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工作的辐射防护

合集下载

射线辐射的危害与防护射线探伤作业

射线辐射的危害与防护射线探伤作业

射线辐射的危害与防护射线探伤作业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射线探伤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射线探伤作业过程中,存在辐射危害,如果不加以采取防护措施,将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因此,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需要了解射线辐射的危害、探伤作业防护措施。

射线辐射的危害射线辐射是指由放射性核素放出高能粒子或波导致的物理现象。

射线辐射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α射线危害α射线的穿透力比β射线和γ射线小得多。

α射线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其高能量和静电引力。

α粒子会穿过皮肤并进入体内,可能通过吸入或污染水源等途径产生较大的健康威胁。

2. β射线危害β射线穿透力比α射线大,穿透皮肤可以造成皮肤灼伤。

如果β射线污染了水源,会通过饮用水而进入人体,造成内部照射。

3. γ射线危害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能在物体中产生电离,因此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γ射线能进一步导致早衰、过度疲劳、白血病、放射性性不育以及各种癌症。

防护射线探伤作业射线探伤作业必须在安全环境中进行。

为了防止射线对人体产生危害,必须在进行射线探伤作业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1. 作业场所的危险区域标识应在射线探伤工作场所进行标志,标明警告标志和限制进入标志,以限制检验区域内的人员数量。

2. 身体防护措施射线探伤作业时应穿上防护服、手套、帽子、鞋子等防护用具。

用防护用品密封实体,阻止射线迅速通过。

3. 防护设备使用防护设备是防止射线辐射的主要措施之一。

应使用有效的放射性防护设备,如屏幕、地板等,确保人员在场所内无损可入。

4. 个人剂量监测在执行射线探伤作业的过程中,应对每个执行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及时发现和记录个人剂量超标情况。

5. 操作规范和风险评估射线探伤作业要遵循操作规范,工作人员应备有相关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同时,应对射线探伤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风险点,采取相应措施。

结语综上所述,射线探伤作业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但同时可能会产生危害,特别是对于执行人员。

射线检测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射线检测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射线检测作业安全注意事项射线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作业,涉及到射线的使用和操作,因此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安全注意事项。

以下是射线检测作业的安全注意事项,共 5000 字:一、射线安全1.1 使用射线检测设备时应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检测和校准。

1.2 应确保设备的防护措施完善,对射线辐射进行有效的屏蔽,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1.3 使用射线检测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和持证上岗,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4 在进行射线检测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服、手套、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射线直接照射到人体。

1.5 检测现场周围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他人注意射线辐射,并限制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现场。

二、操作安全2.1 操作人员应了解射线检测仪器和检测对象的特点,并在操作前对检测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2.2 操作人员应对待射线设备及其附件仪器和部件,不能随意更换、调整或修理设备。

2.3 操作人员应仔细核对和检查设备的工作状况、安全措施和保护装置是否完好,确保其能正常工作、保护措施有效。

2.4 操作人员应按照指示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改变设备的工作模式和参数设置。

2.5 操作人员应正确使用、操作射线探测仪器和相关设备,不得违反操作规程。

2.6 在进行操作前,应先进行试验曝光,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在试验曝光中应减小辐射强度,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三、环境安全3.1 检测现场应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持环境的安全、洁净和整洁。

3.2 检测现场应保持通风良好,确保射线辐射的及时排除,避免射线积累和不必要的暴露。

3.3 现场应保持整齐、干净,避免使用易燃易爆的物品,杜绝火源,防止事故发生。

3.4 检测现场应设置紧急疏散通道,保证人员的安全撤离。

3.5 现场应设置相应的急救设施,配备急救药品,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四、应急处置4.1 操作人员应具备应急处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射线事故应急预案并经常进行演练。

X射线防护的基本方法

X射线防护的基本方法

X射线防护的基本方法对于射线检测人员,主要考虑的是外照射的辐射防护,通过防护控制外照射的剂量,使其保持在合理的最低水平,不超过国家辐射防护标准规定的剂量当量限值。

