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行为分析
盆景制作分析报告

盆景制作分析报告1. 引言盆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自然景观缩小至小空间中,通过布局、修剪和造景等技巧,创造出微缩的自然景观。
本报告旨在分析盆景制作的过程和技巧,探讨盆景制作的原理和要点。
2. 盆景制作的基本原理盆景制作的基本原理是模拟自然景观,并通过布局和修剪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自然美。
下面是盆景制作的基本原理:2.1 缩放盆景使用小尺寸的盆景器皿来模拟大自然中的景观。
通过缩小比例,使得整个景观可以放置在一个小盆中。
2.2 布局盆景制作的关键在于布局。
合理的布局可以让盆景看起来更加自然和平衡。
布局需要考虑元素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造型盆景的造型是通过修剪植物来实现的。
通过修剪,可以塑造植物的外形和姿态,使之更好地适应盆景的整体效果。
2.4 点缀盆景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小道具来点缀景观,如小石子、小雕像等。
这些点缀物可以增加盆景的趣味和丰富度。
3. 盆景制作的要点盆景制作需要注意一些要点,下面是一些关键要素和技巧:3.1 植物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植物是制作盆景的关键。
植物的选择需考虑地域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点。
3.2 盆景器皿的选择盆景器皿应与植物的大小和形状相称,器皿的颜色和材质也要与景观相协调,以达到整体美观的效果。
3.3 场景的模拟盆景要能够模拟自然场景,例如山水、湖泊、林木等。
通过使用不同的植物、石块和土壤来营造自然的效果。
3.4 可持续性维护盆景的制作不仅要考虑到美观,还要考虑到长期的维护。
选择易于养护的植物,并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以保证盆景的长寿。
4. 盆景制作的步骤下面是一般盆景制作的步骤:1.准备材料和工具,包括植物、盆景器皿、土壤、修剪工具等。
2.确定盆景的主题和风格,选择合适的植物和盆景器皿。
3.在盆景器皿中放置底部的排水网,然后填充适量的土壤。
4.将选定的植物放入盆景器皿中,调整位置和角度,确保盆景的布局和造型合理。
5.修剪植物的根部和枝叶,使之更加适应盆景的形态需求。
盆景赏析800字

盆景赏析800字
盆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也是一种园艺文化,盆景是通过
种植和修剪树木,使其呈现出优美迷人的景象,以达到艺术装饰、观
赏的目的。
盆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被广泛
收藏和赏析。
首先,盆景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花卉盆景、果树
盆景、石景盆景、画景盆景、水景盆景等等。
每一种盆景都具有独特
的造型和特点,且每种盆景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寓意。
其次,盆景的鉴赏需要观察其形态、造型、色彩、结构和意境等
方面的因素。
观赏盆景需要靠观察和想象力,需要从不同角度观察,
用心感受和体验。
从盆景的色彩、树形等方面来看,要看是否贴近自
己的审美观,并考虑其材质、制作水平等因素。
此外,盆景的赏析还需要了解其文化内涵。
不同的盆景代表着不
同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例如四季盆景,让人们体会到四季更替的
自然美和生命的变迁,石景盆景则包含了石文化、自然美的精神内涵。
通过盆景的鉴赏可以了解到各种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素质和修养。
最后,盆景的赏析也需要尊重制作者的劳动成果和原始意图。
盆
景是贴近自然美的艺术形式,需要园艺大师按照自身的审美、文化素
养和体验经验等等因素进行设计、制作和修剪,构建出一个完美的艺
术作品。
总之,盆景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
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我
们应当积极参与盆景的鉴赏和制作,加深对盆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欣赏盆景之余,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的交融。
树石盆景的艺术表现(二)

