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PPT(附课堂作业)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7张PPT)

朗读《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 雨》,概括你的朗读感受。
《望天门山》:__壮__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__柔__美
赏西湖之“晴”
水光潋滟晴方好 明媚
波光闪动的样子 想象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阳光洒 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
赏西湖之“雨”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雅
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想象
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湖饮酒游 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大雨,两种不同 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交代事件背景
[宋]苏 轼
交代天气变化情况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zhān),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豪放派词人 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 至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上句中“断”“开”二字运用极其传神, 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下句反 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 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从中间断开 楚江将天门山劈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思考:天门山本来就是隔江相对,诗人却把它 想象成是从中间劈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象神奇,化静为动,借山势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碧水东流至此回
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山势阻挡,江水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 涌澎湃。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yáo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部编版 17 古诗三首 (共17张PPT)演示课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 宋光苏秋轼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写一刘写禹,锡观察生字,认真连写。 写遥一望写 洞,庭观山察水生翠字,,白认银真盘连里写一。青螺。 湖说光说秋 这月节两课相的和学,习潭收面获无。风镜未磨。 湖背光诵秋 本月节两课相学和习,的潭三面首无古风诗镜,未说磨说。三首诗的大意。 遥比望一洞 比庭,山换水词翠比,较白,银体盘会里妙一用青。螺。 品说一说品 这,节抓课重的点学词习,收理获解。句意。 遥宋望苏洞轼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遥一望比 洞,庭换山词水比翠较,,白体银会盘妙里用一。青螺。 宋唐 苏刘轼禹锡 统欲编把教 西材湖三比年西级子上,册淡第妆六浓单抹元总相宜。 2品5一岁品的,李抓白重第点一词次,离理开解句意。 江湖而光东 秋,月来两欣相赏和天,门潭山面。无风镜未磨。 湖唐光刘秋禹月锡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唐5岁刘的禹李锡白第一次离开 四唐川李,白前去洞庭湖游览, 比唐一刘比禹,锡换词比较,体会妙用。 背欲诵把本 西节湖课比学西习子的,三淡首妆古浓诗抹,总说相说宜三。首诗的大意。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唐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PPT

悟读
悟读
赏析拓展
赏析拓展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六单元 · 第十七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
导入
导入
导入
导入
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所以又可以称他为苏东坡,现在的四 川眉州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苏轼虽不是杭州人,但却跟杭 州很有缘,他曾二度在杭州任职。在 杭州任职期间,他组织百姓疏通了西 湖,把从湖底挖出的淤泥,堆成了一 道堤,后人就把它叫作“苏堤”。现 在苏堤春晓就成了西湖上的一景。
精读
精读
yì 山色空蒙雨亦奇
精读
yì
山色空蒙雨 亦 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精读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之一,她与王昭君、貂蝉、杨 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 代名词。“沉鱼”据说是西施 在河边浣纱,鱼儿看到西施的 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 下去。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游泰山(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初读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精读
淡 欲把 妆西 浓湖 抹比 总西 相子 宜, 。
精读
精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拓展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课件(共27张PPT).ppt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是: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只小船从水天相
接的远处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水面风平浪静,如同一
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感谢聆听
duàn 笔顺:
字义:①(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②隔绝。
chǔ 笔顺:
字义:①古时指楚国。②清晰,清楚。
zhì 笔顺:
字义:①到。②至于。③极,最。
ɡū 笔顺:
字义:①单独,孤单。②孤儿。
fān 笔顺:
字义:①指帆船。②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天天门门山山〕〕今今安安徽东徽梁东 梁 山与与西西梁梁山山的的合合称。称东。 东 梁山在今今芜芜湖湖市市,,西西梁梁山山 在今马鞍鞍山山市市,,两两山山隔隔江江 相对对,,像像天然天的然门的户 门 户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三首
认识生字
4
莫
1
3
5
7
亦
盘
未
宜
2
6
抹
庭
望天门山
李白
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自 称祖籍陇西成纪(今 甘 肃静宁西南)。他曾被 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作者名片
文学成就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最擅长的体裁 是绝句。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
yǐn 笔顺:
字义:①喝,有时候特指喝酒。②可以喝的东西。
chū 笔顺:
字义:①开始的一段时间。②开始的。③刚开始。
jìnɡ 笔顺:
字义:①镜子。②利用光学原理制成的帮助视力或做光学实 验用的器具,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
