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的健康问题研究热点

合集下载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工程健康监测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是通过对建筑结构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预防结构损伤和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早的研究针对的是桥梁结构。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核心思路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加速度计、应变计、位移计)采集工程结构的动态反馈信息,使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并及时发现、警报结构异常情况。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大大提高,监测范围也从最初的单个结构拓展到建筑物、隧道、桥梁及管线等各种工程类型。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投入。

例如,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对高速列车通道的结构健康监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二、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应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建筑工程日趋庞大,风险管理日益复杂,如不采取科学有效的保障措施,极易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针对这一情况,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隧道、管线等重要工程结构。

1.建筑物在建筑物结构方面,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广泛运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监测和抗震性能评估。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针对地震、风压、温差这些天然力量的挑战,及时找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存在隐患,对结构加固、改造等保障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2.桥梁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桥梁的建造和维护。

桥梁位于道路、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的交叉口或河流口,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造成交通事故,对经济和公共利益影响也会非常大。

《2024年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范文

《2024年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范文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S)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该系统通过集成传感器、信号处理、数据分析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土木工程结构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评估,为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二、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预警与决策四个部分组成。

传感器负责捕捉结构的状态信息,如应力、应变、位移等;数据采集与传输负责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心;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实现对结构状态的实时评估;预警与决策部分则根据评估结果发出预警信息,为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一)传感器技术发展传感器是SHMS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光纤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电磁传感器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中。

随着材料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传感器正朝着小型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进步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是SHMS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LoRa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中。

这些技术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等优点,为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是SHMS的核心环节。

目前,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中。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取结构的状态信息,实现对结构状态的实时评估和预测。

四、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进展(一)大型建筑结构监测SHMS在大型建筑结构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布置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结构的应力、应变、位移等状态信息,为建筑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现代土木工程领域,确保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耐久性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保障土木工程结构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对结构的各种物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评估,以判断结构是否处于健康状态的技术手段。

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数据分析、结构力学等。

这项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土木工程中依靠定期检测和经验判断来评估结构安全性的方式,实现了对结构状态的实时、连续和准确监测。

在土木工程中,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桥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承受着车辆荷载、风荷载、地震等多种作用。

通过在桥梁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如应变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可以实时获取桥梁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响应。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能够帮助工程师及时发现桥梁结构的损伤和潜在问题,如裂缝的产生和扩展、支座的位移等。

从而采取相应的维护和加固措施,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行。

高层建筑也是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重要应用对象。

高层建筑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较为复杂,通过监测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变形情况等,可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此外,对于大型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等大跨度空间结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监测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分布,确保施工安全;在运营阶段,能够及时发现结构的异常情况,为结构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结构健康监测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技术。

目前,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光纤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电阻应变片等。

光纤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精度高等优点,能够准确测量结构的应变和温度等参数。

压电传感器则适用于动态监测,能够快速响应结构的振动信号。

电阻应变片虽然精度较高,但在长期使用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除了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也是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问题与工作建议-结构工程论文-土木建筑论文

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问题与工作建议-结构工程论文-土木建筑论文

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问题与工作建议-结构工程论文-土木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土木工程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重工业之一,国家的建设和实力的彰显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

我国在土木工程行业的起步是比较早的,但是发展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一些的。

而且在土木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的。

对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进行监测,是现阶段一项新发展的技术。

本文将会介绍这一工作的现状及其发展。

1 研究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的意义许多人并不是很了解为什么要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究竟有什么意义。

其实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更好的确保土木工程的质量。

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也是所有的建筑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如果建筑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其它的一切努力都是没有用的。

因此,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的确保土木工程的质量;其次,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是我国相关法律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法律法不断完善。

我国越来越重视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这一项内容。

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也是响应国家的法律政策;此外,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有利于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入手,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就是其中的一方面。

更好的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可以间接的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

2 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存在的问题2.1缺乏统一的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标准不得不承认在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的,这些问题或大或小都制约着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的开展,缺乏统一的监测标准就是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监测标准是开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的准绳。

如果没有这个准绳的制约,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监测的话,那么就会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土木工程结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木工程结构承载着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长期使用和外界因素的侵蚀,工程结构也面临着各种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监测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状态成为了当前土木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实现对结构的在线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保证结构的持久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该系统对于改善土木工程结构的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中,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深入的成果。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包括了多种监测手段和技术,其中最常用且较为成熟的技术是结构传感器技术。

结构传感器技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传感器,采集结构的位移、应力、温度等数据,并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目前,传感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如光纤光栅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有效地实现了结构状态的实时监测。

除了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也是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使用无人机、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可以实现对结构的三维扫描和影像数据采集。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可以用于评估结构的健康状况和损伤程度,为后续的维修和保养工作提供参考。

另外,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在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可以建立起结构健康状态的预测模型,实现对结构安全问题的预警和预测,提高结构维护的效率和准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传感器的布置、传输和集成等技术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其次,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较大。

