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令对农事活动的作用

合集下载

中国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中国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中国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它们和各种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的节气入手,探讨中国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一、春季春季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立春、雨水、惊蛰分别标志着一年的开始、蓄水和农作物开始生长。

立春时逐渐进入春天,农民开始准备春耕活动。

雨水时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惊蛰时,气温更高,春雷惊蛰,意味着一年的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期。

从而,春分、清明、谷雨等节气为农民确定春耕的时间,及时育苗、耕田、播种等农事活动,确保春季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夏季夏季是农作物生长迅速、温度升高的季节。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立夏、小满、芒种标志着进入夏天、五谷成熟和麦子开始结穗。

立夏时天气逐渐转热,对于夏季作物的种植和管理非常重要。

小满时夏季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关键时刻,需要加强灌溉、除草等农事活动。

芒种时大部分夏季作物已经成熟,进入收割季节。

通过合理利用夏季节气的变化,农民可以及时对农作物进行水肥管理,合理安排田间操作,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秋季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农民们一年辛勤劳动的结晶。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立秋、白露、寒露分别标志着进入秋天、夜间温度逐渐降低和露水开始凝结。

立秋时,气温开始下降,农民需要开始进行秋耕秋种。

白露时,农作物逐渐成熟,收获季节即将到来,农民可以根据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促使农作物加快成熟。

寒露时,秋季收获的作物逐渐成熟,可以适时收获和采摘,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时间条件。

四、冬季冬季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大雪、冬至、小寒等节气的集中表现。

大雪时,寒冷天气影响农田管理活动,但农民可以利用这个时期进行田地修整、温棚种植等农事活动。

冬至标志着一年的最长夜晚,气温达到最低点。

小寒时,天气寒冷,农民需要对作物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确保作物安全越冬。

二十四节气表与农业如何利用节气知识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

二十四节气表与农业如何利用节气知识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

二十四节气表与农业如何利用节气知识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用来计算时令和农事活动的重要工具。

这些节气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而形成,每个节气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了解二十四节气表并且利用节气知识可以帮助农民精确判断农事时间、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春季节气与农业生产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这些节气标志着气候从寒冷走向温暖,农田开始回春,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

1. 立春:立春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寒冷的冬季即将过去,农作物开始准备生长。

根据当地气温情况,农民可以在此时开始播种早熟作物,如小麦、大麦等。

2. 雨水:雨水节气意味着降水增多,农民可利用此时进行田间的灌溉工作。

同时,对于冬作物的收割和夏作物的种植也具有重要意义。

3. 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的气息,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

农民可以在此时进行农作物的整地、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

4. 春分:春分是白天晚上相等的日子,意味着支配作物生长的光照时间逐渐增长。

对于夏作物的种植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5. 清明:清明节气为春季的分界点,一般农作物的播种都会在此时完成。

同时,农民可利用此时对已种植的作物进行修剪和补充养分的工作。

6. 谷雨: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农民可在此时注重对农田的水管理,及时进行除草和施肥等工作,以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夏季节气与农业生产夏季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在这一时期,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繁忙的生长期。

1.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回升较快。

此时,农民应及时对早春作物进行收割,为夏作物的种植做好准备。

2. 小满:小满表示农田中作物已经进入生长的饱满期。

农民可在此时进行夏作物的灌溉和病虫害的防治。

3.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分界点,此时气温较高且雨水较多。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事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事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事的关系中国农历历法中,标有二十四个固定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所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所以它们与中国的农事活动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事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对每个节气的特点和其对应的农事活动进行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节气。

此时阳光温暖,寒潮减少,是春耕准备的开始。

农民们在这一节气会开始翻耕土地,准备播种。

雨水:雨水节气标志着降水增多,雨势逐渐加大。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开始整理水田,翻晒稻谷,并为春季的农作物提供充足水分。

惊蛰:惊蛰节气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

这个时候适合进行播种、修剪果树和田地的饲养。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此时正是春季种植的重要时期。

农民们要抓紧时间,进行大规模的春播。

清明:清明节气是农村中著名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祭拜祖先,并进行春灌、晚播等一系列农事活动。

