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

合集下载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广告是一种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宣传手段,而成语则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广告辞中经常使用成语,不仅能够提高文化含量,增强文化气息,还能够使广告更有吸引力、更生动形象。

本文将从广告辞中成语的活用现象进行研究。

一、成语的形式特点及广告辞运用通常情况下,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有其固定词序和独立的含义。

成语的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义精炼、形式紧凑、内涵丰富、可引申可借用等特点。

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广告辞更加生动、精准、有力。

以下是几个例子。

1、仙女下凡该成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优雅温柔。

在美容美发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滋润头发,仙女下凡,让你美如仙女。

”在这种广告语中,“仙女下凡”代表着美丽洁净的形象,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2、东风化雨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功力、地位和影响。

在公益宣传和慈善广告中使用较多,如“献出一份爱心,能够化解灾难。

我们共同用心,东风化雨,为灾区奉献爱心。

”这种广告语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既有吸引力,又有感染力。

3、画龙点睛该成语意指最后一笔描绘龙眼,使画面生动,引申为用简练、深刻的语言点明主要问题的方法。

在营销策划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运用,如“哥伦比亚,将为你的生活画龙点睛,给你温暖、豪华和尊贵的品质体验。

”这种广告语短小精悍,将品牌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二、成语内涵引申在广告中的应用成语的特点之一是含义丰富,可以引申为更广泛的意义。

在广告中,成语可借用其内涵,扩大宣传效果。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狐假虎威该成语意为凭借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别人。

在某些舆情营销广告中,该成语被用于批评和谴责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不正当行为,如“狂妄无礼,狐假虎威,为了良心和未来,请不要再继续欺骗市民。

”2、小心翼翼该成语形容小心谨慎、谨慎小心。

在保险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有小心翼翼,才能让你的未来更加坚实,让您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样的广告语有效地传达出对消费者生活安全的保证和承诺。

广告滥用成语举例

广告滥用成语举例

广告滥用成语举例
1. "我们的产品就是让你一举两得,杀鸡焉用牛刀?" –这句话中,使用成语“一举两得”和“杀鸡焉用牛刀”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觉得买这个产品是非常划算、有效的。

2. "我们的公司的发展需要不懈努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句话中,使用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公司发展需要克服困难,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也需要加入这个强大、勇敢的团队中。

3. "我们的产品质量比其他品牌可好多了,毛遂自荐、勇冠三军?" –这句话中,使用成语“毛遂自荐、勇冠三军”来比喻产品的高品质,让消费者感觉购买这个产品是一个明智而自豪的选择。

4. "我们的公司已经成为行业领袖,一鸣惊人、名扬四海?" –这句话中,使用成语“一鸣惊人、名扬四海”来表达公司的成功、声誉等等,让消费者觉得购买、使用这个公司的产品会使自己更精英、成功。

汉语广告语言中成语模因的语用分析

汉语广告语言中成语模因的语用分析

汉语广告语言中成语模因的语用分析
汉语广告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种语言中,成
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能够使广告在听众中产生特定的情感效果,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本文将以语用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广告语言中
成语模因的使用,解析它们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在成语中,模因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最有效的语用策略。

模因通过对话语言中的一个关键词、句子或想法形式的重复来表达信息,以便更好地建立理解和认知理解的关联。

在汉语广告中,模因的
使用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增加产品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其促
销效果。

例如,“可口可乐,你懂的”这句广告语中出现的模因,能
够使消费者同时感受到产品的种种优势,并且表达出可口可乐品牌的
知名度,从而使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产生有利影响。

此外,模因使用在汉语广告中还有别的语用目的,比如在广告中
提供可信度、增强熟悉度或者与公众情感上的亲和力。

例如,“江山
如画”的成语模因被用于旅游广告中,强调美丽风景,可以引起消费
者的共鸣,从而激发旅游欲望。

因此,模因在汉语广告语言中是一种
十分有效的修辞手法,能够帮助消费者建立起广告与产品之间的关联,从而提高产品推销效果。

总而言之,模因是汉语广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营销
人员以独特的方式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优势,从而增加产品的销量。

