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考试核心知识点(数据部分)

合集下载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重点

劳动关系协调员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劳动关系本章重点: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的运行和调整政府和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情况一、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主体(一)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掌握)劳动关系(laborrelations),也称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2008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劳动合同法》,它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7条)。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这种社会经济关系,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雇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等。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不同于民事关系和经济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交错的特征。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重点理解)“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虽然字面相近,法律含义却截然不同。

从整体上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和调整,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劳动关系主体与劳务关系主体的区别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5.劳动主体在待遇方面的区别三、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劳动争议的处理)为了促进和实现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调节劳动关系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是:集体协商、员工参与、三方性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立法。

高师劳动关系重点总结

高师劳动关系重点总结

第七章劳动关系管理第一节集体劳动争议与处理程序一、集体合同的协商1、决定劳动条件标准的约束因素(1)集体协商:是劳动关系双方决定劳动条件的行为和过程,其目的是达成集体合同。

(2)决定劳动条件标准的约束因素:国家标准(最低标准)、市场因素(宏观经济状况;企业所处的行业;其他工会组织的集体协商结果的影响效应;工会组织的团结程度、用人单位的实际支付能力和人工成本的承受能力,以及工会和用人单位各自的财务状况;集体协商各方的交涉技巧与公共关系能力)。

2、集体协商策略(1)谈判的特征:谈判的不确定性(本身的不确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谈判问题的多维性。

(2)策略:确定谈判的目标和各种项目的先后顺序;妥协和让步。

(3)谈判实力是影响集体谈判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但其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因素。

(4)法定最低劳动条件标准构成企业的工资水平增长和其他劳动条件标准的下限。

3、建立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1)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

(2)集体协商的前提有二:不同群体在力量上维持均衡;各群体都应将各自的利益追求限定在双方继续合作的程度之内。

(3)利益一体是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已经向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转变,主要表现在:①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②劳动关系多元化;③劳动关系复杂化;④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⑤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

二、团体劳动争议处理程序1、团体劳动争议的特点(1)团体劳动争议:是指集体合同双方当事人因签订集体合同和履行集体合同所发生的争议。

(2)特点:争议主体的团体性;争议内容的特定性;影响的广泛性。

(3)集体劳动争议:是争议一方的劳动者人数在3人以上且具有共同理由的劳动争议。

2、团体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1)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程序:①当事人协调;②由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协调处理(申请和受理、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拟订协调处理方案、协调处理、制作《协调处理协议书》、争议自决定受理的30日内结束,延期最长不超过15日)。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考试核心知识点(数据部分)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考试核心知识点(数据部分)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考试核心知识点(数据题型部分)——乐发熙我们的课本中比较重要的数据有36处,不包含法律法规部分。

法律法规部分大家可以做做我们的最新劳动合同法中100道习题,数据类型的考核在选择题中是非常常见的,现在把这些数据归纳整理出来给大家参考。

谢谢!数据类型选择1、深度认知:处理好这类题型,就把本教材的有关数据的情况总结出来,共有36处数据。

2、样本题型:(1)、自1919 年至2011 年,国际劳工组织已经通过了()个公约。

(A)169 (B)189 (C)201 (D)210(2)、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小时的用工形式。

(A)二十小时(B)二十四小时(C)二十八小时(D)三十小时3、课本中常见的36处有:1)、2004年3月1日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P32)、支付加班费的具体标准:标准工资日的支付不低于150%,休息日的支付不低于200%,法定节假日的支付不低于300%。

上海有一项特殊规定,没有约定的,按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

P43)、自1919年至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已经通过了189个公约和201个建议书。

P54)、经济全球化出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

P135)、根据全国人大2012年12月28日通过,于2013年7月1日生效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第三条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

P416)、非全日制用工:每日不超过4小时,每周不超过24小时P417)、1995年1月劳动法实施后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才正式建立。

P728)、19世纪中叶,欧美的部分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雇佣劳动团体与雇主签订的集体协议.其中有1860年英国工会订立的集体协议、1870年美国煤矿工人联合会与雇主之间的协约以及1873年德国书籍印刷工人联合会的集体协约等。

