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故事介绍及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子夜解析

子夜解析

《子夜》主要情节概括【作者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领导人之一。

曾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他的处女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确立了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的地位。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

建国以后,茅盾曾出任作家协会主席、第一任文化部长等职。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去世,生前留下遗嘱,用他的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专项奖励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

【内容提要】1930年,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因农民暴动、家乡资产难保和工人怠工而答应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合伙做多头。

在孙吉人、王和甫等倡议下,吴荪甫决定自己办银行。

丝厂里,吴荪甫利用屠维岳设计平息了罢工。

吴荪甫与赵伯韬的公债投机获得成功,新成立的益中公司一下子就吞并了八个小厂。

因为家乡双桥镇失陷,八个小厂的发展举步维艰,时局动荡,产品卖不出,资金周转困难。

无奈吴荪甫只好将厂房甚至公馆作抵押,投资公债。

罢工浪潮再次高涨,屠维岳的位俩被识破,吴荪甫再度陷入困境。

交易所里,赵伯韬操纵管理机构为难吴荪甫,做“空头”的吴荪甫寄希望于杜竹斋,关键时刻,杜竹斋转向“多头”,吴荪甫彻底破产。

【故事简介】第一章1930年5月的一个傍晚,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

三辆雪铁龙汽车像闪电一般驶过外白渡桥,直向戴生昌轮船局面去。

这时,上海滩声名赫赫的工业大亨吴荪甫,会同二姐吴芙芳、二姐夫——金融‘界巨头杜竹斋,前往迎接由乡下前来避难的父亲吴老太爷。

吴老太爷年轻时曾是一位满脑子“革命”思想的“维新党”,自从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就只信奉文昌帝君的《太上感应篇》,专念“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告诫。

若不是近来土匪实在太嚣张,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他本可以继续在老家蜗居、颐养天年的。

名著导读《子夜》

名著导读《子夜》
• 主题宏大,结构宏伟严谨:力图反映整个社会生 活画面,揭示各阶级阶层的主要矛盾冲突,并回 答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强调史诗性。在艺 术表现上,小说主线和若干支线交叉发展,既紧 锣密鼓,又摇曳多姿,情节曲折、节奏紧凑,心 理分析细腻,人物形象逼真。
矛盾冲突
• 《子夜》的矛盾主要写了三个方面: • 一、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买
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运用象征手法
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
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
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
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
景和思想内容。
小说结构
• 《子夜》的结构,以吴荪甫与赵伯韬斗争为主线,以 吴荪甫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社会生活的描绘。 全书共19章 (一)从小说的主线来看

多头、空头,其实看小说中所写,可知
其意义。简言之,吸进公债者谓之多头,卖
出者(其实大多数做公债交易的人,手头并
没有债券)谓之空头,因其手头并无债券而
卖出,故谓之“卖空”。月底结帐时,他可
补进以抵卖出之数。他的盈亏,那时就见分
晓。
空头和多头

多头是指投资者对股市看好,预计股价将会看涨,
于是趁低价时买进股票,待股票上涨至某一价位时再卖
幻想。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
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
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
蒙骗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 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吴荪甫一一突破了重围,志得意满,感
故事梗概
• 然而好景不长。端午节后,传来了省政府的命令;为支撑 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抽回资 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甫勃然大怒。但一想到“益中”即将吞 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政府的 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 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牟取暴利、也要资金。吴 荪甫日益感到资金兜转不灵。在这种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 了吴荪甫的去路。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 吴荪甫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子 夜 》 介绍

《子 夜 》 介绍

《子夜》导读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的《子夜》横空出世,轰动整个文‎坛。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那么,《子夜》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今天,我们且来品‎味《子夜》。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916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

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年‎发起组织“文研会”,主编《小说月报》。

20年代中‎期,致力于文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解放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1916‎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人。

作品有: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1932年‎前后,又相继完成‎了获得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春蚕》。

