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问题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精)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一、台湾的历史: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
③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④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⑤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
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⑦1949年,蒋介石战败后,逃到台湾。
(现在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后者却是历史遗留问题,即殖民问题。
二、台湾的现代: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用和平统一方式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尽快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关系打破了38年的隔绝状态.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5、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将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科技达成共识6、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7、2005年,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三、练习题1、为加强统治,内地曾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有哪些?2、清朝针对台湾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3、在历史上,台湾曾被哪些国家占领过?什么时候被谁收复?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
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5、为了促进两岸交往,海峡两岸各成立了什么民间团体,“汪辜会谈”是哪一年?“汪辜”各是谁,“九二共识”是什么?6、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是什么?7、、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是①一国两制②和平统一③与国际社会合作④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8、、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有:(①岛内一部分“台独”势力活动猖獗②美国干涉中国内政③大陆与台湾经济的巨大差距④日本插手台湾事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清末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诗中写到:“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形容泪流。
汇总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总结1. 台湾两次分裂和两次回归的史实2. 台湾问题的由来(1)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打败蒋家王朝,蒋介石兵败退到台湾。
(2)美派第七舰队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 对台政策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同港澳问题比较: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政治答案较为详细:中国政府对台的原则立场态度方针: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分割的一部分,两岸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是基本方针,坚持“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但我们不承诺放弃武力,决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的统一。
4.近代史上侵略过台湾的国家(1)1840~1842年,英国入侵台湾。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边疆危机中,美国入侵台湾(琅王乔)。
(3) 日本明治维新后侵略过台湾,从中勒索50万两白银的赔款。
(4)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台湾。
(5)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5.目前实现祖国对然万地区的和平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 (1)大陆经济发展迅猛,海峡两岸经济差距缩小。
(2)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渐繁荣,了解加深。
(3)两岸人民热爱和平,要求统一。
台湾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统一是大势所趋。
(4)一国两制提供了祖国统一的最佳道路和政策。
港澳回归一丰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5)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我国建交,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也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1)台独势力顽固的阻挠和破坏。
(2)国际的反华势力继续推行以华治华战略,企图推行分裂,阻挠中国统一。
6.台湾问题的实质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7.谈谈对《反分裂国家法》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1)《反分裂国家反》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2)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台湾问题2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台湾问题1、台湾在近代饱经沧桑,请你讲述台湾在近代的屈辱经历。
(近代,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又回归又分离,具体情况怎样?)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给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到台湾2、、台湾问题的由来1.1949年,从祖国大陆败退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盘据台湾。
2.1950年,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至今。
3、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或前提是什么?(坚持一个中国)4、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6、阻挠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哪些?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7、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A.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B。
两岸民间团体的努力C。
中国政府的努力D。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支持E。
一国两制已被海内外地人士接受(或一个中国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F。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G。
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8、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促进两岸交流,争取和平统一,在和平统一失去希望时,使用武力实现统一。
9、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中华儿女的心声。
