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意

合集下载

书籍设计案例赏析

书籍设计案例赏析

04 插图设计案例赏析
插图设计类型及风格
写实风格
以真实、细腻的手法表现对 象,注重光影、色彩和质感 的刻画,常用于科普、历史 等书籍。
抽象风格
运用点、线、面等几何元素 或自由形态,表达意境和情 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的手法塑造形 象,色彩鲜艳明快,富有童 趣和幽默感,常用于儿童读 物、漫画等。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封面设计也逐渐向数 字化方向发展,通过动态效果和交互设计来 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03 版式设计案例赏析
版式设计原则与技巧
对齐原则
确保文本、图片等元素 在页面上对齐,营造整 洁、统一的视觉效果。
对比原则
通过字体、颜色、大小 等元素的对比,突出重
点和层次感。
空白原则
节奏与韵律
合理运用空白区域,使 页面布局更加透气、舒
书籍设计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功能性原则
设计应服务于书籍内容,方便 读者阅读和理解。
艺术性原则
追求美的感受,提升书籍的审 美价值。
个性化原则
根据书籍类型和读者群体进行 针对性设计,展现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
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尽 可能降低制作成本,提高书籍
的性价比。
02 封面设计案例赏析
目的
提升书籍的阅读体验,增强读者的阅 读兴趣和理解能力,促进书籍的传播 和销售。
书籍设计发展历程
古代书籍设计
以手写、手绘为主要特点,注重文字 和图案的装饰性。
现代书籍设计
随着设计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书籍 设计更加注重整体性、艺术性和个性化,涌 现出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
近代书籍设计
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书籍设计的变革, 开始出现标准化的字体、排版和装帧 方式。

立体书籍结构设计

立体书籍结构设计

3、纸张和材质:纸张和材质的选择也是立体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一环。不同 的纸张和材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触感,为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精彩案例分析
以一家儿童社的立体书《恐龙世界》为例,这本书通过精美的插图和立体结构, 生动地展现了恐龙时代的场景。当读者翻开书页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妙 的恐龙世界中。这种立体书籍装帧设计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还让他 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立体书籍结构设计
目录
01 一、立体书籍结构设 计的流程和方法
02
二、立体书籍结构设 计的实际应用
03
三、立体书籍结构设 计的亮点
04 四、不同书籍结构设 计的特点及优缺点
05 五、总结
06 参考内容
当我们谈论书籍时,往往会想到那些纸页间的故事、知识和想象力。然而,传 统的平面书籍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阅读体验的所有需求。为了给读者带来更加 丰富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立体书籍结构设计应运而生。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 将书籍的维度从二维扩展到三维,为读者呈现出更具吸引力的视觉效果和互动 性。
一、立体书籍结构设计的流程和 方法
1、主题和目标确定:首先需要明确书籍的主题和目标读者。这将有助于确定 所需的设计元素和表现形式。
2、创意和构思:根据主题和目标,进行头脑风暴,搜集灵感,并考虑使用哪 些元素来表现这些灵感。这可能包括绘图、图像、模型等。
3、设计制作:根据构思,开始设计立体书籍的结构和外观。这包括对纸张、 印刷、切割和折叠等工艺的选择,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趣 且吸引人的立体结构。
二、材质选择
材质的选择对于立体书设计的最终效果至关重要。以下三种材质各有优缺点, 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书籍设计02书籍的结构与形态

书籍设计02书籍的结构与形态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书籍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书籍的基本形态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通过介绍书籍的外观结构和内部结构的基本构成,让学 生对书籍的基本结构与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引导和培养学 生对书籍结构与形态的空间认识能力。同时通过介绍书籍的形态,掌握 书籍开本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数据,知晓现代书籍形态在书籍设计发展中 的作用。
内容包扉括页:除书了名向、读作者者介、绍编书者名、、译作者者的名姓和出版社名称外,同时还是书的入口和序曲。 名;出版者、发行者和印刷者的名称及地
址;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开本、印张和字
数;标准书号和定价等。
一、书籍的开本
学术理论著作和教材类书籍的开本,由于文字较多,放在桌上阅读,一般采用大32开本 和16开本,以便减少书页和书脊的厚度。
一、书籍的开本 开本的确定,除上述因素外,还有纸张大小的因素。纸张的规格越多,开 本的规格也就越多,选择开本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同时,书籍开本要与印刷、 装订设备等条件互相适应。
设计开本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尤其对印数庞大、出书迫切的书籍, 在开本设计上,更要注意符合工厂的印刷装订和纸张规格等物质技术条件。
纸张的开切方法大致可分为正开法和叉开法两大类。
二、现代书籍的形态 书籍形态在数百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而奇妙的形式结构。
从甲骨文作为传递信息的记号工具至商代的“简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卷轴”、 “折叠本”,唐代后期的“旋风装”和“经折装”,五代的“册页型”,直至明代中叶被 “线装”书的形态所替代。
一、书籍的开本
开本的设计按纸张的幅面裁切而定,可分平板和卷筒两种。 平板纸有不同的幅面尺寸,最常用的纸幅尺寸是787 mm×1 092 mm和 850 mm×1 168 mm两种,前一种为正度纸,裁切成幅面相等的32小面,称32开,是最普通 的32开本书用纸。后一种为大度纸,也是我们常说的大32开书用纸。 卷筒纸,顾名思义,是将宽为87 mm或880 mm数千米长的纸,卷成圆筒形,它们均以 “吨”为计量单位,适用于高速轮机印刷,许多报纸或杂志,还有一些城市的黄页,都是 用这种方法印刷的。

