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
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历史简介引言概述:台湾历史悠久且多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
从早期原住民社会到中国大陆与外国势力的接触和殖民化时代,再到二战后成为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充满着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以台湾的历史为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台湾历史的重要节点和相关事件。
正文内容:一、早期台湾历史1.原住民社会:介绍台湾早期的原住民社会,包括族群分布、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2.十六世纪的荷兰统治:探讨荷兰人在台湾建立据点并进行贸易活动的历史。
3.清朝统治与移民潮:讨论清朝对台湾的统治和大规模移民的历史背景。
4.日治时期:详述殖民政府对台湾的统治和改革,以及台湾人民的反抗运动。
5.台湾回归中国:描述二战时期,中国政府宣告对台湾的主权,并阐述相关历史事件。
二、二战后台湾的发展1.国共内战与蒋介石时期:介绍中国内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时期的政治措施。
2.反共战争与经济发展:分析蒋介石政府对共产党和台湾社会的镇压政策,并探讨经济发展成就和政治改革的领域。
3.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台海关系:讨论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及与的关系发展。
4.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探究台湾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和政治变革,并分析其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5.台湾现代民主化:详述台湾走向现代民主化的历程,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运动和人权保障等方面。
三、台湾的社会文化1.宗教多样性与民俗文化:介绍台湾丰富多元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文化。
2.教育体制与学术研究:探讨台湾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文学艺术与传媒发展:详述台湾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传媒发展的历史,以及对文化产业的贡献。
4.台湾电影与流行文化传播:分析台湾电影和流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5.社会福利与社会问题:描述台湾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面临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
四、台湾与关系1.双方政治争议:介绍台湾与之间的政治争议,如“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等问题。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台湾,这个小小的岛屿,成为了中国大陆与国际社会争议的焦点。
台湾的历史与现状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和探讨。
在探寻台湾问题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前,先来看一下台湾的基本情况。
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岛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中国大陆和台湾近距离的地理位置,让两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岸的关系逐渐紧张和复杂。
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历史与政治两方面来看。
历史上,台湾曾经是中国汉族人类的一个重要居住区域。
从公元前2世纪,汉族人就在台湾建立了辽宁、粤东、香港、海南等地区的政权。
到1990年代,台湾政治格局有了质的变化。
1987年,解除了戒严,1988年,李登辉上台,台湾开始民主化进程,独立思潮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外,台湾问题的现状也和政治紧密相关。
在政治层面上,台湾自1949年成立以来,一直被当作是一个“省份”,加以管理。
但是在宣布建立新中国后,中国大陆和美国为了避免日本与苏联插手,传达了一个信息:当台湾没有统一时,美国承认大陆政府的主权只有一个条件:只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美国政府可以采取一切手段维护在台湾的利益。
这份“保台”政策,让台湾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也可以从最近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台湾问题的紧张。
比如,台湾政府对疫情的处理,台湾加入WHO的事情,美国向台湾提供武器等等。
这些事情,让人们更加关注台湾这个岛屿,它的历史、政治和现状。
那么,如何看待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呢?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
两地的文化和经济可以普遍发展,这样可以为双方带来优势和便利。
其次,政治上的和解也可以成为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因素。
在政治上实现和解可以成为双方的共识,这将可以有效地减少两岸关系的紧张。
最后,对于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和支持中国政府的有关立场,让台湾问题得到解决。
在今天的世界中,台湾问题成为了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我们无法改变比若干年前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状中去思考,从而更加充分地了解台湾问题在中国和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1.台湾历史: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居民是南岛
语族的原住民。
自17世纪以来,台湾先后成为荷兰、西班牙、明朝、清朝、日本和中华民国的领地。
在二战期间,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盟军占领。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重回中国怀抱。
2.自然景观:台湾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海滩、湖泊、
