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昆虫的发育教案2
八年级生物《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昆虫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2.掌握昆虫的生殖器官结构;3.了解昆虫的发育方式和发育调控;4.培养学生对昆虫生殖和发育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昆虫的生殖器官结构;2.昆虫的发育方式和发育调控。
【教学难点】1.昆虫的发育调控;2.学生对昆虫生殖和发育的探究精神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到的内容,即昆虫的特征和分类。
2.引入新课,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二、教学展示(10分钟)1.通过PPT向学生介绍昆虫的生殖器官结构,包括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2.让学生观察昆虫的模型或图片,辨认出昆虫的生殖器官。
三、知识讲解(20分钟)1.讲解昆虫的生殖器官结构,包括雄性的精巢、阴茎和雌性的卵巢、子宫等。
2.介绍不同昆虫的生殖器官结构的异同。
四、学生探究(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种昆虫作为研究对象,让他们通过观察和研究,了解不同昆虫的生殖器官结构。
2.学生将研究结果汇报给全班,进行讨论和比较。
五、概括总结(15分钟)1.总结昆虫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2.引导学生思考昆虫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调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讲解、探究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发育过程。
其中,学生的探究和汇报环节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对昆虫生殖和发育的探究精神。
但受制于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有些紧凑,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研究。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新人教版】2019-2020八年级生物上册 4.2.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2 (新版)济南版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2.区别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昆虫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危害,形成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整节课把较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进行比较、然后学生进行总结知识,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本节知识内容不多,采用抢答、PK、小试身手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昆虫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的学习建立了感性直观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扑捉各种昆虫、收集昆虫标本、制作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提出问题:、在图中指出并说出果蝇的发育经过哪几个阶段?、果蝇的发育类型是什么?说出其概念。
、哪些昆虫的发育属于此类型?这些昆虫的发育和果蝇的发育是不是一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以蝗虫为例继续探究学习昆虫的发育。
二、昆虫的发育根据图片结合课本53-54页内容自主学习,以下问题。
)、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哪几个时期(学生板书:受精卵幼虫成虫)2、开展PK小活动:幼虫队PK成虫队,看哪些同学说的准。
点拨:通过表格,我们发现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方面差别不明显。
小试身手:(看谁说的好)根据蝗虫的发育过程,尝试说出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
参照课本图4.2-11和图4.2-12强调:三龄以前的幼虫。
幼虫无翅,后肢不发达,跳跃能力差。
迁移应用:在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比其他所有动物的总数还多。
昆虫有哪些特点适于陆地生活并有庞大的家族?)甲图所示的个体发育过程属于于这种发育类型的昆虫还有板书设计第一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首先复习果蝇的发育特点,为下面学习蝗虫的发育特点做好比较,然后出示常见的几种昆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石堰中学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授课教师:谷婷婷授课班级:八(4)班授课时间:2012.3.11工作单位:裕安区青山乡石堰学校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是在植物有性生殖的基础上初步对动物中生殖比较简单的昆虫进行研究学习。
是对有性生殖的进一步了解,也是为下几节学习其他动物的生殖发育打下基础,起作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立志在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有所成就。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1.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 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诱导等五、教具准备昆虫多样性及家蚕生殖发育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蝼蛄、蚯蚓、鼹鼠等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昆虫的世界,看看自己是否能从中找出一些问题来。
(教师播放有关昆虫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多媒体放映结束了,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刚才的画面?你如何判断它们都属于昆虫?学生回忆回答教师总结引出问题(ppt屏幕内容如下:)1. 在太阳地下翩翩起舞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的。
“毛毛虫”是从哪儿来的?它怎么会变成蝴蝶呢?2. “旱极而蝗”大家如何来解释?为什么在潮湿、阴暗的角落中,蚊子就比较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回答教师总结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教师播放有关家蚕生殖发育的多媒体课件,并然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风雨的洗礼”?(2)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你能简单的介绍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3)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你发现了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方式相似的?教师:大家根据刚才所观看的内容,是否能回答出以上的问题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

《昆虫的生殖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社2012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探究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特征,理解生物发育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生物生殖与发育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同时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维模式。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生物学一个学年,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他们的优点是对生物学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其中生殖和发育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感性认识。
2.学生观察图片的经验丰富,对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也有一些了解,但深入观察的意识不强,所以归纳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要加强。
3.能领会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但需要掌握更多的实例。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构建生物的发展观、结构与功能观。
2. 任务驱动探究,认真观察发育现象,总结分析归纳有性生殖的主要概念,学会区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认同生物的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延伸课本知识,探究昆虫的生殖发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
四、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昆虫的有性生殖过程与发育特征。
(2)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1)自主归纳有性生殖的特征。
(2)区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五、教法学法为了落实本节课的重点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采用了“任务驱动”导学,推理归纳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在问题驱动方面,我对教材中“讨论”环节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和延伸,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内容讨论,及时评价反馈并深入挖掘问题。
六、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二、蝗虫的生殖发育1.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2.变态发育——完全变态 2.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