射线防护的三要素是距离、时间和屏蔽,或者说射线防护的主要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俗称为射线防护的三大方法,其原理如下:§3.1 时间防护时间防护的原理是:在辐射场内的人员所受照射的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在照射率不变的情况下,缩短照射时间便可减少所接受的剂量,或者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工作,就可能使他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仅在非常情况下采用此法),从而达到防护目的。

时间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减少人体与射线的接触时间(缩短人体受照射的时间)。

根据:剂量=剂量率x时间,因此可根据照射率的大小确定容许的受照射时间。

例题1:射线检测工作人员所处位置在有辐照的情况下该位置的剂量率为50x10-6Sv/h,按照GB4792-1984的规定,为了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年剂量当量限值为50mSv,如果每年按照50周考虑工作时间,则每周的剂量当量限值为1mSv=1x10-3Sv,则工作人员每周可工作的小时数是多少?解: [1x10-3Sv]/[50x10-6Sv/h]=20h例题2:按照GB4792-1984的规定,为了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年剂量当量限值为50mSv,如果每年按照50周考虑工作时间,则每周的剂量当量限值为1mSv=1x10-3Sv,射线检测工作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如果是24h,则工作人员所处位置在辐照时的最大剂量率不能超过多大?解:[1x10-3Sv]/[ 24h]=41.6x10-6 Sv/h§3.2 距离防护距离防护是外部辐射防护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距离防护的射线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辐射源是作为点源的情况下,辐射场中某点的照射量、吸收剂量均与该点和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平方反比定律,即辐射强度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在源辐射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剂量率或照射量与离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射线防护的基本方法

射线防护的基本方法

X射线防护的根本方法对于射线检测人员,主要考虑的是外照耀的辐射防护,通过防护操纵外照耀的剂量,使其保持在合理的最低水平,不超过国家辐射防护标准规定的剂量当量限值。

射线防护的三要素是距离、时间和屏蔽,或者说射线防护的主要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俗称为射线防护的三大方法,其原理如下:§3.1 时间防护时间防护的原理是:在辐射场内的人员所受照耀的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在照耀率不变的情况下,缩短照耀时间便可减少所接受的剂量,或者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工作,就可能使他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同意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平安〔仅在非常情况下采纳此法〕,从而到达防护目的。

时间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减少人体与射线的接触时间〔缩短人体受照耀的时间〕。

依据:剂量=剂量率x时间,因此可依据照耀率的大小确定容许的受照耀时间。

例题1:射线检测工作人员所处位置在有辐照的情况下该位置的剂量率为50x10-6Sv/h,按照GB4792-1984的规定,为了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年剂量当量限值为50mSv,如果每年按照50周考虑工作时间,则每周的剂量当量限值为1mSv=1x10-3Sv,则工作人员每周可工作的小时数是多少?解: [1x10-3Sv]/[50x10-6Sv/h]=20h例题2:按照GB4792-1984的规定,为了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年剂量当量限值为50mSv,如果每年按照50周考虑工作时间,则每周的剂量当量限值为1mSv=1x10-3Sv,射线检测工作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如果是24h,则工作人员所处位置在辐照时的最大剂量率不能超过多大?解:[1x10-3Sv]/[ 24h]=41.6x10-6 Sv/h§3.2 距离防护距离防护是外部辐射防护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纳距离防护的射线根本原理是首先将辐射源是作为点源的情况下,辐射场中某点的照耀量、汲取剂量均与该点和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平方反比定律,即辐射强度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在源辐射强度肯定的情况下,剂量率或照耀量与离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放射科辐射防护措施

放射科辐射防护措施

放射科辐射防护措施放射科是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它利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对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放射科工作涉及到使用放射线,这也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辐射伤害,放射科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辐射防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放射科中的辐射防护措施及其重要性。

一、防护设施1. 辐射屏蔽材料放射科中常见的屏蔽材料包括铅和钢铁。

铅是最常用的材料,因为它对于吸收X射线具有较高的能力。

辐射工作区域需使用铅墙壁、铅玻璃窗等屏蔽设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的扩散和泄露。

2. 防护围裙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拍摄X射线时会长时间暴露在辐射源附近,因此他们需要佩戴防护围裙。

这些围裙通常由铅质材料制成,可有效阻隔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3. 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特殊工作场合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眼镜和颈部防护。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保护他们的手部、眼睛和颈部免受辐射伤害。