谷雨:谷雨节气意味着农田里的春播工作接近尾声。

此时农民会进行田间管理,注意田地的湿度和氧气供应。

立夏:立夏是农事活动的关键节点。

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将暖季作物种植到田地中,如水稻、玉米等。

小满:小满节气表示五谷已满。

农民们要对田地进行合理的浇水和施肥,确保作物茁壮成长。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农作物开始收获的时候。

此时的农事活动主要以收割、晾晒为主。

夏至: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节气。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进行夏季作物的灌溉和防虫工作,确保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小暑:小暑节气意味着夏季的正式来临。

此时农民们会进行连作的准备工作,防止土壤的虫害和病害。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进行收割和打谷等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质量。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此时农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们会进行大规模的秋收准备。

处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夏季即将结束,秋天即将开始。

农民们开始进行农作物的收获和储存。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收获季节的开始。

农民们会开始秋季的播种和粮食的收割。

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表指导农事提高农作物产量

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表指导农事提高农作物产量

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表指导农事提高农作物产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太阳视运行轨道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

每个节气在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事活动中都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表指导农事,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一、立春-春季开端,为早春农事做准备在立春时节,农作物进入春季生长期,此时可进行一些早春农事准备工作,如土壤改良、耕作等。

立春后,气温逐渐回暖,可以开展早熟作物的种植工作,如早春种植的蔬菜。

二、雨水-及时补充土壤水分雨水节气意味着气候转暖,降雨增多。

此时,农民可以根据雨水节气的特点及时补充土壤水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还可以进行水稻的播种和育秧等工作,以确保水稻在雨水季节得到充足的水分。

三、惊蛰-注意霜冻害虫惊蛰节气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回暖,但仍会有霜冻的出现。

农民应注意防止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此外,还要注意春季病虫害的防治,提前做好防治工作,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春分-掌握适宜的施肥时机春分节气是春季的中期节气,此时气温适宜,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也比较多。

农民可以根据春分节气的到来,合理调整肥料的投放时间和数量,使农作物获得充足的营养,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五、清明-进行田间管理清明节气是春季的著名节气,此时春天已经来临,是进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农民可以在清明节气前后,进行一些重要的农事活动,如修剪树枝、松土、除草等工作。

这些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

六、谷雨-注意田间排水谷雨节气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进一步升高,降雨增多。

农民应及时调整田间排水系统,将积水排除,以防止农作物因积水而导致的病害发生。

此外,还要注意及时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七、立夏-及时种植夏季作物立夏节气意味着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适宜夏季作物的种植。

农民可以根据立夏节气的特点,及时种植适合夏季的作物,如玉米、大豆等。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
防寒保暖
继续做好设施农业的保温工作,同时也要注意露地作物的防寒保暖 措施。
病虫害防治
继续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防止病虫害在冬季繁殖扩散。
冬至:冬季休闲与农业技术学习
冬季休闲
冬至时节,农民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休息、调整身心状 态。
农业技术学习
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学习农业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农 业生产技能。
防治病虫害
白露时节是病虫害的高发期, 要加强防治工作,采取农业防 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
合的方法。
施肥
根据作物生长情况,适时追施 速效肥,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 的需求。
中耕除草
加强中耕除草,减少杂草与作 物争水争肥,保持土壤疏松。
灌溉排水
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合理安 排灌溉和排水,确保作物正常
生长。
立冬:冬季田间管理与防寒保暖
田间管理
做好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松土、培土等工作,确保作 物安全越冬。
防寒保暖
对于设施农业,要加强温室的保温措施,如加厚草帘、增加保温被 等,防止作物受冻。
病虫害防治
冬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减 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小雪:积肥造肥与土壤改良
夏至:防暑降温与灌溉
防暑降温
01
采取遮阳、通风、喷雾等措施,降低田间温度,防止作物高温
热害。
灌溉
02
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保
证作物正常生长。
田间管理
03
继续加强田间管理,做好作物的除草、松土、培土等工作。同
时,注意防范暴风雨、冰雹等自然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03
CATALOGUE
积肥造肥

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农业是以农时为基准进行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对于古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节气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时间预测、农事安排、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时间预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运行和地球轨道特点,结合观测经验而制定的时间划分标准。

这些节气的出现对于农事活动的时间预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们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预测气候的转折点,进而安排农活的时间。

比如,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农民可以开始播种;而谷雨之后,农民便可以收割谷物。