2024劳动关系协调师知识要点

2024劳动关系协调师知识要点

2024劳动关系协调师知识要点一、劳动法律法规:1.《劳动法》及其实施细则2.《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细则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人民调解法》4.《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解答》5.《就业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6.《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及其实施细则7.《劳动保障监察指导手册》8.《劳动争议仲裁规则》9.《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办法》二、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以及相应的手续和文件2.合同期限和试用期的规定3.外籍员工劳动合同的特殊规定4.劳动合同的补充协议和解除协议5.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6.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终止情形7.劳动合同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程序8.用人单位的用工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三、劳动关系调解:1.劳动关系调解的基本原则和程序2.调解员的选任和资格要求3.调解案件的受理、调解和不调解的标准4.调解结果的确认和履行5.劳动关系调解的技巧和方法四、劳动争议仲裁:1.劳动争议仲裁的基本原则和程序2.仲裁员的选任和考核要求3.仲裁案件的受理、仲裁和不仲裁的标准4.仲裁裁决的效力和执行5.劳动争议仲裁的技巧和方法五、劳动保障监察:1.劳动保障监察的目的和任务2.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原则和程序3.劳动保障监察的检查、调查和处罚措施4.劳动保障监察的工作技巧和方法5.劳动保障监察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六、劳动关系矛盾与处理:1.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生原因和类型2.劳动关系矛盾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劳动关系矛盾的预防和化解措施4.劳动关系矛盾的调查和协调工作七、用工制度管理:1.用工制度的建立、修订和解释2.用工制度的合法性和约束力3.用工制度的执行和监督4.用工制度的违法行为和违法责任5.用工制度的争议处理程序八、劳动力市场分析:1.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分析3.劳动市场的失业与就业状况4.劳动力市场政策与措施以上为2024劳动关系协调师(二级)考试所需的知识要点,总结了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劳动关系矛盾处理、用工制度管理和劳动力市场分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学习笔记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学习笔记

第一章劳动标准一、劳动标准:劳动标准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者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它涉及劳动领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并决定,或由有关方面批准,以多种形式发布,必需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用人单位劳动标准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共同遵守的劳动方面的办事规程或行为规则。

用人单位劳动标准是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劳动标准的延伸和细化,是劳动力市场主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或用人单位单方以国家、行业、地方级劳动标准为基础,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劳动标准。

用人单位的劳动标准仅适用于用人单位范围内的全体劳动者。

二、用人单位制定劳动标准的方式:(1)集体合同;(2)劳动规章制度;(3)劳动合同。

三、简述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答:影响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1. 劳动监察的力度:劳动监察是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责令改正和给予处罚的具体行政行为。

劳动监察监督检查现行劳动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劳动标准在用人单位贯彻落实的情况,是保证法定劳动标准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

2. 用人单位劳动标准的制定:1)劳动标准的制度过程:制订程序要合理,要科学、民主、合法,充分汲取员工的意见,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要得到基层员工支持,标准更容易落实。

2)劳动标准的可操作性:制定的劳动标准在实用,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劳动标准,内容要具体,员工能理解,制定要严谨。

3.用人单位的经营情况:企业经营效益好,劳动标准执行情况就比较好,经营差,很难有效实施劳动标准。

4. 劳动力供求关系;1)供大于求时,企业处于优势,实施劳动标准往往不好。

2)供小于求时,劳动者处于优势,实施劳动标准好才能吸引人才。

四、简述我国基本劳动标准的地方差异1.最低工资标准的差异:我国于2004年3月1日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第七条有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不同行政区域可以有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复习提纲(第三章)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复习提纲(第三章)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第一节集体协商概述第一单元用人单位集体协商机制理论知识一、集体协商机制概述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一方的代表与用人单位(企业方面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集体协商机制是职工方代表(一般为工会)与企业方就涉及职工权利的事项,为达到一致意见而建立的沟通和协商解决机制。

包含两项基本制度,一项是集体协商制度(也称平等协商制度),另一项是集体合同制度。

集体协商制度是指工会代表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企业方面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的制度。

基本内容:①集体协商原则、规则;②集体协商代表产生及权利与义务;③集体协商形式、程序、内容及结果;④集体协商争议处理。

集体合同制度是指工会代表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企业方面代表),就劳动关系有关利益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书面协议,以及履行和处理集体合同争议过程中需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

集体合同基本内容包含六个方面:①要约规则;②订立程序、规则,③通过规则:④送审及生效规则;⑤履行、监督检查规则,⑥违约责任及争议处理规则。

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会代表职工方与企业方依法就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形成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参与的工资共决机制,是集体协商的代表及主要内容。

二.国外集体协商制度(一)国外集体协商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集体协商(谈判)制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长和劳工运动蓬勃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一种普遍适用的调整机制。

(二)国外集体谈判的类型和特点1.国外集体谈判的类型①国家级,由全国总工会同雇主协会谈判,主要有比利时、芬兰和爱尔兰等国家;②产业(行业)级,由全国性产业工会同相应的产业雇主组织进行谈判,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北欧,包括德国、奥地利、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挪威和瑞典等国家;③企业级,由企业的工会同企业的雇主进行谈判,工厂或者工作场所的谈判以及像英国一些地方出现的车间或部门的谈判。

劳动关系协调员知识点(全)

劳动关系协调员知识点(全)

