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厦大生物系毕业生的文章
自由高于自然——我的学术自传

自由高于自然 我的学术自传黄裕生黄裕生先生近照一这是一个人人都找不到童年世界的时代㊂历史的加速运动把所有地方都变得面目全非,每个人回到出生地,都只能茫然地伫立在一个全然陌生的家乡面前,再也找不着伴随自己童年的任何标识物㊂山腰上百年的老屋前,伸展着蜿蜒的小路㊂春天,桃李在门前盛开,随着一阵微风拂起,粉红的桃花与雪白的李花在烟雨中飞扬,或落入小溪,随着叮咚流淌的溪水漂向远方,或落在绿叶上,再相拥着飘落在泥地里㊂屋后的水渠,穿过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把山上的万道泉水都庇护在自己不急不迫的从容里,再注入连绵不断的梯田㊂那里,总翻动着年复一年的金色稻浪㊂这些与我的童年息息相关的周遭事物也都永远从这个世界里消失了㊂不过,童年萌生的好奇与困惑却一直伴随着我,甚至成了高中时从理科生转为文科生的一个内在动因㊂老祖屋的门朝东南方向,我喜欢坐在门槛上,倚望对面的森林,看着阳光在森林上移动,在明亮的片区旁边总留下一个暗区连接着森林的边际线㊂这个暗区成了我童年的一个想像空间,让我觉得森林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里面不仅出没着各种神奇的动物,而且还隐匿着各种神灵鬼怪,甚至隐藏着无法解开的秘密㊂虽然后来不再对森林有神秘感了,但是,森林不只是在明区里的印象却一直挥之不去㊂这[作者简介]黄裕生(1965-),男,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100084)㊂让我直到现在,在思考诸如本原㊁绝对㊁整体这些第一哲学的问题时,不断唤起童年的经验㊂跟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我上大学第一志愿选的就是哲学,而不是被调剂的㊂不过,中学时我一直被老师视为理科生,我也一直把自己归为理科生㊂因为中学我最喜欢的是数学㊁物理,还有生物㊂在我就读的那所中学里,我的数学成绩从初二到高中毕业,年级里就没有人超过我,所以,我高考数学接近满分㊂但是,高二分科时,我却成了文科生,其中缘由与我那一届的班主任密切相关㊂他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一个很有见识的老师㊂在带了几届毕业班之后,他很敏锐地发现,数学好的学生考文科,一定能考上好大学㊂所以,为了我们那个中学的升学率,他让学校强迫我们所有数学好的同学都转到文科班㊂我们一帮理科好的同学心里都很抵触,因为就没想过要考文科㊂在我自己心目中,我数学㊁物理那么好,怎么会去考文科呢?从来没想过㊂但是,在这个关节点上,童年和中学时代埋在心中的几个困惑似乎突然被唤醒,这个时候我发现,理科似乎解决不了这些困惑,相反,它们与文科更贴近㊂这一发现几乎一下子消解了我对转文科的抵触心理,于是,在没有太不自愿的情况便转到了文科班㊂进大学哲学系之前,心里就一直有三个问题困扰我,它们都跟我童年与少年的经历有关㊂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民种粮食为什么经常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我看城里的亲戚们每天都能吃上米饭,至少能够吃饱㊂但是农村里的农民只能顿顿喝稀粥,特别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连粥都喝不饱,这是农民长期的处境㊂我当时很困惑:为什么农民辛辛苦苦种粮食,却总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城里人不种粮食,他们为什么反而能够吃饱饭?我问过当队长的父亲,他却说,你以后读书自己思考就会知道㊂2016年与父亲第二个困惑与一位亲戚的遭遇有关㊂有一个叔外公对我非常好,我心目中当然觉得他是大好人㊂但他被划成富农,在那个年代,经常被叫去批斗,而且干最脏最累的活㊂有一天,他跑来跟我父母说,他来告个别,不想再活了,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上太没有人样㊂他说话时那绝望与悲凉的神情,重重撞击了我的童年世界,似乎一下把我撞进了少年时代,让我产生了代入感,担心自己以后会不会也被那样对待㊂所以,心里开始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人可以那样恶待这么好的一位老人?他们凭什么可以这么做?第三个困惑是高中时代萌生的㊂1980年读初三的时候开始住校,每周都要回家拿米(那时候学校食堂只提供蒸煮服务,不直接提供米饭,所以学生得自己带粮食),每逢这个时候,心里都忐忑不安㊂因为我在学校住宿,一餐要吃半斤米,可是家里七八个人一餐吃的也就一斤米,我拿多了,留给家里人自然就少了,他们喝的粥会更稀㊂但是,到1982年,安徽包产到户的 改革”推行到福建后不到一年,我再回家拿米的时候,母亲说你爱拿多少就拿多少,不要有思想负担㊂欣喜之余,我心里却产生了一个困惑:为什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力,结果却如此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这些处境性问题不仅促动我接受转文科的安排,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促动我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选择了哲学系,并最终促动着我在研究第一哲学时会很自觉地延伸到对政治哲学的思考㊂二不过,让我选择哲学系还基于一个 知识”,那就是从一个早我三年考进厦门大学哲学系的学兄那里知道,进哲学系还要上高等数学等理科内容,这让我很好奇,觉得可以找回一点不能学理科的缺憾㊂1983年进了厦大哲学系后,果然还要上高等数学㊁生物学,还有大学物理(主要是狭义相对论)㊂这几门课特别是物理学对我后来思考时间问题有很大帮助㊂刚接触哲学系本专业的课程时,觉得枯燥无味㊂有些原理类课程与中学内容多有重复,还有一些显然看起来就与哲学没什么关系,所以有时会逃课,自己到图书馆找书看,很多文学㊁历史类书籍就是那个时候看的㊂不过,我还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哲学类作品,像休谟的‘人性论“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㊁黑格尔的‘小逻辑“等这些书,一打开,就感到有一种智力挑战的味道㊂虽然看不太懂,但总是模糊而又坚定地感觉到,他们是在探讨真问题,他们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思想㊂记得有一次借来一本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看,读到康德对时间与空间的讨论,非常惊讶:原来时间和空间竟然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时候联想起物理学课上狭义相对论关于 时间和空间总是与测量者的运动速度相关”的讨论,更让我豁然开朗㊂真正对哲学系课程产生兴趣,是从二年级修习中㊁西哲学史开始㊂很多哲学概念之所以让人觉得晦涩难解,就在它们被抽离出了具体的思想语境,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需要在哲学史上的哲学家思想中去赋义或充实㊂接受哲学史训练就是接受哲学的训练,而不是接受历史学训练㊂因为哲学史是哲学的发生活动(D i e G e s c h i