温泉和热带雨林等。
其中,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3.传统文化:台湾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传统音乐、
舞蹈、戏曲、雕刻和茶道等。
同时,台湾也有许多独特的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如七夕节和妈祖诞辰等。
4.美食:台湾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台湾小吃和地方特色菜等。
其中,台湾小吃如卤肉饭、牛肉面、豆花和珍珠奶茶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5.经济发展:自1945年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土工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台湾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6.政治环境:台湾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
在1945年回归中国后,台
湾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变革。
目前,台湾实行的是半总统制或
半议会制政治体制,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三个部分组成。
台湾的知识点

台湾的知识点【一】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据史书记载,台湾原是中国唐朝的一部分,后来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清朝等多国殖民统治。
1841年,台湾成为清朝的正式行省,直到1895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又回归中国的怀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二】台湾的地理特点台湾地处北纬23°26'~25°56',东经119°18'~124°34'之间,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其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中央山脉横贯全岛,形成了独特的峰峦奇特景观。
台湾还拥有众多海湾和沿海平原,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河流和湖泊等。
【三】台湾的自然奇观台湾是一个自然奇观频出的地方。
例如,台湾东部海岸的瑞穗牧草地是一片绵延的绿色草原,夏天时可以看到数不尽的金色稻浪;而在台湾西部的阳明山国家公园,每年春天都会迎来一片绚丽的樱花海。
此外,太鲁阁峡谷、阿里山、日月潭等地也是台湾著名的自然景点。
【四】台湾的文化传承台湾的文化兼容并蓄,汇集了中原文化、南洋文化、日本文化等多种元素。
台湾的历史受到了不同文明的影响,导致了独特的文化传承。
台湾曾经是莆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莆仙文化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之一,至今在台湾的庙宇、建筑等文化遗产中仍有体现。
而台湾的本土文化也十分丰富多元,包括闽南话、布袋戏、台湾菜等等。
此外,台湾还保留了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日子,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中秋节是人们团圆的日子,家人们会共同品尝月饼、赏月、猜灯谜等,弘扬传统文化。
【五】台湾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指标之一。
台湾的经济起步较早,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工商业先进的地区。
台湾的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产业、信息技术业等领域。
台湾历史简介2024

引言概述: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台湾的历史: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统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以及台湾的政治演变。
正文内容:一、荷兰殖民时期1.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世纪初来到台湾,开始了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2.荷兰人在台湾进行了农业、商业和文化方面的开发,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3.荷兰统治期间,台湾人民积极抵抗荷兰殖民者,进行了多次起义。
二、清朝统治时期1.清朝在1662年收复台湾,并建立了台湾府,将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
2.清朝统治期间,台湾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农业和商业中心,发展了水稻种植、盐业和渔业等产业。
3.台湾与福建、广东等地保持密切联系,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发展。
三、统治时期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取得台湾的统治权,并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在台湾实施了现代化的经济、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
3.统治期间,台湾人民积极抵抗殖民者,进行了多次抗争与起义。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放弃对台湾的统治,台湾回归中国。
2.台湾回归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继续行使主权,并继承了统治时期的一些制度与设施。
3.在台湾回归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逐渐恢复。
五、台湾的政治演变1.1945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
2.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并在台湾继续行使主权。
3.台湾政治经历了从威权主义到民主自由的演变,并且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地区。
总结:本文从台湾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台湾在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统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以及台湾的政治演变五个方面的详细内容。
