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毕业论文
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

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社会需求,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题。
本文将就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探讨,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研究热点与前沿化学是一门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入。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学生可以关注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选择一个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题。
例如,近年来,纳米材料、生物化学、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生可以选择与这些领域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社会需求与应用价值化学专业的研究成果往往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学生可以考虑当前社会的需求和问题,选择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例如,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新型环境友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随着新能源的需求增加,学生可以选择研究太阳能电池或燃料电池的改进与优化等。
三、个人兴趣与专业背景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且具备一定研究基础的课题。
兴趣是持久的动力,只有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够持之以恒地投入研究。
同时,学生应该选择与自己专业背景相符的课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实验条件与设备支持在选择毕业论文选题时,学生还应该考虑到实验条件和设备支持的问题。
有些研究课题可能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和特殊的设备支持,而学生在选择课题时应该充分考虑自己所在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研究需求。
如果条件有限,学生可以选择与实验室条件相适应的课题,或者与其他实验室合作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应该结合研究热点和前沿、社会需求和应用价值、个人兴趣和专业背景以及实验条件和设备支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化学工程大专毕业论文(热门模板8篇)

化学工程大专毕业论文(热门模板8篇)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和热点问题,通过对热门模板的分析和讨论,为大专学生提供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毕业论文参考。
本文涵盖了八个热门模板,包括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工艺、化工安全、环保化工、化工企业管理、化工市场分析和化工技术创新。
每个模板都包含了相关的理论背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应用案例。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的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化工原理1.1 理论背景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的基础学科,研究化工过程中物质的传递、反应和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规律。
主要包括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工程等内容。
1.2 研究现状当前,化工原理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新型反应器设计、过程优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
例如,微反应技术、反应器内件的创新设计和过程 intensification 等技术的发展,为化工生产提供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能耗。
1.3 发展趋势未来,化工原理领域将继续朝着高效、绿色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新型反应器和工艺的开发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同时利用先进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化工过程的智能优化和故障诊断。
1.4 应用案例例如,膜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物质的纯度和产率,减少能耗和废水排放。
another example is the application of reactor internals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hich can improve the reaction kinetics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2. 化工设备2.1 理论背景化工设备是化学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反应器、换热器、分离器和输送设备等。
化工设备的设计和选型需要考虑工艺要求、材料性质、操作条件和安全因素等多个方面。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现代化学工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一个部门。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化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化学工程技术研究生培养对策1传统培养方式的不足传统培养研究生主要由学校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论文主要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和现有工程实践性教学资源不足,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任务中面临三个问题[3]。
1.1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部分研究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和考试成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应用性研究工作很少,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本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培养,项目从生产实践中来,到生产实际中应用,既解决了研究生的实践问题,又锻炼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2多数教师研究课题脱离了工程实践由于大学指导教师理论研究项目多,工程项目少,而且在研究经费紧张和实验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承担的研究生培养任务,不得不为研究生制定研究课题。
虽然这些研究课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但研究生在三年中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很少,工程实践能力弱,偏离社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课题组通过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或由企业直接支持项目的形式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培养了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3生源多样性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近几年,招生数量增加较快,生源来自不同层次高校和专业,呈现出多样性,其基础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
生源多样性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特别是没有中试车间和工程方面的实践条件不足制约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项目研究和实践发现,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加快了培养合格研究生的速度。
2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出发,以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中心,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了产学研各自具有的教育资源、工程资源,较好地协调了产业、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培养高素质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有机化学实验中常遇到需要对液态有机物进行干燥处理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除去化合物中存在的少量水分或其他溶剂,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常有一些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如乙醚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溴乙烷的制备以及环己烯的制备等,在这些合成实验中,产物常常要经过洗涤、干燥,并最终通过蒸馏才能达到一定的纯度。