c h t ed e rP h i l o s o p h i e),而不是关于哲学的历史(D i e H i s t o r i eu e b e rd i e P h i l o s o p h i e)㊂所以,真正的哲学史要尽可能地呈现哲学家的哲学思考,呈现不同哲学家如何以相同或不同的概念去理解世界㊁去思考与面对那些根本性的问题㊂在这个意义上,接受哲学史训练就是接受以概念去理解㊁思考世界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训练㊂经受过这种训练的人从中得到的益处不仅差异很大,而且这种差异很难被量化地标识出来;人们从中感受到的益处也是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人所难以理解的㊂这就是哲学这个专业比较特别的地方㊂对两大哲学史的修习,特别是对西方哲学史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哲学的理论性的同时感受到哲学的切身性:哲学用专有概念所讨论的那些问题并非远离人们的生活,相反,所有那些问题都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深切的问题㊂学习哲学史就是把历史上的哲学家所讨论的问题与自己在生命中所遭遇的问题对接起来,或者进一步说,就是以自己的生命-生活经验去验证-见证哲学家们的思考㊂所以,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设康德哲学研究班期间,我把哲学称为 亲证的科学”,一个渊源就来自这里对哲学的 切身性”的感受㊂大学期间遇到不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我想留待以后有机会再交待㊂不过,这里我先要提一下教我们现代外国哲学的王善钧教授,因为正是他建议我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青年时期的黄裕生学研究所的研究生㊂王老师对学生永远带着微笑,在他面前,你什么都不用装,一切都不用掩饰,在可信任的友善面前,你不仅可以畅所欲言,也有愿望畅所欲言㊂所以在他的课上,我属于比较爱发言和提问的学生㊂这种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便构成了师生之间的交往㊂王老师当时是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理事,每年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㊂在还比较闭塞的年代,参加学术年会是了解学界动态㊁认识学术同行的主要途径㊂我就是从他那里了解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更多情况,知道那里是当时著名老学者与杰出中青年学者最集中的地方㊂他看我对那里有向往之意,就把我推荐给了我后来的硕士导师贾泽林教授㊂观察或反思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如果你看重外在因素,那么它看似就由许多外在因素规定的,但是,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实际上更与自己的决断相关,因为即使放弃决断或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也是你自己的决断㊂闽南人有一些观念是很传统的,一个家族里的长子长孙通常会被要求不远离家乡㊂上大学的时候,祖母与父母就要我只报福建的学校㊂但是,我很早就想远离家乡,甚至向往着北方的冰天雪地,只是中学毕业时,迁就了家人的意志,留在了福建㊂虽然没有后悔,但决定从此以后要自己作主㊂所以,大学三年级决定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我事先没有通报家人㊂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完全出自自己的大决断,开启了自己规定自己的人生轨道㊂尽管后来回看,当时的决断是有些盲目的,因为只知道自己所报考的专业方向只有一个名额,但究竟有多少人报考则一无所知㊂不过,无论你信息多么全面,实际上都不可能全知所以,无知,永远是我们每个人在决断时的处境㊂也正因为总有所不知,我们才需要决断,决断也才成为人的决断㊂人的决断永远是一种冒险,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冒险来规定或塑造自己的未来,直至影响周遭世界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决断与冒险是我们的存在方式㊂三就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无疑是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据说是全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但是它的各系都设在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比如我所在的哲学系就设在哲学研究所㊂所以,所有专业课程都不在研究生院,而是在建国门内大街5号的本部上课㊂不过,除了现代逻辑课以外,大部分专业课都是研读导师指定的经典原著与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写研读笔记,然后与导师进行交流,期末再交一篇课程论文㊂刚到研究生院最不适应的就是,导师贾泽林教授一开始就要求我直接看外文书,还不时让我翻译一些文章或词条㊂第一次拿回译稿,他在上面修改得密密麻麻,几乎面目全非㊂看到我沮丧的神情,贾老师带着他一贯的开朗与善解人意说: 翻译是没有止境的,总是要改㊂你能翻成这样就不错了㊂”贾老师翻译过很多书,其中他主译的古留加‘康德传“与‘谢林传“,曾一时流传学界,广为所知㊂就是从他这里,我理解了翻译不仅对于研究外国哲学这个专业是基础性的工作,而且对于学术训练也是一项基本功㊂有最初的翻译训练,后来参加梁存秀教授为我们外国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德国哲学原著研读与翻译课,才轻松一点,也更有信心了㊂有一次课上,梁老师给我们布置一个任务:发给我们一份德文材料,上面一段段德语,没有标明来源与作者,要求我们译成中文后下次带回课堂㊂第二周上课时,梁老师发下一份 中译答案”让我们对照自己的译文㊂然后,他问: 根据这份译文答案,你们翻译得如何呢?”大家沉默,我怀着疑虑承认: 梁老师,我发现自己的翻译与您发的答案很不一样,有的甚至是相反的㊂”梁老师脸上绽开笑容,爽朗地呵呵两声,然后宣布: 翻译得与这份答案不一样,就可能翻对了!”