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节 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建立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条件,,学会计算功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注重引导而不是讲解为主,尽量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点拨、解答出现的问题和疑惑,以便于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重点讲解和难点突破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用相同的力作用在儿童车和汽车上,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出示学习目标。

一、功::学生回答教师展示两个动画演示活动提问:两个活动中有何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的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符号: w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课件展示:生活中几个做功的例子:(1) 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2)锤子砸钉子对钉子做了功;(3)马拉车马的拉力对车做了功等等。

物体不做功几种情况:教师引导:下面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为什么?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学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

通过对哪几种情况下,不做功情况的分析,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与认识。

2.用力推讲桌,讲桌没有动,学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人累吗?人做功了吗? 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物体靠惯性运动,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

学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为什么?5.人提行李沿水平方向行走,提力做功了吗?有距离),不做功。

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结物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总结物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1)有力无距;(2)有距无力;(3)有力有距,但力与距离垂直.再举例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1.搬运工在平地上行走,他对货物向上的支持力对货物做功吗?2.此人扛着货物上楼,他对“缺一不可”。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 节功【学习目标】1.能说出功的概念2.能判断物体(力)是否做功3.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新课引入】1. 沿桌面水平拉动书本,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书本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书本移动的距离做出了贡献?2. 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书本,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书本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书本移动的距离做出了贡献?像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就说人拉动书本的力做了功,提升书本的力也做了功。

【探究新知】一、合作探究1.功概念的讨论结合实验,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力对物体做功?2.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观察课本P63 页“想想议议”图11.1-2,想一想这些做功实例中的共同点是:(2)观察课本P63 页“想想议议”图11.1-3 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

展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3.分析以下事例:(1 人举着杠铃坚持一会儿,举力做功吗?(2)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有力做功吗?(3)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提力做功吗?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二、功的计算观察实验,讨论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你猜想的依据。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认真阅读课本P64 页完成例题,结合做功的概念,你一定能完成以下各题:1.在水平地面上,用50 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 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2.重150N 的物体在50N 的水平方向的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10m 后拉力消失,物体又由于惯性向前滑动了2m、则拉力做的功是,重力做的功是。

课堂小结自主总结学到了什么。

【达标检测】1.判断下面各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1)用力把杠铃举起,举力对杠铃。

(2)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对杠铃。

(3)把铅球推出去时(球离开手之前),推力对铅球。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学习流程】v 一、激趣导入做一做如上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匀速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哪个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在力学中,我们把对木块的移动作出贡献的这个力,说它对物体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二、进入新课活动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62-63 内容,结合PPT 展示,总结。

1、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学生讨论总结,展示,教师点评。

活动二:通过展示合作探究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形成整体认识。

活动三:通过PPT 展示,小组讨论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然后讨论总结。

1、2、3、通过以上的学习,及时让学生巩固,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所带的皮箱做功:(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4)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一起随电梯上升(5)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0m(6)人提着箱子上楼教师及时点评。

活动四:功的计算:学生自学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1、功的表达式是,2、功的意义及单位: W---- 功----- ( )F---- ----- ( )S---- ----- ( )通过教师及时点评,理解公的计算。

3、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焦耳的事迹和成就。

焦耳(1818~1889)是英国物理学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1.1第一节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1.1第一节功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1.1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即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正负。

3. 功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特别是当力和位移方向不一致时,功的计算方法。

2.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力的作用使物体移动的故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和移动的关系。

2. 概念讲解: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力F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s,介绍功的概念,即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功的计算公式为W=Fs。

3. 计算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当力和位移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方法;当力和位移方向不一致时,如何计算功,即W=Fscosθ。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提水、爬楼梯等,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的计算和应用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1 功概念: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计算公式为W=Fs。

计算方法:(1)当力和位移方向相同时,W=Fs。

(2)当力和位移方向不一致时,W=Fscosθ。

实例分析:提水、爬楼梯等。

作业:(1)计算题目:如一个力为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力对物体做的功。

(2)应用题目:如一个重为20N的物体,从地面抬高到2m的地方,求做的功。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少功?
例2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
向用25N的力,将10N的
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了30 m才停下来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所做
的 功 为 ( ) 。
A、750JB、300JC、450J
D.0
例3起重机将2×104 kg的货物从地上吊起3 m高后, 又在水平方向上移动5 m,求起重机做了多少功?
拉到物理课堂上。
环节二:
进行新课探究新知Fra bibliotek1、物理学中的功
课件动画展示: 用力拉
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
了成效,有了贡献?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受力情况,找出有贡献的力。
通过对小车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强里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课件展示:叉车举高货物
二、功的计算:
1、公式:W=F×s
3、功单位:焦耳(J)1J=1N·m
创新点
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中对于“功”这个词很熟悉,比如说:“马到成功、功夫”,里边功的含义不完
学生回答:相同或者不相
同。
调动学生的情绪, 将其思维很快
全相同。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功”与生活中的“功”是否相同呢?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30N 的铅球抛出后的运教学过程(一)、潜伏训练1、如图1,小丽用10N 的力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匀速前进,请画出手对水桶的力的示意图。