干燥剂的使用能够体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化学实验能力,所以干燥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操作之一1干燥的意义和作用在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中,为了得到较纯的产物,往往需要进行蒸馏操作,但液体中的水分有可能与液体形成共沸物,在蒸馏时就有过多的“前馏分”,造成产物的严重损失,最终导致产率严重降低。
在许多合成反应中,需要严格的无水条件,但试剂中的水分会严重干扰反应,如在制备格氏试剂或酰氯的反应中若不能保证反应体系的充分干燥就得不到预期产物。
有些化学反应是通过分析产生的水来判断反应进程的,而反应产物如不能充分干燥,则在分析反应进程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液态有机化合物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萃取、洗涤等操作带入的,反应溶剂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在溶剂制造、处理或者由于副反应时作为副产物带入的,另外,反应溶剂在保存的过程中吸潮也会混入水分。
水的存在不仅对许多化学反应,也对重结晶、萃取、洗涤等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操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反应溶剂的脱水和干燥在化学实验中也是很重要的,是经常进行的操作步骤。
尽管在除去溶剂中的其他杂质时往往加入水分,但最好还是进行脱水后再使用。
上面所述所有情况中都需要用到干燥。
干燥的方法因被干燥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要求干燥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如果处置不当就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干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燥剂选择不好,则除杂效果不好;干燥剂用量少,除杂效率就会降低;干燥剂用量偏多,则可能吸附部分液态化合物,使产物的最终产率降低。
分析化学毕业论文

分析化学毕业论文分析化学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学生在毕业阶段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它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科研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本文将从选题、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论等方面对分析化学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选题是分析化学毕业论文的重要环节。
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比如环境分析、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
在选题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实际应用的需求和研究的可行性,同时也要关注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以确保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其次,研究方法是分析化学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学生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及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设计是分析化学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实验设计中,学生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假设,并合理选择实验方案和样品处理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和实验资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数据处理是分析化学毕业论文的重要环节。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够揭示实验结果的内在规律和科学意义。
学生需要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绘制合适的图表和曲线。
同时,学生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和讨论,提出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案。
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至关重要。
最后,结论是分析化学毕业论文的总结和归纳。
在结论部分,学生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回答研究问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对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一个好的结论能够突出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化学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新型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化学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新型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研究催化剂是化学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重要物质,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速率,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在化学工程中研发出了许多新型的催化剂,这些新型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成为了热门的话题。
一、新型催化剂的发展概述新型催化剂的发展是化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传统的催化剂如金属催化剂和酶催化剂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催化活性低、反应条件苛刻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不断寻求创新,发展出了一系列新型催化剂,如纳米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等。
这些新型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为化学工程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新型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有机合成是化学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新型催化剂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新型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纳米催化剂可以通过纳米结构的特殊性质,提高有机合成反应速率,降低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条件。
分子筛催化剂则可以通过选择性吸附等机制,实现对有机物的高效转化。
这些新型催化剂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有机合成工艺的发展,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三、新型催化剂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能源领域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新型催化剂在该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金属催化剂可以在石油加工过程中起到催化裂化的作用,将重质烃转化为轻质烃,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纳米级催化剂可以用于燃料电池中,提高电极反应速率,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
新型催化剂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有助于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与研究方法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与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常见的方法包括合成新型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和评价等。
合成新型催化剂可以采用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共沉淀法等多种方法。