《2024年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范文

《2024年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范文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篇一一、引言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与土木工程需求发展而兴起的交叉性研究领域。

其重要性在于实时监测与评估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状态,以预防可能发生的结构损坏或事故,提高工程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本文将针对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一)技术发展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健康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随着新型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光纤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中。

2.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的进步,使得大规模、高密度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

无线传输技术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的应用,使得结构健康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应用领域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桥梁、高层建筑、大坝、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结构。

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应力、应变、位移等参数,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进展(一)系统集成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正在向集成化方向发展。

系统集成化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维护成本。

同时,集成化的健康监测系统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为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二)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更加智能化。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算法,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实时评估结构的健康状态,并预测可能发生的损坏或事故。

这将大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三)新技术的应用新型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应用,为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研究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研究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木工程的发展日益迅速。

然而,许多城市中的土木结构已经存在多年甚至几十年,其安全性和健康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因此,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健康监测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的是确保土木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传统结构健康监测方法传统的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目视检查、物理测试和材料试验等。

目视检查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方法,通过人眼观察和检查土木结构的外观,以检测裂缝、变形、腐蚀等问题。

物理测试主要是利用仪器设备对土木结构进行测试,如测量应力、应变,来了解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材料试验则是对使用的材料进行测量和检测,以评估其状况。

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传统方法需要人工检查和测试,耗费时间和人力。

其次,这些方法只能提供结构的局部信息,不能全面了解整体的结构健康状况。

此外,传统方法往往难以实时监测,无法捕捉到短期变化和潜在的问题。

二、基于传感器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基于传感器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到结构的物理参数,如振动、应力、温度等。

通过监测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判断结构的健康状况。

其中,振动传感器是最常用的一种传感器。

它能够测量结构的振动响应,通过分析振动信号的频率、幅值等特征参数,可以判断结构是否存在裂缝、变形等问题。

温度传感器则可以监测结构的温度变化,判断结构是否受到温度影响。

此外,还有应变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可以监测结构的受力和加速度情况。

基于传感器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可以及时发现结构潜在的问题。

其次,传感器能够提供全面的结构信息,可以对结构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此外,传感器技术还可以与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管理,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三、无损检测方法无损检测方法是一种通过不破坏结构的表面或内部,对材料进行评价、检测和监控的方法。

结构工程研讨课题

结构工程研讨课题

结构工程研讨课题
结构工程是一个涉及建筑结构设计和分析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结构工程研讨课题:
1. 新型建筑材料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探讨新型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对建筑结构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优化结构设计。

2. 结构健康监测与加固:研究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包括无损检测、振动测试等,以及如何对损伤结构进行加固和修复,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3. 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探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和破坏机理,研究更加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和结构优化策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 新型结构形式与设计方法:研究新型结构形式如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等的设计方法和优化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先进计算和分析工具进行结构设计。

5.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如何实现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节能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

6. 结构工程中的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数值模拟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有限元分析、有限差分分析等,以及如何利用优化算法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这些课题都是结构工程领域中的热点问题,通过深入研讨和交流,有助于推动结构工程的发展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结构的健康问题研究热点
摘要:工程结构的健康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对于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介绍为主,参考大量相关前沿科技论文,简要概括了建筑及结构检测技术的原理、研究思路现有技术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健康监测(SHM),信号采集,损伤检测,GPS监测技术,长期挠度,光纤传感技术,微机电系统,无线网络传感器,压电技术,超声波技术,桥梁监测,隧道监测,超高层建筑监测,遗产建筑监测。

1健康监测概述
1.1概念结构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简称SHM) 指利用现场的无损传感技术通过包括结构响应在内的结构系统特性分析达到检测结构损伤或退化的目的。

1.2健康监测的组成 (1)传感系统用于将待测物理量转变为电信号。

(2)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一般安装于待测结构中采集传感系统的数据并进行初步处理。

(3)通讯系统将采集并处理过的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4)监控中心和报警设备利用具备诊断功能的
软硬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
行诊断判断损伤的发生、位置、程度,对结构健康状况做出评估,如发现异常发出报警信息。

1.3监测技术 1.3.1信号采集信号采集技术包括信号的采集和放大、传感器的类型、安装位置、数量以及数据的获取、存储等。

此外还应考虑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数据的标准化问题、测量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的净化问题。

1.3.2损伤检测损伤检测技术可分为局部法和整体法。

局部法依靠无损检测技术(NDE) 对特定构件进行精确的检测、查找、描绘缺陷的部位;而整体法试图评价整体结构的状态可以间断或连续的评价结构的健康确定损伤存在的可疑区域。

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中多综合利用局部法和整体法。

1.4检测内容包括(1)荷载监测:包括风、地震、温度和交通荷载; (2)几何监测:监测结构各部位的静态位移(如桥塔和锚锭的沉降和倾斜、主缆和加劲梁的线性变化等); (3)结构的静、动力反应:如应变、加速度及频率和模态信息等。