树石盆景的艺术表现(二)作者:张志刚比例协调比例是形式美最为普遍的重要规律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在外在形式上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构成的一定的比例关系。
中国画论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指的是山水画创作中各事物间的比例关系。
树石盆景是立体构成,有三度空间,其构成的比例关系比之绘画复杂的多,因此说比例是树石盆景审美的重要因素,表现于树木、山石、盆器、摆件以及各个体之间的大小、高低、长短关系,它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构成效果。
一定比例关系的失调,会导致形式美的消失。
“缩龙成寸,小中见大'是盆景的特定艺术手法。
“缩龙成寸”指的是盆景浓缩后的整体比例关系变小,而各个部分之间比例并未改变,否则就会走形,难以“小中见大'。
树石盆景中的构成元素很多,若相互间没有比例制约,则会杂乱不堪,缺乏表现力。
景与盆的比例比例构成的美学原理是:匀称、和谐、自然。
同样一棵树,盆越小,则相越大(在合理范围内),反之,则相越小。
因此,盆的大小、款式对于景而言,非常重要,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才会更好地烘托景致。
树与石的比例树石盆景中树体与山石的比例问题是决定作品表现力和艺术品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用材的数量和相互间的尺度上。
树石组合的丛林盆景在用材上以能表达主题为好,以少胜多,以简洁为好,太多会拥挤无序。
树木和石头在尺度上一定要与表现的境域相适合,特别是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一定要得当。
带有水域的树石盆景在树木的配植上更要注意,因为人们在欣赏时,通常是以水域的远近衡量物件大小。
同一方位物件之间互为参照物,树小方显“山'大,若比例失调则会使作品的表现力大打折扣。
艺友庞燮庭先生的作品“山不在高'问世后出现一些争议,焦点就是树与石的比例关系。
图3是原作,因为水域分割,将主石推远,从而使石头处于中景的位置,然高大的主树体量明显压过下面的主石,以石作参照,这棵树会有几十丈高。
反过来,树盖过'山”,此“山”也无高而谈。
详解盆景艺术的个性和盆景形式的多样性,至少要看8遍!

详解盆景艺术的个性和盆景形式的多样性,至少要看8遍!详解盆景艺术的个性和盆景形式的多样性,至少要看8遍!用户1914999216 2018-04-23 09:59盆景形式的多样性人们对艺术的要求本来就是多样的,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盆景艺术也趋于更加多样化。
旧有的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创新成了当务之急。
我国盆景从传统的几十个树种,发展到今天近两百个树种,在树木、山水两大类别的基础上,又创新了水旱、微型及花草、果树等类别,盆景的地方风格更是不断涌现。
由于各地盆景艺师巧匠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促进了推陈出新,使盆景造型千变万化。
综上所述,可看出现代盆景艺术,正向着多样化发展。
盆景艺术的个性盆景艺术的个性,即是不断创新发展。
由于盆景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艺术才能及文化素养的不同,其作品往往会出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即所谓“个人风格”。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艺术个性表现十分重视,总是喜爱富有鲜明个性的作品;千篇一律,程式化的盆景已不受欢迎。
中国盆景历来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深远,其中就包含了个性的表现。
这个优秀的传统,正推动着现代盆景艺术不断创新发展。
所以说,盆景的发展将越来越趋向个性化。
中国盆景 2018-09-04 20:48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郑永泰谈盆景的灵魂:盆景渊源并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悟造化而师自然”,求形神而上升到高层次的审美内涵,表现真、善自然之美的“儒”、“道”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艺术的共同基因,是中国盆景师法自然、诗情画意、追求内涵意境民族特色的灵魂。