书籍装帧设计论文

书籍装帧设计论文

书籍装帧设计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书籍的装帧设计,并以一本文学作品为案例,分析了其装帧设计的技巧与特点。

首先介绍了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意义和影响因素,从读者角度和出版社角度分析了美观、实用、耐用、经济等特点对于装帧设计的要求。

然后从纸张、印刷、装订等方面探讨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制作工艺,以及如何在制作工艺中考虑设计的要求。

最后以一本小说为例,详细介绍了其装帧设计的概念、创意、技巧和效果,并分析了其对读者的吸引力和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制作工艺;创意;效果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of book binding, and has analyzed the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nding design of aliterary work as an example. First,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ook binding design, and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of aesthetic, practical, durable, economic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for binding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aders and publishing houses. Then, it discusses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book binding design from the aspects of paper, printing and binding, and how to consider the requirements of design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Finally, taking a novel as an example,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creativity, techniques and effects of its binding design in detail, and analyzesits impact on the attractiveness of readers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publishing houses.Keywords: Book; binding design; production technology; creativity; effects一、引言书籍作为传播文化、知识和思想的载体,其外观设计既是一种属性,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如何设计一个书籍形态

如何设计一个书籍形态

如何设计一个书籍形态第一章:概论图书是一种最古老的传媒方式,而且现在我们依然在使用,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书籍的发展,它承载着丰富的人类精神。

知识的传播、思想的延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书籍这个载体来完成的。

古人云:“出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什么是书籍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书籍“下了一个定义:”除去封面,不少于49页,非杂志性的印刷物“。

通常意义上,书被定义为“以纸为载体,把内容和文字印刷在纸面上,然后装订成册。

图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文字、纸张和印刷术,第一节:文字、纸张和印刷术一、文字的创造:1、写在岩壁和洞窟上的画原始人由于生存的需要,在用双手和简单的技术编织着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思索如何将自己与自然的接触中所得到的经验、常识、教训记录下来,以备他们的了孙去借鉴。

(这是文字形成的起因)文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人类早期的绘画作品上可以看出他们对具体事物描绘具有一种明显的、共同的描绘手法,那就是线的运用,线的运用产生了图形,可能这种简约的图形就预示了文字的诞生。

线可以勾勒出形线是早期人类表达思维最直接深刻的启示。

2、早期文字的使用在构成书籍设计最主要、最基本的元素当中,最关键的是文字的创造。

文字产生于原始绘画之后(象形图案标志演化为文字)文字自成表述体系,为书籍的产生提供了最具能量的催化剂。

二、纸张的产生公元105年,东汉蔡伦研造出一种体轻质薄,原料低低廉并极宜书写的纸张。

造纸术于公元1102年由摩尔人引入西班牙至西西里岛。

1276年,意大利人法布里亚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1348年,法国的特洛依开设法国第一家造纸厂。

三、印刷术的发明前面所讲的文字、纸张是图书形态形成的基础,而真正使图书形态完整、形成手能捧读的“物”是印刷,东汉时期,已有用手工拓印的单张刻石片。

唐朝初期,已有雕版印刷术宋朝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欧洲的虽然比中国晚了200 年,但欧洲却用印刷术所产生的动能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程,图书在产生的过程中,文字是基因,纸张是载体,印刷术是催生的手段,三者的协调才有我们的设计对象_____书籍。

现代书籍设计中视、听、触、嗅、味五感一体研究

现代书籍设计中视、听、触、嗅、味五感一体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现代的书籍形式。