接的远处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水面风平浪静,如同一
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感谢聆听
duàn 笔顺:
字义:①(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②隔绝。
chǔ 笔顺:
字义:①古时指楚国。②清晰,清楚。
zhì 笔顺:
字义:①到。②至于。③极,最。
ɡū 笔顺:
字义:①单独,孤单。②孤儿。
fān 笔顺:
字义:①指帆船。②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天天门门山山〕〕今今安安徽东徽梁东 梁 山与与西西梁梁山山的的合合称。称东。 东 梁山在今今芜芜湖湖市市,,西西梁梁山山 在今马鞍鞍山山市市,,两两山山隔隔江江 相对对,,像像天然天的然门的户 门 户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三首
认识生字
4
莫
1
3
5
7
亦
盘
未
宜
2
6
抹
庭
望天门山
李白
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自 称祖籍陇西成纪(今 甘 肃静宁西南)。他曾被 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作者名片
文学成就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最擅长的体裁 是绝句。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
yǐn 笔顺:
字义:①喝,有时候特指喝酒。②可以喝的东西。
chū 笔顺:
字义:①开始的一段时间。②开始的。③刚开始。
jìnɡ 笔顺:
字义:①镜子。②利用光学原理制成的帮助视力或做光学实 验用的器具,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课件)(共26张ppt)

悠闲自在 乐观豁达
诗人在望什么? 望到了什么?
秋夜月光下洞庭湖 优美风景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和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XXX舒适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风景?
和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XXX舒适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荔枝酱
一、读准读通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学习方法:
①读诗题 ②读注释
二、了解大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浓抹
淡妆
倘若你就是诗人,闭上眼想象:
如果有这么一天,可以把你们的作业或 者各种任务都放下,什么也不想,坐在 风景如画的湖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在官场上遭受挫折, 被派遣到杭州去,但杭州西 湖的潋滟风光打散了他心中 的抑郁不平,他不再执着于 官场的斗争,而是陶醉于湖 光山色。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③西子:既西施,中国古
代四大美女之一。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 漾,波光粼粼; 雨天时,西湖云雾迷 漫,群山若隐若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在望什么? 望到了什么?
秋夜月光下洞庭湖 优美风景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和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XXX舒适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风景?
和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XXX舒适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荔枝酱
一、读准读通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学习方法:
①读诗题 ②读注释
二、了解大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浓抹
淡妆
倘若你就是诗人,闭上眼想象:
如果有这么一天,可以把你们的作业或 者各种任务都放下,什么也不想,坐在 风景如画的湖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在官场上遭受挫折, 被派遣到杭州去,但杭州西 湖的潋滟风光打散了他心中 的抑郁不平,他不再执着于 官场的斗争,而是陶醉于湖 光山色。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③西子:既西施,中国古
代四大美女之一。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 漾,波光粼粼; 雨天时,西湖云雾迷 漫,群山若隐若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21张PPT)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 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水面风平浪静,如一 面没经过打磨的镜子。
课外拓展
有关洞庭湖的诗词
1、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17、古诗三首
李白(701一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 称,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 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 有《李太白集》传 世 。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 享年61岁 。 其墓在安徽当涂 , 四川江油 、 湖 北安陆有纪念馆。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 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束缚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 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迹 。
语段分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三句承 接 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 。 “出” 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 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 好像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 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 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 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语段分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 风景。“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 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学课件PPT(附教案、课时练)

写景 雨:山色空蒙
赞
晴
美
后 比西子:总相宜
雨
近望:两相和 镜未磨
望
洞
庭
远望:白银盘里一青螺
喜爱 赞美
主题概括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不同
天气下的西湖呈现的风姿,晴天时, 西湖碧波荡漾、 波光粼粼;雨天时, 西湖云雾迷蒙、群山 若隐若现 。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 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 喜爱 和 赞美之情。
这两句话在朗读的时候语气要轻柔,读出 湖光秋色相映成趣的和谐画面。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 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 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 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 月才能两相协调。