我们中华儿女都期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骨肉不再分离祝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海峡两岸一家亲10、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征文 台湾问题研究

征文台湾问题研究台湾问题研究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台湾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台湾被视为中国主权的一部分,然而,台湾地区却一直在实际运作中保持一定的自治和独立性。
这一情况给两岸关系带来了诸多复杂性和挑战。
本文旨在对台湾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他们的历史背景、两岸关系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台湾问题起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大陆败给了共产党,并撤退到了台湾。
此后的几十年里,两岸一直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双方各自发展,互不干预。
然而,台湾地区在国际社会中以“中华民国”名义存在,在一些国家与地区与大陆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
这种状况形成了现今台湾问题的基础,也造成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
二、两岸关系现状目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并不乐观。
台湾当局坚持追求“台独”路线,一些国际势力也借机操弄。
大陆方面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不容忍任何“台独”分裂行径。
这种对立态势导致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纷争和矛盾。
例如,国际上只有少数的国家与台湾保持正式的外交关系,而大多数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外交关系。
此外,两岸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两岸关系及其发展方向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各方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个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面对复杂的两岸关系及其发展方向,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非常重要。
首先,双方应该保持沟通和对话的机制,加强交流与互动。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进一步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利益,才能够相互谅解和寻找解决方案。
其次,国际社会应正确看待台湾问题,尊重中国大陆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
不应支持或鼓励台湾的“台独”行径,以免加剧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
最后,两岸各自应保持和平稳定的发展,以维护民众的福祉和共同利益。
结论通过对台湾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只有通过和平的对话和交流,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两岸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高中历史知识点:台湾问题.doc

高中历史知识点:台湾问题三、台湾问题: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见表)时期主要内容名称三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夷洲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流求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琉球明朝前期称小琉球小琉球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
台湾南京国民政府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台湾2、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国际条约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件,都阐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台湾问题的由来:①、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局面;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4、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1)、有利条件:①、根本保证: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着提高;②、民族心理:完成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证据:(见上);④、国际法依据:(见上);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⑥、榜样借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
⑦、2005年,******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访问大陆。
(2)、不利因素:①、****势力的百般阻挠;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③、日本右翼势力与****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既影响中国统一,又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台湾,这个小小的岛屿,成为了中国大陆与国际社会争议的焦点。
台湾的历史与现状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和探讨。
在探寻台湾问题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前,先来看一下台湾的基本情况。
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岛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中国大陆和台湾近距离的地理位置,让两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岸的关系逐渐紧张和复杂。
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历史与政治两方面来看。
历史上,台湾曾经是中国汉族人类的一个重要居住区域。
从公元前2世纪,汉族人就在台湾建立了辽宁、粤东、香港、海南等地区的政权。
到1990年代,台湾政治格局有了质的变化。
1987年,解除了戒严,1988年,李登辉上台,台湾开始民主化进程,独立思潮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外,台湾问题的现状也和政治紧密相关。
在政治层面上,台湾自1949年成立以来,一直被当作是一个“省份”,加以管理。
但是在宣布建立新中国后,中国大陆和美国为了避免日本与苏联插手,传达了一个信息:当台湾没有统一时,美国承认大陆政府的主权只有一个条件:只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美国政府可以采取一切手段维护在台湾的利益。
这份“保台”政策,让台湾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也可以从最近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台湾问题的紧张。
比如,台湾政府对疫情的处理,台湾加入WHO的事情,美国向台湾提供武器等等。
这些事情,让人们更加关注台湾这个岛屿,它的历史、政治和现状。
那么,如何看待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呢?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
两地的文化和经济可以普遍发展,这样可以为双方带来优势和便利。
其次,政治上的和解也可以成为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因素。
在政治上实现和解可以成为双方的共识,这将可以有效地减少两岸关系的紧张。
最后,对于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和支持中国政府的有关立场,让台湾问题得到解决。