原来这份德文材料大部分片断来自布洛赫等人的作品,而 中译答案”则来自一位中国学者一部作品里的引文翻译㊂这次课在让我们直接看到原文原著的研读能力对于外国哲学研究的重要性之余,更让我们意识到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一旦学者苟且,则学术沦陷㊂如果只是为了头衔与功名,甚至不惜为此投机取巧,那么学者的工作不仅无益于学术,甚至有害于社会㊂虽然在大学时就喜欢康德,但到北京后发现海德格尔有特别的吸引力㊂打开他的‘存在与时间“,没有一页能完全看懂,却让我感到里面隐藏着不同以往哲学的新洞见,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有一种吸引我的魔力㊂这让我下决心要把德语学好㊂而在读到叶秀山先生的‘思㊃史㊃诗“时,则大受启发,也大受鼓舞,因为叶先生这部作品既印证了我自己对海德格尔的一些理解,并深化了我对整个现象学的理解,也纠正了我的一些误解㊂这部作品拉近了与整个现象学哲学的距离,给了我进入海德格尔与现象学一个全新起点㊂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选择在他指导下继续读博士的一个原由㊂虽然海德格尔比康德更吸引我,但是,读博士之前对康德的研读对我进入海德格尔哲学还是起了关键作用㊂汉语思想界最初对海德格尔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潮热的影响,所以对海德格尔的理解与兴趣主要停留在‘存在与时间“的上篇(第一篇),也就是对D a s e i n之为E x i s t e n z所做的准备性分析,而对于更重要的部分(至少在我看来更重要),也就是真正讨论时间问题的第二篇反而不受重视㊂正是对康德时间观及其在整个‘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地位的理解,让我一开始就认定‘存在与时间“进入时间问题的第二篇更为重要㊂所以,博士一年级我就把 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主题确定下来㊂出版于1997年的‘时间与永恒 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就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的㊂在这部作品里,通过追问时间在海德格尔哲学里如何成为理解S e i n(存在)之意义的 视域”(d e r H o r i z o n t),不仅讨论了时间如何由 物理学”问题成了 存在论”问题,同时澄清了时间的本真到时方式如何使 此在”从关联世界退身出来而回到自身成为可能,而时间的非本真到时方式又如何把 此在”带入关联世界而分身为各种角色㊂这部研究性作品实际上想借此揭示,如果海德格尔把时间阐释为理解 存在”之 视域”是成功的,那么也就是意味着,需要且能够在时间基础上重新审视㊁讨论所有第一哲学的问题,包括真理㊁自由㊁本原(起源)㊁根据与历史等等这些所谓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特别还提示了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差异如何以他的时间观为基础㊂实际上,这一工作也构成了我自己后续在第一哲学层面上展开的几乎所有讨论的源头㊂写完博士论文之后,有一种急切要回来重新理解康德的巨大冲动㊂因为讨论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时间问题之后,反过来让我感到,康德对时间问题的变革性理解对于他的整个哲学来说,比他自己意识到的可能更重要,而把他的第一批判理解为知识论,把第二批判理解为伦理学,而第三批判是美学,这种看似很有 道理”的流行看法更让我满怀疑虑㊂因为如此理解康德哲学,康德就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哲学家㊂而我确信,一流的哲学家从来都会自觉地追求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㊂这让我下决心试图重新研究阐释整个康德哲学㊂第一版出版于2002年的‘真理与自由 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就是一部尝试的阶段性作品㊂这部作品不仅试图改变以知识论去理解‘纯粹理性批判“的范式,而且想以存在论范式去统一对整个康德哲学的研究与阐释㊂不过,这部作品主要还只是对第一批判的阐释,对第二㊁三批判以及政治哲学㊁宗教哲学领域只是做了方向性的提示㊂按原写作计划,紧接着就是沿着这个方向性提示,写作‘自由与希望 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续篇“㊂不过,在准备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其中之一就是自由意志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同时还有就是如何理解与面对马克斯㊃舍勒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对康德的批评与挑战?我从对希腊哲学的有限了解中知道,希腊哲学并没有以主题化的方式讨论意志问题,更没有触及自由意志,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自愿理论已经逼近了这个问题,但终究还是从旁滑了过去㊂那么,在没有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希腊哲学是如何讨论与解决伦理问题的是否会因自由意志的缺席而留下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些困惑与问题迫使我放下了原先的写作计划,带着它们回到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神学㊂这一停顿便是将近二十年,于最近才开始写作‘自由与希望“㊂可以说,‘宗教与哲学的相遇 奥古斯丁与托马斯㊃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一书,以及‘论亚里士多德的自愿理论及其困境“‘ 理性神学”的原则与美德伦理学的困境“等专论,还有有关马克斯㊃舍勒的专题讨论,都是为写作‘自由与希望“所做的准备㊂不过,放下‘自由与希望“的写作,也有一个外部的客观原因㊂世纪初,我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时,叶秀山先生与王树人先生要主编一套八卷本学术版的‘西方哲学史“,其中第三卷‘中世纪哲学“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学者来主编㊂叶先生知道我当时在研究奥古斯丁等基督教哲学家的思想,并通过平时的私下交流了解了我的一些思考,觉得有些新意,便决定让我负责这一卷的主编工作㊂由于整个课题组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我也不得不集中精力于这一卷的工作㊂‘宗教与哲学的相遇“这部作品就是在‘中世纪哲学“卷里我所撰写的部分基础上增补修订出来的㊂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时,与叶秀山先生㊁王树人先生㊁姚介厚先生及部分同事合影这三部作品虽然都是对我最喜欢的哲学家的研究,但也都并非只是对他们的文本的阐释,而是都一样带着我自己的问题线索来讨论他们的思想,也就是说,是为探讨我自己感兴趣的那些第一哲学的问题去面对他们的文本㊂无论是关于海德格尔㊁康德,还是对奥古斯丁或古希腊哲学家的研究,抑或近年涉猎的中国先秦思想,我首先着眼和讨论的都不只是文本的内容,而是我关切的问题在文本里是怎么讨论的㊂一个哲学家之所以让我感兴趣,一定是我发现可以通过借助于对他的著作的讨论来深化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或者印证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㊂我把这种研究方式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贺麟㊁金岳霖到叶秀山㊁李泽厚㊁王树人㊁薛华等学者所开创与遵循的一种学术传统①㊂这种研究方式既是专业性的,也是思想性的㊂所以,在完成这三部作品的过程中,同时形成了我自己对一系列第一哲学问题的思考㊂2019年出版的‘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就是对这一思考的一次阶段性呈现㊂在这部作品里,关于自在物与自身同一物㊁概念思维与本原思维㊁本相与角色的这三大区分,以及有关自由与真理㊁自由与让-存在等问题的讨论,都贯穿着基于对自由的一些基本思考㊂在这部作品里,人们可以看到,这里开始了一种思想尝试,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被置于自由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讨论㊂自由不再只是实践哲学里的问题,而是成了哲学的核心与基点㊂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开始㊂在完成‘自由与希望“之后,准备更系统地完成一部第一哲学著作‘自由的原理体系“㊂2015年参加巴黎 