先后出现过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简装和精装等形式。

下面我们先从几种书籍形态来看书籍设计对视、听、触、嗅、味觉的关注和发展。

1.1.2.1卷轴的书籍设计形态简牍:始于商末,直至东晋,这种形式的书籍是将文字刻或写在事先加工的竹片、木片上,然后再依先后次序上下各用较牢的绳子连接,从尾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

这种装订方法,成为早期书籍装帧比较完整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从刻在龟甲兽骨上转至竹片上,使它便于翻阅和携带。

而且第一次注重了装订方法,这也使得书籍出现了工艺上的进步。

(如图1.1)图1-1简策装(图片来源于中国印刷通史w、哪.cgan.net)“硕士学位论文轴装还是区别不大,仍需要卷起来存放。

(如图1.3)图卜3旋风装示意图(图片来源于中国印刷通史w、唧.cgan.net)”’根据卷轴的几种形式中,单从材料的发展来看:从甲骨到竹,由竹到纸这不仅是视觉上的更易读,携带更方便,这也在无形中促使书籍设计的从视觉向视触觉的发展。

1.1.2.2册页的书籍形态梵夹装:梵夹装不是中国典籍固有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从印度传进来的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式的一种称呼。

如图(卜4)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梵夹装的主要用材是贝叶和纸张,就材料而言较卷轴的绢成本低,较竹片、木片轻巧,这是触觉上的一大进步。

且装订方式趋向简单,用一根绳将页片穿成串的方法,使每一个页面都易于寻找。

现代书籍设计中视、听、触、嗅、味五感一体研究贝叶经梵夹装图1-4纸书梵夹装(图片来自于出版学术网ww.pubhistory.com/shoW.asp?ID=371)“’经折装: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艺术特征

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艺术特征

55艺术论丛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艺术特征蔡嘉桐鲁迅美术学院摘要:身处信息化的时代,由于文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书籍的设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打破了原有的设计思路,设计者对书籍的设计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大胆的运用创新思路,设计思路与传统的书籍设计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主要从书籍的设计艺术特征入手,分析书籍设计的创新元素,试图思考当代书籍设计的民族特色,探讨符合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期望实现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新跨越。

关键词:书籍设计;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书籍设计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它的产生发展、风格特征,审美标准等受多种因素的髟响.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它在承载历史的同时.自身也经所着改革与刨新。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不问,其对于书籍的审荑需求及判断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必然使中西方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

利于美国的书籍设计以豪华为代表,英国的书籍简洁、传统的特点,法国书籍设计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日本书籍设计将就经济价值,同样我们中国的书籍设计也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性,具有浓厚的东方内涵,体现出东方文化神韵。

1书籍设计中文化的传承书籍承载的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象征着国家的文明发展承诺,所以书籍的设计也受到各国的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增多,以及出版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书籍设计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书籍艺术形式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礼台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它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的认知,也使得书籍设计的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中国一些设计师在注重民族化传统化精神的前提下,注重书籍的文化传承,认识到书籍文化本身传承的是文化,书籍不像其他商品。

近年来在我国书籍设计作品中,体现出设计师们对于书籍设计文化内涵的追求,一些作品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讲究表达形色之外的神韵。

在书卷的气韵中显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

2书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由于我国出版单位的体制原因,书籍设计、印刷、版式设计应该紧密联系的部门,出现脱节,进而美术师附中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则有编辑负责,使得书籍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足。

论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意

论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意
中展 开 。
பைடு நூலகம்
所 谓“ 觉形象 ” 视 是指 由人的眼睛直接感 受到的艺术形象 , 而 视 觉形象 的构成 材料都是空 间性的。另外 , 这里所说 的“ 象感 , 形
是指对被看对 象的感觉和对 应的画面形象 的感觉 , 确切地说是直 觉能力 ” 。视觉 的艺术形 象都 要直接诉 诸人们 的感 官 , 以视觉 所 形 象美要特别 富于直观性 和生动性 。由于上述特征 , 因此决定 了 书籍设 计艺术的“ 形象 内容 ” 必须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 书籍设计艺术 的“ 象内容” 形 不限于封 面 , 还包 括书籍 的整体 形态; 整体 形态 的直观性 和生 动性 , 赋予 了设计 者施展才 华的无 限空 间。 书籍 的视 觉现 象可 以千 变万 化 , 书籍设 计艺 术正 是在 “ 形象 内容” 的千变万化中承载了设计者无 比丰富的浪漫感情 。
以视觉形 象来 反映现 实 , 在视 觉艺术创作 的过 程 中, 运用 形象思 维的方式 往往 能够获 得丰 富而生动 的效果 。 艺术 品 的“ ” 形象美 ”
包 括 : 觉 形 象 美 、 觉 形 象 美 、 学 形 象 美 。 书籍 设 计 艺 术 需 要 听 视 文
通过人 的眼睛获得事物 的形 象 , 因此 , “ 在 形象美 ” 向人们展 现 中,