节气为古代农民提供了一个时间参考框架,使得农事活动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时。

二、农事安排二十四节气不仅提供了时间预测,也为农事活动的安排提供了依据。

每个节气都与特定的农事活动相关联,农民根据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在小寒节气前后,农民可以开始疏通农田水渠,修整耕地;而在大暑节气时,农民则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同时也是适宜早稻的收割时机。

节气的存在为农民提供了农事安排的指南,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有序高效。

三、农产品质量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也有积极的影响。

作物在不同的节气下,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不同,因而产生的农产品质量也存在差异。

通过根据节气的变化进行农事管理,农民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施肥、管理病虫害、采摘等工作,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例如,在惊蛰节气后,是果树开花的时候,农民可以适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确保水果的品质;而白露节气时,农民可以采摘成熟的葡萄,保证葡萄的口感和香气。

节气的出现帮助农民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四、农田生态保护二十四节气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态保护的思路。

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通过根据不同节气的要求来选择耕作方式,以及进行合理的农田管理,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例如,冬至节气后,古代农民会进行深耕,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而小满节气则是农民开展水田耕作和灌溉的重要时期。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农事文化,其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对农业生产、节日习俗以及饮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二十四节气对古代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春分节气,农民会根据节气的到来,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播种。

春分节气正好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气候回暖,适宜作物生长,因此农民会在这一时期开始耕作,为即将到来的农作物生长季节做好准备。

而在清明节气,人们会祭扫祖先坟墓,并且进行春耕备耘。

这是由于清明节气通常是万物复苏的时候,也是农民开展春季农活的最佳时机。

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也指引着农民进行瓜果蔬菜的种植和收获。

例如,在大暑节气,农民会选择此时的高温天气来进行西瓜、葡萄等水果的种植,因为这一时期的高温与阳光照射有利于果实的生长和成熟。

又比如,在立秋节气,农民会开始收割丰收的水稻庄稼,这也是庆祝农作物收获的节日。

二、节日习俗二十四节气也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中秋节气,人们会庆祝丰收和团圆,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赏月,象征着家庭和谐、幸福安康。

而在冬至节气,人们会吃饺子、炖汤等以增加身体热量,同时也是庆祝冬季的来临和进补的时刻。

这些传统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息息相关。

三、饮食文化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饮食习惯和推荐饮食,这些推荐的饮食有助于人体适应和调理身体,食材的特点也与节气的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以小寒节气为例,人们常会食用一些温暖身体的食物,如麻辣火锅,生姜糖水等,以帮助身体抵抗严寒的气候。

而在立夏节气,人们则会多吃一些清淡的凉食,如凉面、凉拌菜等,以适应气温的升高和夏季的来临。

此外,每个节气还有特定的时令食材,例如在冬至节气,人们常吃饺子,因为饺子外形酷似古代银元宝,寓意着来年财富的聚集和增加。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农业意义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农业意义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农业意义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根据太阳视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春季到冬季,依次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农业意义。

立春:立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也是农耕的重要节点。

此时春天刚刚开始,天气渐暖,农民们开始在土地上播种春季作物,如小麦、燕麦、大豆等。

雨水:雨水时期,春天的降雨量逐渐增多。

雨水充足有助于提供农作物所需的水分,对于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惊蛰:惊蛰通常标志着春雷初鸣,此时春雷所带来的电磁辐射对作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作物的快速生长。

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持续时间相等的时刻,此时阳光照射角度逐渐增大。

这样的阳光角度对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十分重要,促进了作物养分的吸收和生长。

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日,人们通常会祭扫祖先。

同时,清明时节也是春耕时节,农民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田地整理和种植。

谷雨:谷雨时节,降雨量增加,利于作物生长,并且有利于农民进行播种。

此时是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农民们会将作物的秧苗适时移植到田地里。

立夏:立夏时节,天气逐渐变暖,一些旱作物开始进入生长季节,如水稻、玉米等。

同时,立夏也是农民进行迁移性耕种的重要节点。

小满:小满时节,作物逐渐进入生长的全面发展期。

此时农民会加强对农作物的灌溉和施肥,以保证作物能够顺利生长。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开始,此时大豆、黄豆等作物进入生长高峰,农民会加强管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进行适当的修剪。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刻,此时日照时间最长,对旱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农民会利用夏至期间,加强对作物的防治,以确保作物能够充分获得阳光和充足的水分。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关键期。