中欧人文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四我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之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一些朋友曾问我是不是从第一哲学转向了政治哲学㊂实际上,对我而言,不存在这样的转向,因为我一直都在关注㊁思考政治哲学㊂只是到清华之前公开发表的论文比较少直接涉及(政治哲学)㊂我在第一节里实际上已交待了我关注政治哲学的根由㊂‘权利的形而上学“(2019年)这部作品是对我自己的政治哲学思考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㊂我觉得我为自己找到了童年困惑的答案:一切皆系于权利㊂这本书之所以叫‘权利的形而上学“,就在于我想为权利寻找超经验性的根据,完成对权利的公理性论证㊂在汉语世界,从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自己是有一系列权利的行为主体,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且仍在进步之中㊂但是,人们为什么有这一系列权利呢这是需要论证的㊂尽管汉语世界对权利问题有了百年的思考与讨论,但始终未真正自觉而系统地论证过这个问题㊂这防碍了人们在现实中自觉地相互捍卫与相互尊重那些普遍的权利㊂这本书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完成这个论证㊂虽然我的工作是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在这里,我在重构了对自由意志的严密证论的同时,通过引入相互性关系环节,也重构了从自由意志演绎出普遍道德法则,并且通过引进自主的行动空间概念,完成了对道德法则的转换性表达,从而更为清晰㊁准确地论证和表达了权利法则㊂从自由意志演绎出构成现代性社会秩序基①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叶先生的‘思㊃史㊃诗“等作品里,还有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等书里㊂。
优秀毕业生发言稿

优秀毕业生发言稿优秀毕业生发言稿「篇一」各位领导、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家长,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的七十六中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三年光阴如水,母校和老师的真情付出,深深定格在孩子和家长的心里!忘不了领导、老师初一军训的鼓励相伴,课上课下的无私奉献,体育锻炼的共同拼搏,初三备考的不辞辛苦这一幕幕浮现眼前,而感动也深深地留在心间。
正因为76中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用心血和汗水托起孩子们的明天,才有了今天丰硕的成果,为孩子美好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76中独具魅力的尊重教育让他们受益匪浅。
三年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养成了良好习惯,从入校时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强阳光、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
此时此刻,我也想对孩子们说,你们继续前行的时候,你们要给自己拟定人生的目标,明确人生的价值,不要忘记你们肩负着社会的责任,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重托。
再多的语言,也不能表达我们对学校、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作为家长,我只想说,我们会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会辜负学校对他们的培养。
最后,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家长,衷心祝愿:全体同学,在高一级学校能够好好学习,拥有坚强的意志,用不服输的劲头书写人生新篇章,靠青春的奋斗与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衷心祝福:全体领导和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祝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再创辉煌!谢谢大家!优秀毕业生发言稿「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很荣幸能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学院xx级全体毕业生向辛勤培育过我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表达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的谆谆教导和亲切关怀。
也由衷地感谢我们的母校,感谢四年来我们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转眼之间,自己已经度过了整整四年的大学时光。
四年前,我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从祖国各地来到xx大学。
厦大毕业

接下来雪津啤酒、安踏、夏商旅游等等,全被鄙视了。
我陷入空前的恐慌和迷茫。
大学四年,我错失了很多东西,简历上可以写的东西实在是少。
大学就像是自助餐,交了钱进去,想吃什么就拿什么。但是如果什么也不拿,睡到打样,结果必然是腹中空空,一无所得。
接下来我找到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实习。美其名曰是实习客户经理,其实就是电话营销。我挑战过一天打200个陌生电话,打到耳道发炎,听觉下降,才忍痛辞掉。
对于老板来说,只不过是损失了一个项目,而对于我来说,是损失了一大段的青春岁月。
我来上海的时候就决定了,要在这个城市成就自己的事业,融入这个城市。
我决定成功,非生即死!