然而,在使用模因的过程中,广告人员还需要注意其他的语用策略,
如修辞勾连、反问、夸张等,以提高广告的表达效果。

只有在这样的
语用策略的综合运用下,汉语广告语言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
产品的销售。

广告语中汉语成语仿拟现象分析

广告语中汉语成语仿拟现象分析
如:
( 1 ) 一举 “ ” 得( 保 险 业 务 广
告)
有 特 殊 修 辞 效 果 的 仿 拟 格 就 受 到 了广 告 设计 者 的 注 意 。 最 先 给 仿 拟 下 定 义 的 研 究 者
足 陈望 道 先 生 , 他认 为“ 为 了 讽 拟
( 1 ) 百家争“ 茗” ( 茶叶广告) ( 2 ) 有“ 被” 无 患( 床 上 用 品 广
( 3 ) 随心所 “ 浴” ( 热 水 器 广告 ) ( 4 ) “ 世” 外桃 源( 山 庄 别 墅 广
告)
的 “ 二”都 是 表 示 数 量 的词 语 , - 例
学 者们 定 义各 有侧 重 , 大 体 意 思 还
是 一致的 , 即“ ‘ 仿拟’ 是 一 种 仿 照
现 成的语言形式 ‘ 拟’ 出 一 个 临 时
的形 成 方 式 , 并 概 括 做 出 总结 。 关键 词 : 广 告语 成 语 仿 拟
形 成 方 式

.引 言 的Fra bibliotek 根 据 换 字 与汉 语 成语 原 字 之 间
的关 系 , 换 字 又有 不 同情 况 :
第二 , 类义替换 , 即 换 字 与 原
字 意 义相 关 或相 反 的 。 替换 的字 与原 字 意 义 相 关 的 , 如:
2 . 扩 展
( 一) 变 形
( 4 ) 无“ 鞋” 可“ 及” ( 鞋 店 广告 ) ( 5 ) “ 饲” 半功倍( 饲 料 广告 )
变 形 就 是 更 改 汉 语 成 语 本 体 的语 表 形 式 ,以 引发 人 们 的 联 想 , 达 到 预期 的广 告 宣传 目的 。 变形 这 种 方式 内部 又可 分 为 换 字 、扩 展 、 缩略 、 变序 四种具 体 的仿 拟 方 式 。

广告中的成语妙用

广告中的成语妙用

广告语中的成语妙用10英本3班林晓昧 39 多年以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

今天我们主要谈论在广告方面的成语文化。

广告成语文化可以说是传统成语文化和现代营销文化相结合下的产物,它借助于传统成语文化的外壳,巧妙地运用谐音,成功地创造出另外一种新型的广告文化,这是一种文化创新和文化丰富的途径,其中蕴含着许多技巧与意义。

如今,在各种媒体,街上的招牌和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被篡改的成语广告词。

下面,我们来举例子进行具体分析。

比如,黄河冰箱广告中用的广告语是“领‘鲜’一步”。

这个广告词的原身为领先一步,意义本就比较积极,只在说明自己的冰箱比其他牌子的冰箱更优秀。

“鲜”字的使用与“先”首先是谐音,其次又体现了冰箱的作用,保质保鲜,一举两得。

再看某热水器广告语:随心所浴。

沐浴本是一件舒心的事情,在沐浴的时候人们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

这个广告词用的成语是“随心所欲”,其意义指沐浴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将“欲”变为了“浴”又与商品的主题相吻合,还旨在暗示消费者买此品牌的热水器可以随心所欲的沐浴,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实在是一个巧妙的用法。

还有商家将有些成语巧妙的贬义褒用,造成一种幽默有趣的效果。

比如某种涂料的广告语为好色之涂,其原身为好色之徒。

好色之徒本为贬义词,巧妙的是商家借用“色”的本意,指涂料的颜色多样,“徒”又恰巧与“涂”为谐音字,体现了商品的属性的同时,又有了令人觉得焕然一新的效果。

从这个成语可以看出,商家意在宣传自己的涂料喜欢各种颜色的涂料,于是他们能将自己牌子的各种颜色的涂料都做到好,另消费者满意。

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如某自行车广告语为:乐在骑中;某洗衣粉广告语为:衣衣不舍;某口服液广告语为蜜腹健;某烧鸡广告语为鸡不可失;某保温杯广告:有口皆杯;某饮料广告:饮人入胜;某加湿器广告:湿出有名;某眼镜广告:一明惊人等等。

