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深入了解“人无信不立”的道理,了解什么是诚信,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诚信观。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语文素养、思维素质、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等。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排比修辞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认识到信任和信用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人无信不立”的道理,让学生能够运用排比修辞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文本思想和内容展开教学。

2.探究法: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的思想和寓意。

3.模拟操作法:让学生模拟排比修辞,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人无信不立”这个道理,如“你会买一个不讲信用的东西吗?”、“你会和一个说不实话的人交朋友吗?”等。

2. 教学重点讲解什么是诚信,以及信任和信用的关系。

3. 探究新知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道理的内涵和实际应用。

4. 独立思考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会选择信任哪一位同学?为什么?5. 合作探究将同学分成小组,探讨以下问题:1.诚信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什么?2.诚信对个人品格的影响是什么?3.我国公共道德建设的现状是怎样的?6. 总结归纳让学生用一个简短的语句来总结这堂课的主题和主要思想。

7. 创新拓展让学生模拟排比修辞,使用排比修辞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资料1.《人无信不立》教案。

2.《人无信不立》文章原文。

六、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答题来评估教学效果。

2.通过课后作业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创优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创优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创优教案设计教案一:培养学生信用意识教学目标:1.了解信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品质。

3.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些与信用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明信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没有信用会带来什么后果。

2.探究(20分钟)a.讲解信用概念和重要性。

教师简明扼要地解释信用的含义,即树立良好的信用是成功的关键。

b.邀请学生讨论信用的好处和坏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信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违背信用会带来的后果。

c.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良好的信用。

教师提供一些列举示例,如遵守承诺、守信用、守时等等,让学生讨论如何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信用。

3.实践(30分钟)a.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如学校、家庭、社区等,让他们思考并列举出在这个场景下如何维护信用的行为规范和策略。

b.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策略,并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4.反思(15分钟)通过回答一些问题和讨论来巩固学生对信用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信用行为进行反思。

例如,学生是否遵守自己的诺言?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尊重和信任他人?是否会在时间上守时等等。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一场“信用宣言”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书面形式表达自己在培养和维护信用方面的决心和承诺。

2.英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围绕信用和诚信主题的单词和短语,并进行词汇练习和表达练习。

教案二: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学目标:1.了解诚信的重要性和意义。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正确面对诚信问题和困惑的能力。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讲述一个小孩因为不诚实守信而导致的后果,让学生思考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讲解(20分钟)a.简要解释诚信的概念和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案【三篇】

2.通过诚信故事,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3.学生讲诚信故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活动准备1.分组搜集有关信的资料。

比如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及其他经典论述。

汇总整理资料。

2.寻找身边讲诚信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3.围绕诚信这一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活动过程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古代,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治要;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

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要的精神品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信不立这些名言在我们身边萦绕。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诚信如金,诚信如歌,诚信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诚信如清晨第一缕阳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话诚信、觅诚信、说诚信吧!二、活动指导1.引经据典话诚信。

分组搜集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逸事及其他经典论述。

1组长汇总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先按类别划分为论述类和事例类,再进一步分为个人之信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等,也可以将资料划分为正面反面两类。

2根据以上材料,分类分组讨论信有哪些含义,信对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的意义等等。

3小组内讨论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信有哪些含义?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的意义?组长做好记载。

2.环顾身边觅诚信。

我们环顾身边,寻找守信之人,听取长辈观点,反思失信之害。

1讲述身边的诚信故事。

2访问你的父母、老师等长辈,虚心听取他们对诚信的理解。

3联系身边或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的反面事例,如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小组展开讨论诚信缺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思维的火花。

3.班级演讲说诚信。

1围绕诚信话题,写演讲稿,在小组试讲。

组员认真听,并提出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精彩演讲稿和出色演讲者参加班级演讲会,小组通力合作共同修改演讲稿,并为演讲者出谋划策。

3组织一次班级演讲会。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无信不立》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

“信”即诚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是个人必备的精神品质。

教材安排了三个学生活动:“引经据典话诚信”“环顾身边思诚信”“班级演讲说诚信”,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信”的含义,提升诚信意识,践行弘扬诚信美德,做有诚信的中国人。

【学情分析】本课要求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内涵与意义,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

学生们对社会上一些现象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们结合具体的事例,能感受到讲诚信的重要性,发现诚信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也能体会到诚信做人的美好。

【教学目标】1.语言运用:积累有关诚信的成语、典故、诗文,理解诚信故事内容及其意义,掌握演讲方法。

2.思维能力:通过看图识成语、讲演故事、仿句成诗、演讲、创作徽章等活动形式,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思维敏捷性和独创性的品质。

3.审美创造:形成正确审美意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品质。

4.文化自信:从小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明白诚信的重要意义,做诚信之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看图识成语、说故事、仿句成诗、创作徽章等活动形式。

