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派别之一,其诞生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对人类社会的思想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以及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宋明理学自起源至成熟经历了约两百年的漫长岁月,其始于宋代文治时期,兴盛于宋代政治经济兴旺的时期,至明代曾国藩派得到天下朝廷的支持,成为当权者的政治理念,并在晚明进入了其收尾期。

在宋代,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朱熹,通过一系列的著作和讲义,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

在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兴起,并对理学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和光彩。

二、宋明理学的理论思想宋明理学贯穿着“理”的思想,将儒家经典中的“道”、“理”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阐释。

通过对“道”的探究,宋明理学强调了“正道”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遵循正确的道路,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同时,宋明理学还注重“心”的作用,认为一个人的心境直接关系到其行为和命运的走向。

因此,宋明理学在强调学习的同时,也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在明代,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了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感知和控制,在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要理解内部世界,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状态。

在他看来,“心即理”,即人的心境和理的关系密不可分。

他采用“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人要通过自我进化和完善,进一步审视自己、走向道德的境界,达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三、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宋明理学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在于,它的理论可以深刻地指导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和思考。

宋明理学追求的“正道”是指正确的人生选择和道路,这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当代社会充满了种种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如果人们没有正确的人生选择和方向,可能会失去自己的道德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同时,宋明理学注重了人的心理健康,提倡心灵和情感的掌握和表达,这对于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力和情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生活的质量。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课外阅读)
1、宋明理学兴起的必要性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想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佛 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 值观念的地位。 (3)唐末五代以后,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 不断受到质疑,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宋明理学兴起的可能性: (1)唐代韩愈和李翱的复兴儒学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 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资 料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 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 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 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 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 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资 料
韩愈在《原道》和《谏迎佛骨 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了 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盗”。又 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佛徒“口 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 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 为夷狄的危险。他认为佛教自外与 天下国家,灭弃封建伦常,“子焉 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 焉而不事其事”。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D
3.(2012· 海南单科卷· 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 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 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知识诠释思维发散一、宋明理学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①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②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唐朝实行③三教并行政策,使得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2.程朱理学(1)北宋时,形成了以④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称为“程朱理学”。

(2)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者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还提出“⑤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⑥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编著了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⑦四书章句集注》。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陆王心学(1)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⑧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其学说被称为“心学”。

(2)明朝中期以后,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易错扫描】(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一个认为要格物致知,一个认为要内心自省,但是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属于理学的范畴,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

(2)理学在宋代不是主流思想。

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思想是从元代开始的。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渊源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宋明理学以《周易》、《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为蓝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的核心宗旨。

在宋朝儒学发展史上,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前人的渊源。

本文从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与渊源。

宋明理学源流探析1、官学与杂学舆论之争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官学是唯一掌握儒学研究与传承的机构,它在儒学传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官学在唯一性传承的过程中,学问局限性比较大,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比较片面,所以不少学者选择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经典,这些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经典的学者被称为“杂学家”。

这种“官学与杂学”的舆论之争是宋明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源流。

官学可以说只是儒家思想传统的一种延续,而杂学家为了保证儒学的后继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古代经典中未曾深入研究的内容,丰富经典内涵。

因此,杂学家们热衷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探索儒家经典内涵的更深层次。

2、祖宗和气道论宋代儒学思想在道义伦理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探究。

如老子的思想被孔子的儒学所继承,提出了“道”的概念,宋代之后的新儒学才把“道”的思想运用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

同时,宋代的一个学派——祖宗家也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祖宗家提出了“祖宗”和“气道”两个重要的思想,认为先祖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且一些道德品质是通过DNA传承的。

这样一来,社会上有过世先祖来进行指导,也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道德规范。

3、一志五经一志五经是宋代儒学的开端。

一志五经指的是对一部志书和五部经书的注疏,即《通典》和《五经正义》。

这两部书可以说是礼、乐、诗、书、易这五部经书的总集和。

因此,一志五经也奠定了宋代儒学的经典地位。

宋代初年儒学家注重官学文化的传承,应对入仕考试所需的经典知识。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实践]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实践]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摘要:宋明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

同时应该看到宋明理学中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

关键词:宋明理学;儒学;继承;发展;评价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契机,以王通、韩愈、李翱融通儒释的思想为灵媒,经过宋代诸懦的创造性转换,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继元典时代之后精致而完备的思想体系——理学。

