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辩证及治疗

合集下载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通常是由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中医理论认为咳嗽与肺、脾、肾、胃等多个脏腑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辩证分析,了解咳嗽的病因病机,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由于肺部受热邪侵袭,导致肺气燥热,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剧烈,咳痰黄稠,甚至带血,舌红绛,苔黄腻等。

治疗应重点清热降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有瓜蒌膏、川贝雪梨膏等。

2.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肺部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不畅,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时感觉寒冷,嗓子痛,咳痰清稀,舌苔白等。

治疗应重点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有苓桂朮甘汤、防风通圣散等。

3.目火咳嗽目火咳嗽是指由于肝火上扰,影响肺气的宣降,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多为干咳,伴有口干、目赤等症状,舌红绛,苔黄腻等。

治疗应重点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有柴胡桂枝汤、玄龟甘桔丸等。

4.脾虚咳嗽脾虚咳嗽是指由于脾气虚弱,无法运化水湿,导致湿邪内停,阻碍肺气宣降,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黏稠痰多,甚至久咳不止,舌质淡白,苔白腻等。

治疗应重点健脾化湿,润肺止咳。

常用方剂有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5.肾虚咳嗽肾虚咳嗽是指由于肾精亏损,无法保持肺气的下降功能,导致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声低弱无力,甚至伴有气短,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治疗应重点补肾益气,润肺止咳。

常用方剂有肺养生膏、杞菊地黄丸等。

根据不同的辩证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加速病情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咳嗽症状持续时间过长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咳嗽的辨证施治

咳嗽的辨证施治

咳嗽的辨证施治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1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舌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是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2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是寒了。

难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白痰属寒,黄痰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呢?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而局部邪气长期滞留,又很容易化热,从而形成整体虚寒,局部实热的格局。

3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尽管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辨虚实的方法,但要直接移植到临床上,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来体悟的。

临床需要我们辨虚有多少,实有多少,这直接影响到用药。

还有,就是对虚证的定位,肺、脾、肾,阴、阳,究竟虚在哪里。

对邪实的辨别,寒、热、痰、湿、饮、瘀,究竟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分别占多大比例。

书中说见到舌质暗、有瘀斑、脉涩为有瘀,但临床上一定要等到有这些典型表现才去辨出瘀,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辨出的机会很少。

何况有很多人舌质原本就是暗的,难道舌质暗就应该考虑瘀?有人说久病入络,时间长了就有瘀,但也不一定。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别外感和内伤引起的咳嗽,外感咳嗽通常是新发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表面证象。

内伤咳嗽则多为慢性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能伴有其他脏器的证象。

2、辨别虚实证型,外感咳嗽多与风寒、风热、风燥有关,属于实证。

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阴津亏耗引发的咳嗽属于虚证,或者虚证中夹杂有实证。

另外,咳嗽声音响亮者多为实证,咳嗽声音低弱者多为虚证;脉搏有力者属实证,脉搏无力者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根据邪正虚实的区分进行。

外感性咳嗽多由邪气阻滞肺脏引起,通常为实证,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促进肺部功能,具体根据不同的邪气类型如风寒、风热、风燥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等治疗方法。

内伤性咳嗽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同时扶正,同时考虑病因中的"痰"和"火",采用破痰、清火的治疗方法,对于正气虚弱的情况则需要滋养阴液或益气为宜,同时也要区分虚实的主次进行处理。

在咳嗽的治疗过程中,除了直接治疗肺部病变外,还应从整体角度考虑,重视脾胃、肝脏、肾脏等的调理。

对于外感性咳嗽一般不宜过于收敛阻止邪气,而应根据肺气通畅的情况来处理,等待肺气宣畅则咳嗽自然停止。

对于内伤性咳嗽,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散发邪气伤害正气,注重调理脏腑,保护正气的平衡。

咳嗽是身体排除邪气的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简单地止咳,而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侵袭肺脏症状:咳嗽声音沉重,呼吸急促,喉咙发痒,咳出的痰液稀薄且颜色苍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四肢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外在表证,舌苔薄白,脉搏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疏散风寒,宣通肺气,止咳。

方药:使用三拗汤合并止嗽散。

方剂中使用麻黄、荆芥来疏散风寒,结合杏仁来宣通肺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来理肺、祛痰;桔梗、甘草来滋润喉咙、止咳。

