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流量计算

合集下载

水文水利计算

水文水利计算

1. 水文水利计算(1) 设计暴雨推求有资料地区,设计暴雨的推求采用实测雨量进行分析;缺资料地区采用2003年颁布的《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查算。

(2) 设计排涝流量设计排涝流量一般采用平均排除法,也可采用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

当涝区内有较大的蓄涝区时,一般需要采用产、汇流方法推求设计排涝流量过程线,供排涝演算使用。

1) 平均排除法广东省一般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排水流量,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集水面积较小的涝区排水设计。

平均排除法按涝区积水总量和设计排涝历时计算排水流量和排涝模数,其计算公式为:4321321)(1000q q q q T W W W h E R A C Q i i p i i ++++-----⨯=∑ (5-1)F Q q =式中:Q ——设计排水流量(m 3/s); Ci ——各地类径流系数,参考值:水稻田、鱼塘和河涌采用1.0;山岗、坡地、经济作物地类采用0.7;村庄、道路采用0.7~0.9;城镇不透水地面采用0.95;Ai ——各地类面积(km 2);Rp ——设计暴雨量(mm);Ei ——各地蒸发量(mm ),一般可采用4mm/d ;hi ——各地类暂存水量(mm ),水稻田采用40mm ,鱼塘采用50mm ~100mm,河涌采用100mm;W1——水闸排水量(m3);W2——截洪渠截流水量(m3);W3——水库、坑塘蓄滞水量(m3);T——排涝历时(s);q1——堤围渗漏量(m3/s)q2——涵闸渗漏量(m3/s)q3——涝区引入水量,对灌溉是指回归水量(m3/s)q4——废污水量(m3/s)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F——控制排水面积(km2)。

治涝区内有水闸、泵站联合运用的情况下,一般先用水闸抢排,再电排。

在用平均排除法计算泵站排涝流量时,应扣除水闸排水量和相应排水时间。

2) 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需求出最大排涝流量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nm F=(5-2)⨯q⨯RK=Q⨯Fq式中:K——综合系数(反映河网配套程度、排水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

排涝标准

排涝标准

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及排涝标准一、水文计算方法我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历来均以由设计暴雨通过产、汇流推算的方法为主。

由于观测资料的逐年增加,暴雨统计参数、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以及面上河沟开挖后汇流条件改变等原因,虽计算方法基本未变,但具体数据有几次变动。

1、初期水文计算办法。

1957年以前,淮北平原坡水区设计排水率计算,分小面积沟洫与河道两种。

凡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下的水流,作沟洫处理,其设计排水率按一天暴雨两天排出计算。

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水流,其设计洪水采用由暴雨推求径流的方法,洪峰流量过程采用斯奈德法单位线计算。

由于计算方法还不够成熟,这一时期的水文帐偏低,当时计算的五年一遇排模比现在三年一遇的排模还小。

2、“淮北坡水区设计洪水计算办法”。

1957年淮委设计院提出“淮北坡水区设计洪水计算办法”,根据综合单位线制定设计排模计算公式为:Q F=cRF-n,并建议当F=100~500 km2时,c=0.027,n=0.3;当F=500~10000 km2时,c=0.012,n=0.13。

后为了便于同其他方法比较,又将n值固定为0.25,允许有一些误差定线,得出各级面积的c值为:F=100~1000 km2时,c=0.0215;F=1000~5000 km2时,c=0.023;F=5000~10000 km2时,c=0.025。

3、“五省一市规划水文对口意见”。

1961年9月,水电部提出“五省一市规划水文对口意见”。

该办法具体内容不详,但计算结果与其以后的计算办法相比,明显偏小。

4、“沱河地区除涝规划排水模数计算报告”。

1963年10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北京设计院共同编制了“沱河地区除涝规划排水模数计算报告”(以下简称“1963年二院成果”),对本地区由暴雨间接推算设计排水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资料用到1962年),并提出了各项数据的采用意见,该成果是其后计算办法的基础。

排水沟设计流量计算

排水沟设计流量计算

排水沟设计流量计算排水沟设计流量分排涝设计流量(最大设计流量)和排渍设计流量(日常设计流量)。

C6. 1 排涝设计流量(最大设计流量)排涝设计流量为:Q涝=q涝F………………(C28)式中: Q涝——排涝设计流量, m3/s;q涝——排涝模数, m3/s/km2;F——排涝面积, km2。