4. 辐射报警器放射科应安装辐射报警器,及时监测辐射水平,一旦辐射超过安全范围即发出警报。

这有助于提醒医务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

二、操作规范1. 最小化曝光时间医务人员在进行放射科工作时应尽量缩短患者暴露在X射线下的时间,以减少辐射吸收量。

合理使用设备,遇到非必要情况时及时停止辐射源,是降低辐射暴露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保持安全距离医务人员应远离辐射源,保持安全距离,降低暴露风险。

采取适当的工作姿势和位置,避免直接接触辐射源,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培训与监督1. 辐射防护培训所有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都应接受辐射防护培训,了解辐射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培训应包括辐射的基本知识、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辐射监测放射科应定期进行辐射监测,确保辐射水平不会超过国家和行业标准。

监测结果将作为评估防护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发现潜在的辐射风险进行及时处理。

四、辐射防护的重要性辐射防护在放射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射线检测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射线检测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射线检测作业安全注意事项射线检测是一种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材料和结构内部的缺陷和异物,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由于射线的特殊性,进行射线检测工作时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以防止辐射危害。

本文将介绍射线检测作业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一、个人防护措施1. 穿戴防护服和防护手套:射线检测工作人员应穿戴符合标准的防护服和防护手套,以减少射线对身体的直接照射。

2. 佩戴防护眼镜和面罩:射线检测作业中,可能会产生灰尘、溅射物等物质,因此工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和面罩,避免眼部受伤。

3. 戴上防护帽:射线检测作业地点通常需要在高处或狭小空间进行,戴上防护帽可以保护头部免受意外撞击。

4. 使用防护鞋和防滑鞋套:射线检测作业地点可能存在坑洼或湿滑的环境,穿戴防护鞋和防滑鞋套可以预防跌倒和滑倒事故的发生。

二、辐射防护1. 限制工作时间:射线检测作业时,应限制工作时间以减少工作人员暴露在辐射源附近的时间,确保其辐射剂量不会超过安全限值。

2. 使用辐射防护设备:射线检测工作现场应配备辐射防护设备,如铅板、铅玻璃等,用于减少射线的透射和散射,保护周围人员的安全。

3. 封闭作业区域:射线检测作业应在封闭的作业区域进行,防止辐射扩散到周围环境,减少对他人的辐射危害。

4. 提供辐射警示标识:在射线检测作业现场应明确设置辐射警示标识,以提醒周围人员注意辐射区域,避免进入该区域。

三、设备操作1. 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射线检测设备应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

2. 掌握设备操作技巧:射线检测工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设备的正确操作技巧,避免误操作导致的危险情况。

3. 避免直接操作射线源:在进行射线检测作业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和操作射线源,以减少辐射的暴露。

4. 定期校准设备:射线检测设备应定期校准,确保其输出的射线剂量与实际情况一致,避免因校准不准确而引发的安全问题。

四、应急准备1. 指定应急救援人员:射线检测作业现场应指定专人负责应急救援工作,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突发情况。

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与防护讲义

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与防护讲义

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与防护讲义工业上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是射线探伤技术,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X射线来对钢铁、铸铁、铝合金及其它金属材料等进行内部缺陷的检测。

而由于射线探伤中放射性物料的使用,使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进行辐射安全与防护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将概述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与防护的相关知识。

一、射线探伤中的辐射物质射线探伤技术常用的辐射物质有两种,分别是同位素和X射线。

同位素有一定的放射性,产生伽马射线或贝塔射线,常用的有60Co、192Ir、^137Cs等。

而X射线是通过特殊的管道、发射系统产生的。

两种辐射物质的产生方式不同,但在射线探伤的实际操作中,其使用方式基本相同。

二、辐射的危害和防护在射线探伤实验中生产的辐射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在进行射线探伤时要严格控制辐射出现的时间、空间和程度,确保操作人员在安全的范围内。

一旦被辐射,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夏季的阳光就是一种小量辐射来源。

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出现胃肠道症状、皮肤症状、消化道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等。

