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古诗词《小池》的学习

合集下载

古诗小池知识点

古诗小池知识点

古诗《小池》知识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小池》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小池》这首古诗的知识点。

一、诗的作者与背景《小池》是唐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杨万里是明代文人,但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唐代诗人的影响。

他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个小池塘的景象,以及自然界中的细微之美。

二、诗的结构《小池》是一首四行八句的诗。

每一句都是五言绝句,即每一句由五个字构成。

这种诗歌形式在唐代非常常见,被广泛运用于诗人们的作品中。

三、意境描写《小池》通过对小池塘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的小池塘清幽静谧,水面荷叶漂浮,蝴蝶翩翩起舞。

这些景象勾勒出了一个和谐宁静的自然画面,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四、运用修辞手法杨万里在《小池》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比如,在第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他使用了“无声”和“细流”这两个形容词来描述泉水的特点,使读者感受到了它的柔和和细腻。

另外,在第三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他使用了典故来比喻小池塘中的蝴蝶,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文化内涵。

五、诗的主题和意义《小池》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珍视。

诗人通过对小池塘的描写,传达了他对自然界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唤起了读者对自然之美的共鸣,并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诗的影响《小池》是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赞赏,而且在后来的文学史上也被视为一首重要的作品。

这首诗表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结:《小池》是一首唐代古诗,通过对小池塘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和珍视。

诗歌运用了五言绝句形式,结构简洁明了。

通过修辞手法和意境描写,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小池》不仅代表了杨万里的诗歌风格,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宁静的自然世界,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古诗⼆⾸(池上/⼩池)》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科书分析: 1.课⽂的两⾸古诗,分别是唐代⽩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的《⼩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个可爱的顽童形象;《⼩池》则描绘夏⽇的⼀处由泉眼、流⽔、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景,富有夏天⽣活情趣。

诗歌语⾔浅显易懂,朗朗上⼝,有利于学⽣诵读理解。

2.课⽂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中华传统⽂化的熏陶,⼜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道开”表现得不够,⽽且没有“开”;《⼩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显得“⼩池”不⼩。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由两⾸古诗组成,但⼀篇课⽂相对⽽⾔是⼀个整体,从优化的⾓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10⾸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教学⽬标: 1.借助汉语拼⾳,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图⽂结合和结合⽣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孩顽⽪、天真的形象以及⼩池夏⽇美景。

3.能正确认读“⾸”等12个⽣字新词,正确读记“泉⽔”等8个词语。

一年级古诗《小池》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一年级古诗《小池》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一年级古诗《小池》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小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三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来到时的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的明丽。

教学准备: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画笔、白纸。

一、接题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本课插图。

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2.板书:,你觉得美吗?3.指导读题。

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

4.春天来了,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就醒来了,想去边看一看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语:姐姐吹了一口气水波一只气球鲜红芦苇睫毛倒映白鹅珍珠(2)你觉得最美的地方是哪儿?选一句读给大家听。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一段。

(2)多媒体显示中水波闪动,池塘边的芦苇随风飘动的画面。

(3)像什么?哪儿像?读读课文,想想画面,同桌相互交流。

(4)把你眼中的大眼睛读给大家听一听。

相机指导读好“轻轻”、“一闪一闪”、“长长的”等词。

教师通过适时巧妙的评点,如:“多么温柔的春风姑娘”,“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这只大眼睛十分明亮”等,不露痕迹地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春风的温柔,池水的清亮,芦苇的细长,感受的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只“大眼睛”里,能看到些什么呢?多媒体显示:白天和晚上中的倒影。

(1)教师配乐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边听边观看画面。

(2)白天,这只“大眼睛”里能看见什么?晚上呢?(3)你觉得这只“大眼睛”看到的景物美吗?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听。

其余学生闭眼静听,想象画面。

3.第三自然段。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彩的世界倒映在里,把装点得格外漂亮。

让我们拿起书,把的美景看个够吧!四、画画说说,积累内化1.多美呀!让我们拿起彩笔来画一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池》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池》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池》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语】《小池》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以下是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知识点】注释:1.泉眼:泉水的出口。

