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古代文化常识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通用)

合集下载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1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1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阜阳十中陶晓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总结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规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总结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规律方法。

学情分析:古代文化常识是今年考纲新增加的考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影响考试的发挥。

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相关常识,只是我们以往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

要让学生消除这种畏难情绪,就让学生有平时积累的意识,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

教学方法:合作研习,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件展示〕“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21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A、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B、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C、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D、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

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6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6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张衡传》为例,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古汉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梳理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学生找出《张衡传》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三、梳理
1姓名称谓
2文学常识
3官职名称
4官职变动
5 其他常识
四、探究
1年号、谥号
2官职的调动
3表示征召举荐
4表示任命授予
5 其他
乞骸骨、下车、视事、六艺、宦官、相、孝廉、公车、公府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张衡传》为例复习梳理古代文化常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的复习能依纲扣本,记练并举。

六、趣味练习
仿照诗词大会,以“花”字行飞花令。

七、请同学们课后以“花”“月”“酒”等字行古代的飞花令。

附:板书设计
1姓名称谓 2文学常识
3官职名称 4官职变动
5 其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博苑10-18 0629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古为今用。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兰陵(古)——枣庄(今)庐州(古)——合肥(今)修水(古)——艾邑、分宁(今)点播:历史上有颇负盛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微博上有人吐槽说,“兰陵王”搁现在是“枣庄王”,“兰陵王入阵曲”就成了“枣庄王入阵曲”,意蕴全无。

古时的才子之乡——安徽庐州,现在叫合肥。

结果呢,庐州才子被称作合肥才子,清逸俊秀的翩翩少年一下多了大腹便便之感。

艾邑、分宁和“修水”相比怎么样?颇具古风古韵的城市名称,经过现代的加工改造,反而少了一些味道。

对于古今地名的沿革,大多数网友也表现出对古地名的钟爱,认为这些古地名更具文化底蕴。

2、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尝试结合课本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初步的梳理探究。

二、重点探究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中两幅图片,比较异同,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发式:古代男子15岁束发;20岁行弱冠礼,代表成年。

服装颜色:达官贵人一般穿艳丽的颜色;平民只能穿素色。

服装材质:有钱人穿丝帛;平民只能穿粗布麻衣,称布衣。

服装纹饰:平民不能有纹饰;龙袍是皇帝专用,私造龙袍要满门抄斩。

跪坐姿势:严肃隆重的场合里的标准坐姿。

教师补充:“左衽”和“右衽”:“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就是取“右衽”的谐音。

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救国的决心和志向。

“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

新人教版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课题古代文化知识№1 教知识与能力对中国古代文化基本认识学过程与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精选目感情态度与价值和睦美,人情美标观教课要点古代授官称呼教课难点天文历法教课要点与古文阅读联系密切的文学知识课型将讲课教课方法运用课件,教师指引教具电脑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古代授官称呼导入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荐:下级向上司介绍授官。

介绍认识举:选拔。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委任。

补:委任补缺,多指按例补缺。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招聘。

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与职称,封衔。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呼领:常指兼任。

摄:兼理,尤指暂兼。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权:暂代官职。

假:同“摄”。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代理”。

默读护上司官员辞职,由次一级官员守卫印信代行职权。

思虑三、天文历法要点难点【星宿】宿 (xiu)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此刻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点拨回答人以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先人为观察教课过程日、月、五星运转而区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天、月、五星运转所到的地点。

每宿包括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摆列为: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 kang、氐 di 、房、心、尾、箕 )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 奎、娄、胃、昴mao、毕、觜 zT、参 shen)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理解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丽有天然的瑰宝,龙泉剑光明确赏析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拜见“二十八宿”条。

先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课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纪年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课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纪年_

二 时












时 辰












现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代- - - - - - - - - - - -
时1 间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 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第二步,利用工具书、参考书扫除障碍。 第三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由于旧知识 被遗忘了或存在知识缺陷造成的要及时补救。对经 过努力还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等上课时听老师讲解。
第四步,读完教材后合上书本,围绕预习任务思考 一下,教材讲了哪些内容,主要的思路是什么,哪些是 新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什么,还有哪些问 题不理解,等等。
单元教材研读法是指通过对单元教材的认真 阅读,研究教材的重点
难点和疑点,达到对单元内容的整体了解,并 能了解各章节在单元中的地
位及其相互关系。
3.图表整理法 图表整理法是指通过预习把涉
及的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用 图表形式列出来,找出规律和联系
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
根据古人名和字相关原则,解析第96页第二题 作家的名字关系。 (1)班固,字孟坚:
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2)曹操,字孟德:
孟,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3)韩愈,字退之:
“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
(4)姜夔,字尧章。 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 “乐章”之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1)
1、了解关于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
2课本中重点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特别是“爱、除、辞、殆、当、发、顾、假、见、间、举、胜、属、恶、谢”等实词用法及义项。
3、熟悉18个文言虚词,判断其位置,了解用法
4、熟悉特殊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二、练手热身
教师出示两段文言短文,学生断句,说出断句的依据并翻译句子
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
2、藏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政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子产相政》)
3)时间词“向之”“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一般在句首,
4)时间词“初、先是、顷之、少顷、未几、无以、纪年(如××四年)多单独成句。另有故事、呜呼单独成句
3、找排比、对偶、顶真句。
三、小试牛刀
教师展示三段段文言,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上台标注演示。
4、(一)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外(清∙管同《抱膝轩记》
5、找名词,找主谓关系。重复出现多为人名,多作主、宾。
6、找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
7、题目做完,根据要求仔细检验,反复比对,确定答案
四、挑战升级
要求:结合上面归纳总结的方法,准确分析判断,有一定难度,难点可以讨论。
(四)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教案模板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学习。

2. 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古代文化常识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各小组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报告。

四、课堂讨论1.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2.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发言,强调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案例,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代文化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20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

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建亥,农历十月) ——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

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

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

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
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2、称字
3、称号
4、称谥号
5、称书斋名
6、称官名或官地
7、谦称
8、敬称
9、贱称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

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

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

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

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

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

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

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

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

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

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

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

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五、总结
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