第一章劳动标准实施管理(一)劳动标准信息收集1、劳动标准概念: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或定量形式所作出的统一规定2、劳动标准分类:表现形式:法规类、技术类、规范类属性:社会、自然层次: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作用:强制性、推荐性、约束性3、劳动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和用人单位标准(用人单位制定、经劳动关系双方协商)4、劳动标准的内容:工作时间、定员定额、职业培训、工资、福利、休假、未成年保护、女职工特殊保护、社保、劳动安全卫生等5、经历旧中国时期、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形成以立法形式颁布、标准化机构颁布、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制度三种形式6、劳动基准法始源于日本,流行日本、台湾7、最早的劳动基准法:《学徒健康与道德》1802英国,标志劳动法的诞生、劳动基准法开始8、劳动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劳动行政法规(国务院颁布)、地方性法规(具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规章(国务院部委和地方政府)9、法律效力范围:法律的时间、空间、对象10、用人单位应在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后10日内将该标准向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公示11、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补发所欠劳动者工资,并可责令按所欠工资1-5倍支付赔偿金;逾期不支付,按照应付金50%-1倍加付赔偿金12、职工和企业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另一方收到协商意向书后,2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

工资协议签订后,7日内将协议一式三份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资协议15日内进行审查。

工资协议生效后5日内向全体人员公告。

13、工资支付办法: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用人单位以书面形式记录,劳动者签字,并保存2年;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供工资清单;工资在双方约定支付日期内支付;每月至少支付1次14、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可从工资扣除赔偿,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当月工资的20%15、工作时间包括:标准工作时间(8小时/天,40小时/周)、缩短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天,40小时/周)、综合计算工时、不定时工时16、《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17、事故等级: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重伤、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重大事故:10-30人以上死亡、50-100人以上重伤、5000万-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较大事故:3-10人以上死亡、10-50人以上重伤、1000万-5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10人以下重伤、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18、伤亡事故调查报告15日内批复,特别重大30日内批复,特殊情况可延长不得超过30日19、女职工保护:经期、孕期、产期(98天,难产、多胞各加15天)、哺乳期(每天2次,每次30分钟)20、社会保险法特点: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21、养老保险由国家财政、用人单位、劳动者三方分担22、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因犯罪或违法治安管理伤亡的;醉酒导致伤亡;自残或自杀23、单位在发生伤害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个人可在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24、工伤鉴定1-4级:退出岗位、终止劳动关系,按月伤残抚恤金(90%-75%)、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4-18个月);5-10级,安排工作,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6-6个月)25、收集劳动标准的途径:法律法规汇编、劳动标准汇编、劳动法配套规定汇编、法律法规单行本、报纸和政府公告、网络26、整理劳动标准的方法:劳动领域专业划分:就业、职业技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条件、社保、劳动安全卫生、劳动行政管理劳动标准表现形式种类划分:基础类、管理类、工作类、技术类、其他劳动标准适用层次划分: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企业级劳动力市场运行程序角度划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运行、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管理劳动标准表现形式的角度划分:法规类、技术类、规范类劳动标准作用角度划分:强制、推荐、约束27、汇编劳动标准的形式:官方标准汇编、内部标准汇编28、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的形式: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其他定量和定性形式29、收集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情况的程序:调研准备阶段(调研计划、背景资料)、正式调研阶段(根据调研计划完成各项调研,完成调研报告)30、收集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情况的方法:档案记录、调研研究(观察法、访谈法)(二)劳动标准的应用1、劳动标准宣讲方法:书面、口头、会议、讲课2、宣讲效果评估方式:询问、面谈、座谈、电话调查、问卷调查3、宣讲效果评价:4分法(优秀、良好、一般、差)、10分法4、咨询的方法:现场、电话、邮件、视频5、咨询技巧:关系技巧、参与技巧、影响技巧6、1993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制度7、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监察公约》规定,劳动监察包括职业卫生、劳动安全、劳动关系三个方面的监督监察职能8、自查的形式:报告、报表9、自查方法:检查范围(普查、抽查)、检查时间(事前自查、事后自查)、主动性(主动自查、被动自查)10、配合国家检查:填写相关年假报表、报送书面材料、配合劳动监察报送相关材料、配合劳动监察的其他工作第二章劳动合同管理(一)劳动合同订立1、《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2、《劳动合同法》第10条2款: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最新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

最新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

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劳动关系本章重点: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的运行和调整政府和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情况一、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主体(一)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掌握)劳动关系(laborrelations),也称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2008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劳动合同法》,它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7条)。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这种社会经济关系,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雇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等。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不同于民事关系和经济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交错的特征。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重点理解)“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虽然字面相近,法律含义却截然不同。

