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 实验六 实验报告表

合集下载

实验六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含量均匀度检查(实验报告)

实验六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含量均匀度检查(实验报告)

实验六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含量均匀度检查一、 实验目的1、掌握片剂含量均匀度的测定方法、结果计算和判断标准。

2、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含量均匀度是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等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中国药典》规定,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10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其他制剂中每个标示量小于2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者;以及透皮贴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

对于药物的有效浓度与毒副反应浓度比较接近的品种或混匀工艺较困难的品种,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25mg 者,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

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片剂标示量小于10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应该检查含量均匀度,而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规格为4mg ,故应该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

每片的标示含量(X ): X %100⨯=标示量每片的实际含量%100101001%113⨯⨯⨯⨯⨯=-SE V A cm %1002171020010013⨯⨯⨯⨯⨯=-SA 平均表示含量(X):X10∑=X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 A --=X100标准偏差(S ):S 112-⎪⎭⎫ ⎝⎛-=∑=-n X X ni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容量瓶(200mL)、台秤、量筒(10mL)、烧杯、分析天平、漏斗、铁架台、铁圈、滤纸、剪刀等。

2. 试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稀盐酸。

四、实验内容:取本品1片,置200ml量瓶中,加水约50ml,振摇使崩解后,加稀盐酸2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滤过,取续滤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264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吸收系数(E1%1cm)为271计算每片的标示量。

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定另外9片的含量。

五、数据结果及分析项目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吸光度(A)CXX的平均值A=100-xSA+1.80S根据实验结果,与下列中国药典规定比较,得出药物是否合格的结论。

实验六实验报告模板 CPU组成与机器指令执行周期实验(1)

实验六实验报告模板 CPU组成与机器指令执行周期实验(1)

实验六实验报告模板 CPU组成与机器指令执行周期实验(1)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名称 CPU组成与指令周期实验专业:计算机班级:3 学号:105032021118 姓名:林加明实验日期 2021 年 6 月 10 日报告退发 (订正、重做)实验六 CPU组成与指令周期实验一、实验目的1.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数据通路,将相应的信号线连接,构成一台能运行测试程序的模型计算机。

2.执行一个简单的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

3.理解计算机如何取出指令、如何执行指令、如何在一条指令执行结束后自动取出下一条指令并执行,牢固建立的计算机整机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说明1.实验电路及说明ZMS0S1S2S3CINC数据总线DBUSINS7―INS0ABUSALUA端口A7―A04选1选择器ARD0RD1B端口B7―B04选1选择器B LDCLDZT3MBUSMEMWT2D7L―D0LD7R―D0R双端口RAMA7L―A0LA7R―A0RPC7―PC0CLR#PCADDLPCPCINCT3IR3―IR0IRBUSRS0RS1AR7―AR0CLR#L ARARINCT3DBUSRD1RD0LR0LR1LR2LR3SWDRD0RD1RS0数据开关SD7―SD0A组控制信号B组控制信号独立K15-K0IR7―IR4RS1W3INTQW1W2T1T2T3ZCCLR#T3ZCCLR#T3MFCLR#QDSTOPDPINTENINTDIINTPSHOR T LONG本实验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所有电路,包括时序发生器、通用寄存器组、算术逻辑运算部件、存储器、微程序控制器等模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能够运行程序的简单处理机。

数据通路的控制由微程序控制器完成,由微程序解释指令的执行过程,从存储器2―4译码器ARPCR0DBUSSBUSLR0DRWT3R1LR1DRWT3R2LR2DRWT3R3LR3DRWT3LIARIABUST3IARIRPC7―PC0LIRT3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切换电路控制转换微程序控制器硬连线控制器W3―W1IR7―I R42选1选择器IR3―IR0SELCTLSEL3―SEL0IRBUS时序发生器SWC―SWA图6.1 TEC-8模型计算机框图1取出一条指令到执行指令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是由微程序完成的,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序列。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六 实验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六 实验报告
文件索引序列
鲁迅-朝花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oc
D:\文档\鲁迅-朝花夕拾.doc
13
13 14 15 16
实验报告表6 -3删除文件过程实验记录表
删除的文件名
是否删除文件目录项
是否删除文件索引序列
flowers


D:\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mp3
9
9 1 12 25
第3次操作
flowers.png
D:\多媒体\图片\flowers.png
7
7 21 22
第4次操作
野生动物.wmv
D:\多媒体\有声读物\野生动物.wmv
4
4 10 23
实验报告表6 -2创建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创建的文件名
文件路径
分配的物理首地址
实验六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
学号**********姓名史逸帆班级:********实验时间:2015年12月4日
实验报告表6 -1打开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操作序号
文件名
文件路径
物理首地址
文件索引序列
第1次操作
朱自清-匆匆.doc
D:\文档\朱自清-匆匆.doc
19
19 8 2 27
第2次操作
命运交响曲.mp3