要进入这个城市,就要进入这个城市的本土公司。辞职,进入上海本土的公司是唯一的道路。
下这个决定的时候,是我来上海40天。
你试过每个月只有不到400块,顿顿吃馒头的感觉吗?
你试过和10几个人住在群租屋,早上洗脸还要排队的感觉吗?
你试过重感冒时候连一个买药的人都没有的感觉吗?
如果你觉得可以承受,那你就基本可以去北上广闯荡了。
如果你难以想象,还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走吧。
临走时她强作欢颜说:我老公要发达了。
带着多么复杂的、令Hale Waihona Puke 心碎的感觉,我坐上到上海的硬座火车。
4月20日,江南的油菜花盛开怒放,带着1500元,我回到上海。
下车后我去了一家人才公寓,20块一晚,月减20点此必看我住了3晚。
准备去上海的朋友,我不知道你做好心理准备没有。
你试过下车之后举目无亲,不知归处的感觉吗?
我的心里感慨万千。
你做过什么,你想做什么,都会被别人看在眼里,你的一举一动都是透明的,无所遁形。
厦门生物学家初稿

1钟心煊钟心煊(1892~1961)字仲襄。
江西南昌人。
早年入南昌私立心远中学、南昌公立江西高等学堂读书,宣统二年(1910年)夏考取清华学校首届留美预备班。
1913年赴美留学,在伊利诺大学、哈佛大学专攻植物学,获硕士学位。
其毕业论文《中国木本植物名录》是中国早期植物学重要文献之一,常被引用。
1920年学成回国,于1922--1931任厦门大学教授。
钟心煊是中国科学社发起人之一,1914年在美国即成为中国科学社的永久会员。
1933年与胡先骕,钱崇澍,陈焕镛等共19人发起成立中国植物学会,被推举为学会的评议员和新创办的中文《中国植物学杂志》编辑员,后为中国植物学会武汉分会理事长。
他严谨治学,尽管他亲自完成的,或在他指导下由他的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并不少,但他自认为水平不高,所以公开发表的论文不多。
植物与人生----科学杂志1919(01)植物之叶绿质---- 科学杂志1916(04)2赵修谦赵修谦(1911.7.3—)福州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
后到厦门大学生物学系任教,为厦门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20篇,其主要学术贡献有:最早从事福建省苔类植物的调查和研究;漳州水仙花的研究,探讨栽培过程的原理和意义等。
曾获福建省高教所科学技术成果2等奖,巴西橡胶乳管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巴西橡胶北移的研究获国家农业部集体1等奖等。
40年代,其研究中国川草科植物,订出石蔓新属。
他还对福建的苔类植物进行调研,发现热带罕见的美苔在中国的分布。
发表文章1.Chao, H-chien(赵修谦). 1983. 厦门发现珍贵的野生树蕨-- 鳞片桫椤. Discovery of a wild tree fern, Cyathea lepifera #F(J. Sm.) Copel (Cyatheaceae) in Xiamen, new to Chinese continent..:3:181..【摘要】桫椤(Cyathea)是史前幸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树形高大,通称树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
咱学“生物”看看:为什么学生物的就业难啊

咱学“生物”看看:为什么学生物的就业难啊来源:郝永富的日志众所周知,现在生物类专业的就业奇差无比,什么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不论是哪个,只要开头带了生物两个字,就没有容易就业的专业。
笔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厦大生物系还算是比较厉害的生物系的,现在我说一下去年和前年我们厦大生物本科以及博士的就业情况。
先说本科,厦大生物的保研率堪称全校最高,我们全系150多人,大约20个出国,70个保研考研到本校或者外校,10个考了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参加工作的有50人,只签约了7个,而且这7个人签的都是很一般的企业,部分作销售的甚至和中专生大专生从同一起点做起,7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月薪超过2000。
相比之下,厦大的财政学140人,大约有20个出国或者升学,剩下的120人中,只有7个没有就业出去,而且签约的一百多人中,以四大,各大银行,各大金融部门为主,几乎没有几个人月薪低于3000。
财政和生物同属厦大比较牛的专业,再看看厦大的软肋——工科类专业。
厦大的工科还没有一些比较强的二本工科好,但是,工科的就业率也超过90%,基本人人也能拿到2000元以上的工资。
再看一些二本的比较好的工科,他们的就业情况大致和厦大的工科差不多。
也就是说,进了重本的生物系,你的就业将不如二本。
我说的这些都是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个例我们要抛开而不谈。
别以为清华北大就会好,清华的生物工程就业不如天津的中国民航大学(二本)。
也许有人会说,本科生当然是这样了,如果是博士生那就不一样了。
好的,现在我们看一下厦大博士的就业吧。
先说下,想在厦大生物系做个老师,国内的生物博士毕业是绝对不可能的,清华北大的都不行。
厦大自己的博士毕业只能留校做个实验员,月薪4000不到,能留校做实验员的还是一些比较牛的和导师关系比较好的博士。
至于那些不牛的博士,他们看中的是广大的中学校园,很多生物博士为了争夺一两个中学生物老师的职位打的头破血流。
当时去四个人应聘两个生物老师职位,其中两个是厦大博士,一个是武大硕士,一个是泉州师范学院(二本),最后得到该职位的是一个博士和那个泉州师范的。
厦大入学四十年后回母校散文

厦大入学四十年后回母校散文
今天,我来到了曾经陪伴我四年时光的母校——厦门大学。