从整体上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和调整,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劳动关系主体与劳务关系主体的区别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5.劳动主体在待遇方面的区别三、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劳动争议的处理)为了促进和实现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调节劳动关系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是:集体协商、员工参与、三方性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考试核心知识点
(数据题型部分)一乐发熙我们的课本中比较重要的数据有 36处,不包含法律法规部分。

法律法规部分大家可以做做我们的最新劳动合同法中100道习题,数据类型的考核在选择题中是非常常见的,现在把这些数据归纳整理出来给大家参考。

谢谢!
数据类型选择
1、深度认知:处理好这类题型,就把本教材的有关数据的情况总结出来,共有36处数据。

2、样本题型:
(1)、自1919年至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已经通过了()个公约。

(A)169 ( B) 189 ( C)201 ( D)210
(2)、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小时的用工形式。

(A)二十小时(B)二十四小时(C)二十八小时(D)三十小时3、课本中常见的36处有:
1)、2004年3月1日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 P3
2)、支付加班费的具体标准:标准工资日的支付不低于150%,休息日的支付不低于200%,法定节假日的支付不低于300%。

上海有一项特殊规定,没有约定的,按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

P4
3)、自1919年至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已经通过了 1891个公约和201|个建议书。

P5
4)、经济全球化出行于20世纪801年代中期,9d年代得到认可P13
5)、根据全国人大2012年12月28日通过,于2013年7月1日生效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第三条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

P41
6)、非全日制用工:每日不超过■小时,每周不超过24小时 P41
7)、1995年1 月劳动法实施后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才正式建立。

P72
8)、19世纪中叶,欧美的部分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雇佣劳动团体与雇主签订的集体协议•其中有1860年英国工会订立的集体协议、1870年美国煤矿工人联合会与雇主之间的协约以及1873年德国书籍印刷工人联合会的集体协约等。

最早的基本协议是丹麦1899年的“九月协议” 。

P74
9)、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化国际集体谈判出现了分散化趋势。

P 74
10)、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在《费城宣言》中提出了“切实承认集体谈判权利” P75
11)、国外集体谈判的特点,每1-4年举行一次,其中单纯的工资集体谈判每年
举行一次,定期的集体协议有效期最多为五年。

P75
12)、1935 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正式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

P76
13)、法国的集体谈判开始于1919年《劳工法案》。

1950年,政府颁布了《劳动协议法》,确立劳资双方自愿进行集体谈判的原则。

1982 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奥罗法》,确立了“强制集体谈判原则” 。

P78
14)、我国于1990年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三方协商促进贯彻国际劳工标准公约》。

P84
15)、行业工资集体合同签订后10|日内,工会应当协助企业方将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文本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查。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一般■进行一次,工会可在原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向企业书面提出重新签订或续订的要求,并发出协商要约。

P92 16)、一般而言,汇报提纲不要超过 3000字,交由工会和用人单位双方。

P103
17)、危机发生后的24小时,是危机处理的黄金时间。

P161
18)、群体性事件最少的人数为10人,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性死亡在 3人以上
P163/167
4、经典习题:(特别说明:第一道题在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考试题库中出现的题目)
1、在我国大陆,“企业内部劳动规则”一词源于()年,政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其中对企业内部劳动规则做出若干规定。

(A) 1950 |(B) 1954 (C) 1978 ( D 1982
2、自1919年至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已经通过了()个公约,()建议书
(A) 169 189 ( B)189 201 ■(C)201 189 (D) 210 169
3、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小时的用工形式。

二十小时(B)二十四小时|( C)二十八小时(D)三十小时
4、最早由工会联合会与雇主达成的国家层面的具有指导性集体合同的“基本协议”是()
(A) 1860英国工会集体协议(B) 1870美国煤矿工人集体协议
(C) 1873德国印刷工人集体协(D) 1899丹麦九月协议
5、国外集体谈判的特点,每()年举行一次,其中单纯的工资集体谈判每年
举行一次,定期的集体协议有效期最多为()年。

(A) 3 5 ( B) 1-4 5 I( C) 1-3 5 ( D) 1-3 3
&一般而言,汇报提纲不要超过()字,交由工会和用人单位双方。

(A) 1000 ( B) 2000 ( C) 3000 ( D) 5000
7、()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正式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
(A)1925 I(B)1935(C)1945 (D)1954
8、危机发生后的()小时,是危机处理的黄金时间
(A) 10 (B) 12 (C) 24 (D) 48
9、法国的集体谈判开始于()年《劳工法案》。

()年,政府颁布了《劳动协议法》,确立劳资双方自愿进行集体谈判的原则。

()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奥罗法》,
确立了“强制集体谈判原则”。

C) 1919 1925 1950 (D) 1950 1982 1954 10、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在《费城宣言》中提出了“切实承认集体谈判权利”
(A) 1924 (B)1934 (C)1944 I(D)19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