实验六报告-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六报告-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 相对分子质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乌氏粘度计测定粘度的方法
测定聚乙二醇的粘均分子量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的分子量对其性能有很大影响,是表征化 合物特性的基本参数之一。 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粘度,主要反映了液体在流 动时存在的内摩擦。分子量越大, 内摩擦越大,溶 液粘度越高。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设备简单,测定技术 容易掌握,实验结果有相当高的准确度,目前应用 比较广泛。
五、数据处理
1.将所测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下表中
原始溶液浓度c0 0.1 (g· cm-3);恒温温度 30 ℃ 溶剂流出时间t0 60.8、 60.9 、 60.8 s
c(g· cm-3) c1 t1/s t2/s t3/s t平均/s ηr lnηr ηsp ηsp/c lnηr/c
c2
c3
5. 松开B管,使毛细管以上的液体下落,当液面流 经a刻度时,立即按停表开始记时,当液面降至b 刻度时,再按停表,测得a、b刻度之间的液体流 经毛细管所需时间t1,重复3次,算平均值。
6. 依次用移液管由A管加 入 5mL 、 10mL 的溶 剂(水),将溶液稀 释,溶液浓度分别记 为 C2 、 C3 ,同法测定 每份溶液流经毛细管 的时间t2、t3 。

高聚物溶液粘度
增比粘度
0 sp r 1 0
纯溶剂粘度 相对粘度
s p ln r lim [ ] 在无限稀释溶液中: lim c 0 c 0 c c
特性粘度

[η]与高聚物分子量M的关系可用经验式表示为:
[ ] KM

粘均相对分子量
本实验条件中30℃时聚乙二醇: K=6.65×10-2 dm3· kg-1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记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试样:待测物质样品2. 试剂:所需的化学反应试剂3.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pH计、光谱仪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适量的试样和试剂,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化学反应操作,记录下每个步骤的具体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

3. 数据收集: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颜色变化、沉淀形成、气泡产生等。

4. 结果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结论,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1. 反应速率: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预期相符,具体数据见附录。

2. 产物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主要产物为X和Y,通过光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

3. 副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现象。

4. 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反应的速率和产物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包括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环境条件的波动等。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少误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六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六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四二叉树的操作题目:对于给定的一二叉树,实现各种约定的遍历。

一、实验目的:(1)掌握二叉树的定义和存储表示,学会建立一棵特定二叉树的方法;(2)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先序、中序、后序遍历算法)的思想,并学会遍历算法的递归实现和非递归实现。

二、实验内容:构造二叉树,再实现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遍历,最后统计二叉树的深度。

三、实验步骤:(一) 需求分析1. 二叉树的建立首先要建立一个二叉链表的结构体,包含根节点和左右子树。

因为树的每一个左右子树又是一颗二叉树,所以用递归的方法来建立其左右子树。

二叉树的遍历是一种把二叉树的每一个节点访问并输出的过程,遍历时根结点与左右孩子的输出顺序构成了不同的遍历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按照不同的遍历的方法,先输出根结点还是先输出左右孩子,可以用选择语句来实现。

2.程序的执行命令为:1)构造结点类型,然后创建二叉树。

2)根据提示,从键盘输入各个结点。

3)通过选择一种方式(先序、中序或者后序)遍历。

4)输出结果,结束。

(二)概要设计1.二叉树的二叉链表结点存储类型定义typedef struct Node{DataType data;struct Node *LChild;struct Node *RChild;}BitNode,*BitTree;2.建立如下图所示二叉树:void CreatBiTree(BitTree *bt)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如果是当前树根置为空,否则申请一个新节点。

3.本程序包含四个模块1) 主程序模块:2)先序遍历模块3)中序遍历模块4)后序遍历模块4.(三)详细设计1.建立二叉树存储类型//==========构造二叉树=======void CreatBiTree(BitTree *bt)//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如果是当前树根置为空,否则申请一个新节点//{char ch;ch=getchar();if(ch=='.')*bt=NULL;else{*bt=(BitTree)malloc(sizeof(BitNode));//申请一段关于该节点类型的存储空间(*bt)->data=ch; //生成根结点CreatBiTree(&((*bt)->LChild)); //构造左子树CreatBiTree(&((*bt)->RChild)); //构造右子树}}2.编程实现以上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操作,输出遍历序列1)先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PreOrder(BitTree root){if (root!=NULL){Visit(root ->data);PreOrder(root ->LChild); //递归调用核心PreOrder(root ->RChild);}}2)中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InOrder(BitTree root){if (root!=NULL){InOrder(root ->LChild);Visit(root ->data);InOrder(root ->RChild);}}3)后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PostOrder(BitTree root){if(root!=NULL){PostOrder(root ->LChild);PostOrder(root ->RChild);Visit(root ->data);}}4)计算二叉树的深度算法如下:int PostTreeDepth(BitTree bt) //求二叉树的深度{int hl,hr,max;if(bt!=NULL){hl=PostTreeDepth(bt->LChild); //求左子树的深度hr=PostTreeDepth(bt->RChild); //求右子树的深度max=hl>hr?hl:hr; //得到左、右子树深度较大者return(max+1); //返回树的深度}else return(0); //如果是空树,则返回0}四、调试分析及测试结果1. 进入演示程序后的显示主界面:请输入二叉树中的元素;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分别输出结果。