如果咳嗽较为严重,可以加入矮地茶、金沸草来祛痰止咳;如果瘙痒感严重,可以加入牛蒡子、蝉蜕来祛风止痒;如果出现鼻塞和声音沉重,可以加入辛夷花、苍耳子来通畅鼻窍;如果携带痰湿,咳嗽时痰液粘稠,胸闷,舌苔厚腻,可以加入半夏、茯苓、厚朴来燥湿化痰;如果外在表证较为明显,可以加入防风、苏叶来疏散风邪、解表;如果外寒未解,内部有郁热,热与寒相互阻遏,咳嗽声音嘎哑,呼吸急促类似喘息,痰液粘稠,口渴心烦,或出现身体发热,可以加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来解表清里。

咳嗽辩证及给药

咳嗽辩证及给药
咳嗽:1、寒痰咳证。症见痰多色白,并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散寒止咳类代表药有通宣理肺片。
2、热痰咳证。症见痰多色黄黏稠,并兼有发热口渴、气喘等。清肺止咳类代表药橘红颗粒.
3、燥痰咳证.症见干咳少痰,或咯痰不爽,痰稠难出,咽干而痛,润肺止咳类代表药养阴清肺糖浆.
4、喘咳证。症见咳喘气急,痰多或无痰.代表药复方蛤青. 干而痛,润肺止咳类代表药
A、川贝清肺糖浆(养阴清肺糖浆)+愈美片(左羟丙哌嗪片)+消炎药+送扑尔敏片(咽痒)
4、喘咳证。症见咳喘气急,痰多或无痰.代表药
复方蛤青(克咳片、固本咳喘片)+消炎药。
儿童咳嗽:多为热咳、燥咳。
1、寒痰咳证。症见痰多色白,并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散寒止咳类代表药有
咳舒糖浆(止咳宝片)+通宣理肺片+消炎药
2、热痰咳证。症见痰多色黄黏稠,并兼有发热口渴、气喘等。
A、橘红颗粒(川贝枇杷糖浆、二母宁片)+愈美片+消炎药
A、内热重、流黄鼻涕:橘红颗粒(川贝枇杷糖浆、二母宁片)+银翘解毒颗粒+消炎药
1、小儿麻甘(小儿咳喘灵颗粒/三九、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三九)+氯雷他定糖浆+化痰颗粒(丙卡特罗口服液)+消炎药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病的病因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咳嗽病的病因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咳嗽》证候特征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

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而上逆作咳。

病机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咳嗽之辨证论治.

咳嗽之辨证论治.

咳嗽之辨证论治第一章概说第一节咳嗽之含义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托名黄帝所作之《内经》,虽笔之于书约在周代,而其内容则多上古口传心授所积累,弥足珍贵。

其中《素问》咳论一篇,对于咳嗽一证已作比较系统之论述,虽未提及嗽字,但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诊要经终篇、示从容篇皆连言咳嗽。

且相传为周公所作之《周礼》,其天官疾医条下,即有“冬时有嗽上气疾”之记载,足证咳与嗽自古即有单用,亦有连言,其词虽有单音双音之殊,其义实未见有何分别。

汉张仲景作《伤寒论》,亦仅提咳而不及嗽,但其《金匮要略》则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及“痰饮咳嗽”两个专章并提咳嗽。

历魏、晋、六朝、隋、唐、五代以至两宋诸家论咳嗽者,亦未细为分别。

至金刘完素咳嗽论始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

”其后元张洁古《活法机要》及明以后诸医家,大多依此立说。

惟何柏斋说:《机要》所论咳嗽二证,盖倒说也。

肺为气主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隔,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

外感风寒,肺管为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

”是咳为有声而有痰,嗽是有声而无痰,与刘说几全相反。

赵献可《医贯》谓:“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有痰而有声,虽分六腑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

”则论咳同于刘氏,而论嗽则三氏之说各异,其要俱在声痰有无之辨,与主脾主肺之别。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谓:“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而痰后;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声出,声不甚响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

”则咳嗽都是有声有痰,而咳则痰不易出,嗽则声不甚响,皆不过程度之差异,并非有截然分别。

故刘完素立咳嗽分言之说不久,张子和《儒门事亲》即谓:“嗽与咳一证也,后人或以嗽为阳,咳为阴,亦无考据。

……《素问》惟以四处连言咳酞其余篇中只言咳不言嗽,乃知咳嗽一证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辩证及治疗寒咳治疗思路:温肺化饮,燥湿化痰、宣肺散寒
热痰表现
咳嗽气急痰多黏稠、或带血舌红苔黄,腻或干治干咳燥咳温燥症
喉咙痒、干咳、连声呛咳
无痰,痰少成丝、或痰中带血,不易咳出
口干
初期有鼻塞、头痛、微恶寒、身热
治疗方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用药秋梨润肺膏--润肺为主,缺少宣肺的药
梨子
百合
麦冬
贝母---润肺化痰款冬花--降逆润肺化痰
宣肺须+薄荷,淡豆豉等
蛇胆川贝枇杷膏--镇咳作用明显,性凉润。

