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测试: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2.作业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指出并解释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修正。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接着,提出拓展问题:“土地改革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价值观素养。
总计:45分钟
2.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献、图片等史料,对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学生应学会对土地改革进行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理解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历史思维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土地改革中的不同角色,如农民、地主、政府官员等,以增强学生对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理解。此外,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还可以设计实验活动,如调查当地农村改革的历史,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改革的影响。
3.教学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搜索相关历史事件,拓宽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
农民
产品分配
地主阶级占有绝 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劳 动成果
土地 归私 人所 有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 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 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 业化开辟道路。
注意:只改变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二者都是私有制。
动地主不动富农,则更能孤立地主,保护中农……我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
统一战线,现在……都形成了,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起见,暂时不动半
封建富农似较妥当的。——董志凯《土地改革史话》
地主 富农
占大量土地,不劳动。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收取地租)
占较多土地,参加农业劳动。采取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雇工经
营,获取雇工剩余价值),此种较封建剥削方式具有进步性。
据调查,农民一般要向地主缴纳相当于产 量50〜70%的地租,有的甚至高达70〜 90% ,有如"引耕谷"等种种额外负担。 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缴纳地租后所剩 无几,生活极端贫困。每逢灾年,饿殍遍 地。 ——沈金生《土地改革运动概述》
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贰·依法分田地
——土地改革的背景
——土地改革的过程
贰·依法分田地——土地改革的过程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地区:新解放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
类别
不同点
相同点
地主土地 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中国历史上为解决土地问题都有哪些尝试?

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

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1.学生课前读书2.导入新课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③开始:④法律依据:⑤内容:⑥实施:⑦结果:⑧历史意义: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6
3、土地改革的完成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吹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首页) 第 7 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拓展、延伸、补充
3课土地改革
复习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教学设想
本课知识性较强,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用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Biblioteka 性:-----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6
3、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1952年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教学难点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教学方法1.纵向联系法。

通过和以往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

2.讲解法。

本课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故在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3.例证法。

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及相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课本上导入框中的照片,就是土改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

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内容。

[导入语示例二]同学们请看投影。

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一个片段,它反映的是中国东北农村解放后翻身农民在土地改革时分马的情景,表现翻身农民获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

初二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初二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导语】⼟地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地改⾰的必要性;《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地改⾰的开展基本完成;⼟地改⾰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认识到全国⼟地改⾰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农联盟和⼈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地改⾰的结果,引导学⽣从中分析⼟地改⾰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改⾰的必要性;《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难点:⼟地改⾰的历史意义 教学⽅法: ⼟地改⾰是新中国成⽴之初三⼤运动之⼀,⼟地改⾰的进⾏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地改⾰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

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刘⽂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突出进⾏⼟地改⾰的必要性。

对于⼟地改⾰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让学⽣进⾏总结。

对于⼟地改⾰的意义,应当先进⾏补充,讲述⼟地改⾰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进⾏列表⽐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增强学⽣的求知欲及对⼟地改⾰的感性认识) ⽣:(思考并讨论) 师:《⽩⽑⼥》描述的是在封建⼟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劳其⼥⼉喜⼉肆意的压榨,⽽杨⽩劳等穷苦农民却毫⽆办法,黄世仁甚⾄还逼杨⽩劳⽤⼥⼉抵债(杨⽩劳在除⼣夜被逼⽆奈逃租),后杨⽩劳喝卤⽔⾃杀,⼥⼉喜⼉逃进深⼭⽼林,由于在⼭⾥的⽣活⼗分艰⾟、困难,在吃的⽅⾯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了。

直到⼋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才在深⼭中被找回。

(注:“⽩⽑⼥”在现实中,是有此⼈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3课 土地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3课  土地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3课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占有土地70%~80% 20%~30%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本课分析土地改革,前承中华人民某某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内容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但是刚诞生的中华人民某某国百废待兴,经济面临崩溃。

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获得自己的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宣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某某专政,为即将开展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非常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感到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会感觉非常乏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补充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口述史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同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分析时空观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史料实证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计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学,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做到堂堂清。

历史理解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解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

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教学难点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教学方法1.纵向联系法。

通过和以往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

2.讲解法。

本课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故在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3.例证法。