在今天的世界中,台湾问题成为了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我们无法改变比若干年前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状中去思考,从而更加充分地了解台湾问题在中国和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历史上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由来
①台湾问题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 ②蒋介石在内战结束后,败退台湾,并在美国的 支持下与大陆对抗,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 分离的状态; ③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 的分裂言论,美国仍强调坚持《与台湾关系法》。 陈水扁上台以后,延续李登辉的分裂路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历史上的台湾问题
• 台湾问题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 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 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 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
Ø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和回归
Ø台湾问题的基本史实
Ø台湾问题的由来 Ø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和回归
1.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
2.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
u1895年,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 u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
3.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和回归
u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在美国支持下,继续维持着 —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自此,台 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u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 峡。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 同防御条约》,将台湾臵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台湾问题的基本史实
①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 ②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侵占达38年之久 ③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④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 ⑤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 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台湾人民展开了反割台斗争(刘 永福、徐骧等) ⑥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收复台湾 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 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状态至今 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 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 已经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 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不过,台湾 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 “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言论,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
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
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
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
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
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
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
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
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
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
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
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曲折前进。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通过不断地文化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友好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1 两岸陆地曾为一体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 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
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2台湾的先住民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
70年代,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3万年以前的古人类。
以后又陆续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东西的形状的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器物特别相似。
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和黑陶,经过鉴定,确认它们是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
学者们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在距今2000年以前,台湾海峡两岸两岸海水退潮时,一部分人从大陆渡海来到台湾,这部分人也就是今天台湾的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和曹族等少数族的祖先,这些最早到台湾的人被称为台湾“先住民”。
“住民”就是“居民”的意思。
经考察研究认为,除了从大陆直接移民外,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一部分可能是从南洋群岛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财半岛等地移居来的,他们就是今天台湾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阿美族、卑南族的祖先。
在17世纪中国大陆大量向台湾移民之前,这里的先住民一直过着原始氏族部落的生活,以打鱼、狩猎为主,没有文字记载历史,只有一些口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
3 我国早期对台湾的经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曾多次经营管理过台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三国,三国时吴国国王孙权就曾在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派大将军卫温、诸葛直率1万多名士兵到过台湾。
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陆上汉族人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去台湾的行动。