▲郑永泰松树盆景▲郑永泰盆景作品《密林深处有人家》著名作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谈盆景创作:凡是制作盆景的高手,必须胸有丘壑,腹有诗书,多看古今名画,才能制成一盆富有诗情画意的高品。
▲周瘦鹃,原名周国贤,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园艺家。
2015年正值他诞辰120周年,周瘦鹃之孙、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南提前策划,并邀请刘红宝等多位工艺美术大师操刀,以周瘦鹃生前最得意的百年梅桩《鹤舞》为原型,制作珍宝镶嵌梅桩盆景。
室内盆景分析报告

室内盆景分析报告1. 简介室内盆景是一种通过种植小型植物在室内环境中创造美丽景观的艺术形式。
室内盆景不仅能够为室内空间增添绿色元素,还能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增强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本报告将对室内盆景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起源、种类、养护技巧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
2. 起源室内盆景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汉代。
当时人们开始将小型植物种植在盆中,放置在室内进行观赏。
室内盆景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技法和风格。
3. 种类室内盆景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品种包括: - 叶片盆景:以植物的叶片形态为主要观赏点,如银脉葛等。
- 花卉盆景:重点观赏植物的花朵,如茉莉花、桂花等。
- 果实盆景:强调果实的形态,如柿子、橙子等。
- 裸根盆景:将植物的根系统展示在开放的土面上,如草木皆兵、吊兰等。
每种种类的室内盆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养护要求。
4. 养护技巧养护室内盆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浇水:要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和季节变化进行适量浇水,避免过量或缺水导致植物枯萎。
- 施肥:定期给植物施肥,可选择有机肥或化肥,但要注意适量使用,避免过量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 修剪:及时修剪植物的枝叶,保持盆景的整体形态美观。
- 温度和湿度管理:在室内环境中,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干对植物造成伤害。
5. 应用场景室内盆景可以应用于各种室内场景,包括家庭住宅、办公室、商场、酒店等。
室内盆景能够为这些场景增添绿意,提升环境的美感。
此外,室内盆景还可以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增加负离子的释放,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6.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美感和健康的重视,室内盆景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未来,室内盆景的设计和种植技术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出更多适合室内环境的品种和样式。
此外,借助智能科技的进步,室内盆景的养护和管理也将更加便捷和高效。
7. 结论室内盆景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形式,通过种植小型植物在室内环境中营造美丽景观。
盆景蟠扎分析报告

盆景蟠扎分析报告一、引言盆景蟠扎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在精心修剪的盆景上安放缠绕、蜿蜒的小型盆景植物,营造出山水景观或各种形态的自然景观。
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情感寄托。
本文将对盆景蟠扎进行分析,探讨其造型特点和审美价值,为读者深入了解盆景蟠扎艺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造型特点1. 曲线与比例:盆景蟠扎强调曲线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曲线的运用使得整个盆景更具流动感和生机,而比例的掌握则决定了盆景的自然与和谐。
