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比较
中国古代改革

(1)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主要有历史条件、原因、 目的、导火线等。 (2)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 方式等。 (3)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主要有结果、性质、意 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 这么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全部都进行比较,根据需要和 可能,确定几项即可。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 君位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 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 施改革。他在政治上,积极改革内政,推 行国、野分治。在军事上,改革军制,组 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在经济上, 管仲发展生产,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 “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 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几年之间,齐国 国富兵强。
军事上: 作 用
评价: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只有 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
(2)基本思路:
首先应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 求(趋势)
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 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军 保甲法 事 措 施
将兵法
教 改革科 育举 措 施
整顿太 学
农村住户编为保, 保丁平时种田、农 闲练兵,战时作战
固定禁军辖区和 训练的将官
科举废明经科设明 法科,进士科专考 经义和时务策
重编教科书,成绩 优秀者直接受官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增加国家 军事力量,减少军费 开支
充实边防力量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比较: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精神:
学习他们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与时 俱进,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
认识: 改革是促使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目 的
为了富国强兵, 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统 富国强兵 确立封建地主阶 治(巩固北魏的统治) 争当霸主 级的统治。 2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管仲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 富国强兵 为了富国强兵,确立 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的 争当霸主 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2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内 容 1 迁都洛阳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①改说汉语在朝廷中必 允许自由买卖; 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奖励耕战,生产粮 ②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 食布帛多的人,可 穿戴汉族服饰; 免除徭役;根据军 ③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 功大小授予爵位和 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 田宅,废除没有军 拓跋改为姓元; 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联姻;(通汉婚) 直接派官吏治理。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 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 养老的风气等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 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 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秦孝公全力支持 3、得到百姓的信任: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 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4、商鞅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精神:
商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象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选修3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9大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风俗改革。
改革性质梳理一、奴隶主阶级的改革1、春秋推行的一些变革措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辅佐,进行改革。
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管仲和鲁国的改革,没有脱离奴隶制度的框架,属于局部改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2、梭伦改革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性质的改革,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也没有很好地满足。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二、封建地主的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三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如何评价改革中的“成败”

如何评价改革中的“成败”改革即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改革形形色色,成败各异。
在教学中如果不是教师明确,有不少学生很难确定改革的结果,针对这个难点,我进行了以下分析。
第一方面:改革的结果主要有两种成功的改革: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譬如外国的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等。
中国的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等。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农业、工业的发展,使走向近代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
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失败的改革: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譬如外国的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等。
中国的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第二方面: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罗斯福新政:
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新”在哪?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颁布了 《国家工业复兴法》。 作用: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 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 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
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后期): ___轮船招商局__(上海 李鸿章)、 ___汉阳铁厂_与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③筹建海防:南洋、__北洋_和__福建__三支海军 (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④兴办新式学堂:___京师同文馆___(1862年)
(2)起止时间:_1898 年6月—9月,历时103天, 又称“百日维新” (3)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①康有为、梁启超创办《_万国公报_》宣传维新变法 ②组织__强学会,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_强学会__的机关报
(4)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 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告终,__ 谭嗣同__等六人被杀害, 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 外
破产:_北洋海军__在甲午中日战争 中全军覆没
评价①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 自救运动 ②主观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 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③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_开辟了道路。
著名改革

著名改革一、管仲改革春秋、齐桓公。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
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营而致富成了强国。
管仲在位的时间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可以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范。
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借鉴意义。
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促进民族融合四、王安石变法北宋宋神宗时期。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
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五、洋务运动洋务运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涉及,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
古今中外重要的改革

基本知识框架
一、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或变法
●中国古代史:
(背景、内容、性质、评价、)
(1)春秋:管仲改革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中国近现代史: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十一届三中后改 革 ●世界近现代史: 17-18世纪欧洲封建君主改革(法、俄、普、奥)、(略) 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改革……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 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 理由。(3分)
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 对农奴进行的残酷掠夺。(3分) 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份地。(3 分)
2.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一 明治维新的图片:
材料二1898年夏(皇帝)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 百日维新”。……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 ( 3 )戊戌变法的失败,阻滞了中国的近代化进 验,他们的法令让内心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 程;明治维新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划,企图废除皇太后和他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 步,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图片反映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⑶ 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两种结局对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影 响。
本质内容 (决定)
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学习他们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1)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1迁都洛阳
2:①改说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作用
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356年
北朝
国家
齐国
秦国
北魏
背景
(1)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由公田转为私田)
(2)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目的
富国强兵
争当霸主
为了确立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内容
1整顿内政发展生产
2组建强大的军队
3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