2、‘重为动轨迹如图2,请画出铅球运动过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图13、用力向右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二)精讲释疑1、功的定义:小车在向右的推力作用下向右运动,说明力对物体的作用成效,此时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在叉车向上的托力作用下,被举高,托力对物体做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功。

(试分析图1、图2 中的提力和重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交流)分析甲、乙、丙图三种做功的情形,是什么力对物体做功?他们做功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做功的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_,(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3、根据做功的必要因素,归纳三种不做功的情况:(演技大比拼)(1)有力无距例如:推而不动(2)有距无力例如:人对飞在空中的球(3)力距垂直例如:提水而走学生活动:1)、举重过程中,何时做功?何时不做功?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4 、功的计算(控制变量法)图例分析:1 、比较甲、乙,移动距离相同时,拉力越大,乙图拉力做的功多;比较甲、丙,拉力大小相同时,移动的距离越大,丙_图拉力做的功多。

2、根据以上分析说明做功多少与_作用在物体上的力_和_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_有关,关系是_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计算公式:功=力X 距离W=Fs各物理量单位:F——牛顿(N)s——米(m) 1 J=_1_N · mW——焦耳(J)1J 的物理意义:1 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 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 J。

例题解析:课本P64. W=Fs=800 NX 3000m=2.4X106J延拓:雪橇和原木受到的总重力是多少?总重力做功多少?(三)小组讨论起重机把重力5000N 的物体从地面匀速提升到10m 高度处,又沿水平面方向移动6m。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1节 功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1节 功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11.1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多媒体课件)、讨论法归纳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安排(一)、引入新课播放学生表演的面试视频提问:应该录取哪位考生?瘦子推动了桌子,对于推桌子有“贡献”,他对桌子的推力有“成效”。

在力学上,我们说甲对桌子的推力做了“功”。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功。

【板书标题】(二)、进行新课展示两幅图片(叉车举高货物、马拉车前进)启发1: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析:物体受力运动一段距离。

逐一分析两幅图中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的距离。

启发2:运动距离方向和力的方向有何关系?分析:方向相同。

生活中给物体一个力使物体运动一段距离的例子很多展示图片(举杠铃、拉物体上坡)请同学们讨论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总结: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思考讨论分析、讨论、归纳初中的学生很难理解功的定义,通过推桌子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力有成效,即“做功”。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启发3 :做功需要满足哪两个条件?【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分类讨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展示图片,逐一分析。

二、功的计算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科普功概念的由来。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1牛·米(1J=1N·m)科普焦耳生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人:
提问:同学们都学过那些力?追问力的方向又如何?
尝试(一)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画出他的受力示意图。

2、、用力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做出了贡献?由此,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受力分析贴身体会什么情况下力做功,为引出功的定义做铺垫
板书: 15.1、功
二、讲授新课
1、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Work)。

尝试(二)下面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力对物体做功,为什么?什
么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为什么?
(1)叉车举高货物过程中,叉车对货物是否做功?
(2)马拉车运动过程中,马对车是否做功
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通过作图的方法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设计说明:帮助同学们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方向,直观的判断。

紧接着让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人背着背包沿水平路行走过程中,人对背包是否做功
(4)当抱着一摞书静止不动时,人对书是否做功
(5)踢出去的足球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是否做功
通过同学们的谈论,老师总结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设计说明:让学生更加明白力对物体做功中力与物体移动的方向必须一致。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跟踪练习:
尝试(三)1、女孩把一箱报纸抱起来过程中,女孩对报纸做功了吗?
2、虽然用好大的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人对汽车做功了吗
3、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

人对冰壶做功了吗
4、举起杠铃过程;举着不动。

人对杠铃做功了吗?
设计说明: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过渡:力有大小,功是否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此问题可通过让学生上台演示三种情况(1)一位同学把物体从地上举到腰部;
(2)第二位同学把物体从地上举到头顶;
(3)第三位同学把两个同样物体从地上举到头顶。

同学们通过谈论得出功的大小可能与距离和力的大小有关。

在此基础上老师给出力的大小的定义。

板书:二、功的计算
1.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距离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l 焦耳=l 牛顿·米1J=1N·m
〔例题l〕1、将一个质量为50g 的鸡蛋匀速举高2m 的过程中,人做鸡蛋做了多少功?
设计说明:(1)让学生明白1J 的大小到底有多大;
(2)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解题骤
a.同体性:力和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对应同一物体
b.同时性:力和物体移动距离必须对应同段时间。

c.同向性:初中阶段力和物体移动距离在方向上必须一致。

[例题2:在平地上,用50 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 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
学生阅读课本,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小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 及单位1 焦耳=l 牛·米。

设计说明:检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四、中考链接1、(2017·鄂州中考)下列生活实例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有(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
2.(2017 江苏扬州)将一本物理书从地面捡起放到课桌上,所做的功大约是()
A.0.2J B.2J
C.20J D.200J
3、要测量你从一楼到二楼做的功,需要哪些测量仪器?
可测量哪些物理量:
写出其计算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