2. 空间感与层次感:盆景蟠扎通过布局、摆放植物和利用背景等手法创造出层次分明的空间感。
通过渐次递进和层层渗透,使得整体景观更加丰富立体。
3. 神韵与意境:传统的盆景蟠扎注重表达大自然的神韵和艺术家的意境。
通过熟悉自然规律和对景物的精准观察,艺术家可以还原或者创造出富有生机和灵动的山水风景。
三、审美价值1. 活泼的表现形式:盆景蟠扎艺术的活泼和多样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各种形态的盆景植物、独特的布局以及不同的盆景造型都能在小小的空间中展示出不同的景观,带给观者丰富的感受和乐趣。
2. 对自然的敬畏和表达:盆景蟠扎艺术源于对自然的倾诉,艺术家通过精心的修剪和摆放,试图表达自然的神秘、美丽和恢弘。
观者在欣赏盆景蟠扎时,会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自然规律的精妙。
3.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舞:盆景蟠扎的艺术给予人们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观者可以通过欣赏和参与盆景蟠扎,加深对自然的了解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它还提醒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传承与发展1. 传统的盆景蟠扎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修剪,对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耐心有着极高的要求。
然而,传统盆景蟠扎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逐渐被忽视,急需新的传承与发展方式。
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盆景蟠扎的创作方式也得到了革新。
现代人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机械化工具,可以更加轻松地创作出高质量的盆景蟠扎作品。
3. 盆景蟠扎的发展还可以加强与当代艺术的结合,探索出更加具有现代审美特点的盆景蟠扎作品。
盆景美学原理及规律分析

盆景美学原理及规律分析中国盆景艺术的美学特点是求雅脱俗,形神兼重,十分讲究含蓄美,朦胧美,意境深远。
讲究以实景托虚景,虚实结合;讲究层次和景深,以达到“有限变无限,有界变无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引人入胜,令人遐思”、“不尽之意,回味无穷”。
中国盆景素以诗情画意见长,优秀的作品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要使作者产生这种艺术魅力,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艺术创作原则,灵活的运用艺术辨证法,处理好景物造型中的各种矛盾,达到既多样又统一的效果。
“师法造化”是盆景创作的重要原则。
它是指观察自然,学习自然,掌握其规律,从中吸取创作源泉,使作品真实地更高更好地表现出自然景物。
在师法造化的基础中,还须对表现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抓住景物特点,“繁是求简”,使作品更加集中和典型。
创作优美盆景作品,要做好“主次分清”,应该采取各种对比和烘托的手法,使主体突出,意境上,应该追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终而达到“虚实相生”。
为了创作优美作品,盆景的布局不可全部塞满,须根据表现力度的需要,作出一定的空白处理,以虚代实,使观者有自由想象的天地。
盆景中的景物安排,要做到“疏密得当”,即有疏有密,疏密相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在节奏上,可通过高低,起伏,疏密,开合等规律的变化,表现一种“韵律”,以传达人的心理情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优美的盆景作品,对盆景的态势要求十分严格,最忌四平八稳,须注意取势导向;即有意识地布置出动势,以达到“动静相衬”,使作品显得生动而有气势。
盆景中景物的形体或色彩,应有轻有重,同时要形成不对称的均衡,这就是“轻重相衡”。
盆景中景物的比例安排,要做到相互“顾盼呼应”,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优美的盆景造型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既不可一味粗放,也不可过于纤细,而应该有粗有细,“粗中见细”,这样才能重点突出,对比鲜明,形神兼备。