甚至严重时会影响人体内部器官的组织结构,到达严重影响生命安全的情况。

因此,在进行射线探伤前,需明确辐射剂量,记录好操作时间和空间,及时确定辐射区域和辐射防护措施。

1. 防护措施在射线探伤过程中,必须严格使用防护措施,以确保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1)人员防护:工作人员必须戴上防护服和防护手套,防止辐射物质通过皮肤和黏膜进入身体。

同时要在操作区域配备辐射监测器,及时发现低剂量辐射区域。

(2)区域防护:对辐射工作区域进行标记和具体防护措施。

对于不需要操作但接近辐射区域的人员进行警告,切断非必要的人员进入辐射区域。

2. 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衡量辐射量的指标。

在射线探伤操作中应该控制辐射剂量,以保护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但是即使在低剂量下,辐射也会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影响。

3. 辐射探测为确保人员的安全,必须配置辐射探测器,对可能存在的辐射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准确掌握操作环境的辐射量,及时做出合理处理。

检测机构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检测机构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检测机构放射防护规章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辐射防护,保护员工和公众的健康,确保检测工作的安全进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制定本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检测机构内所有从事放射性物质应用、检测和辐射源控制的人员,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和设施。

三、辐射防护管理1.设立专门的放射防护管理岗位,负责制订、实施和监督放射防护措施。

2.对从事放射性物质应用和检测工作的人员进行辐射防护知识培训,确保其了解辐射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3.建立辐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工作场所和人员接触的辐射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制定应急预案,对辐射事故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四、个人防护1.提供合适的防护设备和用品,如防护服、面具、手套等,保护工作人员免受辐射伤害。

2.规定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护装备,并定时检查其完好性,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防护用品。

3.禁止将辐射性物质带出工作场所,避免对外界环境和人群造成辐射污染。

五、设备管理1.定期对辐射源和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2.建立设备使用记录,记录每次辐射源的使用情况和剂量,做好设备的追溯管理。

3.对设备进行辐射防护设计和安全评估,确保设备布局合理、操作便捷、安全可靠。

六、放射废物处理1.建立废物分类和储存制度,对辐射废物进行分类处理,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群造成危害。

2.选择合格的废物处理单位,委托其进行辐射废物的处理和清理,确保废物能够被安全处置。

3.建立废物处理记录,对废物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载,做到追溯管理,保障废物处理的透明和安全。

七、监督检查1.定期组织例行的辐射防护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使用。

2.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辐射剂量监测,确保其接触辐射的剂量在控制范围内。

3.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积极配合外部机构对辐射防护管理的评估和审查。

八、违规行为处理对违反本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视情节轻重采取相应的纪律处理和行政处罚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线检测工作的辐射防护夏纪真编目录§1 射线防护的基本概念§1.1 描述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1.2 辐射生物效应§1.3 辐射损伤§2 射线防护的基本要求§2.1 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2.2 我国辐射防护方面的有关标准§3 射线防护的基本方法§3.1 时间防护§3.2 距离防护§3.3 屏蔽防护§4 辐射监测§5 防护设施与程序控制参考文献§1 射线防护的基本概念§1.1 描述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放射线能使物质的中性原子或分子形成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这种现象称为电离,我们把这种能够在通过物质时能间接或直接地诱生离子的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辐射,称作电离辐射(或致电离辐射)。

直接电离辐射通常是指阴极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质子射线,间接电离辐射是指X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

电离辐射传递给每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的平均能量,称为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是戈瑞,Gy,专用单位是拉德,rad,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戈瑞=1焦耳/千克=100拉德,1拉德=10-2戈瑞,1拉德=100尔格/克。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就称为吸收剂量率,其单位是戈瑞/小时(Gy/h)。

由于不同种类的射线(X、γ、中子、电子、α、β等),不同类型的照射条件(内照射、外照射),即使吸收剂量相同,对生物所产生的辐射损伤程度也可以是不同的,为了统一衡量评价不同类型的电离辐射在不同照射条件下对生物引起的辐射损伤危害,引入了剂量当量这一物理概念。