教学难点: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审美水平,理解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内涵。

【教法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探究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激趣导入,解“信”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说说自己的感悟。

课件出示:子贡问政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参考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关于诚信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见解,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思考。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难以做到理性客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学会理性分析问题。
在总结回顾环节,同学们对诚信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我认为仍有必要加强对诚信行为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诚信的力量。
在讲授诚信的基本概念时,我注意到同学们对成语典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加大了对成语典故的讲解力度,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诚信的内涵。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但我发现,部分同学在讨论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诚信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将更加关注学生对诚信内涵的把握,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深入思考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如“曾子杀猪”的故事,解释典故背后的诚信道理,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实质。
(2)思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学会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举例:针对诚信缺失现象,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原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诚信品质的内化:将诚信观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诚信,并将其付诸实践。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诚信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诚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检索整理诚信的经典论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正确理解和评价诚信行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3.结合具体事例和自己生活经验,明白诚信的意义,做诚信之人。

【重点难点】1.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掌握演讲技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诚信美德。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诚信典故子贡问政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

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2.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信,诚也。

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

“信”的基本内涵: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信”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3.导入新课“信”即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在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最基本和根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

诚信做人、讲求信用,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人无信不立,民无信不可,国无信不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去探诚信、说诚信、宣诚信,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二、任务:引经据典解“信”任务要求: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

古代先哲在思考“信”时,留下了很多精彩论述;古今的道德楷模践行“信”的美德、品行令人景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案一. 教材分析《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一些典型的故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古代圣贤的故事,也有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更有对诚信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诚信认识的一次升华,也是他们在中学阶段开始自觉践行诚信的重要引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诚信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诚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但是,他们对诚信的理解还比较肤浅,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容易受到诱惑,做出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诚信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诚信意识,自觉践行诚信,做一个诚信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诚信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自觉践行诚信。

2.难点:学生深入理解诚信的意义,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坚持诚信原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诚信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故事和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诚信的基本含义,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商家多找零钱,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应该归还。

以此引出诚信的话题,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诚信的重要性。

然后,教师呈现一些典型的故事和实例,如孔子、曾子、华盛顿等,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内涵。

新版八年级上册政治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教案

新版八年级上册政治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教案

新版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 理解人无信不立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培养和增强个人诚信意识的方法;- 了解当代社会中涉及诚信问题的案例,并思考解决策略;-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分析当代社会中的诚信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诚信相关的图片或案例,激发学生对诚信话题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讲解人无信不立的内涵和重要性,向学生介绍诚信的定义和诚信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诚信相关的案例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该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4. 全班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解决方案。

全班进行讨论和反馈,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

5. 讲解诚信培养方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培养和增强个人诚信意识的方法,例如坚持诺言、遵守规则、信守承诺等。

通过实例说明这些方法的作用和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6. 课堂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诚信相关的情境题或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通过这些练,检验学生对诚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课堂研究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和维护自己的诚信形象。

四、教学评价-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活跃程度;- 学生对诚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对诚信培养方法的掌握程度;-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时,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避免某些学生被较为活跃的学生所主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活动方案侣俸中学陶鸿中【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3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总第38—39课时)成果。

【活动准备】1.分组搜集有关“信”的资料。

比如: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及其他经典论述。

汇总整理资料。

2.分门别类制作成册或放到班级博客、公共邮箱、网络论坛里共享。

3.寻找身边讲诚信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4.围绕“诚信”这一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信不立”这些名言在我们身边萦绕。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诚信如今,诚信如歌,诚信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诚信如清晨第一缕阳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话诚信、觅诚信、说诚信吧!二、活动指导(一)“信”的含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句话出于《论语》,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说明孔子对“信”的重视。

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

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

据《论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一要“足食”,就是要有足够的粮食;二要“足兵”,有足够的军队;三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

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治国如此,其它事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什么是诚?“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诚”是一种美德。

《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

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

意思为诚实。

什么是“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

”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

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基础)守信(具体表现)。

“诚”,就是诚实无欺、诚信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

.以下行为什么不诚实?本这是作弊行为,成绩是虚假的医生的“谎言”: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还不知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