这些广告巧用成语,妙用谐音字,另商品增色不少,同时也为中国成语文化画上了新鲜的一笔。

妙用与肢解——谈广告中的成语运用

妙用与肢解——谈广告中的成语运用

妙用与肢解——谈广告中的成语运用
《妙用与肢解——谈广告中的成语运用》
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广告中的运用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的精辟言犹如一把精致的小刀,一经运用就能把事物切割得精确,深入人心。

首先,广告中的成语运用可以帮助商家赢取消费者的信任。

比如,一些成语中有“坚持”、“信守”等字眼,这些字眼能让消费者相信商家拥有良好的信用,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其次,广告中的成语运用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比如,一些成语中有“精彩”、“精美”等字眼,这些字眼能让消费者联想到商品的高品质,从而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最后,广告中的成语运用能够更好地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比如,一些成语中有“收获”、“获利”等字眼,这些字眼能让消费者联想到购买商品的收益,从而更加激发消费者的购买
欲望。

广告中的成语运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能够帮助商家赢取消费者的信任,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提高商品的销售量。

[关于成语广告的运用] 哪些广告运用了成语或俗语

[关于成语广告的运用] 哪些广告运用了成语或俗语

《[关于成语广告的运用] 哪些广告运用了成语或俗语》摘要:“成语广告”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赞成者有之,认为“谐音巧做广告,就是以本意变用,能出奇制胜,妙趣横生,使人难忘”,关于成语广告的类型,我们可以先看如下几类例句:(1)“燕舞”牌收录机:莺歌燕舞(2)银行信用卡广告:一诺千金(3)孕妇衫广告:挺身而出(4)普达汽车防盗器广告:高枕无忧(5)打字机广告:不打不相识(6)牙刷广告:一毛不拔这一类成语广告,虽然成语没有变化,但用在具体的广告中却非常生动、形象甚至传神,(2)保险门广告:一夫当关,万“斧”莫开(3)某酒店广告:食全食美,谷色谷香(4)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第三类成语广告中,例(1)手表广告,仿成语“身手不凡”,改“身”为“伸”,形象地展示了人们看手表的习惯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摘要:成语广告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认为,成语广告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用成语做广告,另一类是一语双关的成语广告,再一类就是仿词体成语广告。

仿词体成语广告备受广告界和文化界的关注,很多人对它褒贬不一,是争议最多的广告。

我们认为此类广告应该是成语广告的一种类型,它完全可以创造出精品,但其前提是防止滥用,制止粗制滥造。

关键词:成语广告仿词体“成语广告”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赞成者有之,认为“谐音巧做广告,就是以本意变用,能出奇制胜,妙趣横生,使人难忘”;反对者有之,认为“虽然它可以起到让人很上口的作用,但对于现在的小孩甚至大人来说都是误导。

成语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我们不能为了商业用途就将它们肆意改变”。

据我们了解,后者“误导说”的影响可能更大,甚至影响到了立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1998年颁布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地方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在广告中不得使用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和篡改成语的谐音字。