而催化剂的表征和评价则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实现。
化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指导

化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化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写作一篇毕业论文对于化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它不仅是对自己本科学习的总结和归纳,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下面是一些撰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
1.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选择一个适合的研究题目是写一篇毕业论文的第一步。
题目应该在你感兴趣的领域内,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
你可以向导师或老师请教,了解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题目选取的的一些基本原则。
2.论文结构:一篇毕业论文应该具备基本的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实验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
首先,引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目的和假设;其次,文献综述部分要列举和分析相关文献,说明研究的创新点和与已有研究的区别;然后,实验材料与方法部分要详细描述所用的实验设备、实验药品和实验步骤;接下来是结果与讨论,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描述,并对结论进行解释和讨论;最后是结论,总结研究的成果和贡献;参考文献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列出。
3.注重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关键环节,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是保证研究结论准确和可靠的前提。
实验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实验目的,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设置,实验条件的优化等因素。
数据的分析也应该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讨论。
4.注重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化学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你了解和分析当前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示你的论文研究和其他研究的联系和差异。
在综述文献时,可以选择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的方式,列举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5.认真查重和校对:在论文写作完成后,务必进行严格的查重和校对工作。
可以使用专业的查重软件来避免剽窃现象的发生,并仔细检查论文中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
6.及时向导师请教:在写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难题或不确定的地方。
及时向导师请教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会给予你一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化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材料化学工程方向研究生教学探析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信息、能源并称为社会文明的三大支柱。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
从人类以石头为工具的旧石器时代到对石器进行加工进入新石器时代,再到后来的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人类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材料的发展史。
现代社会,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化学工程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本学科以化学、化工、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表征、性能检测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新兴学科,是一门交叉性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
但随着社会进步,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
本文基于材料化学工程的特点,分析了现今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1存在的问题1.1内容广,概念多材料化学工程是以化学和化工基础,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
研修的主要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材料工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
在基础课程中概念多、公式多,如在物理化学中的热熔、积分溶解热、积分稀释热等,有些概念相似如果不仔细区分容易混淆。
在诸如高分子材料这类介绍性的课程中名称特别多,如聚丙烯、聚氯乙烯、环氧树脂等,这些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接触。
但通过学习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识别基本的材料,掌握它们的基本制备工艺和用途。
1.2叙述性的内容多关于三大材料的学习主要是叙述性的内容多,比较抽象。
例如,金属加工中热处理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退火又分好几个种类,每种钢材根据用途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工艺条件。
但是只通过课本的叙述,对于很多材料依旧没有直观的认识。
虽然很多同学有参加过金工实习课,但是时间不长,很难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一些材料的性质、加工方法感到陌生,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近代建筑、工业遗产和科技遗产类型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由于长时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都普遍存在材料老化和结构安全的问题,因此保护这些钢筋混凝土历史建筑是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任务。
本实验从制备混凝土样块与模拟混凝土孔隙液入手,采用双向电迁移的方法,得出有机硅季铵盐有着十分良好的阻锈效果,能够有效阻止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与劣化,并且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双向电迁移技术是一种很好的修复保护方法。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电渗阻锈剂、双向电迁移技术、电化学工作站ABSTRACTDue to the long-term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factors, historical buildings of cultural relics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eritage all have the problems material aging and structural safety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a very urgent task to protect these reinforced concrete historic buildings. In this experiment, we started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concrete specimens and simulated concrete pore fluids, and used a bidirectional electromigration metho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rganosilicon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has a very good rust-proof effect a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corros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for historical buildings, bidirectional electromigration technology is a pretty good method of repair and protection.