这些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台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台湾省》 讲义

《台湾省》讲义台湾省,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之一。
它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
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
台湾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就曾派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为夷洲。
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元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设立澎湖巡检司。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于 1662 年成功收复台湾。
1895 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台湾的地理环境独特而多样。
台湾岛多山,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央山脉纵贯全岛,主峰玉山海拔约 3952 米,是台湾的最高点。
台湾的气候温暖湿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使得台湾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台湾物产丰富,农产品种类繁多,水果、茶叶等闻名遐迩。
台湾的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20 世纪 60 年代起,台湾实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如今,台湾在半导体、电子信息、通讯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同时,台湾的农业、服务业也发展良好。
台湾的旅游业也十分发达,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台湾的文化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以及日本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台湾的语言以汉语普通话和闽南语为主,同时也有客家话等方言。
台湾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歌仔戏、布袋戏等富有地方特色。
台湾的美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从传统的小吃如蚵仔煎、卤肉饭到精致的宴席菜肴,无不令人垂涎欲滴。
台湾的教育水平较高,拥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台湾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交通方面,台湾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都较为发达。
台湾历史的演进与政治变化研究

台湾历史的演进与政治变化研究台湾的历史长久而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的政治变革和社会演变。
自古以来,台湾先后经历了不同的政权和文化的影响,这些变迁也直接影响了其社会发展和政治走向。
本文将从台湾历史的演进与政治变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深入探究台湾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及其相关原因。
一、台湾历史的演进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当时已经有人类在台湾居住和生存。
在接下来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台湾经历了多个文化时期的影响,分别是荷兰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和日本时期。
1.荷兰时期荷兰人于1624年占领台湾,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台湾的管辖权。
这段时期主要的影响是荷兰人对台湾的地理和气候特征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记录,并且带来了新的农业技术和宗教信仰。
2.明朝时期明朝时期对台湾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驱逐了荷兰人,恢复了中国对台湾的统治。
1638年,郑成功攻占了荷兰人在台湾的据点,并建立了台湾明王朝,成为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3.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现代台湾的起源。
清朝于1683年将台湾收回,成为清朝的一个省份。
这段时期,台湾的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茶叶和糖业得到重视和推广。
同时,清朝政府也开始派遣官员到台湾管理,建设了城镇和港口,扩大了对台湾的统治。
4.日本时期1895年,日本战胜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一个领土。
这段时期,日本政府对台湾进行了全面的统治和管理,实行了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了铁路、公路和港口,改善了台湾的基础设施。
二、政治变化研究随着历史的转折和变迁,台湾的政治发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本部分将从两个时期进行研究:蒋介石时期和现代台湾时期。
1.蒋介石时期蒋介石时期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台湾现代化的一个起点。
在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胜利,国民党政府撤退到了台湾。
这段时期,蒋介石政府对台湾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重建,主要包括“政治整肃”、“土地改革”和“经济开发”等方面。
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论述:台湾历史与大陆对台政策演变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
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
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由上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就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
