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家乡的风俗习惯,并学会尊重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探究和系统的整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传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发现: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家乡的风俗习惯,并思考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汇报交流:邀请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和探讨,总结和归纳家乡的风俗习惯。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观看家乡的风俗习惯视频或表演,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们当地的风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

这一单元主要从家乡的习俗和风俗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通过对传统风俗和艺术的了解,教会学生保护传统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素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来历以及民俗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分析: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有做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

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

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三、说教法和学法1. 教法: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法2.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放假?生:喜欢!师:那除了寒暑假,我们一般还会在什么情况放假?生:(各种回答)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也会放假。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当地的风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的术语和概念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理解,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对于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掌握。

3.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实践体验法: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当地的风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准备。

2.教学设备的准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活动材料的准备,如图片、视频等。

4.课前对于学生的了解和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当地风俗的了解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风俗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3课时)说课稿及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3课时)说课稿及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3课时)说课稿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的主题。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教材通过介绍各地的风俗,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理解程度和认知能力还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活动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各异,对于某些风俗习惯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为课堂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地域文化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难点: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

2.探究:让学生分组和讨论自己所在地或了解的风俗习惯,分享结果。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各地风俗习惯的起源和意义,理解文化差异。

4.总结:教师总结各地风俗习惯的特点,强调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5.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一种风俗习惯,下节课分享。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1.标题:我们当地的风俗2.重点内容:各地风俗习惯的名称和特点3.教学目标: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分享内容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将介绍孩子们所在城市(或乡村)的某些风俗习惯,让孩子们了解并尊重这些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意识。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部分传统风俗习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阐述这些风俗习惯的内容,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和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点了解传统风俗习惯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的文化。

4.教学难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尊重和珍惜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一些本地的传统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本地风俗的兴趣。

2.学习:通过课文的介绍,了解本地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和价值。

3.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对某些风俗习惯进行深入了解,让其思考习惯的形成原因、历史背景等问题。

4.总结:回归到课文,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2.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的展示来引入本地的风俗习惯,让孩子们有意愿的了解传统文化。

2.讲解法:老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让孩子们对传统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小组探究法:将课堂分组,让学生分别讨论某些风俗习惯,让其更好的了解。

4.总结法:通过对课文的回顾,让孩子们对所学知识得到再次的巩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一些本地的传统风俗习惯,激发其了解传统文化的愿望。

2. 学习(10分钟)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本地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让其中的文化价值得以体现。

3. 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讨论某些风俗习惯,让其思考习惯的形成原因、历史背景等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深入了解相关的风俗知识。

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风俗的定义、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风俗的意义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家乡的风俗文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家乡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定义,掌握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理解风俗的意义,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风俗文化。

2.调查法: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课堂上相互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准备分享。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风俗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了解什么是风俗吗?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风俗文化。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十课,主题为“我们当地的风俗”。

学生们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在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并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2.理解并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3.能够积极传承和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对本地区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和认识;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积极传承和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及发生的背景;2.学习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3.自我体验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传承和继承。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看法和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学习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15分钟)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通过介绍本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或图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3.自我体验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传承和继承(20分钟)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些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活动,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或参加相关的活动,从中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传承和继承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4.总结复习(10分钟)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收获和体会,同时帮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并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复习,达到深度记忆的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学生的生动表现,了解学生们对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2.观察和评估学生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体验;3.了解学生对积极传承和继承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态度以及实际操作情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教材以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主题,通过引入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风俗的定义、风俗的种类、风俗的意义等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风俗知识,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风俗的定义、种类和意义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各异,对于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的地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定义、种类和意义,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定义、种类和意义,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

2.教学难点:风俗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风俗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地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俗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学习风俗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风俗的含义,明确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

3.了解风俗的种类:分别介绍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多样性。

4.探讨风俗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思考风俗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们当地的风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

这一单元主要从家乡的习俗和风俗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通过对传统风俗和艺术的了解,教会学生保护传统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素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来历以及民俗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分析: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有做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

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
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

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三、说教法和学法
1. 教法: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2.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放假?
生:喜欢!
师:那除了寒暑假,我们一般还会在什么情况放假?
生:(各种回答)
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也会放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风民俗。

(揭示课题)
(二)认识春节
1.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2.春节的来历。

3.观看春节视频。

4.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①过年前你们家会准备些什么?
②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
③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
④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是怎样的?
(三)猜一猜
春节的活动是如此多姿多彩,那你知道,人们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出示教材内容“猜猜看”,请学生自由竞猜,并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1.正因为春节涵着这么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干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代代继承发扬。

其实除了春节以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

请同学们列举其他的传统节日,并说说主要民俗。

2.简单介绍
①元宵节:节日来历,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②清明节:由来、习俗:踏青、扫墓、放风筝等。

③端午节:节日来历,习俗:挂菖蒲艾叶、吃粽子、赛龙舟等。

④中秋节:说说由来,吟诵借月抒怀的诗句,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

⑤重阳节:节日来历,习俗:登高、插茱萸、品重阳糕。

(五)辩一辩
这些习俗好吗?
1.很多人在年初五放爆竹迎财神。

2.清明节去扫墓,给先人扎了很多房子、元宝、衣物。

(六)其他民族的民风民俗
①傣族泼水节。

②彝族火把节。

③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五、说板书设计
我们当地的风俗
文化象征体现美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