理学,又叫新儒学。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构建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理学名目不一,究其本质,它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理学发展世上的关键人物,称此五人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德修身哲学。

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

这一认识路径成为后来的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

张载是陕西人,故其学派成为关学。

张载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他强调“气”,认为太极就是气。

专题一 3 宋明理学

专题一 3 宋明理学

(四)历史影响
1.正面: 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有利 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负面:强化“三纲五常”,以“天理”遏制“人 欲”,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严重压抑人的个 性发展和思想解放,阻碍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朱熹(1130-1200), 号晦庵,是二程思想 (理学)的集大成者。
岳麓书院内专祀朱熹、张栻的“崇道祠”
白鹿洞书院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朱熹著书图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 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 此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 了一物道理。
本朝(宋朝) 之治……以理学 为之根底也。义 理之学独盛本朝, 以程先生(二程) 为之宗师也。 ——黄震
程颢,河南洛阳人, 世称明道先生
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上以理 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 特,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 为宋代四大书院。
王阳明言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并在不同的时代中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1. 先秦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君主的德行。

2. 汉朝:经学的兴起在汉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经学的兴起。

经学是以经典为基础的学术体系,主要研究经书中的经典文献,如《尚书》、《礼记》、《论语》等。

经学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他对经典进行了注释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魏晋南北朝:道学与理学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道学和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学派。

道学主张追求超越尘世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是王弼(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和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

他们主张“归根于道”,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理学则是强调理性和知识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北宋时期的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他提出“理”是宇宙的本原,通过对理的研究来实现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管理。

4. 隋唐:儒学的复兴与推广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的文帝杨坚(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重视儒学,推行科举制度,使得儒学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

唐朝的文化繁荣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和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提倡经世致用,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5. 宋明清:理学的传承与变革宋明清时期,理学成为主流学派,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当时的主流学派,代表人物有程颐(公元1018年-公元1074年)和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宋明理学(二)剖析

宋明理学(二)剖析
• 理学分几派 陆 九 渊
程 颢
朱熹
程 颐
王 守 仁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
程颢(hào)(1032—1085)
字 伯 淳 (chún) , 学者称明道先生。河 南洛阳人。曾任地方 官吏,后任太子中允、
监察御史里行。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程颢之 弟,学者称伊川先生 。们在思想方法上注重区 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 系辞》说“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 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这两句话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二程 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 的,是“器”;凡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 而上”的,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 只有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 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才是形 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区分理和物、道 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敬”与“静”混为一谈。程颐说:“敬则自
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同上)用“主
敬”代替周敦颐的“主静”。一味求静,容易
放松警惕性。至于“敬”的界定,程颐说: “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
谓一。”(同上)所谓“主一”、“ 无适”。
就是高度集中注意力去遵守封建伦理二不要有 一丝一毫的背离。(僧侣主义修养方法,比佛 道僧侣主义更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
性,尽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可以为柱,
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 也。‛理,性,命,一而已。(《二程外书》 卷十一)
既然,从根本上看,性、理、命难以分开,
为什么又出现不同的概念呢?程颐说: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
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就是说理在自然为不可违抗的“命”,在 社会为规范行为的“义”,理赋于人为先验之 性,理寓于身为主宰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他将中国文化重视伦理追求推向极致,又在思辨的精微方面别开生面,从而产生了复杂的文化效应。

理学的产生导致礼治秩序的重建和“内圣”路线的高扬。

“礼”作为一个宗法遗存的产物,约束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理学的产生使“内圣”的经世路线得以高扬。

在原始儒家那里,内圣外王是真正的儒者应该身体力行的奋斗目标。

从秦汉以将至宋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的赫赫武功盛极一时,相比之下,“内圣”之学偏于晦暗。

然而,历史的事实表明,仅有强权和武功是不够的,长治久安的通知方略包括精神的修炼和培养恪守礼制的顺民,理学家因此负担起教化君王和铸造大众心灵的历史责任。

宋明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这是理学产生的积极方面。

同时应该看到,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

那种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宋儒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大有干系。

参考文献:
1、周菁《中国历史文化通览》,研究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