广告媒体中成语活用现象思考

广告媒体中成语活用现象思考

字上, 一般都去除了过于粗俗的字眼, 其字词组合形式以四
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 历史积淀物, 它历史悠久, 广泛传播, 字为主, 这种选词用字和字词组合的特点, 使它在 古朴典雅、 的 整齐、 对称的同时具有节奏明快、 声调铿锵的韵律, 从而体现 广告中 引用成语, 可以 借助原成语的知名度。同时, 成语语
心。
直接引用成语的广告语只是少数 , 大多数则是对成语进
2 . 成语能满足广告语新颖醒 目的要求。广告语具有强 行了 修辞手法的 变异加工。 在特定的 语境中, 处于修辞的目 化受众印象的作用, 必须能引人关注, 这就要求它新颖、 巧 的, 成语也可以灵活运用。“ 变异不是对现有语言材料的精 妙、 醒目。如果使用的是陈旧平庸的语言, 就会导致听而不 心选择, 而是对现有的某一语言材料进行变格的运用 , 这是 闻, 视而不见。所以, 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吸引眼球, 向受众传 跟选择出于同样地位的一种修辞现象。 ” 成语活用正是修辞
话文学刊
2 0 1 4年 第4 期
止 日
媒 体 中成 语 活用 现 象 思 考
O武娜
(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 1 3 0 0 0 )
¨ 商 要 ] 目 前, 我们经常可以 发现很多商家用 成语或成语的活用形式充当 宣传载体, 典故、 成语等字中
殊 玑在 各类传媒作 品 中 熠熠发光 , “ 移花接木 ” 的现 象尤为普遍。本文运 用实例分析成语 活用与广告媒 体完美结合
它既是这种 思维和陈 述方式的产物之一, 又是被用来作为以 很明显这则广告语是想说明该 M P 3 既可听音乐又可看美丽
这种方式进行思维陈述的工具之一。广告语中使用成语, 自 画面, 而“ 有声有色” 本义就是指“ 既有声音, 又有色彩” , 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第一篇: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现代与古典结缘孕育的成语广告把广告语言园地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

成语广告“既活泼又深沉,既新鲜又熟悉,既有时新气息,又有古典情趣,所以往往能迎合顾客的心理,博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又透露出一种高层次的追求”。

①成语广告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接选用某个褒扬性的成语来集中凸显该商品的特殊品质,旧瓶装新酒,充分利用该成语的原来语义进行“自我表彰”,由于这些成语大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所以它的效果不但言简意赅,而且事半功倍,深得众多厂商的宠爱。

上海南山箱包有限公司生产的密码箱的广告词是“万无一失”,一语双关、巧妙突出。

由于密码箱的性能、特点与“万无一失”意义相通,两者搭配在一起,名实相符,恰如其分。

在成语广告中,有一种现象引人注意,即为了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利用一定语境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比喻义)而回归于成语的表面义或把原成语中的某一字更换,使仿拟后的成语贴近商品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成语活用”。

例如:春风满面(微风吊扇),高枕无忧(药枕),随心所“浴”(水仙牌燃气热水器),有“杯”无患(哈磁杯),默默无“蚊”的奉献(洁士电热蚊香)。

恰当地活用成语,能起到积极宣传商品的效果,这主要依赖于特定语境的限制与烘托。

例如“默默无‘蚊’的奉献”这一广告用语,配上万籁俱静的夜晚一家人酣睡的场景,一只小小电热蚊香器默默地点着,它的缕缕香气使肆虐的蚊子一一被歼。

广告用语借助抒情的画面,温馨的气氛,把电热蚊香拟人化了。

“默默无闻”与“默默无‘蚊’”,品格与功效,相互默契,巧妙配合。

广告创意者充分利用语境的烘托,用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感受来牵动和诱发顾客的遐想,激发顾客购买电热蚊香的愿望。

由此足见成语活用与语境结合的重要。

为什么成语能够同现代经济生活水乳交融而产生大批较为成功的广告用语呢?成语以其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完整性、声律的和谐性,被公认为是民族语言的珍品。

成语言简意赅,透过简短的形式,领悟丰富的内涵,常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比拟的;成语本身常由修辞方式凝结而成,富有语言魅力;加上成语用字典雅古朴,字字取精用宏,韵味独具,气势不凡。

所有这一切都是广告用语语言审美需要的,因此,让成语与当代商品信息结缘,是不难理解的。

还要指出的是,成语以四字格为主要格式,突出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对广告用语有着很深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均衡美,认为成双成对的东西象征着和谐、吉祥。