通用于各种辐射的当量,表示被照射人员所受到的辐射。

剂量当量H是生物组织内被研究的一点上的吸收剂量D与辐射的品质因素Q(也称做线质因数,表示吸收能量微观分布对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对生物因数与辐射类型和能量的关系作了适当修正)及其修正因素N(吸收剂量空间、时间等分布不均匀性对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的乘积,即H=DQN, 吸收剂量当量的国际单位是希沃特,Sv,专用单位是雷姆,rem,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希沃特=1焦耳/千克=100雷姆,1雷姆=10-2希沃特。

对于X射线、γ射线,就防护而言,Q和N值均近似取为1,所以可以认为吸收剂量和剂量当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直接测量吸收剂量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照射量来计算被辐照物体的吸收剂量。

X射线或γ射线穿过空气时能使空气的分子发生电离,形成带有正电荷的正离子和带有负电荷的负离子,描述X射线或γ射线使空气产生电离能力的物理量是照射量,其定义为X射线或γ射线(光子)在每单位质量空气内,释放出来的所有电子(正、负电子)被空气完全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的任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照射量的国际单位是库仑/千克(C/Kg) ,专用单位是伦琴,R,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库仑/千克≈3.877x103伦琴,1伦琴=2.58x10-4库仑/千克。

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就称为照射率,其国际单位是库仑/千克·秒,专用单位是伦琴/小时。

空气的吸收剂量D与照射量X的关系为:D空气=33.7X (Gy),这里照射量X的单位是采用国际单位库仑/千克。

如果照射量X的单位是采用伦琴,则关系式变为:D空气=8.69x10-3X (Gy)。

因此,只要知道辐照场中某点的照射量,就可以按照此关系式计算该点的吸收剂量。

在一定条件(“电子平衡”)下,不同物质的吸收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空气的吸收剂量求出其他物体的吸收剂量。

实际应用中常常直接应用这种物体的吸收剂量与照射量的关系式:D物体=f·X,式中D物体-物体的吸收剂量,单位Gy;X-物体所在处的照射量,单位C/Kg;f-换算因子(Gy·Kg/C)。

换算因子的值与射线能量以及被辐照物体的性质相关。

下面列表示出部分能量下人体某些部分的换算因子值。

§1.2 辐射生物效应辐射作用于生物体时能造成电离辐射,这种电离作用能造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等损伤,引起病理反应,称为辐射生物效应。

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生物体从吸收辐射能量开始到产生辐射生物效应,要经历许多不同性质的变化,一般认为将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①物理变化阶段:持续约10-16秒,细胞被电离;②物理-化学变化阶段:持续约10-6秒,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新产物;③化学变化阶段:持续约几秒,反应产物与细胞分子作用,可能破坏复杂分子;④生物变化阶段:持续时间可以是几十分钟至几十年,上述的化学变化可能破坏细胞或其功能。

辐射生物效应可以表现在受照者本身,也可以出现在受照者的后代。

表现在受照者本身的称为躯体效应(按照显现的时间早晚又分为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出现在受照者后代时称为遗传效应。

从辐射防护的观点,电离辐射引起的生物效应(辐射生物效应)可以分为随机效应与非随机效应两类:①随机效应是在放射防护中,发生几率与剂量的大小有关的效应,即剂量越大,随机效应的发生率越大,但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即这种效应的发生不存在剂量的阈值。

例如遗传效应和躯体致癌效应;衡量随机效应的重要概念是危险度(单位剂量当量在受照器官或组织诱发恶性疾患的死亡率,或出现严重遗传疾病的发生率)和权重因子(各器官或组织的危险度与全身受到均匀照射的危险度之比)。

②非随机效应是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剂量而变化,即这种效应要在剂量超过一定的阈值后才能发生,效应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亦即只要限制剂量当量就可以避免非随机效应的发生。

例如对眼(眼晶体的白内障)、皮肤(皮肤的良性损伤)和血液引起的效应。

射线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1.3 辐射损伤电离辐射产生的各种生物效应对人体造成的损伤称为辐射损伤,它可以来自人体之外的辐射照射,也可以产生于吸入(例如放射性尘埃)或进入(例如受放射性污染的水、食物或其他物体)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的照射。