农民们会进行适当的浇水和松土,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大暑:大暑是夏季气温最高的时刻,此时旱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应。

农民会进行大规模的灌溉,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保证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令对农事活动的作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令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时至今时今日,二十四节气令及其相关民俗谚语仍对我国农事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具体调查如下:立春:立春俗称“打春”。

前一天叫“迎春”,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

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

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

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

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

有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

”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

“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

”“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

”“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

“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

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

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

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蜇: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蜇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

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

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蜇不过不下种”,“惊蜇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

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俗语云:“雷打惊蜇谷米贱”,“惊蜇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蜇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蜇、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蜇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蜇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蜇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

“惊蜇打雷,小满发水”,“惊蜇云不动,寒到五月中”预示有倒春寒。

“惊蜇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春分: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

应加强麦田管理,施肥、中耕,严禁牲畜吃青。

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清明:气候清新,草木茂盛,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

有“清明前,去种棉”,“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去播种,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种高粱,六月接饥荒”等农谚。

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

是日天晴,兆大丰收。

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之说法。

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

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旱了不会轻”之说。

但也有“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北”的俗谚。

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

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谷雨: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

一般天气变暖,断霜雪,雨量也较前增多,是春作物播种出土的重要季节,开始种高粱、谷子、春玉米、红薯等早秋作物。

此时枣芽萌发,春播棉花开始种植。

谚曰:“枣芽发,种棉花”,“谷雨栽秧(红薯),一棵一筐”,“谷雨下秧,立夏栽”,“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谷雨前,清明后,种花正是好时候”,“谷雨麦怀胎”。

此外,谷雨无雨,亦为荒年之兆,间忌之。

有“明清明,暗谷雨”、“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雨有雨棉苗肥”之俗谚。

也有“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受干,后三天叫受淹”的说法。

雨后开始糙场,“三月不糙场,麦打土里扬”。

立夏:是为夏季之始,小麦齐穗,开始养花上浆。

农谚有“立夏不出头,割了喂老牛”、“立夏麦挑旗,小满麦秀齐”。

此时各种侯鸟相继入境,红薯芽普遍移栽下地,并继续播种旱秋作物,黄瓜成熟。

农谚有“四月八,鲜黄瓜”,“立夏种棉花,有苗无疙瘩”。

本县有“立夏见三新—大蒜、樱桃、豌豆”之说。

立夏日忌无雨、无风。

俗以为立夏日无雨,主旱。

俗谚云:“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高挂犁耙”,“立夏刮东风,药铺把门封”,“稻花要雨,麦花要风”。

小满:部分早冬作物开始成熟。

俗云:“小满见三新”,即大麦、油菜、蚕茧。

农购置农器家具,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

开始套种晚秋作物。

农谚有:“小满不满,芒种不忙”,“小满不种棉,种棉也枉然”,“小满十八天,不熟也要干(指小麦)”,“小满种谷,憋满仓屋”。

芒种: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黄经75°时开始。

全县农事活动主要是收割小麦,抢种晚秋,管好大秧。

农村大忙开始,故有“打春一百,掂镰割麦”,“芒种忙,三两场”,“春争日,夏争时”之语。

夏收、夏种、夏管统称“三夏”。

三夏生产突出四个“抢”字,即一是抢收。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小麦蜡黄就收,“麦穗发了黄,绣女也下床”,“七成收,八成丢”,“麦熟八九动手割,甭等熟透籽粒落”,“等了一粒青,损了十粒黄”,“要保粮食大丰收,一粒一穗不能丢”,“麦天弯弯腰,拾个白卷糕”,“夏收有五忙,收、运、打、晒、藏”;二是抢种,小麦收后趁墒抢种秋作物。

“收麦不顾种,秋后难顾命”,“麦茬耩芝麻,苗出快灭茬”,“一棵红薯一把灰,红薯结成一大堆”;三是抢打(脱粒),夏至前要打完场。

“夏至不打场,再打是把糠”,“拉到场里算一半,装到囤里才收完”;四是抢管,“种子落地,管子上马”,及时定苗,锄草保墒。

“一种得九管,收成才保险”,“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一拳”,“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锄头有火,锄头有水”,“夏天撞破皮,胜似冬天犁一犁儿”,“人勤地不懒,全在人照管”。