这种审美观念在建筑、绘画、民俗上都有体现,反映在语言结构上,就是钟爱四字格。

广告用语重吉祥和谐,忌冗长拖沓,它选择整齐匀称、带浓郁民族语言风格、体现民族审美观念的四字格,是很自然的事。

那么,为什么成语还要活用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

”改换成语中的个别字词,偏离成语的常规,要么语意理解偏离,要么语言符号(读音用字)偏离,目的是创造出一种“不平常的东西”来,用不同凡响、别具一格的形式或解释,产生一种陌生美、顿悟美,去“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把这种不寻常的感受引向预测中的最佳境界。

不过,广告中活用成语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

有材料介绍,有的小学生把“一毛不拔”解释为“很结实”、“很牢固”或“好棒”等,究其原因是受广告用语“一毛不拔”(梁新记牙刷)的影响。

众所周知,成语是一种凝固性很强的结构,其意义大都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加合,是非表面性的,具有特定意义。

成语这些特点,要求运用时特别要防止任意更换字词,切忌望文生义。

广告活用成语撞击的恰恰是这些“禁区”,那么,为什么还有不少广告用语受人称道呢?除了有明确的修辞目的及特定语言环境之外,活用成语都要有先决条件,那就是人们完全掌握所活用成语的原来结构、整体意义。

唯有这样,才能让人理解活用成语后所产生的新义、新色彩、新用法,才会产生别异新奇的修辞效果与广告效应。

可是,这一切对于小学生或文化程度低的人来说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对当前广告中活用成语要正确对待,一方面要留心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影响,肯定运用变异手法所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切不可使人误把活用义当作原义,陷入认识上的误区。

广告中活用成语引发误导错别字问题也需关注。

广告用语里更换成语中某字以贴近商品信息的活用成语,较多集中在利用同音字、近音字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个字,谐音生趣,取得一语双关之妙但是不能不看到汉语同音字多,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因读音相同相近造成张冠李戴、把字写错的情况大量存在。

这类所谓“别字”因为口头上没错,念起来别人也能听得懂,自己不容易发现,纠正起来比较困难。

比如有的服装精品屋内写的广告用语是“穿流不息,任君选购”。

这“穿流不息”的“穿”字的确扣住了服装穿着这个信息,但是,社会上不少人把“像水流一样”的“川”往往误为“穿门过户”的“穿”,出错大多出在把“川”误用同音字“穿”上。

这个改动个别字的仿拟式成语“穿流不息”,尽管有一定的语境制约,仍然会增加语言使用上的混乱,还是以不采用为好。

还要注意的是,有的广告用语,在根本不具备修辞语境的条件下,误用成语或其他习用结构,结果造成不合乎语法规则或有悖于常理。

当前广告用语里因不明成语固定格式的结构、表意而误用的事例时有发生,与此很有关系。

最后,还应该指出,从规范化的角度讲,凡是为了修辞的目的和广告的效果,在一定语境中更换个别字词的活用成语,在书面上要用引号标注所更换的字词,以显示是临时性的活用,有别于原成语,也减免对儿童造成误导。

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现代与古典结缘孕育的成语广告把广告语言园地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

成语广告“既活泼又深沉,既新鲜又熟悉,既有时新气息,又有古典情趣,所以往往能迎合顾客的心理,博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又透露出一种高层次的追求”。

①成语广告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接选用某个褒扬性的成语来集中凸显该商品的特殊品质,旧瓶装新酒,充分利用该成语的原来语义进行“自我表彰”,由于这些成语大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所以它的效果不但言简意赅,而且事半功倍,深得众多厂商的宠爱。

上海南山箱包有限公司生产的密码箱的广告词是“万无一失”,一语双关、巧妙突出。

由于密码箱的性能、特点与“万无一失”意义相通,两者搭配在一起,名实相符,恰如其分。

在成语广告中,有一种现象引人注意,即为了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利用一定语境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比喻义)而回归于成语的表面义或把原成语中的某一字更换,使仿拟后的成语贴近商品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成语活用”。