建国60年以来,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发展两岸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建国初期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进程受到干扰。
五十年代,周总理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在1963年,周总理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使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
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同胞,台湾居民已超过200万人,较郑氏父子治台时增加近10倍。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政府陆续在台湾增设行政机构。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刘铭传广招福建、广东等地居民迁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先后设立抚垦总局、电报总局、铁路总局、军械局、通商局、矿油局、伐木局等机构;修筑炮台,整顿防务;架设电线,创办邮电;铺铁路,开矿山,造商轮,发展工商业;兴建中西学堂,发展文化教育等。
其中有些建设项目,在当时全国尚属创举。
例如台湾铁路不但是全国最早的铁路之一,而且是中国自己集资修成的清政府治理台湾的200余年间,台湾的封建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
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商人。
但与此同时,台湾人民反抗清王朝暴政和封建地主剥削的斗争也不断高涨,且与大陆人民的反清斗争遥相呼应。
事实表明,凡较大的起义组织几乎都是从大陆传入的。
如1786年台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就是大陆人民的反清秘密团体“天地会”传入台湾后,由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庄大田领导的。
起义军众达十数万。
清政府调动浙江、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数省兵力驰台镇压,历时1年2个月,始得平定。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后,台湾天地会、小刀会,又与之呼应,多次起义。
台湾同胞富有高度的民族爱国精神。
他们在反抗国内反动统治的同时,为了抵御外患,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台湾和大陆边沿各省份成为我国反帝斗争的最前线,直接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忧患。
在鸦片战争期间,台湾同胞动员组织了人数2倍于当地戍兵的抗英民团,并捐资输银,共赴国难。
他们和官兵一道击退了入侵的英军,粉碎了敌人试图侵占台湾的阴谋,赢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
当时台湾兵备道姚莹在其《奉逮入都别刘中丞书》中写道:“台湾擐甲之土,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卒得保守岩疆,而获安,未烦内地一珍一矢者,皆赖文武士民之力也”。
鸦片战争之后,台湾同胞还先后击退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多次入侵。
早在16至17世纪,日本就曾数次出兵窥伺台湾。
19世纪后半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图跻身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1894年它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翌年3月攻占澎湖。
腐败的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台湾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日本占据台湾后,在台北设有总督府,作为统治台湾的最高机构。
并在各地建立乡镇公所,实行警察、保甲制度,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和“皇民化”教育。
同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初时把台湾作为其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使台湾加工工业和交通运输逐步得到发展。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为配合军国主义的南进政策,又进一步在台湾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各类工业,扩大了工业在全岛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台湾开始由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逐步向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
据统计,抗战结束前夕,台湾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20世纪初期的约占7%上升到约占18%。
与此同时,台湾劳工阶级也在此转变中逐步萌芽发展起来。
1920年,台湾约有劳工4万多人;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增至8万余人;到了1943年,台湾劳工已达20余万人。
从1895年台湾沦失,到1945年重新光复的整整半个世纪中,不堪忍受亡国奴生活的台湾同胞,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疆卫国,光复失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而壮丽的篇章。
反对割台议和的斗争1895年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人人“痛心疾首”,万分愤慨。
康有为、梁启超等集十八省举人千余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地求和,主张变法图强。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籍进士、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都察院,痛陈:“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虽肝胆涂地而无所悔。
”清廷各级官吏亦纷纷上书,陈述台湾为中国东南七省藩篱,“今日无台湾,明日即可无南洋;中国虽大,虽一日之间,可以瓜剖立尽”。
谭嗣同怒斥清廷“一旦苟以自救”,举疆土而赠之于人,“其视华人之身家,曾弄具之不若”。
台湾绅民电奏清廷:“割地议和,全台震骇。
……臣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署誓死守御。
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
