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中医中药)治疗原则
中医咳嗽病教案

2. 2. 3肺痨 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2. 2. 4肺癌 咳嗽持续、顽固不愈,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胸痛、气急、发热,伴消瘦、乏力等。其病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康。近年来对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认识上不断深入,丰富了咳嗽证治内容。咳嗽的病因已不局限于外感与内伤,目前更重视环境因素及鼻、咽喉疾病所致咳嗽。病理机制也有所创新,重视风邪犯肺、邪热结咽、胃气上逆、肝火犯肺、诸脏先伤后传于肺和外感内伤互为因果等。尤其在“风咳”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咳嗽按时间通常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时间在3周以内,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超过8周。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亚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上述咳嗽均可参考本专家共识治疗。
3咳嗽的证候学特征: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的证候特征。咳嗽咯痰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约5分钟。
4 咳嗽的病因病机:4.1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①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多属于邪实。②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4.2病机:无论外感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①外感咳嗽多属于邪实;②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分,火有虚实之分;③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以相互影响,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约40分钟。
经常咳嗽?中医这么应对它

经常咳嗽?中医这么应对它当您正受反复咳嗽的困扰,想知道中医中药是怎么解决治疗的吗?中医在处理各种疾病上有着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咳嗽也不例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如何对待咳嗽,和那些可以帮助你恢复健康的独特理论与方法。
一、咳嗽的定义与中医理解1.咳嗽的西医定义咳嗽在西医中被定义为一种保护性反射,其目的是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或分泌物。
这种反射通过刺激咽喉、气管或肺的神经末梢来引发,其结果是迅速的、有力的呼吸道肌肉收缩,以产生足够的气流将异物或分泌物排出。
咳嗽是一种症状,在西医很多疾病中会出现咳嗽症状,长时间或频繁的咳嗽可能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哮喘、肺炎、肺结核或肺癌的症状,在其他科,比如急性心衰的患者也经常会出现咳嗽症状。
2.咳嗽的中医理解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咳嗽被视为是“肺失宣发肃降”的表现。
肺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主气,司呼吸。
正常情况下,肺气应该顺利地向下流动,以保证呼吸顺畅和气机正常。
当肺气不能正常下行,反而上逆,就会产生咳嗽。
这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外感六淫或内邪干肺引起的。
3.中医对咳嗽的独特理解中医对咳嗽的理解不仅局限于肺,还涉及到整个人体的平衡和调节。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也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例如,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湿邪内停,转而影响肺的正常功能,产生咳嗽。
同样,肾在中医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主接受和储存精气,与呼吸有密切关系。
肾虚可能导致精气不足,肺失所主,也会出现咳嗽。
此外,中医还强调咳嗽的性质和症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角色。
例如,咳嗽的痰的量和颜色,咳嗽的时间和频率,咳嗽伴随的其他症状等,都会被用来识别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对咳嗽的分类在中医的理论中,咳嗽的分类是非常详细的。
孩子咳嗽,切忌“见咳止咳”

孩子咳嗽,切忌“见咳止咳”咳嗽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性反射机制,是清除呼吸道异物、分泌物的保护性动作,具有排痰、清洁气道的作用,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对于孩子咳嗽,切记“见咳止咳”,盲目的止咳可产生不良后果。
本文从中医的角度对儿童咳嗽的症状、原因、治疗进行简单介绍。
一、外感咳嗽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因咳嗽两种,外感型的咳嗽,多是因为儿童尚未发育完善,脏腑娇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而肺主呼吸且外合皮毛,受到外邪侵袭时肺部首当其冲。
对于此种类型咳嗽的治疗以疏散外邪、宣统肺气为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过早使用收敛、镇咳的药物,不能“见咳止咳”,容易造成邪气残留。
外感咳嗽可以分为风寒型咳嗽、风热型咳嗽、风燥型咳嗽、湿温型咳嗽等几种类型:(一)风寒型咳嗽多发生于夏日、深秋和初冬季节,患者受到风寒外邪入侵,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引发咳嗽,轻者流清涕、轻咳、打喷嚏,治疗以疏风、宣肺、止咳为主,可选取三拗汤加减治疗,如咳嗽明显者可增加苏叶进行治疗。
风寒重者多是由于风寒轻症治疗不及时发展而来,患者咳嗽加重,日夜均咳,出现发烧、鼻塞、咳痰等症状,其痰液状稀色白,治疗以散寒祛风、止咳化痰为主,可选择麻黄汤加减治疗,如咳嗽症状严重者可以加前胡,痰多者可以加半夏进行治疗。
同时可选取灸大椎穴、肺俞穴、风池穴等进行辅助治疗,达到疏风散寒的作用。
(二)风热型咳嗽此种类型的咳嗽多发生于春末夏初之际,患者受到风邪、热邪侵袭导致,热风犯肺、肺失清肃、津液化痰,初期患者干咳或伴有少量黏痰,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症状逐渐加重,并伴有气喘、口渴、咽痛、发热等全身症状,患者痰液状稠色黄。
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可选取桑菊饮加减进行治疗,如发热明显者可加知母泄热,如咽喉红痛明显者可加蝉衣、玄参清热利咽。
(三)风燥型咳嗽此种类型的咳嗽多发生于秋冬季,因为外部环境干燥,患者肺腑失去滋润导致的。
患者咳嗽的特点为咳嗽但无痰或少痰,痰液状粘稠难以咳出,伴口鼻干燥、心烦、口渴、咽红、皮肤干、发热、胸闷、大便干燥等症状,患者声音嘶哑。
老中医治咳嗽、咽痒