“景愈藏则境界愈大;景愈露则境界愈小”。
盆景中的景物不可全部遗露在外,而应“露中有藏”,以引起观者丰富的联想,从而有利于意境的再创造。
盆景是一种造型艺术,以“小中见大”的独特艺术手法

盆景是一种造型艺术,以“小中见大”的独特艺术手法盆景是一种造型艺术,以“小中见大”的独特艺术手法,把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浓缩于咫尺的盆钵之中。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文玩盆景”主要有崖柏、黄杨、小叶紫檀、红豆杉,这些植物大多价格不菲。
崖柏盆景崖柏指的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柏树,因缺乏水分和养分的恶劣环境使之生长缓慢,木质密实而且坚硬,乃腐朽,松脂充分,香气怡人。
最先开发崖柏的并不是盆景人,而是根雕工作者,他们将崖柏挖下来直接用作根雕,近来崖柏备受盆景界青睐,山东崖柏盆景较多,大多来自陕西。
崖柏盆景相比根雕更为难得,首先从悬崖上挖下来较难,从石缝中挖出来,须根很少,要把它移栽活更难,有“活一棵,赚一车”的说法。
崖柏作品《浩浩鲁风》黄杨盆景黄杨盆景较耐寒,萌发性强,粗扎细剪,制成云片状或馒头状,或加工成自然树形。
主干则顺其自然之势,制成斜干式或卧俯式。
有的黄杨盆景点缀秀石,则成“黄杨俯”。
黄杨盆景春季嫩叶初发,满树嫩绿,十分悦目。
一棵直径10厘米的黄杨大约需要150年的生长周期,决定了它的“贵族”身份。
黄杨山桩中不乏精品,尤其珍珠黄杨。
珍珠黄杨世代安家于高山山脊或石缝之中,经过风霜冰雪严酷的磨砺,使它天然地长成虬枝曲干、奇特多姿的树形。
小叶紫檀盆景小叶檀为紫檀中精品,通常也简称“紫檀”(以下所述“紫檀”为小叶檀)。
紫檀密度较大,棕眼较小,多产于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以印度紫檀最优。
主要在迈索尔邦,其余各类檀木则被归纳在草花梨木类中。
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径仅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红豆杉盆景红豆杉属常绿乔木,主干直立生长。
红豆杉因其株形优美,叶色浓绿,用于制作盆景,效果也很好。
在原产地它可长到20米高,但盆栽一般控制在1至3米,甚至更矮,根、枝、干的表皮均为红褐色。
它大枝轮生而平展,分层清晰,侧生小枝羽状,密集而下垂。
叶锥形,4棱,绿色,呈螺旋状互生。
红豆杉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老树种,在我国长期有栽培的历史,深受人们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景艺术行为分析一、化静为动概念和艺术类型盆景是一种静态形象艺术,盆景作者手下创作出来的静物,总是显得洒脱奔放,活泼舒展,跳跃飞扬、生机盎然,盆景中这种对静物的表现技巧,我们称之为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的盆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盆内的形象具有动作性,给人以活动感,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动势造型,是一目了然的动,这是客体给予主体的活动感。
另一种是人给予盆内形象的活动感,它不是以盆内的形象直接表示动感,而是通过观赏这种特定的景物后腾飞艺术想象后产生的动。
二、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一)盆内的形象给予人以活动感1.使盆内的形象具有动作性动势造型,是众多艺术常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
在诗歌创作中,唐代诗人李贺写的“踏天磨刀割紫云”,这一句诗中有“踏”、“磨”、“割”三个动词,这是极具动作性的妙句,把一位脚踏天庭、有月牙上磨刀、收割万里紫云的巨人形象和雄浑阔大的气势表现出来了。
闻名于世的敦煌壁画的线条、色彩、形象无一不飞动奔放,不论是飞天,还是反弹琵琶的舞女及人像,全都在飞腾的舞姿之中,就连立像、坐像的躯体也是在扭曲的舞姿中,飞腾动荡是那时绘画艺术境界的特征。
世界著名的雕刻家罗丹写动而不写静,其石刻作品《步行的人》,看了感觉确实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了。
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深受启发,从中领悟到笔法精妙之处,其狂草龙飞凤舞,首尾衔接,一气呵成,成为一代狂草书法大家。
动势造型是诗词、绘画、雕刻、书法所共有的艺术特征,盆景也不例外。