1933年‎又接续《春蚕》的人物和故‎事创作了《秋收》、《残冬》,构成了广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

40年代初‎,写下了《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优秀散文‎。

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有‎《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1年‎辞世。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生前留下遗‎嘱,用他的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专项奖励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作品。

子夜简介

子夜简介

《子夜》故事梗概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的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

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

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

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害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

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

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

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

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

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

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

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

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

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

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

子夜主要内容简介与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子夜主要内容简介与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子夜主要内容简介与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子夜》是中国作家尤今的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传奇武功高手在江湖中的故事。

以下是《子夜》的主要内容简介及摘录的好词好句:《子夜》主要内容简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为子夜的传奇武功高手,他师从一位武林盟主学习武艺,并发展出绝顶高强的剑术。

然而,在父母身亡之后,他成为了孤儿,只身一人在江湖中生活。

子夜以非凡的武艺和机智强大的智谋,在江湖之间游走,成为一个杀手组织的首领。

他面对各种危险和艰难,但始终不忘初心,努力追求正义与真理。

他展示出了武艺的卓越,魅力的迷人,以及一个矛盾的、深情的个人性格。

好词好句摘抄:1. "无论他身在哪里,只要脚下有一点力,那么他就一定会继续前行,一直走到哪怕世界的尽头。

"2. "她这么冷漠,冷得有种蔚蓝的寒意,又冷得有种白雾深不可测的迷雾冰雪,冷得好像捧一把冰雹丢进灼热的心口。

"3. "银光在他手中流动,如同河水剪碎,如同碎片飘逸,闪烁不定又流溢纷杂,如流水与剑融为一体,宛如天上的星辉坠落。

"4. "剑招如风,剑意如云,剑心如雪,气势宏壮,超乎常人的威势之中阅尽了世间的繁华与悲欢,倾诉了一个男人曲折而深情的人生。

"5. "她是如此的娴静与高贵,仿佛神态矜持的玉女,又仿佛一袭雪白的灵狐,轻巧而飘逸。

"6. "他接住了侠女的佩剑,剑锋刹时速生身外璀璨的幻觉,他的心同样在瞬间亮起,百感交集,复杂而珍贵。

"7. "她身形一转,如同树枝婆娑,轻舞秋朔,如同河水荡漾,静立宇界。

"8. "他双目透出火红与嫩绿,浩然正气似乎迅速被时间抽离,如飞入荒漠的星星般渺小游离于天空之中。

"9. "如同孑然一身的光,恍惚间令人陷入温暖的慰藉和心灵的静谧。

"10. "那是一种真实温暖,不那么唯美,但深入内心,让他不能忽视,不能仿佛沉默,无法淡忘却又如此地遥远而残酷。

《子夜》概述

《子夜》概述

《子夜》概述
《子夜》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于1931年至193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原名《夕阳》。

这部作品约30万字,以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为背景,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展开。

小说通过对经济发展、新旧理念、男女之情等多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斗争”。

吴荪甫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他试图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下,他的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

小说中还涉及了工农暴动、同行竞争、家庭矛盾等多种社会现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人物塑造上,《子夜》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吴荪甫既有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的进步一面,又有资本家唯利是图、剥削和镇压工农群众的反动一面。

赵伯韬则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代表,他狡猾、狠毒,与吴荪甫之间的斗争贯穿始终。

此外,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人物形象,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都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面貌。

在情节设置上,《子夜》也极具戏剧性。

作品中的情节跌宕
起伏,高潮迭起。

从吴荪甫的企业危机到工人罢工,再到帝国主义的
经济侵略,情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这种情节设置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也使其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矛盾,也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这部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里程碑。

《子夜》故事梗概、导读

《子夜》故事梗概、导读

《子夜》导读及情节简答题【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916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

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年发起组织“文研会”,主编《小说月报》。

20年代中期,致力于文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解放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1916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人。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子夜》《虹》《腐蚀》《锻炼》《农村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

【书名诠释】“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1、《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描写手法的多样性。