“你的病并不严重,只要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治好。

”医生该不该告诉病人实情?接诊的医生说:医生的“谎言”是否背弃了诚信?温馨小提示:诚实并不意味着说出全部的真话,公布自己全部的秘密。

善意的谎言不同于愚人的谎话。

在某些情况下善意的谎言比实话实说更有效所以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诚实的分寸。

(二)诚信大调查。

抢答:、我不经意说的一个谎话被同学揭穿了。

(A )1 A.诚恳地承认错误。

B.另编一个谎话遮掩。

C.恼羞成怒。

)2、我和几个同学在教室里扔皮球时把玻璃窗打碎了。

( A主动找老师承认。

A. 把责任推到同学身上。

B.拒不认错。

C. 、我因为上课经常说话,老师让我请家长到学校来。

(A )3 A.通知家长到学校。

B.能拖就拖,尽量不请。

老师提醒几次才请。

C. A )、我保管的班级钥匙不慎丢了,同学们纷纷抱怨。

(4A.主动认错,承担责任。

推到别人身上。

B.C.找很多客观理由。

5、把同学借给自己的字典搞丢了。

(A )A.向同学认错,及时主动赔偿。

B.推卸责任。

C.拖很久才赔偿。

6、昨天因故没有完成家庭作业。

( A )A.向老师承认,找时间补。

B.不交作业。

C.抄同学的。

7、假如你是推销员,明知你推销的商品有缺陷,你应对顾客(A )A、讲清商品的真实情况B、只讲优点,不讲缺陷C、什么也不说,由顾客自己决定8、拾到他人钱包,你会( B )A、据为己有B、找到失主,交还钱包C、交还钱包,索要报酬9、与风趣聪明的人相比,你更愿意和说话算数的人交朋友。

() A 是A. B.不是有时C. 【友情链接】天上人间说诚信.盘古说:“诚信是我开天的巨斧。

”女娲说:“诚信是我补天的五彩晶石。

”孙行者说:“诚信是王母蟠桃园里熟透的桃子。

”孔已己说:“诚信是我站着喝酒时的长衫。

”牛顿说:“诚信是我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说:“诚信是我的相对论”愚者说:“诚信是伪君子的假惺惺”智者说:“诚信是人类闪光的金子”哲人说:“诚信是世间万物的源泉”妈妈说:“诚信是做人的准则”老师说:“诚信是成长的基准”朋友说:“诚信是交友的基础”三、活动任务1.“引经据典话诚信”。

各组分别搜集。

(1)组长汇总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先按类别划分为论述类和事例类,再进一步分为“个人之信”“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等。

(2)根据以上材料,分类分组讨论:“信”有哪些含义,“信”对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的意义等等。

(3)组长做好记载。

2.“环顾身边觅诚信”。

(1)认真观察,善于发现。

诚恳地访问,细心地倾听。

讲故事,说感想。

(2)访问父母、老师等长辈,虚心听取他们对诚信的理解。

(3)联系身边或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的反面事例,小组展开讨论:诚信缺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思维的火花。

3.“班级演讲说诚信”。

(1)围绕“诚信”话题,写演讲稿,在小组试讲。

组员认真听,并提出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精彩演讲稿和出色演讲者参加班级演讲会,小组通力合作共同修改演讲稿,并为演讲者出谋划策。

(3)课代表及小组长统筹安排,协调组织好班级演讲会。

四、成果展示(一)展示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

1.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2.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3.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4.诚信为人之本。

——鲁迅.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5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7.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富兰克林8.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莎士比亚9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松下幸之助10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

——莫里哀(二)展示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一诺千金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

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

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

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

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

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

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

”接着曹邱生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商鞅立木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首都的集市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做到的人就给他十金。

百姓们认为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动木头。

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动了那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个方法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公布了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

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三)展示与“诚信”有关的演讲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诚信的魅力》。

诚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诚信无味,却可以在上下五千年、纵横海内外散发出醇厚的芬芳。

无形、无色、无味的诚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近年来,诚信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且不说商场上尔虞我诈,也不必说黑心棉,民工米,就是哪一天你扶起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人,说不定你就惹上了麻烦和官司。

多年前,一位北大新生入学,他提着大包小包,在偌大的北大校园里不知所措。

情急之下,他看见一位穿着布衫的长者,便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说道:“师傅,麻烦您帮我看着点啊!”一个多小时后,这位新生办完一切手续回来,发现那位长者依然为他守着行李,寸步不离。

在第二天的新生入学大会上,他发现,昨天为他守行李的长者正坐在主席台的中央。

他就是当代著名的东方语言学家、教育家、散文家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

事后,这位学生说道:季老身上透出的人格魅力将改变他的一生。

是啊,诚信就是如此征服着人心。

然而,诚信的魅力不止于此。

一位社会学家就“为什么我会成功”在一千位成功人士中做过调查,结果出乎人们的想象,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自身有才华。

他们中绝大多数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诚信”。

其中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企业家说:“高深的理论我不懂。

我只知道,诚心诚意对待我的每一位客户,诚信诚意对待所有与我合作的人。

”诚信使他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

我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人格、修养品德的重要时期,我们怎样对待每一位同学,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怎样面对每一堂考试,都是诚信对我们的考验,假如我们在学生时代就随意糟蹋自己的诚信,用虚假的学业和虚伪的态度是难以在将来的竞争中立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