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阅读训练(三)(教师版 含答案)

合集下载

第11课《老王》阅读训练(含解析)

第11课《老王》阅读训练(含解析)

第11课《老王》阅读训练(含解析)《老王》阅读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老王(节选)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媵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⑤……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通读选文,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品质。

2.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特点?3.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感到“愧怍”?二、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能力进阶参考答案11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能力进阶参考答案11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能力进阶参考答案11课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

(3)了解礼赞作者。

(4)掌握所学语言的表达方法。

(5)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6)了解作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

【注释】《白杨礼赞》作者是()。

(1)本文是()。

1、这篇课文以自然为背景,以赞美白杨为主要内容写了()。

A.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解析:这是一篇描写散文特征的文章。

文章以白杨“洁白”之姿展示了大自然对人或动物的一种深情的礼赞之情。

文中描写散文特征人物及其关系的文章很多,但本题采用“写”的方式写作者。

作者通过自己对白杨的赞美写出自己对白杨的感情,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白杨人民、白杨精神和白杨文化都有着深深的敬意。

故本题选 A。

2、作者用一组句子描述对白杨、杨树的赞美,其中“一支白杨树”句、“两枝白杨柳”句都是运用了()。

A、一支白杨树高大挺拔,姿态优美,像一支撑开的大伞;B、两枝白杨柳,迎风飘舞,姿态优雅。

C、几朵白杨柳,犹如一朵朵白云飘荡在空中。

D、几根杨树枝条如细丝飘荡在水面上,让人仿佛置身于水上游船中间。

【答案解析】 C项正确。

A项错误。

A项为“白杨柳”, D项为“一支”, C项错误。

A项、 D项正确。

A项、 B项为写景句, C项为议论句。

3、这篇课文以赞美白杨的优美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为写作特点,表达了()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A.抒发了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B.表现了白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B.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写作特点、表达方法的掌握。

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课文时,是否能够从整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和思想感情层次。

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语言及词语运用能力及作品分析能力。

4、课文的开篇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

A.为什么要写?B.怎么写?解析:作者的这种写法,一方面与作者的创作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明白杨对他来说是一种情感与生命意义的象征。

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师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反思

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师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反思《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先生的一篇童话,在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涨。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称职()称赞()的确()系上()狡猾()分外()圈定()赐给()3、选字填空。

头(街衔)___(辨辩)___别(裁栽)___剪慷(慨概)___(腊蜡)___烛(急及)___迫4、解释下列词语。

骇人听闻:随声附和:钦差大臣:显耀:妥当:陛下:5、下面是一则某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报道稿,文中连用五个“战胜”,行文显得单调。

请根据不同的比分,用四个“战胜”的同义词语分别填入括号,替代文中加点的“战胜”,使用词准确又富有变化。

今天进行的中学生男篮预选赛中,一中队以72比60战胜十五中队,十八中队以68比56战胜()八中队,二中队以98比42战胜()十一中队,三中队以78比77战胜()七中队,二十中队以86比80战胜()上届冠军五中队。

【语言表达训练】6、骗子行骗的基础是什么?人们说谎的共同原因是什么?7、孩子一说出真相大家很快就认同了,连皇帝都“有点发抖”,前后的转变说明了什么?8、“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9、“我要派我诚实的老部长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说来,谁也不及他。

”请你联系下文,揣摩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0、爱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

班长王莉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爱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1课师说练习含解析3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1课师说练习含解析3

第11课师说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美国一些人的对抗性思维值得警惕,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防止美国强借力肆意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冲击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

美国一些人总是将赤裸裸的霸权行为包装得“________".一年多来,为了给对华施压“正名”,他们抛出了一套“美国吃亏论”,________有战略人士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同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列,称为二战结束后美国自损最重的三大对外政策错误。

然而,空口袋________立不起来,语言游戏不管怎么重复,也难以做到________。

中美关系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到底给美国带来了什么?事实是最有力的回答。

2018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6 335亿美元,较两国建交之初增长了252倍。

美国《福布斯》和志网站近日刊文指出,美中在国际商务中互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这是一大错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C) A.大义凛然竟然往往天衣无缝B.慷慨赴义甚至常常自圆其说C.大义凛然甚至往往自圆其说D.慷慨赴义竟然常常天衣无缝解析:大义凛然:意思是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

慷慨赴义:慷慨:义气激昂,情绪激动;赴义:为正义而死。

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

根据文意,是在讽刺美方假装正义,并没有说到献身,选用“大义凛然”。

竟然:表转折的副词,表示出乎意料。

甚至:连词,表示递进。

根据文意“有战略人士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同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列”,文中强调的是进一步、层层递进,选用“甚至”。