整个校园,依旧是当年熟悉的面容和氛围,仿佛时间并没有刻下痕迹。
四十年前,我还是个热血青年,怀揣着对知识和未来的向往来到了这里。
当时,我被这里的文化和学术氛围所魅惑,决定要在这里用尽我的青春,实现我的梦想。
记得当年的樱花树开得正盛,成片成片的粉色花瓣从树的梢头散落,形成了一条美丽动人的花廊,整个校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仿佛整个春天都被樱花的粉红色渲染着。
每当我走在这个校园里,总能感受到脚下的砖路和大树的枝条,还有在绿草如茵的校园花坛里,那些清新的花香。
回到母校,感觉仿佛时光定格在了那个时代。
四十年的岁月,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不足和渺小,回到这里,俯视着校园的一切,心中唯有敬意和感恩。
因为母校的铸就,我才拥有了多年的成长和羽翼,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这片园地赐予的。
回到母校,我会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回报社会,守护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母校和社会展示最美好的一面。
【优质】厦门大学学生毕业感言-范文word版 (3页)

【优质】厦门大学学生毕业感言-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厦门大学学生毕业感言
又到六月了,又是一个繁花似锦的日子,又是一个让毕业生们
留恋但又不得不离开的日子,我们载着收获的欢欣,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即将离开这令人深深眷恋的校园。
毕业前的时间,过的好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光却在指间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伙席筵,举手话别,各奔东西……一切似乎都预想得到,一切又走的太无奈。
三年的学习生活仿佛就在昨天,清晰依然,浓浓的同学情、师生情、母校情一时间袭上心头,感到是如此的难以割舍,心里因此也平添了一份依恋和惆怅。
似乎真的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想要用更多的更好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可是当提笔之时,却发现在往事一幕幕不停闪现的同时,我的手,却好像什么也写不出了……这也许就是毕业的真实感觉吧,以前看到各届的学长毕业时总是喝多了,我此时总算对此有了一些了解,当所有的感情一起涌上心头,再多的话语也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喝酒到一醉解千愁。
这三年,光阴荏苒,有开心,也有悲伤,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笑,也有泪水,太多太多的事情与情感的积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珍藏。
中西建筑,错落有致;林荫大道,纵横交错;芙蓉湖中,碧波荡漾;五老峰上,怪石嶙峋;运动场里,龙腾虎跃;凤凰树下,迎宾送客……厦门大学,如诗如画的校园,承载了我们无数的梦,像一部撰写不完的书,每一页都是那样的精彩;像一首永远传唱的歌曲,每一篇章都那样令人回味!在厦门大学这个伟大的校园,孕育着一代代的厦大人,正是在这里,我们挥洒了青春,感悟了人生,拥有了真情。
厦门大学毕业典礼讲话.doc

厦门大学毕业典礼讲话每一年的这个时节,同样在这个礼堂,都会有一个老男人或者资深美女,作为导师代表发言。
他们或念念叨叨、或语重心长的一大段话,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理想理想很空,老师很穷,要让老师送给大家一个不花钱的临别礼物,理想大约是最好的选择。
幸运的是,今年你们遇到的是邹振东教授,他的礼物与众不同,今天他要送给大家的不是理想,而是梦想1987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有一个毕业生叫邹振东,他写了一首情诗,你们想听吗如果不曾相许,为什么你会娓娓游入我的梦里既然曾经相守,为什么我又要默默从你的瞳仁离去都说这便是分别、这便是失恋、这便是匆匆无情匆匆无语都说这便是候鸟一下失落了季节,轻触芦笛的唇儿把音符悠悠吹出去这首诗是为厦大中文系毕业纪念册写的扉页,后来它成了整个厦门大学87届的毕业寄语。
昨天,在你们刷屏的文章今晚,我还是厦大的学生啊我看到了你们同样的眷恋。
老师想告诉你们的是你们昨天是、今天是、永远是厦门大学的学生其实对一所大学的真正留恋是从收拾行李开始的,30年前,我的眼泪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掉的。
我多想把整座大学都背走,背走我的无忧无虑,可是我痛苦地发现当岁月潮水般从我脚下退去,它便留下了我的一切,我带不走一件行李。
其实,这是所有毕业生永恒的情结。
轮回到今天,你们同样会追问,当我离开这一所大学时,我可以带走什么你会发现你校园带不走,食堂带不走,图书馆带不走,实验室带不走,老师带不走,小师妹你带不走哦,这个好像可以无论是小师妹,还是小鲜肉,好像都不算厦门大学的固定资产,唯一的麻烦就是,你可能需要等一两年才能把她(他)带走。
一所大学真正改变你的东西,就是你可以带走的东西。
那么,你可以从大学带走你的什么呢首先,你可以带走厦门大学的logo。
你的未来履历,将永远打上MADE IN 厦大的商标。
你未来会填无数的表,厦门大学是除了你的名字和性别,出现频率最多的文字。
极端地说,你的名字还可以改,你可以更名;你的性别也可以改,你可以变性,但你的这一个学历永远不能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厦大生物系毕业生的文章众所周知,现在生物类专业的就业奇差无比,什么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不论是哪个,只要开头带了生物两个字,就没有容易就业的专业。