想象画面,感受色彩美 《望洞庭》这首诗
画面颜色非常丰富, 其中,描写颜色的字 有: 翠 、 白 、青 。
比喻
比喻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形容洞 庭湖。
青绿色的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 庭湖中的君山。
比喻 品析诗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 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作 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边读边感受洞庭湖的美。
学写字 yǐn
饮
指导书写,交流小结
chū
jìng wèi
mó
初 镜未磨
yáo
遥
yín
pán
银盘
“饮、初、未、磨、 银”的撇捺要写舒展
重点指导书写“磨”
“麻”中“广”的撇 要舒展,“林”要写得扁 一些,捺要舒展,“石” 要写扁一些,撇要舒展, 但不能超过”广“的撇。
赞
晴
美
后 比西子:总相宜
雨
近望:两相和 镜未磨
望
洞
庭
远望:白银盘里一青螺
喜爱 赞美
主题概括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不同
天气下的西湖呈现的风姿,晴天时, 西湖碧波荡漾、 波光粼粼;雨天时, 西湖云雾迷蒙、群山 若隐若现 。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 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 喜爱 和 赞美之情。
这两句话在朗读的时候语气要轻柔,读出 湖光秋色相映成趣的和谐画面。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 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 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 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 月才能两相协调。
想象画面,感受色彩美 《望洞庭》这首诗
画面颜色非常丰富, 其中,描写颜色的字 有: 翠 、 白 、青 。
比喻
比喻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形容洞 庭湖。
青绿色的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 庭湖中的君山。
比喻 品析诗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 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作 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边读边感受洞庭湖的美。
学写字 yǐn
饮
指导书写,交流小结
chū
jìng wèi
mó
初 镜未磨
yáo
遥
yín
pán
银盘
“饮、初、未、磨、 银”的撇捺要写舒展
重点指导书写“磨”
“麻”中“广”的撇 要舒展,“林”要写得扁 一些,捺要舒展,“石” 要写扁一些,撇要舒展, 但不能超过”广“的撇。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共46张PPT)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碧绿的江水向东浩荡奔 流到这里回旋。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 中所见的天门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 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 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 从“日边来”上的“一片孤帆”。
我会写
断 楚 至 孤 帆 饮
初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词语解释
【中断】从中间断开。 【出】高高地耸出。 【孤帆】一只小船。帆: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指船。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扮。
状元成才路
衣巷》《石头城》等。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秋 月/两 相 和 ,
潭 面/无 风/ 镜未磨。
遥 望/洞 庭/ 山水翠,
白 银/盘 里/ 一青螺。
理 解 古 诗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资 料 袋
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
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
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 天门由此得名。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自由读一读古诗, 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碧绿的江水向东浩荡奔 流到这里回旋。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 中所见的天门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 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 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 从“日边来”上的“一片孤帆”。
我会写
断 楚 至 孤 帆 饮
初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词语解释
【中断】从中间断开。 【出】高高地耸出。 【孤帆】一只小船。帆: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指船。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扮。
状元成才路
衣巷》《石头城》等。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秋 月/两 相 和 ,
潭 面/无 风/ 镜未磨。
遥 望/洞 庭/ 山水翠,
白 银/盘 里/ 一青螺。
理 解 古 诗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资 料 袋
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
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
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 天门由此得名。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自由读一读古诗, 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门中断 楚江开
长孤
望 天
碧水东流
山水相映 江 帆
至此回
灵乘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门 青山 山
孤帆
相对出 状元成才路 以动写静
日边来 状元成才路
秀风 浩破 荡浪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名胜区。汉时 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古来人们 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 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 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 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二、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碧水东流至此回。(C )
A.返还
B.答复
C.回旋
2.水光潋滟晴方好。(C )
A.方向
B.地方
C.正
3.湖光秋月两相和。(A )
A.和谐
B.温暖
C.和气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高大雄伟,陡峭险峻
碧绿清澈
第一句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景象?