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electroosmotic rust inhibitor, bidirectional electromigration technology, electrochemical workst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 传统修补法 (2)1.2.2 迁移型阻锈剂 (3)1.2.3 电化学除氯技术 (3)1.2.4 电渗阻锈技术 (3)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4)第二章理论依据 (5)2.1 钢筋混凝土的腐蚀 (5)2.1.1 混凝土的腐蚀 (5)2.1.2 钢筋的腐蚀 (5)2.1.2.1 空气对钢筋的腐蚀 (5)2.1.2.2 氯盐腐蚀 (6)2.1.2.3 碳化腐蚀 (6)2.2 双向电迁移技术 (6)2.2.1 阻锈机理 (6)2.2.2 阻锈剂的选择 (6)2.3 电化学测试技术 (7)2.3.1 电化学工作站 (7)2.3.2 电化学阻抗谱 (7)2.3.3 极化曲线 (8)2.4本章小结 (9)第三章实验 (10)3.1 实验器材 (10)3.1.1 实验材料 (10)3.1.2 实验设备 (11)3.2 实验方案 (11)3.3 钢筋混凝土样块电迁移处理体系 (11)3.3.1 钢筋混凝土样块的制备 (11)3.3.1.1 钢筋表面的预处理 (11)3.3.1.2 钢筋混凝土样块的浇筑 (11)3.3.1.3 钢筋混凝土样块的养护 (12)3.3.2 钢筋混凝土样块的预处理 (12)3.3.3 烷基硅烷的pKa滴定 (12)3.3.4 电渗液的配制 (13)3.3.5 电渗处理 (13)3.3.6 混凝土中Cl含量和再碱化效果测试 (14)3.3.7 混凝土样块的电化学测试 (15)3.4 孔隙液体系实验过程 (16)3.4.1 钢筋电极的制备 (16)3.4.2 Na2CO3/NaHCO3体系 (17)3.4.2.1 溶液配制 (17)3.4.2.2 电化学测试 (17)3.4.2.3 不同浸渍时间的电化学测试 (17)3.4.2.4 表面观察 (17)3.4.3 饱和Ca(OH)2体系 (17)3.4.3.1 溶液配制 (17)3.4.3.2 电化学测试 (18)3.4.3.3 表面观察 (18)3.5 本章小结 (18)第四章结果与讨论 (19)4.1 烷基硅烷pKa滴定结果 (19)4.2 钢筋混凝土体系 (19)4.2.1 碳化组 (19)4.2.1.1 电化学阻抗谱 (19)4.2.1.2 线性极化电阻 (21)4.2.1.3 除氯效果 (22)4.2.1.4 再碱化效果 (23)4.2.1.5 小结 (23)4.2.2 未碳化组 (24)4.2.2.1 电化学阻抗谱 (24)4.2.2.2线性极化电阻 (25)4.2.2.3 除氯效果 (26)4.2.2.4 再碱化效果 (27)4.2.2.5 小结 (27)4.3 Na2CO3/NaHCO3孔隙液体系 (28)4.3.1 短期阻锈效果 (28)4.3.1.1 电化学阻抗谱 (28)4.3.1.2 线性极化电阻 (31)4.3.1.3 动电位极化曲线 (31)4.3.1.4 小结 (33)4.3.2 长期阻锈效果 (33)4.3.2.1电化学阻抗谱 (33)4.3.2.2 线性极化电阻 (35)4.3.2.3 动电位极化曲线 (36)4.2.2.4 表面观察 (36)4.3.2.5 小结 (37)4.4 饱和Ca(OH)2孔隙液体系 (38)4.4.1 电化学阻抗谱 (38)4.4.2 线性极化电阻法 (39)4.4.3 动电位极化曲线 (40)4.4.4 表面观察 (41)4.4.5 小结 (42)4.5 本章小结 (42)第五章结论 (44)5.1 双向电迁移法 (44)5.2 电渗阻锈剂 (44)5.3 研究展望 (44)致谢 (45)参考文献 (46)外文资料原文 (48)外文资料译文 (66)绪论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按照国家设计标准,一般民用建筑使用期限是5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型或者比较重要的建筑使用期限为80年或以上,文物遗产类建筑尽管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型或者比较重要的建筑,但是上世纪初以及中期修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很多已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这个使用期限。
所以建筑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缺陷,比如混凝土开裂对钢筋的保护降低,导致破坏加速,从而寿命大大降低,还有自然的侵蚀风化作用,但其使用寿命肯定大于设计年限,如果有后期维护的话,那些缺陷可以得到弥补,其使用寿命会大大地提高的,建筑都会有人定期的检查的,发现隐患肯定要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早发现早处理,这样建筑物的寿命会大大提高的。
近代建筑、工业遗产和科技遗产类型的文物古迹中大量使用了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其结构体系和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的建筑技术、材料、功能和设计等各方面体现着近代化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早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出现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长时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建筑都普遍存在材料老化和结构安全的问题,因此保护这些钢筋混凝土历史建筑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任务。
根据《201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三条:文物古迹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阐释:社会价值包含了记忆、情感、教育等内容,文化价值包含了文化多样性、文化传统的延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等相关内容。
历史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艺术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特定时代的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的价值;科学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和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或创造过程的实物见证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文物古迹在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文化精神的传承、社会凝聚力的产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价值;文化价值则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1)文物古迹因其体现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宗教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所具有的价值;(2)文物古迹的自然、景观、环境等要素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所具有的价值;(3)与文物古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
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所以历史文物古迹建筑具有极大的价值,其中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其的保护工作是十分紧要且刻不容缓的工作。
长期以来,人们对钢筋混凝土的劣化机理已经做了许多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劣化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钢筋锈蚀、冻融破坏、碱集料反应和混凝土腐蚀[1],Mehta教授在1991年的第二届混凝土来就行国际性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混凝土破坏原因按重要性降序排列为:钢筋锈蚀、混凝土冻融破坏、侵蚀性环境对混凝土的物理化学作用。
查阅以前的文献之后发现人们对于如何对裸露的锈蚀钢筋进行保护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并发现了许多很好的办法,然而文献中却很少提到如何对钢筋混凝土中锈蚀钢筋进行保护,而提到如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就更是少之又少。
在文献中提到过用双向电迁移法可以在裸露的锈蚀钢筋表面覆盖上一层阻锈剂从而延缓钢筋的腐蚀,对钢筋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本实验的重点就在于研究对在混凝土中的钢筋进行类似的实验是否会达到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和保护作用的能力有多少,是否能找到一种阻锈剂能用双向电迁移法使其覆盖在混凝土中的钢筋表面并对钢筋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实验之后不会对原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改变了原有结构的强度,颜色等等)[2]。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复技术有传统修补法、迁移型阻锈剂、电化学除氯技术、电渗阻锈技术等,对于这些修复技术是否适合用于文物古迹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1.2.1 传统修补法对于外部保护层已经出现明显损坏或破裂的混凝土结构,以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凿除已经劣化的混凝土保护层,对钢筋进行除锈防锈处理。
对严重锈蚀的钢筋,进行旁焊补强或更换,然后采用环丙砂浆、丙乳砂浆等修补复原。
该方法简单快捷,易于操作,经济实惠,是过去被大量采用的修复方法,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该方法存在许多漏洞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