寒咳用之加剧蛇胆汁
半夏川贝枇杷叶
薄荷阴虚咳嗽
治疗原则---滋补阴液、收敛浮火、滋阴润肺,治标后要从滋补肾阴入手,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表现
干咳
咳声短促
痰少黏白或有血丝
低热
盗汗、五心烦热
口干舌质红,少苔或无苔,或剥落苔
嘴唇红
尿黄
腰膝酸软
用药
百合固金片--阴虚燥咳
化痰润肺---川贝母
宣肺---桔梗
清热生津
百合--滋阴润肺生地黄12g---清热生津、滋阴降火,用量多了如30g 走血分,清热凉血玄参滋阴
熟地黄15-20g---滋补肾阴
麦冬12g 养血活血当归
白芍养阴清肺膏
地黄
麦冬
玄参
川贝牡丹皮---清热凉血,与麦冬生地黄一起治疗阴血内热,傍晚时候热
白芍
积食咳嗽
主要症状
咳嗽
发热
没有明显外感症状,有的话可用午时茶脘腹胀满、嗳腐吞酸酸腐味--寒
臭--热便干、便秘
臭屁
舌苔厚、黄
治疗消积、化滞、止咳
用药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消积、止咳、化痰、退烧
消积导滞
炒山楂
槟榔枳实
化痰瓜蒌
枇杷叶
葶苈子--除湿化痰炒莱菔子宣肺---桔梗
清热
连翘
蝉蜕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退热消积
山楂六神曲麦芽--和胃
化痰
半夏
茯苓陈皮莱菔子
清热
连翘大山楂丸--消积导滞山楂--消肉食
六神曲--米面类积食麦芽---淀粉类积食
咳嗽辩证及治疗
热痰表现胸胁胀满身体发热口干而黏欲饮水热痰治疗因为热咳伤津,因此要清热肃肺、润肺止咳治热痰二陈丸(不论寒热皆可用,主治化痰)陈皮9
法半夏9
茯苓9-15
炙甘草6
橘红痰咳液--主要化痰,主治寒痰,加清热药可以用热痰,少宣肺药,不利止咳
化橘红(微温)
百部--降逆
茯苓
半夏(微温)
甘草
白前--化痰、降逆,微温
杏仁
五味子--敛肺
+清热,生石膏、黄芩
+宣肺散寒,苏叶6、麻黄3-6桂龙咳喘宁胶囊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龙骨、牡蛎--降逆下气、收敛,等同乌梅、五味子、罂粟壳
黄连
半夏
杏仁
橘红丸--主治热咳热痰,化痰、降逆、镇咳、宣肺、清热化痰化橘红
二陈丸
宣肺降逆、镇咳桔梗
杏仁
紫菀
款冬花
紫苏子
瓜蒌皮(微寒)
浙贝母(微寒)
清热滋阴生地黄
麦冬
生石膏
清肺化痰丸---化痰、清热,主治热咳热痰黄芩
杏仁
瓜蒌子
川贝
胆南星
半夏
陈皮
茯苓
枳壳
麻黄
桔梗
白苏子--化痰
莱菔子--化痰降逆
复方鲜竹沥口服液--主治热咳鲜竹沥--苦寒清凉,化痰,比竹茹甘寒
鱼腥草---清肺热肺炎
枇杷叶
半夏
宣肺生姜
薄荷
肺力咳合剂--偏寒凉,除非咳血,一般不推荐清热解毒黄芩--清热
红花龙胆(寒凉)--清热解毒,咳中带血
梧桐根(寒凉)
白花蛇舌草(寒凉)--可解蛇毒
前胡
百部
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
麻杏石甘汤
黄芩
前胡
紫苏子
葶苈子--清痰饮
竹茹--清热化痰、降逆二母宁嗽丸---热痰咳、热燥咳
凉燥症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
兼有无汗发热、苔薄白
治疗:温而不燥,润而不凉
性苏止咳糖浆加减
咳嗽辩证及治疗.mmap - 2020/3/30 - Mindje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