设计排涝模数主要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涝面积。

排水区形状、地面坡度、植被条件和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排水沟网分布情况和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 可根据排水区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下列公式计算:a)经验公式法: 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q=KR m A n……………(C29)式中: K综合系数(反映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R——设计暴雨产的径流深, mm;A——设计控制的排水面积, km2;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关系);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K、m、n应根据具体情况, 经实地测验确定。

b)平原排除法1)平原区旱地排涝模数:qd=R/3. 6 T·t………………(C30)式中: qd——旱地排涝模数, m3/s/km2;;R——设计径流深, ;mmT——排涝历时, d;t——每天排水时数, 自流排水, 一般取t=24h, 抽排一般取t=20~24h。

2)平原区水田排涝模数:qw=R/3. 6 T′·t……(C31)R′=P-h1-f-E………………(C32)E=aE a T′…………………·(C33)式中: qw一水田排涝模数, m3/s/km2;R′——设计净雨深, mm:T——排涝历时, dP——历时为T′的设计暴雨量, mm;h1——田间滞蓄水深, mm;f一历时为T′的水田渗漏量, mm;E——历时为T′的水田蒸发量, mm;Ea——水面蒸发量, mm/da——系数, 根据当地试验资料确定;t——每天排水时数, 自流排水, 一般取t=24h, 抽排一般取t =20-24h。

排水模数计算

排水模数计算

5.4.3.2排涝模数排涝模数主要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涝面积、排水区形状、地面 坡度、植被条件和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排水沟网分布情况和沟 底比降等因素有关,考虑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故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排涝模数。

水田区:0 = .3田—E-f水86.4 x T式中:q 水一水田设计排涝模数( m 3/s/km 2);P 3一历时为三日的设计暴雨量(mm ),取P 3=183mm ; E 一历时为T 的水田蒸发量(mm ),取E=6mm/dx5=30mm ; f —历时为T 的水田渗漏量(mm ),取f=2 mm/dx5=10mm ; h 田一水田滞蓄水深(mm ),取h 田=30mm ; T 一排涝历时(d ),取T=5d 。

计算结果:q =183- 30 -30T 0=0.26m 3/s/km 2水 86.4 x T5.4.3.3排渍模数排渍模数涉及降雨、蒸发、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排水工程状况以及农作物 耐渍能力等因素。

设计排渍模数均采用雨后(或灌水后)地下水从高水位降至设 计排渍深度的平均排渍模数公式:式中:q 渍一设计排渍模数( m 3/s/km 2);计算公式:q渍 103 p H86.4 x Tp —土壤给水度,取p =0.025 ;H —地下水位设计降低深度(m ),取H 水=0.6m ; T —排渍历时(d ), T 水=3d 。

计算成果:5.4.3.4排冰沟设计流量本次排水沟设计排水流量以排涝流量控制,排涝流量参考《土地开发整理规范》,设计排涝流量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其公式如下:Q = q x F式中:Q 一排水沟设计流量(m 3/s )F 一排水沟控制面积(km 2 )q 水涝=0.26 m 3/s/km 2 ; q 水渍=0.058 m 3/s/km 2。

表5.4.3-1项目区排水设计流■计算成果表103 x 0.025 x 0.686.4 x 3=0.058 m 3/s/km 2。

排涝流量计算范文

排涝流量计算范文

排涝流量计算范文在进行排涝流量计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流域面积:指流域内所有集水区域的总面积,通常使用平方千米(km²)作为单位。

2. 平均雨量:指在一些统计周期内,流域内总降雨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通常使用毫米(mm)作为单位。

3. 设计雨量:指在一定设计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雨量,通常使用毫米(mm)作为单位。

4.出口断面:指排水系统最末端的断面,通常为排水口的断面。

在进行排涝流量计算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单位线法:该方法是通过统计历史降雨数据和流域特征,绘制出流域面积与洪峰流量的关系曲线,然后根据设计雨量确定相应的洪峰流量。