马关条约签订之次日,全省同胞哭声震天,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鸣锣罢市,民众拥围抚署,反对割台,并要求饷银不准运出,军械制造局不准停工,税收全部留作抗击日寇之用。
丘逢甲等一批台籍士绅还试图以“自主”的办法抵抗日本的占领,建立“台湾民主国”,并要请政府台湾巡抚唐景崧任总统。
《自主宣言》中称:“推拥贤者,权摄台政;事平之后,当再请命中朝,作何办理。
”但随着唐景崧私自逃回大陆,12天之后,这个“民主国”即告解体。
武装抗击日寇占领日军侵占台湾后,清政府敕令其驻台巡抚唐景崧等官员离台。
台湾同胞纷纷拿起武器,自行组织抗日民军,保卫祖国疆土。
他们持续进行了前后长达7年之久的武装斗争。
初时,台湾同胞在各地配合一度拒不奉诏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清军官兵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嘉义和台南一带与日寇拼死搏斗。
他们手拿土枪和长矛,凭血肉之驱,前赴后继,猛扑敌寇。
其中尤以彰化和嘉义保卫战最为激烈、悲壮,抗日民军首领徐骧等人、黑旗军的将领以及刘永福新军七星队的大部都壮烈牺牲。
一个日本人当时记载道:“不论何时,只要我军(日军)一被打败,附近村民便立刻变成我们的敌人。
每个人,甚至年轻妇女都拿起武器来,一面呼喊着,一面投入战斗。
我们的对手非常顽强,丝毫不怕死。
他们隐藏在村舍里,当一所房子被炮火摧毁,他们就镇静地转移到另一所房子里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
”台南抗敌的最后阶段极为艰苦。
清政府一再严令禁绝大陆各地支援台湾,黑旗军和民众军械粮饷俱绝,队伍饿极不能起。
在此情况下,刘永福坚持抗日5个月后,不得不被迫登轮退返大陆。
台南遂于1895年10月20日沦陷。
至台南失守时止,台湾军民总共毙伤敌3.2万余人,占日寇侵占初期兵力的一半以上。
台南失陷后,台湾各地人民继续坚持武装抗日。
他们在台北的深坑、云林铁国山,嘉义台南之间的番仔山、凤山附近及屏东潮州等山区先后建立抗日据点。
抗日民军队伍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
他们进攻日寇军营,袭击日寇官署,抗击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扫荡,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简大狮是台北农民抗日武装的领袖之一。
1896年元旦,他率领队伍同其他民众武装一道直袭台北,攻入市区。
其后,简辗转至厦门。
日寇杀其妻以泄愤,并向清政府将他本人索去。
简就义前慷慨陈词:“我简大狮,系清国台湾之民。
……日人虽目我为土匪,而清人应目我为义民。
况自台湾归日,大小官员内渡一空,无一人敢出首创义举,唯我一介小民,犹能取胜众万余,血战百次。
自谓无负于清。
……愿生为大清之民,死为大清之鬼”。
辛亥革命前后的武装起义在日本侵略者的残酷镇压之下,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低潮时期。
1906年以后,在祖国大陆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台湾同胞又不断地举行爱国武装起义,反对日本的殖民统治。
著名的有:1907年新竹的北埔起义;1912年南投的林圮埔起义;1913年的苗栗起义;915年台南的西来庵起义等。
其中苗栗起义是辛亥革命直接影响下较大的一次爱国抗日斗争。
领导人罗福星是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派赴台湾的人员之一。
罗以其家乡苗栗为据点,建立中国革命党台湾支部,在台北、基隆、桃园、台南等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筹划起义。
事败后近千人被捕,20余人惨遭杀害。
罗福星就义前的绝命诗说:“海外烟氛突一岛,吾民今日赋同仇,牺牲血肉寻常事,莫怕生平爱自由。
……背乡离井赴瀛州,扫空东庭指顾间,世界腥膻应涤尽,男儿不误大刀还。
弹丸如雨炮如雷,喇叭声声战鼓催,大好头颅谁取去,何须马革裹尸回。
”西来庵起义是爱国志士八清芳、江定、罗俊等人组织的。
他们以台南西来庵等处为据点,训练骨干,筹划起义,号召全省同胞“奋勇争先,尽忠报国,恢复台湾”。
参加者遍及台北、台中、南投、嘉义、屏东等地。
因事机为日警获悉,余、江等率千余人临时举事,血战七昼夜。
起义失败后八清芳等九百多人被处死刑,被日寇滥杀的群众竟达数万人,引起了世界震惊。
“五·四”以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祖国大陆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巨大潮流影响下,台湾同胞进一步掀起了有组织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并和祖国的革命斗争密切相联系,成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
1920年1月,受“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留日台湾籍青年学生产上先在东京创立“新民会”,并仿照北京的《新青年》发刊《台湾青年》杂志,进行民族主义思想的启蒙宣传。
随后,留日和旅居北京、上海、广东、厦门、南京等地的台湾籍学生相继成立“台湾青年会”、“台湾学生联合会”,“中台同志会”等组织。
1921年10月以蒋渭水为主联合林献堂等人于台北成立旨在“唤起汉民族自觉、反对日本民族压迫”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启蒙团体“台湾文化协会”,提出“反对民族差别”、“反对奴化教育”,“获得参政权”等口号。
广东中山大学等校的台籍学生在郭沫若等人影响下,建立“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
在该团发表的《告中国同胞书》中呼吁:“勿忘台湾”,“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
在这同时,台湾各地农会和各种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
1928年4月,在大陆的台湾籍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留学日本的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上海成立了台湾的党组织,即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
台湾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民众党亦登上政治舞台。
各派政治力量急速组合。
台湾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局面。
同年底“台湾农民联合会”领导下的会员达3万多人。
各种工潮此起彼伏,工人的阶级意识迅速提高。
他们把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民族的阶级的利益结合起来,提出了“支持中国工农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鲜明的战斗口号。
在台湾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鼓舞下,居住在台中浊水溪上游雾社的高山族同胞,因不堪日寇的奴役和压迫,于1930年10月27日举行武装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