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中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医本科毕业论文是中医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更是对中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的贡献。
本文将以中医本科毕业论文为主题,探讨其范文的结构和内容。
一、引言部分中医本科毕业论文的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中医学科的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的阐述。
例如,可以从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在中医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部分,可以明确阐述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例如,可以阐述研究旨在探索某种中药对特定疾病的疗效,或者通过临床实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验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三、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中医本科毕业论文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部分是对中医学科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
可以从中医的基本理论、中药学、针灸学等方面进行论述,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支持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医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部分是对研究方法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可以包括实验的样本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实验过程的具体操作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解读,以验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五、讨论和结论中医本科毕业论文的讨论和结论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归纳。
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规律和机制,并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最后,需要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以及对中医学科的意义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六、参考文献中医本科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是对所引用文献的详细罗列和标注。
需要按照学术规范,列出所有引用的文献,并注明作者、出版年份、文章标题等信息。
同时,还需要对引用文献进行格式化处理,以确保论文的学术规范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中医本科毕业论文是对中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一环。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一:中医论文范文针灸学入门感言--关于中医方法调养身体摘要: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经络通畅,气血充足,是以气色红润,身体健康。
简析针灸,拔罐之类中医调养身体的静心方法。
关键词:中医针灸艾灸拔罐一、对中医学的体会(一) 中医学历史中医构成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消失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外科手术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壁球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机构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东亚地区的穴道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
中国出现许多人士论点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争论不休与废的争论之中。
(二)感受的中医学自我记事起,每当生病或者小腿不适。
第二反应就是吃药或者打针。
也就是抗病毒以及静脉注射。
身旁的人大多如此。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西医已经是大家生病不适时的首要选择。
而我们历史悠久的发源地中医却被忽略了。
甚至相信有的人毕竟就不相信中医。
也许在如今的年代,大家对中医的几乎不会了解。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有着深厚的基础,在治疗疾病和调养面部方面有着西医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亲眼从妈妈风韵的经历中会感受到中医的神奇和魅力.于是选修了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通过学习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更为认识。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篇一摘要:结合《中药学》课程自身特点以及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拟建立《中药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
《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在整个中药学学科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上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作为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中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中药学》是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的,它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因此《中药学》既是该专业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桥梁,学好《中药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药学》课程主要讲述各论部分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然而由于中药数量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都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异,极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对于学生而言要学好中药学课程难度很大。
我自2005年担任中药学课程授课教师以来,面向中药学专业,经历了多轮教学。
在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思考和总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与同行交流,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学习总论总论,是一个学科的综合或概要,更是对这门学科的一种全面而概括的论述。
其中的药性理论是学习《中药学》这门课程的基础。
因此,学好总论显得尤为重要,能在各论的学习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各论中每一味中药的药性理论有很大帮助。
总论中谈到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且相对应的酸入肝、咸入肾、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
具体来讲,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学好总论,后面各论的学习就稍简明易懂些。
例如解表药,其为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如麻黄、桂枝。
又如,人参为补虚药,因此与甘味相对,主归脾经。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药饮片质量中医药学论文1中药饮片质量的现状根据我国中医疗效的经验总结来讲,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就影响着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讲,中医临床上,中药饮品在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材的清楚。
1药材品种易出现品种混淆现象。
如:川贝母、暗紫贝母、梭砂贝母以及甘肃贝母等,通过市场上的有关调查,其中川贝母的材将浙贝母等数种贝母混淆在一起,由于不同的贝母所含的有效成分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西贝母素的含量竟然相差63倍。
2药材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
例如:柴胡、炒白术、大黄、何首乌等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了以黑柴胡和大叶柴胡等来冒充柴胡;以土大黄来冒充药用的大黄;制作番薯片来冒充制附子、制何首乌等。
3以次充好。
例如:医药使用的金银花,在其上面喷洒高糖水、盐水、糖蜜混合水等;在法半夏中参入一些染过染色的小石子;在蝎子的腹腔内含有大量的泥沙等。
第二,中药材的产地出现不明现象。
中药材比起其他的生物制品来讲更加的具有地域性,很多中药材,尽管药材的品种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产地的不同其质量相差甚远。
例如:四川的黄连、东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玉树的虫草等。
第三,原植物的生产、种植等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根据我国药材目前的生长、发展情况才看,我国中药材的生产之地主要是集中于欠发达的山区中,因此,原植物在种植、生长期间的管理很难达到规范化、正规化;过量的喷洒农药、施肥等,都会造成原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或者是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超标,从而降低中药材的质量,最终导致中药饮品的质量降低。
第四,采集方面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中药材的采集在年份、月份、季节、一日之内的时辰、采集的方法等,对中药材的质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具有一定时间的生长期、成熟期,然而,其内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也是因为季节的不同而出现不同。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
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
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
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
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
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
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一、引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中医学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独特价值。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1. 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方式,为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原则。
2.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表象,听取其声音、呼吸、脉搏等情况,询问其症状及病史,以及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医生能够初步确定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病因,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激发自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医药在多种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慢性疾病管理上,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在感染性疾病防治中,中药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得到了广泛应用。
2. 中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康复医学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
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气血流通,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在康复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3. 中医学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中医学在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注重辩证施治,能够从病因、机制和治疗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治疗方案。
四、中医学的独特价值1. 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了整体观念。
这一观念有助于提醒现代医学专家不仅要关注疾病局部症状,还要考虑整个身体系统的协同作用。
2. 个体化治疗中医学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经络、脏腑、气血、精神等为基本理论,以针灸、草药、推拿、气功等为主要治疗手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促进人类健康、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撰写一篇中医学毕业论文是对中医学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应用,也是对中医学专业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展示。
下面,将以《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为题,对中医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选题。
中医学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中医学专业相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可以从中医诊疗、中药研究、中医养生、中医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选题,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进行选择。
选题时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研究条件,确保选题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深入性。
二、文献综述。
在进行中医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综述工作。
通过查阅相关的中医学专业书籍、期刊论文、学术报告等,对选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
中医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实验研究、临床观察、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多种形式。
需要根据选题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和实施,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研究成果。
在进行中医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呈现和分析。
通过数据统计、实验结果、临床案例等形式,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指出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五、结论与展望。
中医学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同时,还需要对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和探讨,为中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综上所述,中医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中医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检验,也是对自身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的考验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能力的中医学专门。
下面是整理的中医专业毕业论文,欢迎阅读!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论文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
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
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
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历史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
”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
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
《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
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
”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
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
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
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
”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
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
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潜龙勿用”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
《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
”龙是指龙星。
《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
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
《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
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
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l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
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
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
《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
”《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
”[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
第三,注意饮食有节。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
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影响健康。
《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
”“内伤脾胃,百病皆生。
”第四,注意劳逸适度。
《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
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
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
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
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
《周易》注重道德修养。
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
《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
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
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
”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
《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
”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
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
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
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
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
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
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
”[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
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
”[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
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
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
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
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略。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摘要】正常人大便次数差异较大,自每日2~3次至每周2~3次不等,一般重量为每天150~200g,含水量60%~80%。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如每日超过3次),排粪量增加(如超过每天200g),粪质稀薄(如含水量超过85%)。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针灸疗法腹泻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42例,年龄均在6岁以下。
针灸组(针灸+常规治疗)88例,男47例,女4l例;其中伴发热33例,呕吐46例,脱水l4例,抽搐13例,腹痛61例;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46例,感染性腹泻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