形式 意 味美 感创 意
在 书籍设 计 中, 书籍 的整体形态就 是一种“ 形式” 设计 。书籍 的整体 形态包 括开 本设计 的形式 感 、 精装 平装 的形式感 、 书籍 函
套的形式感 等等 。形式 美” “ 是艺术历史 的积淀物 。在 中国古代 书 籍 的经 折装 、 装等等 , 线 都体现 了不 同时期 的书籍外 在形 态 的形 式美 。书籍 设计首先就 是书籍外 在的整体形态 的设计 , 书籍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书籍设计的形态创意[摘要]书籍的设计作品,所包含的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个层次,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自身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只是一些有所侧重,有的突出了形式美,有的突出了内容美,有的则突出了意蕴美。

但是,一本完美的书籍设计艺术作品,应该将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者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关键词]书籍设计;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艺术语言构成的艺术形式美,它是最直观的美感形式。

第二个层次,是艺术形象构成的内容美,它也是直观的。

第三个层次,是艺术作品中显现的意蕴美,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书籍的形态美,同样也分为这样三个层次:形式意味的美,形象内容的美,设计意蕴的美。

艺术作品美的三个层次,并不是机械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为一体。

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认为:“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技能”。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

因而设计师理应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

书籍的形态创意,设计情感的表达需要激发设计者的创意思维,而创作的思维的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式意味美感创意在书籍设计中,书籍的整体形态就是一种“形式”设计。

书籍的整体形态包括开本设计的形式感、精装平装的形式感、书籍函套的形式感等等。

“形式美”是艺术历史的积淀物。

在中国古代书籍的经折装、线装等等,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书籍外在形态的形式美。

书籍设计首先就是书籍外在的整体形态的设计,书籍设计艺术独特的形式意味,首先是在塑造书籍外在形态的形式意味。

书籍装帧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在书籍外在形态上酿造“形式意味”的美感。

书籍的形式美,不仅仅是表现在平面上,更表现在书籍的整体形态上。

从根本上讲,书籍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艺术门类;书籍与读者的审美关系是动态的关系。

所以,书籍的形式美,应该在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空间中展开。

书籍设计艺术的形式意味既是立体的,又是平面的。

书籍的封面、书脊、封底、内文版式上的平面视觉图象,其相对独立的平面设计要具有自身的形式意味,与外在的书籍立体形态的形式意味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书籍设计艺术的整体魅力。

在书籍的设计中,封面的“形式结构”往往是设计者首先思考的问题。

有的封面采用了“竖线”的形式结构,以挺拔的“力”追求崇高,有的封面采用了“横线”的形式结构,以宽阔的“张力”追求稳定;有的采取“竖线与横线交叉”的形式结构,以交错的“力”寻求动荡的感觉;有的采用“圆形”的形式结构,以弧线追求柔美;有的采用“斜线”的形式结构,以不稳定的“物力”寻求“心力”的提升;有的采用“方形”的形式结构,以最常见的四边形状的“力”寻求“心力”的规矩;有的则采用了“斜的方形”的形式结构,构成“力”的动感等等。

众多的形式结构关系,使得书籍设计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

在书籍的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的某种组成方式或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造就书籍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例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有节奏的重复以及由人至小、由强至弱,由粗至细的渐变,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

另外,线的节奏、黑白的节奏、色彩的节奏、符号的节奏,形状的节奏,也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

总之,无论“形式结构”变化酿造的“同质异构”的审美体验,还是形式中的点、线、面、色彩、形体酿造的形式意味无论是形式造就的谐调的柔和之美,还是激烈的动荡之美,形式意味几乎渗透到书籍创作的一切空间之中。

“有意味的形式”还包括材料肌理的“形式意味”。

因为书籍与材料之间的搭配关系,也是一种美丽的节奏。

二、形象内容美感创意书籍设计美感的第二个层次是形象内容的美。

“形象内容是以视觉形象来反映现实,在视觉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往往能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效果。

”艺术品的“形象美”包括:听觉形象美、视觉形象美、文学形象美。

书籍设计艺术需要通过人的眼睛获得事物的形象,因此,在”形象美”中,向人们展现的主要是“视觉形象”的美。

所谓“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而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另外,这里所说的“形象感,是指对被看对象的感觉和对应的画面形象的感觉,确切地说是直觉能力”。