老中医治咳嗽、咽痒【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各二斤);甘草(炒)375g(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效]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使用注意]本方性虽平和,但总属辛温之剂,故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不宜使用。
如肺热咳喘,须加贝母,知母,瓜蒌,黄芩之类,不宜单独使用。
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方义]方中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桔梗、陈皮宣肺理气;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
七味相配,共奏止嗽化痰,宣肺解表之功。
【速记歌诀】陈耿百草苑借钱(陈皮桔梗百部甘草紫苑荆芥白前)药方论述本方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
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
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
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
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
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近人聂云台氏用本方诸药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萝卜子60克(研)枇杷叶(去毛,包)30克煎汤,滤去渣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和调药粉为丸(酌加炼蜜更好),每丸如弹子大,约重8克,每服1粒,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
这对各种咳嗽奏效更好,诚如聂氏所说:“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
”编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颇为满意,病者亦称道不置。
浅谈感冒后咳嗽的中医治疗

170• 中医中药 •义。
2.3 不良反应情况:在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存在不良反应的叙述一共包括3篇,不良反应例数为20例。
其中,热毒宁组共5例,腹泻和皮疹分别是3例、2例;喜炎平组一共为15例,荨麻疹、腹泻分别是2例、13例,症状均较轻微。
3 讨 论在临床上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问题相对常见,分析产生此种问题的因素就是病毒感染引发,而且部分是通过细菌所感染导致[2-3]。
在西医方面的治疗上,主要是按照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治疗的方式,但是中医治疗的成效相对更好。
热毒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构成为金银花、青蒿、栀子等,主要功效就是清热、解毒和疏风,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存在良好的抗病毒效果。
喜炎平注射液是水溶性穿心莲内酯磺化物,能够抗菌镇咳、清热解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肺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成效。
本研究显示,通过进行Meta 分析,相较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言,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具有更高的痊愈率以及有效率,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 <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同时亚组儿童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的痊愈率优势于喜炎平注射液,P <0.05,儿童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跟喜炎平注射液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上,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效果同喜炎平注射液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存在发表偏倚、样本量较小等因素,对于结果真实性构成影响。
未来应该展开更多的高质量研究,予以有力论证。
参考文献[1] 王明福,胡永庆.热毒宁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7):183-184.[2] 司晨鸿.热毒宁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7,36(15):141-142.[3] 郭震浪,苏振宁,王正飞,等.热毒宁与利巴韦林比较治疗小儿急性表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和质量评价纳入研究样本数用法用量治疗疾病疗程(d)是否随机是否隐藏是否盲法试验组对照组热毒宁喜炎平王丽(2014)909020 mL 200 mg 上呼吸道感染3是否否夏雯雯(2014)978820 mL 200 mg 上呼吸道感染3是否否张科(2015)555520 mL200 mg 上呼吸道感染3是否否姚新蕊(2015)100800.5~0.8 mL/(kg•d)10 mg/(kg•d)腺病毒性肺炎7是否否李呈媛(2016)1181100.5 mL/(kg•d)5 mg/(kg•d)腺病毒性肺炎7是否否尹秀(2016)98960.5~0.8 mL/(kg•d)5 mg/(kg•d)疱疹性咽峡炎5是否否孟娜林(2017)60600.6~0.7 mL/(kg•d) 5.0~7.5 mg/(kg•d)上呼吸道感染3是否否刘鑫(2017)82820.5~0.8 mL/(kg•d)10 mg/(kg•d)上呼吸道感染3是否否感冒后咳嗽是指感冒急性期症状均已消失,唯咳嗽仍迁延不愈,多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