后来,吴国的一个地方官,也就是庙阳太守沈莹就写过一本书,名叫《临海水土异物志》,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况。
“夷州”是古代人给台湾起的名字;“山夷”指的是台湾当地的老百姓。
隋朝时,台湾被称为“流求”。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
第一次是公元607年,派人去台湾“求访异俗”,就是了解风土人情;第二次是公元608年,派人前往“慰抚”,就是关心照顾的意思;第三次是公元610年,派了1万多士兵去驻守保卫台湾,叫远征“流求”。
从唐朝到北宋的500年间,虽然没有见到有关台湾和祖国大陆关系的正式记载,但从台南等地考古发现的唐宋古钱和陶瓷等文物来看,可以知道,大陆和台湾一直保持着经济、文化联系。
南宋时,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已在台湾附近的澎湖列岛上建造军营,派兵驻守,还把澎湖划归福建泉州的晋江县管辖。
到了元代,元世祖曾两次派人去台湾宣抚、讨伐,并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情,并让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管理澎湖巡检司。
从此,台湾和澎湖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明朝初的,朝廷仍设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为防倭寇,实行坚壁清野,撤销了澎湖巡检司,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居住,以为这样可以断绝倭寇的供应,使他们无法在澎湖立足。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屡次入侵。
特别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得到倭寇将侵扰鸡笼、淡水(今台湾)的消息,明朝政府立即恢复了澎湖巡检司的设置,归泉南游击将军统辖。
在行政上,将澎湖划归泉州同安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增设澎湖游兵。
万历三十年,倭寇侵扰台湾西南部,浯屿将军沈有容率军舰20艘,一举荡平了倭寇。
在这期间,海峡两岸的民间联系和经济来往并没有停滞, 反而有所发展。
汉族人不断从大陆移居台湾,其中一些人同先住民妇女结婚,使汉族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融合。
明朝末年,一些英雄豪杰带着自己的亲友和部下渡海到台湾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些人则是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海上贸易。
在众多的海上英雄中,对开发台湾贡献最大的,要数福建澄海人颜思奇和泉州南安人郑芝龙。
1620年颜思奇和郑芝龙为反抗官府欺压,率领大批人分乘10艘船移居台湾。
他们在台湾中部的北港登陆,开辟出诸罗山一带的地方。
颜思齐在占据台湾第二年就病故了,郑芝龙升为首领,统辖台湾。
1638年,郑芝龙开始和明朝政府合作,那时正赶上福建遭受大旱,朝廷接受郑芝龙的建议由福建向台湾移民。
据说,这次移民有好几万人,是我国第一次有计划、大规模的向台湾移民。
从此,半睡眠状态的台湾被斧头和枪声吵醒了。
明朝时期有关台湾的书籍文章很多,在许多记载中,台湾的名字已经出现。
有些书中还有“打狗”(今高雄)、“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台湾南部和北部的地名出现。
可见,那时候祖国大陆人民的足迹已遍及台湾南北,开始了开发台湾的进程。
4 荷兰殖民者的入侵17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由于重视发展工商业,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在全世界扩张侵略,渐渐地,它们的势力就到了亚洲。
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了经济掠夺机构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公司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韦麻郎”是殖民军的舰队司令。
为了在中国海岸建立据点,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来到台湾附近,向澎湖进攻。
当时,中国驻守澎湖的水军只是春、秋两季派兵戌守澎湖,季节一过,就护回大陆。
农历七月,正是春季戌兵撤回厦门的时间。
于是,韦麻郎一伙乘虚而入,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澎湖。
韦麻郎侵占澎湖后,就派一个叫李锦的中国人加大陆活动。
李锦是福建商人,在马来半岛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了韦麻郎。
这次,他随荷兰舰队回到澎湖,为荷兰人奔走,干侵犯中国的事,自然是明朝法律所不允许的。
因此,李锦搭乘渔船回到福建漳州时,只好谎称自己是被荷兰人抓走后逃回来的。
但是,荷兰舰队侵占澎湖,已被明朝的水军巡逻船发现了,并且报告了漳州地方官。
所以,李锦一到漳州,就被抓了起来。
因为没有掌握李锦勾结荷兰人的证据,不久,漳州地方官就把李锦放了,还让他去劝告韦麻郎撤离澎湖。
李锦回大陆活动没有成功,韦麻郎又派翻译林玉给漳州地方官送来一封信。
信中扬言如果中国方面坚持不同意通商,他们就把军舰开到福建沿海来,用武力实现两国通商的目的。
消息传开,福建百姓议论纷纷,担心荷兰人走葡萄牙侵占香山澳(澳门)的老路,把澎湖变成他们的据点。
因此,强烈要求把荷兰人赶走。
同时,福建南路总兵官施德政也同新任巡抚徐学聚商量说:当初广东方面许葡萄牙人在香山澳通商,结果他们强占了香山澳,使广东地方不得安宁。
如果再让荷兰人用通商作借口占据澎湖,危害就更大了。
于是,他们就商量派前边说到的率军荡平倭寇的游击将军沈有容领兵,驱逐荷兰侵略军。
5 沈有容驱退荷兰侵略军沈有容受命之后,在整备军旅的同时,下令禁止沿海商人与荷兰人私自贸易,在一切准备妥当后,沈有容率领一支舰队驶抵澎湖。
舰队在港内抛锚后,他就带着从狱中放出的翻译林玉同坐一只小艇去会见韦麻郎。
沈有容对韦麻郎说:“我国朝廷规定,凡不是朝贡的国家,一律不准通商。
你们在这里不能通商获利,就应早日撤离澎湖。
”谁知沈有容的话音刚落,一帮荷兰殖民者刷地抽出战刀, 逼向沈有容。
他们以为人多势众,又有兵器在手,一定能把沈有容吓倒。
哪知道沈有容毫无惧色,反而厉声责问:“中国惯于杀贼,你们自称是商人,所以从宽处理,责令离境。
他们怎么又要打仗呢?你们本来就不怀好意!”话虽这么说,可是韦麻郎一伙是硬赖着不走。
沈有容在船上等了1个月,还不见韦麻郎撤离,就召集部将们商量,决定一面向巡抚报告情况;一面命令舰队挂帆起锚,让荷兰人知道他们要回福建去。
韦麻郎接到报告,急忙坐小艇来会见沈有容,慌忙问道:“沈将军,要到哪里去啊?”沈有容严肃地说:“当初,任巡抚调集大军,准备前来讨伐,只因我说你们是来要求通商的,经过交涉,你们就会撤离,所以才按兵未动。
哪知道你们不听我的劝告,还在这里徘徊不走,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吗!我只好回去复命,待巡抚发兵征讨,你们就后悔及了。
”韦麻郎本想仗着铁甲舰和先进的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但是他看到沈有容一身正气,要侵占澎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加上他们兵力太少,又远离荷兰本土,即使侥幸获胜,也难以坚持。
最后,他们便灰溜溜地于1604年12月25日撤离了澎湖。
6 郭怀一反抗荷兰侵占台湾1604年12月25日,沈有容斥退了第一次侵入澎湖的荷兰侵略军。
之后,又过了20年的1624年,重新武装起来的荷兰人凭着武器先进,再度入侵澎湖,并于第二年占领了台湾西南部的沿海地区。
他们在今天台南市的安平镇修建了一座城堡,叫台湾城。
1625年,他们仅仅用15匹粗布的代价,又从高山族的新港社骗到了一大块土地,修筑了赤嵌市街。
有这样一个“牛皮割地”的传说,说当时荷兰殖民者向新港社的高山族首领提出,借一张牛皮那么大的地方堆放货物。
善良、纯朴的高山族人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哪知道狡诈的荷兰殖民者把牛皮剪成细丝,圈占了很大一片地方,修筑了赤嵌城。
当时,台湾城与赤嵌城之间,隔着一个大海湾叫台江,台江沿岸,主要是高山族人的家园。
他们在这里捞鱼捕鹿,采集耕种。
那时的台南一带,不容分布着许多汉族人的村庄, 这些汉族人的祖先迁到台湾后,把亘古荒原开辟成良田。
荷兰殖民者入侵后,就以这两座城堡为根据地统治台湾。
从此, 台湾第一次变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荷兰人对台湾的统治和经营,主要是由荷兰国内的东印度公司负责。
他们的经营目的就是要猖霸台湾的各种生意。
荷兰人在台湾统治了38年,通过出口砂糖、稻米、鹿皮,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进行走私贸易,以及从台湾住民身上收取各种名目的税钱,搜刮了大量的财富。
荷兰人的占领和残酷剥削,一直遭到台湾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1652年,台湾人民推举一个叫郭怀一的人领导反荷兰人大起义。
郭怀一本来是郑芝龙的部下。
郑芝龙接受明朝的招抚,由海上国到福建之后,郭怀一就留在台湾,在赤嵌城附近定居,从事开垦,创立了家业,成了当地的一家富裕农户。
由于他疏财尚义,结纳了不少有识之士,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因此,荷兰人委任他当了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