼关战处骨埋多。
郑獬《明皇》
四海不摇草,九重藏祸根。
十年傲尧舜,一笑破乾坤。
羌貊皆冠冕,豺狼尽子孙。
潼关兵已破,会忆老臣言。
刘基《咏史(二十一首)》天狗吠梁野,七雄扇妖氛。
吴徒二十万,剽若狼虎群。
鼓行破棘壁,长驱似轻云。
汉将三十六,朱旗燿天垠。
救梁不奉诏,太尉真将军。
遂令千载下,知人称孝文。
哀哉潼关战,百万徒纷纭。
谭嗣同《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