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描写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

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语言的丰富多彩。

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人物语言上,作者赋予不同性格人物以不同的语言和口吻。

如吴荪甫的语言常常是斩钉截铁,果敢有力;赵伯韬的调子是狂妄高傲,而又粗鲁卑俗的。

2、《子夜》的结构线索和结构特点。

结构的宏大而严谨。

《子夜》展示了中国 30 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即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双桥镇农民暴动与吴荪甫的矛盾、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荪甫的矛盾。

《子 夜 》 介绍

《子 夜 》 介绍

《子夜》导读上世纪三 ‎年代,茅盾的《子夜》横空出世,轰动整个‎坛。

瞿秋白曾 ‎评论说:“这是中国 ‎一部写实 ‎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 ‎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那么,《子夜》到底是怎‎的一部书 ‎?今天,我们且来 ‎味《子夜》。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 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学家。

1916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

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 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年发起组织“ 研会”, 编《小说月报》。

20年代中期,致力于 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 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 革命运动。

解放后历任化部长、中国作协 席、全国 联副席等职。

茅盾的 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191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 学作, 写了大量艺论著,创作了许多学作 ,培养和扶植了不少 学新人。

作 有: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1932年‎前后,又相继完成‎了获得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春蚕》。

1933年‎又接续《春蚕》的人物和 ‎事创作了《秋收》、《残冬》,构成了广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

40年代 ‎,写下了《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优秀散 ‎。

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有‎《腐蚀》和《霜叶红于 ‎月花》等。

建国之后,他历任 联‎副 席、 化部长、作协 席,并任全国 ‎协副 席。

1981年‎辞世。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生前留下 ‎嘱,用他的稿 ‎设立“茅盾 学 ‎”,专项 励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作 。

【书名诠释】1、“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
《子夜》是作者于1931年动笔,1932年12月完稿的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巨著。

茅盾给书的起名是充满象征意义的。

“子夜”即半夜子时,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作品所写的是1930年5月到7月,前后约两个月的事情。

这时,一方面,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已波及到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半殖民地中国当然成了他们榨取的主要对象。

另一方面,在国内1940年爆发的蒋、阎、冯各派军阀的混战——“中原大战”仍在继续。

对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来说,此时确是面临绝境的最黑暗时期。

作者正是通过小说中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1930年在上海两个月冒险失败的过程,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悲剧命运,说明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作者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回敬托派关于“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等谬论。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30年代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画面,透过这幅画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世界经济危机在中国投射的阴影,而且可以窥见觉醒了的工农阶级烧毁这个旧世界的燎原之火。

活跃在这幅画面上的,有民族工业资本家、买办金融资本家、交易所经纪人、律师、学者、地主、交际花、妓女、农民、工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在这些五颜六色的人物中,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形象。

这个曾经游历欧美、见多识广,且具有“法兰西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吴荪甫,既有比较雄厚的资本,又具刚毅果敢的性格,也不乏管理方面的经验。

他的目的是成为“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希望看到他的工厂“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梦想着他的工厂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等产品畅销全中国的穷乡僻壤。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生产日用品的小厂。

虽然吴荪甫苦心经营,但他毕竟生不逢时,在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他希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雄心壮志,终于在买办资产阶级赵伯韬的重重包围下化成泡影。

虽然他不甘心失败,拼命地反抗和挣扎,但终以破产而告结束。

吴荪甫也就成了30年代有理想的民族资本家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悲剧人物。

茅盾在描绘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奋力苦战的同时,
还真实地刻画了他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软弱、自私、贪婪和残酷。

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吴荪甫总在果断中透出惶惑,自信中又举棋不定。

他虽然不想走“买办化”的道路,但最后,当他不得不把自己弄到手不久的8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我们不能不说他由软弱走向了妥协。

在与工农群众的关系上,更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凶狠残酷的一面。

他不仅向工人转嫁自己的经济危机,而且企图动用反动军警去武力镇压不甘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群众。

