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别称
除夕又称什么

除夕又称什么除夕别称除夕通常又被称作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除夕夜的来历而除夕这个节日由先秦时期的逐除压扁而来,而逐除通常指的是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取出一种"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动物,非常厉害,而人们通常把它叫做年,而年每隔365天就会出现,年这个动物一旦出现就会危害人类,给人类造成重大的困难,而年通常也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人们这时候就熄灭灯火,整夜的彻夜不眠,用来躲避灾害。
而到了后来发现穿着红衣服以及点燃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赶跑年兽,因此到了每年年末的时候,觉得年快要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燃放爆竹来辟邪,祈求来年会是个好运,因此过年大放鞭炮爆竹的习俗流传到了今天。
除夕习俗踩岁活动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守岁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
”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
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
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关于除夕是什么意思介绍

关于除夕是什么意思介绍除夕是什么意思除夕:农历一年中最后的一天晚上,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因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年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XX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20XX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除夕夜的风俗有哪些1,吃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是全家人共同享用的丰盛佳肴,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年夜饭菜品,比如北方有饺子、南方有年糕、广东有盆菜等。
年夜饭中还有一些吉祥寓意的菜名,比如鱼(余)、莲藕(连)、发菜(发财)、糯米鸡(团团圆圆)等。
2,贴春联: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用红纸写上对联,贴在门上或墙上,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待。
春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要求平仄对称、押韵工整、意义相合。
春联的内容多与时事、民生、祈福等相关,比如“国泰民安”、“岁岁平安”、“福满人间”等。
3,放烟花炮竹:放烟花炮竹是除夕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它源于古代驱赶“年兽”的传说。
据说“年兽”是一种凶恶的怪物,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伤害人畜,但它怕红色和响声,所以人们用红色的布条和竹筒制作的爆竹来吓走它。
放烟花炮竹不仅可以增加节日气氛,也寓意着辞旧迎新、祛除邪气、招财进宝。
除夕的时间和风俗

除夕的时间和风俗除夕的时间除夕,又叫大年夜、除夜、年三十、大年三十等,是集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等活动于一体的日子,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的意思是岁除之夜,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是新一岁的前夕。
除夕夜的风俗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贴对联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除夕

除夕简介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节日渊源岁除之夜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风俗习惯春节有很多风俗。
年夜饭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除夕还被称作什么_春节

除夕还被称作什么除夕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除夕的别称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除夕的别称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除夕的别称除夕通常又被称作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古代的除夕习俗1、驱傩驱傩在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
盛行于宫中的主要为大傩仪。
据宋代人解释,大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
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
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
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
而对比其他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临安驱傩仪式也大体如此。
2、送节物史料记载,除夕这天宋代皇帝有赐文武大臣钟馗像的风俗。
如北宋神宗时期,宋神宗就命画工摹拓钟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装后,将成品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
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内供奉官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
而在民间,当时的人们也送门神、钟馗等节物之礼俗,如宋代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除夕日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
3、年馎飥馎飥,是宋代除夕所制作的一种特色小吃,类似于今天羊肉泡馍等汤饼类的食物。
宋人就有冬馄饨,年馎飥的说法。
大诗人陆游《岁首书事》一诗有言:中夕祭余分馎飥,犁明人起换钟馗,并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
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飥。
4、试年庚陆游《剑南诗稿》有云: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
即将除夕这一天的赌博输赢视为预测下一年人生命运的游戏。
另外陆游《新岁》一诗中,明烛聚呼卢之句便专指此游戏。
5、消夜果除夕夜阖家团聚,为了打发晚上闲暇时光,宋代时,很多人家都要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梦粱录》一书有描述宫廷内消夜果的场景,其言: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帖儿。
除夕 除夕

除夕除夕简介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
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
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 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节日起源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节日习俗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鞭炮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炮仗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
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
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令人感觉心酸。
除夕的别称有哪些

除夕的别称有哪些我们都知道大年三十又被称为是除夕,除夕除了是春节前一天,也是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日子,那么除夕的别称是什么呢?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除夕的别称,供大家阅读参考。
除夕的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除夕通常又被称作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春节的前一天,有人称之为“年三十”,是从时令上讲的,而称之为“除夕”则另有讲究。
“除夕”源于先秦的“逐除”。
除夕在古代有许多雅称,如,除傩(现在有闽南“傩戏”)、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除夕守岁与春节贺岁都是万事吉祥,共同美好的祝福《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便是“除夕”的来由。
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称谓的,是见之于两晋的《风土记》(周处著)。
除夕守岁是什么意思:珍爱光阴,延长父母寿命守岁,既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年怀着希冀。
吃过年夜饭,一家老老小小都丝毫没有睡意,焚香燃烛,大家围炉向火而坐,边吃瓜果点心,边聊闲情旧事;大人们回顾总结旧的一年,展望憧憬新的一年;小孩子们则边玩游戏边听大人们聊天,偶尔插嘴几句;有的人家坐到深夜,有的则通宵不眠,这个就叫做“守岁”,有的地方也叫做“熬年”。
除夕守岁形成风俗,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风土记》中,书中说:“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当时过年很重视合家团圆,因此允许在押的犯人出狱与家人团聚。
守岁时,合家欢聚一堂,饮花椒酒、屠苏酒,吃五辛盘等。
守岁时还常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例如,掷骰子、藏钩、猜谜、下棋、打扑克、行酒令赋等。
藏钩就是一方将戒指、顶针之类的东西藏起来,让另一方猜,反复进行,以定胜负。
守岁的重要特征是点灯度夜,一直到黎明。
因此守岁不能没有火,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
旧时守岁一般都是通宵达旦,据传说,如果除夕能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人的精力充沛。
除夕简介100字

除夕介绍
1、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2、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3、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的别称
除夕的别称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民间最为重视。
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南方人除夕吃什么食物吃鱼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似乎有一个潜规则。
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
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
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讲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
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
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吃汤圆
元宵在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
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
”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
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除夕和春节的区别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
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
这一天在古时候称为“岁除”,又叫“除夕”。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
春节俗称“年节”,古称“元旦”。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
民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