辐射损伤过程主要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种类型。

急性损伤是指短时间内全身受到大剂量的照射(例如数戈瑞)而产生的辐射损伤。

典型症候常表现为三个阶段:①前驱期:受照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约持续1~2天;②潜伏期:一切症状消失,可持续数日或数周;③发症期:表现出辐射损伤的各种症状,如呕吐、腹泻、出血、嗜眠、毛发脱落等,严重者导致死亡。

急性损伤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血系统损伤、消化系统损伤,以及可以造成性腺损伤、皮肤损伤等。

急性损伤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必须防止短时间内大剂量照射的情况发生。

急性损伤的主要效应特点如下表。

注:半致死剂量-辐射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杀死某一群落动物或某一人群的50%时,所需的剂量称为半致死剂量,常用符号LD50表示。

概括来说,射线辐射引起的生物效应与射线的性质和能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机体吸收剂量的多少有关。

不同剂量的照射对人体的损伤在D≤(0.25Gy)的一次照射时,无明显病理变化;D≈(0.5Gy)时,出现一时性血象变化;D≥(1Gy)时,会引起急性放射病。

慢性损伤是长时间受到超过允许水平的低剂量的照射时,在受照后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出现的辐射生物效应。

对于慢性损伤目前还难以确定辐射与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

目前认为慢性损伤主要有:白血病、癌症(皮肤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骨癌等)、再生不良性贫血、白内障、寿命缩短等。

不过对于寿命缩短的问题,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第26号出版物中指出:“寿命缩短效应,除了由于诱发肿瘤所造成的以外,缺乏确凿的证据,不能用于定量估计。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实际中存在的另一种情况是慢性、小剂量的照射,亦即长时间受到低于最大允许剂量的照射,虽然这种低剂量、低剂量率引起的辐射生物效应大大低于高剂量、高剂量率引起的结果,但是其累积剂量的问题是不应忽视的,因为慢性、小剂量照射产生的辐射损伤有可能会诱发癌症,有的观点认为人体对于辐射损伤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因此轻微的辐射损伤将会因为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而使辐射损伤的症状表现不出来,不过对于这种慢性、小剂量照射造成辐射损伤的情况还缺乏大量的直接经验,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是辐射性质、剂量、剂量率、照射方式、照射部位、照射面积。

①辐射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能量的辐射传给受照机体的能量不同,使机体产生的电离程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同;②剂量:一般认为吸收剂量越大,辐射生物效应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其效应的程度也越严重;③剂量率:在总剂量相等的情况下,剂量率越高,意味着单位时间里承受的剂量也越大,因此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越严重;④照射方式:照射方式包括外照射、内照射、一次照射、多次照射,以及多次照射的时间间隔等。

外照射是来自机体之外的辐射照射,内照射是进入机体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照射。

照射方式不同,机体的吸收不同,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也不同。

对于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来说,主要是外照射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⑤照射部位与范围(照射面积):机体的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在同样的辐射照射条件下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可以有不同。

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从高到底的次序为:腹部、盆腔、头部、胸部、四肢。

人体对射线最敏感的是白血球。

在相同剂量下,受照的范围(面积)越大,引起的辐射生物效应越强。

§2 射线防护的基本要求§2.1 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一些适当措施,把射线工作人员以及周围其它工作人中所受的射线剂量降低到最高允许剂量(也叫安全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

在射线防护中,最主要的是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和限制随机效应发生率在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从而降低辐射可能造成的危害。

辐射防护中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是:①正当化原则:在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中,必须保证这种应用实践对人群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小于这种应用实践给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利益,否则这种应用实践是不应该实施的;②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在符合正当化原则的前提下,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辐射照射水平;③限值化原则:在符合上述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应用实践中,应保证个人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2.2 我国辐射防护方面的有关标准在射线的安全防护中,是以剂量当量作为衡量指标,我们把不会引起病变的最大剂量叫做最高允许剂量。

我国辐射防护的主要标准是GB4792-198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对于射线检测人员,该标准主要从剂量当量限值、特殊照射、应急照射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定:(1)年剂量当量限值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是指一年工作期间所受到照射的剂量当量和待积剂量当量(摄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产生的累积剂量当量)两者之和,但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例如大气环境中的宇宙射线成分)和医疗照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