2.惜:吝惜。

3.照水:映在水里。

4.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5.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6.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荷叶,未展开的荷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今译]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赏析]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

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

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作者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小池一年级下册古诗

小池一年级下册古诗

小池一年级下册古诗一、诗句解析1. 泉眼无声惜细流- 这句诗描绘了泉水的源头。

泉眼就像是泉水的家,泉水从泉眼里慢慢流出来,可是泉眼却很“惜”细流,就好像舍不得让水流走一样。

这里把泉眼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人的情感,多有趣呀。

你想啊,泉眼就像一个小气又可爱的主人,一点点地放着泉水,舍不得让它一下子就流光了呢。

2. 树阴照水爱晴柔- 树阴倒映在水面上,那树就像是很喜爱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这里又把树也拟人化了,树就像一个爱美又爱享受的家伙,它把自己的影子投在水面上,好像在对着水面照镜子,欣赏这美好的晴天景色呢。

而且“晴柔”这个词,把晴天那种柔和、舒适的感觉写得特别到位。

3. 小荷才露尖尖角- 这一句特别有名。

池塘里的小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像一个小娃娃刚刚探出头来。

荷叶才开始生长,就这么一点点的小角,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它让我们看到了夏天池塘里荷叶生长的最初模样,那种嫩嫩的、小小的感觉,特别惹人喜爱。

4. 早有蜻蜓立上头- 荷叶才露出小角,就已经有蜻蜓站在上面了。

这画面超级有趣,蜻蜓就像一个急性子的小客人,荷叶还没长大呢,它就迫不及待地来做客了。

这一静一动的搭配,荷叶是静止的,蜻蜓是动态的,让整个画面变得鲜活起来。

二、整体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时节小池塘的景色。

杨万里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摄影师,他用诗给我们拍了一组小池塘的照片。

从泉眼到树阴,再到小荷和蜻蜓,每一个画面都很精致。

而且他用了很多拟人的手法,让这些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变得像人一样有感情,让整个小池塘都好像有了生命力。

整首诗的语言很简洁,但是却把小池塘的美写得特别生动,就像我们自己站在那个小池塘边看到的一样。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还能让小朋友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呢。

小池-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小池-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小池-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材特点《小池》是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是全国统一的部编版教材,从内容上将孩子带入自然、人文、社会等世界,注重交际能力、启发思维、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材的不断升级,教师需要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字音、字形,初步形成用拼音查字的能力;2.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语言描绘事物;3.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提升书写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5.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认字、识字、读字和写字;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描绘事物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集体呈现法:演示教学内容,突出语音组合和用字的基本规律;2.联想渗透法:通过类比比喻,让学生自然联想,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3.朗读体验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阅读能力,提高语文表达与思维能力;4.组合拼装法:提高学生观察、探究、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5.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集体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协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日常生活一、识字1.条2.路3.草4.湖5.玉6.色7.早8.送二、诗词朗诵《草》,作者:曹丕,唐代三、启发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平时走过的路边上,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或景色呢?你愿意和同学分享吗?”四、写作根据所学汉字,写一篇不少于50字的小作文,描述家里的花园。

第二单元:季节一、识字1.迎2.着3.种4.跳5.伞6.风7.红8.黄二、诗词朗诵《小燕子》,作者:周济,宋代三、启发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家里有哪些属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物品呢?你们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四、写作根据所学汉字,写一份不少于50字的小作文,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喜欢在这个季节做什么。

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小池

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小池

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小池小池作者:杨万里朝代:宋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译文及注释译文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注释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珍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小池》鉴赏此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体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个诗情画意。

2024年古诗《小池》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古诗《小池》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古诗《小池》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小池》。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内容,感受小池中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学习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小池》,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荷塘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兴趣。

2. 学习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小池》,理解诗句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研究诗句: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诗句中描述的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理解其特点。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为例,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小池景色。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小池2. 板书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 板书重点词语: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笔画出你心中的小池景色,并配上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2. 答案:无统一答案,要求画面美观,文字描述生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古诗《小池》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组织方面,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课堂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古诗词《小池》的学习
【导语】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鉴赏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
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