吴荪甫这些复杂性格也同样体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埋头于事业,连妻子也无暇顾及,另一方面,他却玩弄交际花,奸污女佣人,演出一些荒唐丑剧。

吴荪甫的这些矛盾性格实际上正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消极、妥协性这一双重性的形象体现。

也正是这种形象,为现代文学史的画廊增添了又一鲜活的典型。

《子夜》的结构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作品虽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作者以吴荪甫为中心,通过交易所、裕华丝厂等多条线索来展开叙写,同时,将纷繁的情节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

它突破了在此以前长篇小说,要么线索单一,要么枝蔓过多,结构松散的缺陷。

因此,王瑶先生说,《子夜》的“多种线索交织纷繁,充分显示了作者在结构布局上的新的成就”。

《子夜》故事简介
1930 年的一天夜晚,上海裕华丝厂总经理吴荪甫偕妻子林佩瑶和姐姐吴芙芳,姐夫-上海恒丰银行总经理杜竹斋,到码头接吴老太爷来沪.吴老太爷是因为乡下农民抗粗暴动, 吴家开设的当铺首当其冲,才匆
匆逃到上海. 初到灯红酒绿的上海, 吴老太爷突然感到头晕眼花, 天旋地转……突发脑溢血于子夜死去.吴老太爷开丧的日期,吴公馆宾朋满座,成了工商界名流聚会的好机会. 这天,在孙吉人,王和甫等倡议下,吴荪甫决定自己办银行,几家合资筹办益中信托公司. 濒于破产的德丰丝厂总经理朱噙秋恳求杜竹斋借款展期, 不料吴荪甫存心要榨出他囤积的干茧,怂恿杜再借款给他,等一个月后把丝厂吞并. 当时, 丝厂工人正在酝酿罢工, 开展经济斗争. 裕华丝厂工人听到老板削减工钱的消息, 开始消极怠工.吴荪甫听到总管莫干丞的报告,怒不可遏,要追查走漏消息的人.他决定开除已被查明向工人透露风声的小职员屠维岳. 屠非但不认错, 反倒平起平坐地同吴议论起如何才能既少花钱又能制止罢工的办法来. 屠的言行使吴不仅取消了开除他的决定,还给屠加了薪,升他为总管事,屠从此成了吴荪甫的心腹.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托杜竹斋带口信,准备与吴荪甫合作做公债.吴虽对投机买卖不感兴趣,但他想到,假如能在公债上捞点钱,对他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会很有好处,就与杜竹斋拜访了赵伯韬, 并办起了合伙买卖证券的公司. 吴把朱噙秋的丝厂连机器带干茧全部吞并了,益中公司又收买了八家小厂,吴踌躇满志. 赵伯韬依靠美国人撑腰搞起了托拉斯, 打算用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 裕华丝厂成了赵吞并的目标之一.工人运动方兴未艾.在玛金的领导下,以陈月娥,朱桂英为代表的裕华丝厂罢工运动开展起来,她们又联合各厂工人举行示威游行.以屠维岳为首的工贼们,分化瓦解工人,将朱桂英逮捕入狱,工人运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吴荪甫面对不是投降赵伯韬就益中公司破产的厄运,
在孙吉人的建议下, 与英商怡昌洋行大班商量,用八个工厂作抵押,借了一笔款子.他决定把办工厂的资本都去做公债与赵伯韬决一死战.结果战势不利,吴突然晕倒在交易所.回到家中,莫干丞前来向他报告,工人又闹罢工,屠被工人包围;王和甫又从交易所来电,急告杜竹斋也倒向赵伯韬,成了扒进的新户头. 在这种情况下,吴萌发了自杀的念头,丁医生进来,才使他打消了死念.他决定连夜与林佩瑶一起乘船到庐山去避署,在子夜时分离开了上海.在轮船甲板上,吴荪甫凝望夜空, 感慨万分,回顾和思索着自己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