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 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阻挡 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
状元成才路
涛的冲击,“天门”才中间
状元成才路
断开而成为东西两山,借山 势写出了水的汹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回”字,把 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 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与 “西施”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西湖”与“西施” 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 字;“西湖”景美,“西状元成才路 子”人美。它们之状元成才间路 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 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 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
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
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 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 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 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结构梳理
长江的波__澜__壮__阔__,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 的_热__爱__之情。
二、翻译下列诗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
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淡妆浓
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默写指导: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注意不 要写错别字。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参考答案: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小舟乘风 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洞庭湖上水光和秋月交相融和,湖面风平 浪静,如同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课后作业
1.收集苏轼和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 品析背诵。 2.你有喜欢的某一处风景吗?请你以小短文的形 式展示一下。
课堂作业
一、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
A.天门中(zh√ōnɡ zhònɡ)断楚江开 B.淡妆浓抹(mā m√ǒ)总相宜 C.湖光秋月两相和(h√é hè) D.潭面无风镜未磨(m√ó mò)
作者介绍
作家名片: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yì
山色空蒙雨亦奇。
三、课外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 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玲 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 的湖水、山色相称。
想象: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
青螺,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 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 视觉享受。
白遥 银望 盘洞 里庭 一山 青水 螺翠 。,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 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天门中断楚江开,
从中间断开。
状元成才路
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的天门山
状元成才路
被长江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
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水又是什么样子的?
(×)
五、把诗句补充完整,完成练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__方__好______,山色空蒙雨__亦__奇______。 欲_把__西__湖__比__西__子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______代诗人苏轼。 2.这首诗描绘了西湖_晴__天_____和_下__雨_____时的美丽景 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__赞__美____之情。 3.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主要是因为(B )。
背诵指导:这三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背诵时,首先要熟读每首诗,
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并把诗句描绘的画面记 住。然后可抓住诗中的景物或重点词语边想象画面, 边逐句进行背诵。《望天门山》:“楚江”→“东 流”→“青山”→“孤帆”;《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淡妆浓抹”;《望洞庭》: “湖光秋月”→“无风”→“青螺”。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 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 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 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
比喻洞庭湖 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欲把西湖比西子,
mǒ
yí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正显得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
云雾迷茫 也。 的样子。
在晴日的阳光照 射下,西湖水波荡漾, 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 天气里,山峦在细雨 中迷蒙一片,别有一 种奇特的美。
第一、二句诗哪几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 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 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作者介绍
作家名片: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状元成才路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 状元成才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朗读指导:朗读《望天门山》时,按“二 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前两句语气应该豪迈, 体现天门山的壮美;后两句语气稍柔和,尾句 要读得引人遐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
按“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语气柔美,感情 饱满,读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朗读《望洞 庭湖》时,朗读停顿的划分为:湖光/秋月/两 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mó
白银盘里一青螺。
pán
课文讲解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 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 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 镜一样。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同学们,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曾学习 过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疑飞遥日
是流看照 望
状元成才路
银直瀑香 状元成才路
河下布炉 落三挂生 九千前紫
庐 山 瀑
天尺川烟 布
。,。,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唐]李白
欲把西湖比西子,
比作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合
淡妆浓抹总相宜。合适。 适,美丽多娇。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女之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 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 (zhù)萝山苎萝村。苎萝山 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 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 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A.“西子”与“西湖”都有一个“西”字。
B.“西子”与“西湖”都很美。
C.“西子”与“西湖”在同一个地方。
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一带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初晴后雨”是说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 雨了。 (√ )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