2.单位容积法:该方法是通过分析历史降雨过程,将历史洪峰流量与一定的容积相对应,然后根据设计雨量确定相应的容积,再通过单位时间排除该容积计算出排涝流量。

3.雨涝标准法:该方法是根据流域面积、平均降雨量和排涝场地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雨涝标准来确定设计排涝流量。

通常根据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地形特征和排涝场地的地面类型等因素,选取相应的雨涝标准,并根据设计雨量计算出对应的排涝流量。

在进行排涝流量计算时1.流域面积:流域面积越大,降雨过程中的集水区域就会增大,从而导致更大的流量。

2.平均降雨强度:降雨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也会增加,从而导致更大的流量。

3.地形特征:地形的坡度和地貌特征会影响雨水的集中和排泄能力,从而影响排涝流量。

4.土地利用状况:不同地面类型的土地对雨水的渗透和蓄水能力不同,从而影响排涝流量。

5.排涝场地特性:排涝场地的排水设施、管径和管道长度等因素会影响排涝流量。

综上所述,排涝流量计算是一个涉及多个因素的复杂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流域特征、雨量特征和排涝场地特性等因素,通过合理的计算方法确定设计排涝流量,以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排涝效果。

排涝流量计算

排涝流量计算

5.4 治涝工程 5.4.1治涝标准排水闸及排涝涵闸等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与堤防工程防洪标准相同,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

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一天排干。

5.4.3 设计排涝流量根据排水片区集雨面积,设计排涝流量采用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计算确定,n mp F R K q ⨯⨯=F q Qp ⨯=式中:q ——设计排涝模数(m 3/s·km 2);K ——综合系数(反映河网配套程度、排水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参考有关资料,取K=0.017;Rp ——设计暴雨量(mm),本工程24小时点雨量查广东省水文图集得H 24=110mm ,C V24=0.40,查皮尔逊III 曲线得:P=10%时,Kp=1.535,则Rp =H 24p =Kp ×H 24=1.535×110=169mm ;F ——控制排水集雨面积(km 2),引连干渠集雨面积0.415 km 2; m ——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参考有关资料,取m=1.0;n ——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参考有关资料,取n=-0.238Qp ——设计排水流量(m 3/s);计算结果如下表:表5-6 排涝设计流量计算表本工程根据试算法求相应溢流水深的溢流量,采用自由式堰流流量公式计算:230MbH Q ε=bH 02.01ξε-= 式中:ξ ——为约束系数,按入口直立边缘的形状而定,本设计采用圆弧形,采用7.0=ξ;M ——第二流量系数,g M 2m =,对于曲线形断面堰第一流量系数m 可采用0.45,则M=0.45×4.43=2.0;b ——计算断面的宽度,本工程b 分别取25m 和8m ;0H ——计入行进流速水头,按公式gV H H 2200α+=计算,α采用 1.0,()P H b QA Q V +==00,P 为最大陂高即1.5m 。

假定一系列陂顶过水深H 值,根据上述公式算出相应的溢流量1Q ,如表5-1、表5-2。

城市排涝河道设计流量的近似计算

城市排涝河道设计流量的近似计算

城市排涝河道设计流量的近似计算1.径流系数法径流系数法是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城市小流域或雨洪事件较为稳定的情况。

计算步骤如下:-根据所在地的降雨特点,选择相应的径流系数(一般为0.3-0.8);-根据小流域面积和设计降雨强度,计算出小流域内的平均雨量;-将平均雨量乘以径流系数,即可得到设计流量。

2.曼宁公式法曼宁公式法适用于城市排涝河道的设计,在排水主河道的断面取样点进行流速和横断面积的测量,然后应用曼宁公式计算设计流量。

曼宁公式表达式为:Q=K×A×R^(2/3)×S^(1/2)其中,Q为设计流量,K为流量系数,A为横断面积,R为水力半径,S为水流坡降。

这些参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测定或估算。

3.等频率法等频率法根据经验公式计算不同设定频率下的雨水来水流量。

计算步骤如下:-根据所在地的降雨特点,选择相应的设定频率(如50年、100年等);-使用经验公式计算出相应设定频率下的设计降雨强度;-根据小流域面积,计算出小流域内的来水流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近似计算方法,实际的城市排涝河道设计流量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土地利用等。