盆景的动势造型,就是使盆内的形象具有动作性。
如何使盆内的形象具有动作性呢?请听罗丹的回答。
有人问罗丹创造动象的秘密,罗丹回答说:“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
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动势就在两种现状的转换过程中产生。
《步行的人》提取一只脚的动势造型,正反映了站立不动和迈步落地两种姿势之间过渡转换中间过程的瞬间形象。
盆景作者要在盆内表现形象的动态,就在于要抓住两个现状转换中间过程的瞬间传神的形象来造型,“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个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眼前了。
”(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如贺淦荪先生创作的树石盆景《风在吼》,众所周知,在自然界风力的作用下,树木枝叶由静止状态向一边倒状态转换。
作者就抓住了在转换过程中树木枝干拼命与大风抗争的瞬间形象来展示该盆景的动作性,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较量,表达了弱者对强者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其动作性强,寓意深刻,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风在吼》的意境,成为动势盆景的代表作。
这类形象具有动作性的盆景还有《海风吹拂五千年》、《眠柳惊风》、《心潮》、(追月》、《大自然在呼吸》、《一林清风》、《山雨欲来》、《风雷激》、《大地微微暖气吹》、《风寒霜满枝》等。
2.借助摆件增加盆内形象的动作性无论是树桩盆景,还是山水盆景,其盆内形象的动作性往往难以表现,但如果在盆中得体的部位放置一至几个动作性强的摆件,如人物、动物、小船、车辆、小桥等,摆件虽小,在增强整个盆景的动作性方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例如朱广兴先生创作的山水盆景《千里江陵一日还》,盆中陡峭的山峰耸人云天,一条峡江劈山而过,在江面适当的部位放置一条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摆件—坐人小船。
小船随波逐流,飞流而下,象一支离弦之箭,只一日便可到达千里以外的江陵,整个盆景的动感跃然眼前,这是客体给予主体的活动感。
这个摆件小船在整个景物化静为动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类盆景还有《峡江放排》、(出塞》、(望归)、《八骏图)、《深山藏古寺》、《送别》、《望夫石》、《踏遍千山人未老》、《丰收在望》、《孤帆远影》等。
(二)人给予盆内形象以活动感与前者不同的是,盆内形象不具备直观的动作性,它往往失去独立性,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象征,其活动状态常常有人的主观色彩。
这一类型的化静为动创作手法可以分为象形式、拟物式、拟人式、移情式、形式感式、疑动式等。
1.象形式利用树体和山石形态特征进行动物或其它物体形象造型。
如将树、石造型成龙、凤、虎、狮、狗、兔、云彩等。
用动物的形象作盆景,物的动,便由无感的动化为有感的动。
例如焦国英先生创作的树桩盆景《玉兔的祝福》,该盆景是用形似玉兔的野蔷薇桩头嫁接三个品种月季而成,树冠由4种花色、100多朵花构成,似一个花篮。
看了使人感觉到,莫不是月中玉兔托起花篮,向地球祝福,祝福人类这个大家庭和睦相处,平安与幸福。
玉兔顶托、祝福,在盆中不是直观的动作性,是经过人形象思维以后,人的感情强加给玉兔的动态。
这类盆景很多,如《神州第一云》、《龙马精神》、《龙风呈祥)、《千禧龙)、《狮吼)、《彩云飞)、《云恋奇峰》、《云卷云舒》等。
2.拟人式法国人讲:“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但人也回敬了上帝,按照人的形象把上帝创造出来了。
”“人不仅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人还可以按自己的形象改造万物,这就是以人比物的拟人化”。
(东海《诗法举隅》)。
在盆景创作中,常常借用这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静物拟人化,人动则物动,物动即景动,达到化静为动的目的。
例如黄明山创作的榕树盆景《轻歌慢舞》就属这种类型。
盆中榕树形象似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主干弯曲似少女苗条的曲线,成团气生根下垂似少女的长裙,而大拱枝有如少女的长袖。
好象少女正踏着音乐的节拍,低声吟唱,慢舒广袖,翩翩起舞。
给人以动感和动态美。