例如:春风满面(微风吊扇),高枕无忧(药枕),随心所“浴”(水仙牌燃气热水器),有“杯”无患(哈磁杯),默默无“蚊”的奉献(洁士电热蚊香)。

恰当地活用成语,能起到积极宣传商品的效果,这主要依赖于特定语境的限制与烘托。

例如“默默无‘蚊’的奉献”这一广告用语,配上万籁俱静的夜晚一家人酣睡的场景,一只小小电热蚊香器默默地点着,它的缕缕香气使肆虐的蚊子一一被歼。

广告用语借助抒情的画面,温馨的气氛,把电热蚊香拟人化了。

“默默无闻”与“默默无‘蚊’”,品格与功效,相互默契,巧妙配合。

广告创意者充分利用语境的烘托,用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感受来牵动和诱发顾客的遐想,激发顾客购买电热蚊香的愿望。

由此足见成语活用与语境结合的重要。

为什么成语能够同现代经济生活水乳交融而产生大批较为成功的广告用语呢?成语以其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完整性、声律的和谐性,被公认为是民族语言的珍品。

成语言简意赅,透过简短的形式,领悟丰富的内涵,常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比拟的;成语本身常由修辞方式凝结而成,富有语言魅力;加上成语用字典雅古朴,字字取精用宏,韵味独具,气势不凡。

所有这一切都是广告用语语言审美需要的,因此,让成语与当代商品信息结缘,是不难理解的。

还要指出的是,成语以四字格为主要格式,突出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对广告用语有着很深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均衡美,认为成双成对的东西象征着和谐、吉祥。

这种审美观念在建筑、绘画、民俗上都有体现,反映在语言结构上,就是钟爱四字格。

广告用语重吉祥和谐,忌冗长拖沓,它选择整齐匀称、带浓郁民族语言风格、体现民族审美观念的四字格,是很自然的事。

那么,为什么成语还要活用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

”改换成语中的个别字词,偏离成语的常规,要么语意理解偏离,要么语言符号(读音用字)偏离,目的是创造出一种“不平常的东西”来,用不同凡响、别具一格的形式或解释,产生一种陌生美、顿悟美,去“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把这种不寻常的感受引向预测中的最佳境界。

不过,广告中活用成语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

有材料介绍,有的小学生把“一毛不拔”解释为“很结实”、“很牢固”或“好棒”等,究其原因是受广告用语“一毛不拔”(梁新记牙刷)的影响。

众所周知,成语是一种凝固性很强的结构,其意义大都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加合,是非表面性的,具有特定意义。

成语这些特点,要求运用时特别要防止任意更换字词,切忌望文生义。

广告活用成语撞击的恰恰是这些“禁区”,那么,为什么还有不少广告用语受人称道呢?除了有明确的修辞目的及特定语言环境之外,活用成语都要有先决条件,那就是人们完全掌握所活用成语的原来结构、整体意义。

唯有这样,才能让人理解活用成语后所产生的新义、新色彩、新用法,才会产生别异新奇的修辞效果与广告效应。

可是,这一切对于小学生或文化程度低的人来说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对当前广告中活用成语要正确对待,一方面要留心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影响,肯定运用变异手法所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切不可使人误把活用义当作原义,陷入认识上的误区。

广告中活用成语引发误导错别字问题也需关注。

广告用语里更换成语中某字以贴近商品信息的活用成语,较多集中在利用同音字、近音字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个字,谐音生趣,取得一语双关之妙第二篇: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摘要:广告中的成语活用现象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 也有消极不利的因素。

成语能在广告中以种种活用的方式与当今社会生活广泛结缘, 自有其必然原因。

至于对待因此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唯一应该也能够做的是设法趋利避害。

关键词:广告用语;成语活用;语言规范广告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广告词必须简洁短小、生动趣味、引人注意。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1]辞性词组的词汇化。

”因此它具有结构紧密、形式整齐、表意凝炼的特点,这些特性恰好适应了广告词的创作要求, 因而广告词创作中对成语的运用越来越多。

在成语广告中,为了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 利用一定语境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比喻义)而回归于成语的表面义, 或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一字词, 使仿拟后的成语贴近商品信息,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成语活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