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考虑,确保排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暴雨情景进行设计。

暴雨情景通常根据历史降雨资料和气象预报等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工程经验进行确定。

设计时应考虑不同频率的暴雨事件,以满足不同等级暴雨条件下的排水要求。

综上所述,城市排涝河道设计流量的近似计算方法有径流系数法、曼宁公式法和等频率法等。

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选择合适的设计暴雨情景,以确保排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排涝模数和排涝流量的计算

排涝模数和排涝流量的计算

排涝模数和排涝流量的计算排涝是指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将积水排除,防止水涝对城市和农田造成破坏。

在排涝系统设计和规划中,排涝模数和排涝流量是两个重要的计算指标。

排涝模数是指单位时间内排涝系统所能排除的水量。

通常以毫米/小时(mm/h)为单位。

计算排涝模数需要考虑降雨强度和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降雨强度可以通过气象数据或历史降雨记录获得,而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或估算。

排涝模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排涝模数 = 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 降雨强度排涝模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用来评估排涝系统的排水能力是否足够。

如果排涝模数较小,意味着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相对较低,可能无法及时将降雨水排出,从而导致积水。

因此,在排涝系统设计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预测的降雨情况,合理确定排涝模数的要求,并确保排水系统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排涝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排水系统的水流量。

通常以立方米/秒(m³/s)为单位。

排涝流量的计算需要考虑排水系统的管道尺寸、水位差和水流速度等因素。

排涝流量的计算公式如下:排涝流量 = 管道横截面积× 水流速度在计算排涝流量时,需要确定排水系统中各个管道的横截面积和水流速度。

横截面积可以通过测量管道的尺寸得到,而水流速度可以通过流速计或流量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排涝流量的计算结果可以用来评估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是否足够。

如果排涝流量超过了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就可能导致管道堵塞或水流溢出,从而无法有效排水。

在实际的排涝系统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排涝模数和排涝流量两个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排涝模数和排涝流量的计算结果可以作为设计依据,用于确定排水系统的尺寸、管道布局和排涝设施的配置等。

排涝模数和排涝流量是排涝系统设计和规划中重要的计算指标。

通过准确计算和评估排涝模数和排涝流量,可以确保排水系统具备足够的排水能力,有效预防水涝灾害的发生。

在实际的排涝项目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降雨情况,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以确保排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 治涝工程 5.4.1治涝标准
排水闸及排涝涵闸等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与堤防工程防洪标准相同,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

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一天排干。

5.4.3 设计排涝流量
根据排水片区集雨面积,设计排涝流量采用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计算确定,
n m
p F R K q ⨯⨯=
F q Qp ⨯=
式中:
q ——设计排涝模数(m 3/s·km 2);
K ——综合系数(反映河网配套程度、排水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参考有关资料,取K=0.017;
Rp ——设计暴雨量(mm),本工程24小时点雨量查广东省水文图集得H 24=110mm ,C V24=0.40,查皮尔逊III 曲线得:P=10%时,Kp=1.535,则Rp =H 24p =Kp ×H 24=1.535×110=169mm ;
F ——控制排水集雨面积(km 2),引连干渠集雨面积0.415 km 2; m ——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参考有关资料,取m=1.0;
n ——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参考有关资料,取n=-0.238
Qp ——设计排水流量(m 3/s);
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5-6 排涝设计流量计算表
本工程根据试算法求相应溢流水深的溢流量,采用自由式堰流流量公式计算:
2
30MbH Q ε=
b
H 0
2.01ξε-= 式中:
ξ ——为约束系数,按入口直立边缘的形状而定,本设计采用圆弧形,采用7.0=ξ;
M ——第二流量系数,g M 2m =,对于曲线形断面堰第一流量系数m 可采用
0.45,则M=0.45×4.43=2.0;
b ——计算断面的宽度,本工程b 分别取25m 和8m ;
0H ——计入行进流速水头,按公式g
V H H 22
00α+
=计算,α采用 1.0,
()
P H b Q
A Q V +==
00,P 为最大陂高即1.5m 。

假定一系列陂顶过水深H 值,根据上述公式算出相应的溢流量1Q ,如表5-1、表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