往往:副词,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

常常:副词,单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

文中讲的“空口袋立不起来”,是较客观的一种规律,用“往往"。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天衣无缝:喻指事物(多指文艺作品)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1—5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B.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C.右备容臭.臭.气相投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

第11课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师版)

第11课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师版)

第11课反对党八股(节选)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晶莹剔透的宝石。

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

第一,立意独到。

譬如,150余字的《马说》(韩愈),提出与一般见解相悖的观点。

人们常说:“缺人才啊。

”该文却振臂高呼:“不缺人才,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

又如,仅68字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刘彻),①是官府通告,提出要聘用有缺点的“茂才异等”,②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一条条优异资质大相径庭。

第二,论据精当,给力。

如80余字的《记承天寺夜游》③(苏轼)着力刻画承天寺之静,正是有环境的寂静,就能注意到竹树倩影;④有内心的宁静,方有心思从地上疏影联想到池中水藻——别出心裁的“影子论据”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⑤让承天寺之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语言洗练、易懂,句句干净、好懂。

⑥“三个诀窍”跟清代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相契合,涉及到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

“论点”如“货”,“论据”似“船”,“船”坚不漏,“货”才安稳如山。

“语言”好比吹帆之风,罡风劲吹,“货”才运得远。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豆腐块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B.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C.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答案 B解析B项和文中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A项表示特定称谓。

C项表示强调。

D项表示反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句②可修改为: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罗列一条条优异资质大相径庭。

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十一讲 认识分数 基础版(含答案、教师版学生版)北师大版

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十一讲 认识分数 基础版(含答案、教师版学生版)北师大版

第11讲认识分数知识点一: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1.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假设干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占的份数作分子。

2.认识几分之一: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认识几分之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子,中间用“分之〞连接,如34读作四分之三。

5.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如九分之五写作59。

知识点二:分数的大小比拟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知识点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②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考点1:分数的意义【典例1】〔2021秋•拜泉县期末〕如图中的阴影局部占整个正方形的〔 〕 A .18B .17C .14【分析】把这个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4份,涂色局部占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也就是14。

【解答】解: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图中的阴影局部占整个正方形的14。

应选:C 。

【点评】这道题考查的是分数的意义,要熟练掌握。

【典例2】〔2021春•安陆市期末〕如图中阴影局部占整个图形的〔 〕A .25B .15C .14【分析】左边的阴影局部和右边的阴影局部大小形状相同,拼在一起刚好可以拼成1个长方形,那么一共有4个长方形,阴影局部占了其中的一份,由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得:1÷4=14。

应选:C 。

【点评】考查分数的意义,注意要学会善于观察图形,同时,掌握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考点2:分数的大小比拟【典例1】〔2021春•隆回县期末〕以下分数中,最大的是〔 〕 A .79B .59C .49【分析】利用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拟的方法,即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据此解答。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第11课《故宫博物院》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2020年)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第11课《故宫博物院》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2020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 1925 年 10 月 10 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 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 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4. 请大家阅读《材料二》,这也是一段与太和殿有关的材 的信息中筛选自己想
料,阅读后,提取相关信息补充到解说材料中去。
要的材料。
5. 你知道该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太和殿
2020年-2021年最新
呢?(学生自由说,可以从台基——外观、内部——位置 和功用的顺序,也可以是其他顺序。) 五、合作探究,课堂小结。 (一)分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汇报,评价,指导。 1.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 (故宫博物院) 2. 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 ?请迅速从课文中 找出有关语句证明。 A. 规模宏大壮丽:
2. 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 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 以致后面 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老师们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 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学习重点是根 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
和功用 重建)
到此环节处时,让学生
3. 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
阅读《材料二》 ,使学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 生懂得要介绍某一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阅读训练(三)(一)纸鹤[美]多尔·K·弗雷特①那年我受聘于耶鲁大学,负责教初等物理。

这门课是所有大一学生的必修课,他们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对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还不适应。

不但理科基础差的学生上这门课觉得吃力,就连基础好的学生也觉得困难重重。

②上到第三堂课,繁难的定理和公式越来越多,学生们也越来越沮丧。

课后,一个叫吉姆的大男孩对我说“弗雷特博士,我的理想是当个作家,以后用到物理知识的可能性很小,我只要及格就满足了。

但这门课实在太难了,我担心连及格都不可能。

您有什么建议吗?”我想了想,对吉姆说:”我有个办法能让大家学好这门课,让我准备准备,下次告诉你们。

”③回家后,我在一本日本杂志里找到一篇教人如何叠纸鹤的图解加说明,于是给每个学生复印了一份。

第四堂课的时候,我把复印件发给了学生。

“今天大家的任务是按杂志上的说明每人叠一只纸鹤。

”④我的学生都不懂日文,一拿到复印件,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疑惑。

吉姆和几个大嗓门带头抱怨起来。

“这是什么文字?”“我一个字也看不懂!”“教授,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他们大概以为我神经出了毛病。