视觉的艺术形象都要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所以视觉形象美要特别富于直观性和生动性。

由于上述特征,因此决定了书籍设计艺术的“形象内容”必须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书籍设计艺术的“形象内容”不限于封面,还包括书籍的整体形态;整体形态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赋予了设计者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

书籍的视觉现象可以千变万化,书籍设计艺术正是在“形象内容”的千变万化中承载了设计者无比丰富的浪漫感情。

书籍设计的“形象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整体形态的“形象内容”,二是印在书籍形态之上的“形象内容”。

书籍整体形态的“形象内容”,包括开本设计、材料设计、精装平装设计、函套设计等内容;印在书籍形态之上的“想象内容”主要指封面、包封、环衬、扉页,版式设计等“画面”内容。

以下将从印在书籍形态之上的“想象内容”展开讨论,书籍的封面“画面”的“形象内容”设计,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再现”创意构思和“表现”创意构思。

“再现”的方法。

这种方法源于西方古希腊以来的“摹仿论”。

“摹仿论”认为:“艺术摹仿的真实可能要比历史学的摹仿更为真实”。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艺术的魅力在于“真实”。

“摹仿论”极大地影响着西方的书藉设计的“形象内容”。

在西方书籍封面设计中,大量用写实的绘画和逼真的照片“再现”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成为其书籍设计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种材料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图片为“形象内容”的设计也被广泛采用。

可见“再现”的方法是书籍设计“形象内容”的重要设计手段。

“再现”的方法可以分为:“具体”和“抽象”两种形式。

许多书籍的封面设计,都喜欢使用“抽象”的“纯形式”,来表达设计师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因为“纯形式”的设计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抽象”的形式美,体现了“具象”难以表达的语言。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

封面“形象内容”的表现方法,强调表达设计者的内心情感,它往往是靠象征、寓意、想象、联想等间接的“形象内容”来表达设计创意。

当然,“再现”与“表现”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

设计师在创意中往往在使用“再现”的方法的同时,也使用“表现”的方法;在用“表现”手法设计的书籍作品中,往往也离不开“再现”的手段。

“表现”的设计方法,在书籍设计的形象内容上,同样可以有“抽象”与“具象”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抽象”的“表现”创意。

纯“抽象”的表现形式,使“形式”本身成为设计的“内容”,设计者以“纯形式”表现自己的创意,成为书籍的形象内容。

例如,哲学、政治读物、词典一类的工具书往往只能采用“纯形式”的表现方法。

其次,“具象”的“表现”创意。

虽然“纯形式”是“表现”方法的重要手段,但是,大多数书籍的封面,是由“具象”内容,即以人物、风景、器物等“具象”的景或物与书名字共同构成书藉封画的视觉内容。

在特种材料书籍的设计中,直接用人物、风景、器物的图片作封面的设计也越来越多。

也许是由于中国的书籍设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封面使用“具象”的方法,更倾向于寓意的方式。

希望最好能通过封面的“具象”内容,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诱发某种寓意,某种浪漫或某种象征。

三、设计意蕴美感创意艺术作品的意蕴之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

而书籍设计艺术的意蕴之美,是书籍设计艺术作品的“形而上”的神韵之美。

所谓“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心体验,它徜徉在人的心间,是一种“超形独存”的艺术精神,而书籍设计的意蕴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书籍设计的意蕴之美是“无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审美愉悦。

但是,书籍设计艺术的意蕴之美,又是建立在形与色“有形”的基础之上,是设计者在客观媒质中注入的主观感情,是设计者凭借艺术技巧酿造出来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

”黑格尔还举例说:“意蕴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面孔、皮肤、肌肉,至于整个形体都显现出这个人的灵魂和心胸一样,艺术品也是要通过线条、色彩、文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魂灵、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品的意蕴”。

特种材料书籍的意蕴美,同样显现在书籍的形式意味上,显现在书籍设计的形象内容中,显现在书籍的整体形态里。

它具体显现在从封面到内文版式,从书脊到封底的所有的环节之中,它所荡漾出的超越形与色的精神,就是书籍设计的意蕴。

书籍的设计作品,所包含的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个层次,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自身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只是一些有所侧重,有的突出了形式美,有的突出了内容美,有的则突出了意蕴美。

但是,一本完美的书籍设计艺术作品,应该将形式美、内容美、意蕴美三者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1]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吕敬人.书脊——书在表示空间中的主角[M].书屋, 1997, (1).[4]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审委员会.中国最美的书(2003-2005)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5]普洛丁著,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译.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