笔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厦大生物系还算是比较厉害的生物系的,现在我说一下去年和前年我们厦大生物本科以及博士的就业情况。
先说本科,厦大生物的保研率堪称全校最高,我们全系150多人,大约20个出国,70个保研考研到本校或者外校,10个考了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参加工作的有50人,只签约了7个,而且这7个人签的都是很一般的企业,部分作销售的甚至和中专生大专生从同一起点做起,7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月薪超过2000。
相比之下,厦大的财政学140人,大约有20个出国或者升学,剩下的120人中,只有7个没有就业出去,而且签约的一百多人中,以四大,各大银行,各大金融部门为主,几乎没有几个人月薪低于3000。
财政和生物同属厦大比较牛的专业,再看看厦大的软肋——工科类专业。
厦大的工科还没有一些比较强的二本工科好,但是,工科的就业率也超过90%,基本人人也能拿到2000元以上的工资。
再看一些二本的比较好的工科,他们的就业情况大致和厦大的工科差不多。
也就是说,进了重本的生物系,你的就业将不如二本。
我说的这些都是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个例我们要抛开而不谈。
别以为清华北大就会好,清华的生物工程就业不如天津的中国民航大学(二本)。
也许有人会说,本科生当然是这样了,如果是博士生那就不一样了。
好的,现在我们看一下厦大博士的就业吧。
先说下,想在厦大生物系做个老师,国内的生物博士毕业是绝对不可能的,清华北大的都不行。
厦大自己的博士毕业只能留校做个实验员,月薪4000不到,能留校做实验员的还是一些比较牛的和导师关系比较好的博士。
至于那些不牛的博士,他们看中的是广大的中学校园,很多生物博士为了争夺一两个中学生物老师的职位打的头破血流。
当时去四个人应聘两个生物老师职位,其中两个是厦大博士,一个是武大硕士,一个是泉州师范学院(二本),最后得到该职位的是一个博士和那个泉州师范的。
堂堂重本博士,和一个二本本科生做一样的工作,你甘心吗?相比之下,经济学的博士一般都可以留校做教授,或者做某企业的高层,那前途叫个无量啊。
同是博士,差异就是这么大,没办法的。
也许又有人说,出了国就不一样了。
是的,出了国确实不一样了,出国读了国外牛校,可以留在国外搞研究,或者当个海龟进高校,进院所,待遇也绝对不会差。
但是,现在生物这行的情况是,海龟都没什么好稀罕的了。
我们不能被个别那不到1%的大牛进了院所而迷惑,现实情况是,大量的生物海龟回国后继续失业,或者改行。
留在国外的博士待遇基本都是两万美元左右(听起来高,在美国这是高中生的工资),而国外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博士一般都可以拿到六万美元。
同样都是研究人员,就因为行业不同,差异竟是如此之大。
为什么会这样,现在笔者深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一、牛的是老师们,而不是我们很多人说,现在IT业已经人员饱和了,是这样的,现在学IT的人非常多,竞争压力非常大,一些IT的不知情的人看到学生物的人那么少,偶尔还会羡慕学生物的人呢。
比方说社会上一共有12000个人学的是IT相关专业,500个人学的是生物,咋一看神似是IT竞争非常激烈。
但事实却是,社会一共需要10000个IT职位,由于IT多了2000人,因此造成了竞争激烈,而社会却只需要100个生物研究岗位,却多余了400个学生物的人。
这个竞争,已经不能用激烈来形容了。
从高校的师资团队就可以看出来了,以我所在的厦门大学为例。
厦大的经济可以说是全国很厉害的了,会计更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会计的最高水平。
而厦大的经济、会计的教授们基本都是本校,或者国内的重本毕业的博士,只有个别大牛才是国外牛校毕业的。
再看看厦大的生物,厦大生物也算是比较厉害的生物系了,其实排名还不如厦大的经济那么靠前,只是比较厉害而已。
但是,师资力量确实如此的厉害,老师全部都是国外牛校毕业的大牛,就连实验员都是博士,几乎生科院就没有不是博士的人。
老师们没有一个关心学生就业的,他们只是在关心有没有比较乖的学生能帮自己做实验,能帮自己打打工,都是一帮献身于科学的人。
你要是问他们,以后我们到底该怎么就业,他们会告诉你一堆什么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听起来很高端,实际上能用么?马云说过一句话,“你说你是高科技,人家客户会崇拜的看着你,但不会买你的货。
”这点和现在提什么新型能源的人是一样的,你一说你是研究新型能源的,人家会崇拜的看着你,但是,你能让你这新型能源在短期内投产么?经济学院有经院就业促进中心,生科院有么?经院老师逢人便提自己学生的就业,生科院老师敢提么?二、说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人是不负责任的、二十一世纪到底是不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想说的是,肯定是的。
但是,二十一世纪这么长,2090年也叫二十一世纪,我们活的到这个时候么?很多人都以为,过个十年八年,就不一样了,还骂我们这些一门心思转行的人目光短浅。
是,我们是看重目前的利益,但是,你不觉的你们也看的太远了么?首先,我得告诉你们,只用十年八年,生命科学的世纪是不可能来临的,美国还没到生命科学世纪呢,中国可能么?人家美国到了计算机时代20年以后,计算机才算是在中国普及,就算现在信息时代效率高,也得等美国的生物产业普及十年后中国才能普及吧?再说,美国的生物产业普及的话,起码还得20年呢,也就是说,在中国,生命科学世纪想要降临,起码还得30年。
也就是说,生物变得实用些的时候,我们现在这些学生物的已经五六十岁了。