榕树桩景的动象,完全是由人的主观想象外加给的,榕树在这里失去了独立性,成了人的化身。
这类动势盆景还有《群仙拜寿》、《相看两不厌》、《彬彬有礼)、(自有后来人》、(福寿齐眉)、《二乔)、(一介匹夫》、《醉舞春风》、《顶天立地)、(太公钓鱼》、《老妇新妆》等。
3.移情式静物在自然状态下带有人的某种感情色彩,通过大脑丰富的联想和思维活动后产生动感,使不动如能动。
例如苏伦先生创作的雀梅盆景《老梅着意化为桥),在雀梅主干右边树高113处,长着一个比干稍短“之”字形粗壮主根,根下端长在右侧盆土之中,主根下部悬空横卧盆上,似一座桥梁。
这座得天独厚的桥梁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是老梅为了使道路畅通,使天堑变通途,而不辞辛苦着意化为的桥。
老梅本是无情物,在这里老梅的感情是作者在塑造景物形象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到景物形象之中去了,使无情的雀梅根变成有情的桥,景物变成情物,而动感即在“着意化为桥”的过程中产生。
类似这类盆景还有《骄杨颂》、《高洁图》、《中华魂》、《虚怀若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高风亮节》、《君子之风》、《千里共蝉娟》、《独领风骚》等。
4.形式感式清《颐园画论》写道:“花以形式为第一,得其形势,自然生动活拨。
”盆景中景物的安排,有时也利用所谓的“形势”,即形式感。
王朝闻《雕塑谈》中讲形式感“使人觉得形体仿佛不能满足于它所占据的固定空间,力图向四周伸展,静止的形体显得活跃起来。
”形式感式的化静为动,具有由力引起的自然状态,往往使塑造的景物显得活泼跳跃和具流动感。
盆景创作中的倾斜、不等边三角形、弯曲、下垂、外伸等,都具有形式流动感的作用。
倾斜属于斜线构图,是一种重心偏离使人产生不稳定感觉的布局,这种布局的形式美带有流动感,使不动的景物显示出动态。
宋朝林通写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写梅枝“横斜”,具有形式的流动感。
古诗有时还用斜表示飞,如杜甫的“微风燕子斜”,刘长卿的“夕阳归鸟斜”,斜的形式带有飞动之意。
盆景作者在造型时,也借用诗词,绘画中的斜线构图,如钱阿炳先生创作的黄杨盆景《疏影横斜》就是如此,具有形式的流动感,显得活泼而有精神。
不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构图,两个长边之间的夹角最小,按照常规,力总是向尖端集中的,从而产生出一种向外力的延伸,以突出的尖端显示力的放射趋向,在形体结构上造成一种不均衡的动荡,从而产生动感。
很多盆景的树冠结构布局就用了不等边三角形,例如秦报光先生创作的朴树盆景《曾经沧海》,树冠右收左放,外轮廓线构成一个倾斜的不等边三角形,其张力向左下,具有形式的动感。
弯曲曲是为了积蓄力量,以求向前伸展,弯曲能产生力感,曲线的形式美带有流动感。
这种动感的产生,除了形式感的作用外,还有一种是人们似乎不加思索的下意识联想,当看到枝干弯弯曲曲时,就会与龙飞蛇舞、江流九曲回肠、罗带临风、长袖翻卷等诸多产生动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因此,枝干弯曲是静物产生动感最常用的造型形式,一弯半、二弯半、一寸三弯、游龙式、扭旋式、川派盆景各种拐式、蓄枝截干、粗扎细剪、粗扎粗剪都是如此。
下垂悬岩式的树干、垂枝、跌枝和榕树气生根等下垂或向下延伸生长,或似古松绝壁倒挂;或似澡布飞流直下;或似苍龙探海;或似青松雪压。
给人以险峻、惊奇、顽强刚劲、不屈不挠的感觉。
其共同之处是力点向下,产生下压之势,其动感便油然而生。
这类动势盆景很多。
外伸树桩盆景中的大飘枝、探枝、枯枝顶及高耸的直干,山水盆景中直立的高山、起伏的群山等,总是尽量向外伸展,显得格外突出,给人以要突出重围的感觉。
大抓枝或似飞天舞动的飘带,或似伸出迎接宾客之手臂;探枝类似于动物探路之前爪;枯梢顶给人以“上冲”、“刺破青天”的动感;高耸直干拨地凌空,昂首天外;直立的高山给人以“山从人面起”之感,其形式感是向高远流动的,好象高山能挺起,还能直插云霄;起伏的群山组成波浪形曲线,其形式感是向平远流动的,给人以向前奔流的动感。
5.疑动式在一定条件下,人借助视觉感知外界景物时,往往产生心理错觉,对于静止的景物,看起来好象能动。
盆景作者将这种因心理错觉引起的动感用到了盆景创作中。
例如张家林先生创作的《江清月近人》,这是一盆江湖式的水早盆景,盆中主景和配景之间形成一条江,岸左边主景由一大三小4株对节白蜡树组成,并植于土丘上,构成一片小树林,配峰为龟纹石小丘。
夜晚月亮高挂树梢,倒映江底。
人置于这幅月夜图中,产生了《江清月近人》的错觉。
由于江水清澈,静于明镜,看见水底之月特别清晰,明亮,从而产生了月亮距离人很近的错觉,仿佛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看水底不动之月象是能动。
此类盆景不多见,还有《旷野天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