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完整篇.doc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分析人物性格。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理解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讲述了杨修因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3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关系。
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词语解释教师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杨修之死》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杨修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影响的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能力。
6.2 评价方法学生写的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
6.3 评价内容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杨修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影响的分析能力。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_2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 概括主要事件。
2.品析人物形象, 探讨杨修死因。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会谦逊做人。
【教学重难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导入语:人们常说:三国看智, 水浒看勇。
《三国演义》中有无数的智者, 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 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 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 关注杨修的命运。
2.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情节, 概括主要事件。
2.分析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会谦逊做人。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 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 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提示: 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红笔标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查字典解决。
(朗读要求: 语速要适中, 句子停顿要准确, 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2.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以小标题的形式概述出每一件事, 曹操的反应用原文回答。
(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1.自学完成后, 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 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 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恃.才放旷谮.害邺.城叱.退(三)质疑问难你在自学环节中还有什么困惑?学生提问, 师生共同解答自学环节遇到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过渡语: 我们理清了文章情节的基础上,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结合学案要求, 完成下列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结合学案要求, 在文中做好批注和勾画。
先小组交流, 再全班展示。
要求:展示同学交流的是本小组成果, 要运用普通话, 声音洪亮,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进行补充或评价。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杨修是谁吗?他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查找词典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修、智、谗、死等。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才智、机智过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的感受。
(四)课堂讨论1.提问: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如曹操的性格、政治环境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点评,强调杨修聪明才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感受,导致悲剧的发生。
(七)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避免学生走弯路。
2.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死亡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呢?”学生回答:“曹操与刘备的赤壁之战,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引导:“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修之死》也是与曹操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杨修是如何因聪明反被聪明误的。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示:“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找出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冲突点,以及杨修的性格特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2、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
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3、要求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师: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
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教师巡回指导。
三、熟读课文,把握情节师: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概括,同座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明确:小说依次写了七件事: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研读这几件事,能否对这些事情作一分类,或者说,这七件事情,触使曹操产生杀杨修之心的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杀近侍事件属于杨修的小聪明,数犯曹操之忌;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卷入曹丕、曹植的兄弟间的世子之争,属于政治活动的范畴。
杨修的存在,已成为曹操的身后大患,故杀之。
四、理清脉络,赏析技巧师:这篇课文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七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由歌曲《临江仙》引出《三国演义》话题,让学生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以此引入课文《杨修之死》(让学生结合注释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读引导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5分钟)⑴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并注音: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④与众分食讫()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⑥操疑修谮()害曹丕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⑧延弃弓绰()刀(考查白话字词的理解与积累。
)注意:学生自主完成以上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并完成训练题(二)。
⑴全文共有8个小故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6分钟)。
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
)⑵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在矛盾的冲突过程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12分钟)答:曹操心理反应:。
性格特征:杨修。
曹操。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三、课堂小结(1分钟)四、课后拓展(2分钟)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并尝试写出你的看法。
你认为杨修死因是什么?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分钟)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学课文把握了文意,理清了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
这节课请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探讨你们心中的疑惑。
二、研读导航1、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10分钟)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请细读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先写出你的看法,再告诉大家。
杨修的死因:。
(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探究发现(6分钟)引言:大家学到这里,相信你们心中还有些疑惑,那就请你把你心中的疑惑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激发学生质疑释疑,探索和解决问题。
)三、训练拓展(3分钟)在本文中提到了曹植和曹丕,同为曹操的儿子他为什么由喜欢曹植改为喜欢曹丕?结合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的看法。
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杀害。
我们青年从杨修身上应该明白些什么?请你任选其一明确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
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DVD。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DVD,烘托气氛。
)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悲壮之情)《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学生谈文学常识)《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
他就是──杨修。
二、预习检查1、字词。
2、翻译句子(研讨练习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1、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2、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
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
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归纳:事件心理私解鸡肋怒杀杨修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虽称美,心甚忌之分食一合酥虽喜笑,心甚恶之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愈恶之密告曹丕愈恶之教曹植出城大怒替曹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3、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五、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要求: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2、品析关键词;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杨修曹操恃才放旷阴险狡诈才思敏捷城府很深卖弄聪明表里不一伺察敏锐虚伪多疑轻率大意刚愎自用果敢大胆残忍歹毒谋略不凡暗藏祸心料事如神固执虚伪老谋深算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六、思考探究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曹操因为他的才而赏识重用他,也因为他的才而杀了他。
那么杨修之死给我们当代青少年什么启示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
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
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果同学们意犹位尽或对《三国》还有不解之处,请参考下列网站:http:http:八、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反馈练习设计】认真阅读下面短文,讨论探究人物形象。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
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
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思考与探究:1、请根据文段大意,给选文加一个标题。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待关羽、张飞不在,选出正确一项()A、设置悬念,引人入胜B、渲染紧张气氛C、烘托刘备的胆识D、推动情节发展3、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和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这两句属()描写,其作用是()。
4、本文写曹操运用了()描写方法,表现了他()的思想性格;写刘备运用()、()、()等方法,表现了他()的性格。
〖附答案〗1、曹操煮酒论英雄2、B(因关张不在,曹操又忽然请刘备过府,增添了事情的紧张气氛。
)3、自然环境描写前者推动情节发展,后者为刘备的失态掩饰。
4、语言阴险狡诈,得意洋洋,有雄心壮志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教学反思】通过教读本文,我了解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是很深的;他们思维敏捷,善于表达。
在人物形象上能分析的很透彻,如果时间来的及应该把两个人物都加以分析,否则,应抓住杨修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于他们和历史上的形象的对比,可以课后查找资料来完成,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应该注重小说中的形象。
朗读训练不可少,并且要指导朗读,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小说,读不懂就不能深入,个别字词要掌握。
文学常识应适当涉及,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关于杨修的死因学生很难说到由于封建的主从关系存在,杨修忽视这一点而导致的死亡;另外他直接参与了王侯家族继承权的争夺战,导致了被杀。
这两点要稍加点拨。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
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