那时候自会有新人来赚钱,来创业,你觉得我们这些老一代,除了欣慰的看着他们,还能做什么?当然,如果你就是那么想为了科学献身而不求名利的话,我只能送你四个字“你很伟大”。
但是,我们是男人,男人就要做一个成功男人,而不是自己成天拿着微薄的工资在实验室调试着那些瓶瓶罐罐,等你把那些瓶瓶罐罐调试成功的时候,你的老婆应该也被别人调试成功了。
所谓生命科学世纪,不过是部分人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再被部分不负责任什么都不懂的记者炒来炒去的。
生物类专业前几年的录取分数高的吓人,这几年终于算是正常了,现在念生物的都是调剂的,或者保送的,或者脑残的。
很多大一大二不明就里的傻学弟们偶尔还会冒出个“到美国拿诺贝尔奖”或者“开个生物公司自己创业”之类的天真言论,但实际上,你觉得诺贝尔奖是人能拿得到的么,你觉得你即使累死能拿到么?至于自己创业,就更搞笑了,你看看现在中国有几家生物公司,所谓的生物公司要么就是化工厂制药厂打个生物的旗号而已,要么就是到处倒卖生物仪器的骗子公司,别以为搞这些的都是些一般院校生物系毕业的,其实复旦南大的硕士生搞这些的比比皆是。
我们生物系内部都自称屠龙系,毕业了无龙可屠,唯一就业渠道就是再去教小朋友们如何屠龙,然后再期待几十年后真龙会出现。
也有人会说,只要你努力,就肯定能做好。
是这样的,但是,我在生物行业努力了,也就只拿到那么点薪水,同样的付出,我干嘛不到别的行业付出,很明显我到别的行业付出收益更大么,你还留在生物行业那不是脑残么?三、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化学的比较好前一段时间,我们一个生物的博士跑到一个制药公司应聘,给人家HR讲了一堆生化方面的东西,HR听着直皱眉头,最后当场侮辱了该博士:“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化学的比较好。
”最后结果是,该制药厂要了几个化学的本科和硕士,而我们的生物博士们一个也没有要。
这个不是个例,并不是因为那化学的的确出众,或者生物博士的确糟糕,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咋一看,好像和生物对口的东西挺多的,什么化工啊,制药啊,医学啦,化妆品啦,好多啊我们非常开心啊。
但实际上人家都会觉得你没一个专精的。
化妆品或者化工厂人家宁愿要学化学或者化工的,医院那肯定只要学医学的,制药厂那肯定还是化工或者药学的优先。
生物学了半天,就是个四不像。
而且,学历越高,就越难转行,生物本科生还有去考注会考MBA或者做销售的,这倒是成功转行了,研究生博士生呢,海龟呢?基本就只能往化工或者制药方面转行了,生物医学的倒是很多转到医学方面去的。
以前有个国外牛校的生物博士,发现待遇巨低,只好又在国外念了个计算机的硕士,出来人都三十好几了,不过待遇倒是一下子升上去了。
从此,此人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别人提起他是个生物博士。
四、这专业就是骗人的,学不到任何东西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大学本科四年生物学的课程设置。
还是以我所在的厦门大学为例,不过,全国各个重本其实设置都差不多。
一年级:公共课,院系通修。
这个没办法,只要是中国的高校,你的大一时间肯定都是浪费到这些课上。
不过关键是别的专业人家只浪费这么一年,我们还要接着浪费三年呢。
二年级:生物化学,这个神似挺重要的,不过,我们学的那英文教材,老师教得极端浅显,考试就是给你20个题目考其中10个题目,基本学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只记得生化的大概。
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
基本就是听下课,做作业,考前突击考试背背就OK了,很明显,你靠理解答题的分数肯定没有人家靠背书拿到的分数高。
三年级:三年级我们分专业了,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三个方面,其他重本也都和我们大同小异。
学的东西都是一些科普类或者了解性的内容,比如高中生物的那些介绍性内容,我们三年级学的都是专业课,但所谓的专业课就都是些了解性,或者介绍性的内容。
四年级:实验,非常基础的实验,老师做一遍,学生跟着来一遍,写毕业论文。
有脑子的到处实习考虑转行问题,没脑子的就浑浑噩噩的被保研了。
研究生:比较深的科普内容,做一些比较难的模仿性实验,帮老师做一些非常低下的东西,学完这些科普,你将成为一本百科全书,但不会产生任何经济价值。
博士生:更深的科普内容,反正还是没有自主实验,导师的廉价劳动力。
总之,生物学了这么多年,学的都是一些科普内容,学的好学的糟糕都是一回事,偶尔一些成绩非常糟糕的人反而能进外企,因为在你学那些无用的东西的时候人家也许在到处实习。
你的专业没有任何对口的东西,只有改行,只有改行。
再看看会计学,财政学,或者工科诸多学科,这些东西,学了就是有用的,财政学完了出来就可以进入金融系统,会计学完了就可以当会计,工科出来就可以搞技术。
生物出来能干什么,你只懂一些百科知识而已。
生物四年下来,你和你高中毕业时,没有任何区别,不管你努力不努力。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因为,生物是一门研究性的科学,而研究是非常高端的东西,我们不止要搞懂现在生物学科所有的基础知识,还要搞懂你要研究方向的所有知识,然后你才能创新的研究。
而别的学科都是实用性学科,你只需要学习加实践现有的东西就可以了,至于研究,自有别的学科想研究的人去搞。
而且,别的学科已经产业化,就肯定会有很多企业以及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入,他们的研究人员待遇也就会非常高,而生物能不能产业化还是个未知数,又有哪个企业发疯了愿意给短期没没有任何产值的生物研究投资呢?所以,如果你对生物不感兴趣,请快点转行吧,不要再每天浑浑噩噩的保研,读博,失业……总结一下,真正适合念生物,需要以下几点:1、家庭收入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