实验六 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  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 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生物111 杨明轩 1102040128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对于那些生物体内含量高、易于分离结晶获得纯品的蛋白,可以通过测定氨基酸序列,借助各种氨基酸的分子量求出蛋白的分子量,并与质谱等手段相互结合,得到精确可信的分子量。

但对于那些含量少,不易分离的蛋白,无法实现结晶,就必须借助其他手段测定其分子量。

要找到能够测定分子量的实验手段,首先要考虑那些能够将不同分子按照其各自的分子量分离的技术。

在众多的技术当中,密度梯度离心、层析、电泳都与物质的分子量有关。

其中,超速离心机造价高,使用过滤层析色谱测分子量要做标准曲线,柱长要求高,且这些方法不够准确。

因此,电泳技术成为了实现分子量测定这一目的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活性电泳中,影响蛋白前迁移率的因素有蛋白质的电荷性质、分子大小和形状。

要测定分子量,就要消除电荷、分子形状对蛋白迁移率的影响,即使得各种蛋白的电荷、形状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电荷,使各分子不带电违背电泳的基本原理,而使各分子带点完全相同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考虑使其带上大量电荷,从而让分子之间的电荷差异可以忽略。

在活性电泳中,改变样品的带电情况依靠的是缓冲液pH的变化,显然不能够使分子大量带电,这就表明必须向电泳体系中引入其他物质,与蛋白分子定量等量结合,且不改变分子量差异造成泳动差异。

对于分子形状,考虑到功能性蛋白大多是球形粒子,要保持形状不变,就要实现对蛋白的包裹性结合。

而蛋白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千差万别,依靠电荷性质无法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考虑到蛋白质中含有大量的疏水氨基酸,可以通过疏水作用结合,这就要造成蛋白变性,是疏水基团充分暴露出来,分子不能在维持球型而变成棒状,因此,所选择的物质还需要能够维持复合物形状的统一。

基于以上考虑,科学家选择了双亲性物质,既能通过疏水作用与蛋白定量结合成牢固的复合物,又能借助亲水性在溶液中良好分散。

新技术的发明常以原有技术作为基础。

实验六 触发器实验报告

实验六 触发器实验报告

实验六触发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触发器在数字电路中的功能和特性。

二、实验原理触发器是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基本逻辑单元,能够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

常见的触发器类型有 SR 触发器、JK 触发器、D 触发器和 T 触发器等。

以 D 触发器为例,其工作原理是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将输入数据D 传递到输出端Q。

在没有时钟脉冲时,输出状态保持不变。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数字电路实验箱2、 74LS74 双 D 触发器芯片3、示波器4、导线若干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用 74LS74 芯片搭建 D 触发器电路将芯片插入实验箱的插座中,按照芯片引脚功能连接电源、地和输入输出引脚。

使用导线将 D 输入端连接到逻辑电平开关,将时钟输入端连接到脉冲信号源,将 Q 和 Q'输出端连接到发光二极管或逻辑电平指示器。

2、测试 D 触发器的功能置 D 输入端为高电平(1),观察在时钟脉冲作用下 Q 输出端的变化。

置 D 输入端为低电平(0),再次观察时钟脉冲作用下 Q 输出端的变化。

3、观察 D 触发器的异步置位和复位功能将异步置位端(PRE)和异步复位端(CLR)分别连接到逻辑电平开关,测试在置位和复位信号作用下触发器的状态。

4、用示波器观察时钟脉冲和 Q 输出端的波形将示波器的探头分别连接到时钟脉冲输入端和 Q 输出端,调整示波器的设置,观察并记录波形。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在 D 输入端为高电平时,每当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到来,Q 输出端变为高电平;在D 输入端为低电平时,每当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到来,Q 输出端变为低电平,验证了 D 触发器的正常功能。

2、当异步置位端(PRE)为低电平时,无论其他输入如何,Q 输出端立即变为高电平;当异步复位端(CLR)为低电平时,Q 输出端立即变为低电平,表明异步置位和复位功能有效。

3、从示波器观察到的波形可以清晰地看到时钟脉冲与 Q 输出端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触发器的工作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还不加我qq
实验报告表6 -1打开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操作序号
文件名
文件路径
物理首地址
文件索引序列
第1次操作
命运交响曲
D:\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mp3
9
9 1 12 25
第2次操作
朱自清-匆匆
D:\文档\朱自清-匆匆.doc
19
19 8 2 27
第3次操作
野生动物
D:\多媒体\有声读物\野生动物.wmv
4
4 10 23
第4次操作
flowers
D:\多媒体\图片\flowers.png
7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22
实验报告表6 -2创建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创建的文件名
文件路径
分配的物理首地址
文件索引序列
鲁迅-朝花夕拾
D:\文档\鲁迅-朝花夕拾.doc
13
13 14 15 16
实验报告表6 -3删除文件过程实验记录表
删除的文件名
是否删除文件目录项
是否删除文件索引序列
flow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