夏收时,进场不带火,不吸烟,不许光肚娃儿进场,忌“净光”,“少见”、“没风”、“净啦”等话,过去有“妇女不进场,进场不吉祥”的说法。

夏至: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是秋田管理的紧张季节。

气温升高,天气变热,开始锄头遍地。

“春争日,夏争时,中耕锄草不宜迟”,“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朵花,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夏至三庚入伏,伏有30天或40天,分头伏、中伏和末伏。

每伏10天,中伏有20天的。

间有“热在中伏”和“三伏里头加一秋”之说。

俗以为夏至天气变化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农家在夏至里忌讳很多。

夏至最忌有雷雨。

俗谚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

“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掏钱难买五月冷,一棵豆子打一棒”,“夏至西北风,十雨九场空。

”“夏至翻白云,平地见鱼鳞”,“夏至风从东南起,夏秋不断雨淅淅”。

还有夏至赶逢在五月前期,后期的占侯禁忌。

谚云:“夏至五月端,麦子贵三千”,“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夏至五月终,十个油房九个空”。

不种芝麻也吃油,说明其他庄稼长得好,丰收了。

十个油房九个空,则表示出整个年景的歉收、萧条。

小暑:天气逐渐炎热,汛期到,作物旺长,主要是加强秋作物管理。

可犁炕地。

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小暑种芝麻,头顶一串花”。

小暑忌旱,俗谚云:“六月怕干,九月怕淹。

”“六月旱,喝稀饭”,“六月要雨难得雨,八月要晴难得晴”,“小暑南风十八天,坑里泥巴都晒干”。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

“小暑泥鳅赛人参”。

大暑: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正值伏中。

谷子甩大叶,黄豆二棚楼,头二茬地均中耕完毕。

注意治虫、防旱、防涝等事。

农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小暑大暑,热死老鼠”,“小暑不算热,大暑压草肥”,“头伏有雨。

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大暑到立秋,割草压肥不能丢”,“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伏里种豆,收成不厚”,“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六月六,芽子红薯线穗粗”。

立秋:秋季开始,时在三伏之中。

农事有“立了秋,挂锄钩”之说。

意为庄稼不再锄了,还有“立罢秋,万事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

但亦有“立秋前后,燕瓜绿豆”,“立秋栽葱,白露种蒜”,“六月秋,老秧丢,七月秋,老秧收”之谚,是说在立秋时绿豆还可播种(收成不多),可栽葱。

育的秧苗如果立秋在六月,不能再栽了,立秋在七月,移栽的秧苗还能有收成。

立秋是当地农家的大节气,是庄稼接近成熟的季节,“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穗变红成熟。

“棉花立了秋,大头、小头一齐揪”。

立秋日忌雷、雨、风。

俗谚云:“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处署:暑尽天凉,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

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但可种荞麦,俗谚云:“处暑荞麦甭等肥”。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白露:时值中秋,天气转凉,夜间露水发白。

农事活动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

腾茬子,早耕,小麦备播,育油菜苗。

农谚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小麦)”,“白露割谷”,“白露没有雨,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大丰年”。

秋分:秋季的一半,此后北半球渐短,夜渐长。

秋分后,既要抓紧送粪犁地,积极备播小麦,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

农谚有:“秋分一半家,寒露满天下”,“秋分一到,谷场见稻”。

“秋分过五,小麦入土。

”“秋天弯弯腰,强似春天转一遭儿”。

“一年辛勤在于秋,粮不入屋不算收”,“三春不如一秋忙,收不到屋里不算粮”。

“七月底,八月岸儿,新谷子米汤麻杆盐儿”。

秋分前后,月亮落地的变化,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

俗谚云:“七月十五早看天,强似抽签问神仙;月亮落地接云彩,年景好的说不得;月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

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显转凉,夜有寒冷之感,开始播种小麦。

农谚云:“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过了寒露节,种麦穗如铁”,“抓着一季早,两季产量高”,“打蛇打在七寸上,庄稼种在节气上”,“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

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故名。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十月不下霜,种地一包糠”。

霜降后进入种麦高潮时节,俗云:“霜降至立冬,种麦莫放松”,“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犁犁耙耙种下田,最晚不过立冬前”,“前耧后耧,差一穗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