1.5 工程应用 SHM系统成本高在土木工程结构中主要应用于大型桥梁,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已经扩展到高层建筑、大型复杂结构、重要历史建筑的监测系统在我国目前主要在一些重要的大跨桥上使用。

2主要研究方法
2.1结构荷载识别实时监测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是实现结构健康监测的前
提。

从力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在已知结构系统参数的情况下,根据结构承受的荷载时测得的内部有限点的响应(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反演作用于结构的荷载,其关键技术是对响应信号的处理方法。

根据所用方法不同,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用三角函数、幂函数等数学工具构造新的函数来近似模拟实测的位移或应变信号,对这些信号进行数学上的处理就可以得到速度和加速度响应信号,然后结合有限元法和结构动力学方程来反演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

(二)根据实测的结构位移或应变信号,在时域内或频域内进行识别。

Rao等建立了基于荷载总体平方差的平均值最小的数学方程,并利用Wiener理论进行荷载识别。

(三)利用压电智能材料进行荷载识别(四)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方法。

2.2结构扭伤诊断(一)基于静态测试数据的(位移或应变)的静态识别方法,
这类方法属于反分析的方法,大都使用优化算法去解决方程数目不足的问题。

(二)基于动态测试数据的识别方法(三)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方法和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等。

3健康监测技术
传感技术传统的传感技术有射线检测法、核子激活法、离子渗透、超声波、谐振频率法、局部破坏钻芯法、拔出法和光纤法等。

3.1 gps技术
3.1.1 GPS技术具有速度快、全天候作业、自动化程度高、观测时间短、定位精度高、可消除或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能同时测定点的动静态三维坐标、并可直接用大地高程进行垂直形变测量、无误差积累等优点。

3.1.2精度及误差分析在GPS健康监测过程中,GPS测量误差按其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主要包括卫星的轨道误差、卫星钟误差、接收机钟误差以及大气折射误差等;偶然误差主要包括信号的多路径效应、接收机的位置误差、天线相位中心位置误差等。

其中系统误差无论从误差的大小还是对定位误差的危害性来讲都比偶然误差要大得多,它是GPS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

3.1.3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时,周跳的探测与修复成为数据解算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周跳的探测与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载波相位及其变化率的多项式拟和来探测和修复周跳的多项式拟和法;利用高次差法;利用三次差法;利用双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来探测和修复周跳。

的电离层残差法等。

3.2长期挠度健康监测技术(主要运用于桥梁、超高层建筑)挠度监测是利用测量手段,对桥粱各控制断面的位移变形进行监测,并通过结构建模、模型修正和参数识别在内的结构模拟过程绘编相应的位移变形影响线和影响面以检测各控制部位位移变形状态并进行分析,从而为总体评估桥梁的承载能力、营运状态和耐久能力提供依据。

常用的位移变形监测方法有导线测量(观测水平位移)、几何水准法(观测竖向位移)、GPS测定三维位移量法、自动极坐标实时差分测量法(ATR自动监测系统)和光电测距(EDM)的方法。

4发展前景与展望
健康监测技术由于其广泛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它不仅在所有的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


1997 年起9在美国斯坦福关于结构健康监测的国际专题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

2002 年7 月9第一届欧洲SHM 国际专题研讨会在法国巴黎举办。

这些研讨会集中讨论和总结了国际SHM 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 ( 1) 新型传感器和激振器的发展: 光纤传感器、压电传感器、形状记忆合金传感器、微电子力学系统(MEMS) 传感器和微型激振器、毫微传感器等。

( 2) 损伤识别和整体特征描述与评价: 创新的损伤识别方法、实时的状态-过程监测技术、现场特征描述、反问题的解法、模型和非模型分析法、神经网络技术、遗传算法、小波技术等。

( 3) 系统整体性的研究: 传感器网络的布置和组成、远程无线通信系统、信息技术、信号处理等。

( 4)MEMS技术在民用结构、桥梁、高速公路系统、大型高层建筑、电厂结构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秦权.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J].中国公路报,2000,13(2):37-42.
[2]黄方林,王学敏,陈政清等.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铁道科学,2005,26(2):1-7.
[3]李惠,周文松,欧进萍等.大型桥梁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2):46-52.
[4]孙汝蛟,孙利民,孙智等.FBG传感技术在大型桥梁健康监测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2):149-154.
[5]严鹏,李乔,单德山等.斜拉桥健康监测信号改进小波相关降噪[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2,32(2):317-322.
[6]王娟,杨娜,杨庆山等.适用于遗产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34(1):100-104.
[7]张启伟,周艳.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适用性[J].中国公路学报,2006,19(6):54-58.
[8]韩大建,谢峻.大跨度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近期研究进展[J].桥梁建设,2002,(6):69-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