八年级生物教案昆虫生殖和发育

八年级生物教案昆虫生殖和发育教案标题: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 了解昆虫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掌握昆虫的雌雄异体、交配与繁殖的关系。
3. 学习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种发育方式。
教学重点:1. 昆虫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种发育方式。
教学难点:1. 掌握昆虫的雌雄异体和交配方式。
2. 区分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种发育方式。
教学准备:1. 板书: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2. 彩色图片或幻灯片:昆虫的雌雄异体、交配和繁殖过程。
3. 昆虫模型或实际昆虫标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步骤二:呈现新知识(15分钟)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昆虫的雌雄异体特征和交配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昆虫的繁殖过程。
步骤三:讲解新知识(15分钟)讲解昆虫的雌雄异体特征、交配与昆虫繁殖的关系,解释昆虫的内外受精过程。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已学内容讨论昆虫的繁殖过程和为什么昆虫需要交配。
2. 模型或实际昆虫标本观察:让学生观察昆虫的生殖器官和交配行为,加深对昆虫生殖的理解。
步骤五:归纳总结(5分钟)学生归纳总结昆虫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特别是昆虫的雌雄异体、交配和繁殖的关系。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任务:请学生完成昆虫生殖和发育的小结,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昆虫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拓展知识。
2. 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昆虫的交配行为或发育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情境、呈现新知识、讲解新知识、观察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同时,通过巩固与拓展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
此外,延伸教学的推广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昆虫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的理解。
八年级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昆虫的生殖特点。
1.2掌握昆虫的发育过程,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2.能力目标2.1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2培养爱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昆虫的生殖特点。
1.2昆虫的发育过程。
2.教学难点2.1昆虫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2.1昆虫的生殖特点2.1.1昆虫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孤雌生殖、雄性先熟等。
2.1.2昆虫的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雌性生殖器官。
2.1.3昆虫的交配与产卵:交配、产卵行为及其特点。
2.2昆虫的发育过程2.2.1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相似,但未发育成熟。
2.2.2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显著差异。
2.2.2.1卵:昆虫的卵通常为椭圆形,表面有各种图案。
2.2.2.2幼虫:幼虫阶段是昆虫发育的重要时期,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差异。
2.2.2.3蛹:蛹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静止阶段,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内部器官逐渐成熟。
2.2.2.4成虫:成虫是昆虫发育的最终阶段,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
3.实验与观察3.1观察昆虫的生殖器官和发育过程。
3.2实验操作:观察昆虫的生殖行为和发育过程。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5.1复习昆虫的生殖特点、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5.2观察身边的昆虫,记录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发育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强调昆虫生殖和发育在生物学、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学生对昆虫生殖器官的认识:此阶段学生对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有限,需要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具体实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2.昆虫变态发育的理解:学生对昆虫变态发育的概念可能感到抽象,需要结合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发育阶段的昆虫特点,提高理解力。
3.影响昆虫发育因素的分析:学生对环境因素对生物发育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难以将其与昆虫发育过程联系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昆虫发育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分享昆虫生殖和发育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通过生动的故事、案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种昆虫,绘制其生殖和发育过程的思维导图,要求包含昆虫的生殖器官结构、变态发育类型、关键环境因素等知识点,以直观地展示昆虫生殖和发育的全貌。
2.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昆虫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对昆虫发育的影响。要求不少于200字,旨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十九章《第2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4.教师通过提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共同探究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问题。
2.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如昆虫的生殖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如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等。
2.强调昆虫发育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以及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昆虫,绘制其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示意图,并简要阐述其特点。
3.分析昆虫发育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如昆虫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差异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昆虫,如蝴蝶、蚊子等,讨论该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巡回指导。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培养他们的生命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指导他们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提高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的发育教案2
八年级生物教案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不完全变态发育
观察、讨论、探究、启发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
完全变态
卵、幼虫、蛹、成虫
二•蝗虫的生殖:
有性生殖
蝗虫的发育:
不完全变态
卵、若虫、成虫
播放蝗灾资料片。
引导学生谈论蝗虫,并提出有关问题。
举例说出有哪些昆虫的发育和蝗虫的一样。
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
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写短文。
(1) 蝗虫的成虫和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2) 蝗虫的卵和蚊的卵进行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3) 从蚊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地区容易流行疟疾
(4) 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
巩固旧知
相互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蝗虫的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
1.蝗虫的一生要经过哪几个时期?
2•什么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3•什么时期是灭蝗的最佳时期?
4•你采用什么方法灭蝗?
5. 蝗虫危害性很大,能将它消灭光吗?
6. 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
小组讨论,列表比较。
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如蚕吐丝的量与蚕的大小有关吗?只有雌
性或雄性的成虫,蝗虫能进行有性生殖吗?为什么说雌雄昆虫的相互识别与昆虫的触角有关?昆虫在蜕皮后,新皮变硬之前,抗干旱和抗虫害的能力如何?等等。
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蝗虫生殖发育的状况的统计结果;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疟疾病与蚊生长发育状况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