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及相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课本上导入框中的照片,就是土改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

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内容。

[导入语示例二]同学们请看投影。

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一个片段,它反映的是中国东北农村解放后翻身农民在土地改革时分马的情景,表现翻身农民获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

那么,土地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3课土地改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改革前的中国农村情况[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情况。

[学生看书]……[教师提问]解放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学生回答]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

[教师提问]具体情况如何?[学生回答]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

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

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过渡]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学生回答]进行土地改革。

[板书]2.土地改革[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二段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情况如何?[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讲解]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经过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之后,是有了一些变动,除开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的地区不说外,有一些地区的土地是更加集中在地主的手中,例如四川等地区,地主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而在另外一些地区,例如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土地占有情况则是有一些分散的。

根据当时在华东及中南一些乡村的调查材料来看,一般的情况大体是这样:地主占有土地及公地约占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富农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十至十五,中农、贫农、雇农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小土地出租者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三至五,乡村中全部出租土地约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富农出租土地约占百分之三至五,富农自耕土地约占百分之十。

这就是说,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

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通过课本来了解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

[学生看书]……[教师引导]请大家集体来把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三百五十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所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的一段材料,据此回答: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讲述]那么,在土地改革中,当时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把这一方面的情况来介绍一下。

1950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在各级人民政府内设土改委员会和组织各级农协直接领导土改运动的指示》,党中央明确规定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了由刘少奇主持制定、经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后提交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改革从1950年冬开始,有领导地分期分批地进行。

每期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阶段。

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领导土改运动。

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报名参加土改工作团,投身这场伟大的斗争。

各地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培养积极分子,逐步把群众发动起来,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作为土改的执行机关。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1952年9月为止,除新疆、西藏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纳约3000万吨以上的粮食地租。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大概过程,在这个中间,同学们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次土地改革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的做法,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看了相关资料和课本上相关内容后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看法。

[提示]课本上相关内容: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在政策上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所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里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提供]相关材料:(一)河北省定县1947年实行土改,全县86556户,人口472919人,其中地主1643户,占总户数的1.9%,14233人,占总人口的3.01%;富农3834户,占4.43%,人口33439人,占7.07%;中农35055户,占40.5%,人口253882人,占53.68%;贫雇农44515户,占51.4%,人口65654人,占35.03%。

(二)浙江省在土改前对64个县的社会阶级阶层做了调查,发现当时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是,地主占总人口的3.4%,富农占4%,中农占30.7%,贫农占45.3%,雇农占7.5%,其他占9.1%。

土改后,浙江省又公布了全省农村的阶级阶层结构:“全省地主占农村总户数的2.8%……;富农占户数的2.01%……;中农占户数的30%……;贫农占总户数的53.16%;……;小土地出租者、工商资本家和工人等其他阶层占总户数的12.03%……”(三)定县是老解放区,是1947年土改的,划定的地主多一些;浙江是新解放区,是在1950年以后搞土改的,划定的地主富农比例小一些。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生甲:为了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生乙:为了稳定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生丙:为了发展生产。

生丁:不受战争的影响,缩小打击面。

……[教师讲解]为什么在过去的土地改革中曾经允许农民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1950年的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呢?这主要的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已经根本不同。

在过去,在建国以前,人民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还处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民力量还处于相对的劣势,战争的胜负谁属还没有确定。

一方面,富农还不相信人民能够胜利,他们还是倾向于地主阶级和蒋介石一边,反对土地改革和人民革命战争;另一方面,人民革命战争又要求农民付出极大的代价(出兵、出公粮、出义务劳动)来支援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

而争取战争的胜利,则是全国人民最高的利益,一切都是应该服从于它的。

正是在这种时候,我们允许了农民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并对地主的一切财产也加以没收,以便更多一些地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来参加和支援人民革命战争。

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在当时,如果在解放区没有一个最彻底的土地改革,不能充分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就很难克服当时所遇到的困难。

建国后的形势已经与过去根本不同。

人民革命战争在大陆上已基本结束,蒋介石的最后灭亡已经毫无疑问,要求农民出兵役、出义务劳动这两项巨大任务已经没有了,出公粮一项任务也比过去减少一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