“不,我很清醒,这是一项课堂作业。

”我笑着解释,“我们都遇到过看起来高深莫测的事物:复杂的电器说明书、税务报表、汽车保险合同……这些东西都超出我们所熟悉的范围,它们让人手足无措,让人糊涂,甚至让人害怕。

我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要绕开它们一一就像这门物理课,是不是?”⑤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表示认同。

我接着说“但生活中有些障碍是绕不开的,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一步步走过去。

渐渐地,你会发现它们不但没有想得那么难,而且还挺有意思一一这就是探索的乐趣。

如果耶鲁只能教给你一件事,我希望那件事是探索的乐趣。

”⑥听了我的话,同学们安静了下来,开始研究折纸鹤的方法。

他们自然而然地结成小组,人群中不时发出一声“啊哈”,我知道又一个难关被攻克了。

每前进一小步,大家的信心便提高一节。

很快,就连抱怨得最厉害的人也加入了讨论。

快下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面前都出现了一只彩色的纸鹤,教室里顿时显得生气盎然。

我问“你们现在还觉得折纸鹤很难学吗?”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开始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觉得难,一步步做下来就不觉得难了。

”“其实光靠图解,不看文字也能学。

”“大家一起研究容易多了。

”⑦“很好,这正是我想让你们明白的道理,”我满意地说,“你们没有日文基础,开始以为自己根本不可能理解杂志上的说明,也不可能学会折纸鹤。

其实只要我们放下恐惧心理,不怕失败,坚持往前走,总能到达终点。

另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⑧那堂课以后,我发现大家的兴致明显提高了,不但上课气氛活跃,而且在课下还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

期末成绩总评,包括吉姆在内,所有同学都顺利过关。

寒假前两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一张卡片和一个装满纸鹤的玻璃罐。

卡片上写道“这些纸鹤是那天的作业。

‘折纸鹤’让我们受益匪浅。

大家决定把它们收集起来,借以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

”卡片署名是“初等物理课上的全体同学”。

⑨就这样,每学期第一堂物理课上让学生折纸鹤,成了我的传统,办公桌上装纸鹤的玻璃罐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外系的人都听说物理系有一个专门收集纸鹤的教授,看着这些五彩缤纷的纸鹤,我总会想起教过的孩子们。

希望他们能永远记住自己在耶鲁大学折的那只纸鹤。

(1)1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分)【答案】为下文折纸鹤这件事做铺垫。

(2)阅读④一一⑥自然段,请写出在折纸鹤这节课上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限两字词语)(每空1分,共4分)()一一()一一()一一()【答案】疑惑一不满(抱怨)认同一兴奋(自信)(3)你如何理解第⑨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答案】老师想让学生记住的实际上不只是那只纸鹤,而是在折纸鹤中所学到的道理。

它让我们懂得了其实只要放下恐惧心理,不怕失败,坚持往前走,总能到达终点。

另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是学习研究中不可或缺的。

(二)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

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

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

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

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

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

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

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

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

”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

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

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

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

他的眼前模糊了。

(1)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所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答案】小乞丐;小乞丐用讨来的钱买一束鲜花献到母亲坟前。

(2)文中部分语句描写得十分生动,请找出一个比喻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案】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燥热。

(3)小乞丐从卖花姑娘手中“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在风雨中“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这表现了小乞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有沉重、有难过、更有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

(4)文章最后说“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是什么强烈冲击着多尔先生?“模糊”说明了什么?【答案】多尔先生被小乞丐对母亲的一片真情所感动。

“模糊”说明多尔先生被感动得流泪了。

(5)文中写道:“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请写出你对“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一句含义的理解。

【答案】“菊花迎着风雨忍放着”象征着小乞丐对母亲的爱在风雨中绽放。

再次赞美小乞丐对母亲最纯洁、伟大的思念与祝福。

(三)买馒头林清玄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烟四溢了。

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子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

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

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

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

(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

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

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1.从第12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答案】深——浅粗糙——细腻清明—一混沌2.缩句。

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

【答案】人吃馒头。

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

【答案】我端详人。

3.第11段中,人们为什么说“过着相异的生活”?为什么又说“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相异的生活”指因角色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存在差异。

②“生活多么相似”指一个人诞生、成长、老去,走过的人生之路很相近。

4.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呢?请分点概述。

【答案】①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馒头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③老人的生命充满了活力与热情,感染了我。

5.将下面的文字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项应该是(C)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A.10与11段之间B.11与12之间C.12与13之间D.13与14之间【答案】C(四)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