2016.9.15中医治疗咳嗽,常用祛痰的中药如下:白芥子味辛,性平,入肺经。
具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功效。
适用于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痛患者。
功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禁忌: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天南星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
归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
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另外,该药具有明显的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可用于风痰壅盛之中风者,多和天麻合用。
注意孕妇慎用。
备注天南星中毒,可致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严重的以致窒息,呼吸停止。
轻者可服稀醋或鞣酸及浓茶、蛋清、甘草水、姜汤等解之。
如呼吸困难则给氧气,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紫菀味苦、甘,性微温,归肺经。
本药能明显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作用,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主要用于咳嗽且有痰涎壅盛、咳吐不爽者。
宜忌有实热者慎服。
性味性温,味苦、辛。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
具有降气化痰、宣散风热的功效。
有明显增加呼吸道分泌作用,无明显镇咳作用。
临床上常与杏仁、桑白皮等配伍。
白前性味归经辛、苦,微温。
归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咳嗽痰多,气喘。
该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
与桔梗、紫菀、百部等合用,也可用于久咳多痰的治疗。
咳喘属气虚不归元者,不宜应用。
竹沥味苦,性寒,归心、肺、胃经。
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
常用于咳嗽痰多者。
款冬花味辛、性温。
归肺经。
化痰止咳。
有镇咳下气,润肺祛痰的功能。
主治咳嗽,气喘,肺痿,咳吐痰血等症。
气味虽温,润而不燥,则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亦能治之。
故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咳嗽,皆可应用。
特别是肺虚久咳不止,最为适用。
临床上常与紫菀配伍,为常用的化痰止咳药。
杜鹃素味苦,性寒,归肺经。
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5.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2)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3)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版)。
(1)症状:起病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等。
(2)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在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伴有感染者,可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
X线胸片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4)无慢性肺部疾病者需除外肺炎。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 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寒袭肺证:①咳嗽、痰白、痰清稀,或干咳;②鼻塞、流清涕;③恶寒、无汗或并发热;④肢体酸痛;⑤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中2 项。
2.风热犯肺证:①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②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③恶风或并发热;④咽干甚则咽痛;⑤口干渴;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数。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⑥中3 项。
3.燥邪犯肺证①干咳,或痰少或黏、难以咯出;②唇鼻干燥;③口干甚则口渴;④咽干甚则咽痛;⑤恶风或并发热;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或浮数。
咳嗽憋气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咳嗽憋气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医称之为“喘证”或“咳嗽”。
中医认为,咳嗽憋气多由外感邪气、内伤虚损、痰饮瘀阻等因素所致。
中医治疗咳嗽憋气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从中医理论出发,详细介绍咳嗽憋气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外感邪气:如风寒、风热、燥邪等侵袭肺系,导致肺气不利,出现咳嗽憋气。
2. 内伤虚损:如久病体虚、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导致肺气虚弱,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咳嗽憋气。
3. 痰饮瘀阻:如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痰湿内生等,导致痰湿停聚,阻塞肺气,出现咳嗽憋气。
三、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1. 风寒袭肺型症状:咳嗽,憋气,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脉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疗方法:(1)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川贝枇杷膏等。
(2)中药方剂: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2. 风热犯肺型症状:咳嗽,憋气,痰黄稠,口干咽痛,发热,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治疗方法:(1)中成药: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
(2)中药方剂:银翘散、桑菊饮等。
3. 燥邪犯肺型症状:咳嗽,憋气,痰少黏稠,口干咽燥,脉浮数。
治疗原则:滋阴润肺,清热止咳。
治疗方法:(1)中成药: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颗粒等。
(2)中药方剂: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4. 肺气虚型症状:咳嗽,憋气,痰白清稀,气短乏力,脉细弱。
治疗原则:益气养肺,止咳平喘。
治疗方法:(1)中成药:玉屏风颗粒、金匮肾气丸等。
(2)中药方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5. 脾虚痰湿型症状:咳嗽,憋气,痰多黏稠,胸脘满闷,纳呆便溏,脉濡滑。
治疗原则: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治疗方法:(1)中成药:六君子丸、二陈丸等。
(2)中药方剂:六君子汤、二陈汤等。
四、中医辅助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选取肺俞、风门、曲池、尺泽、丰隆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咳嗽憋气症状。
2. 推拿按摩:按摩肺俞、膻中、中府、尺泽等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咳嗽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咳七大法则治咳七大法则,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内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
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内经·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
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谓止嗽、镇咳、祛痰、宁肺之品,笼统施治,轻则迁延不愈,重则变症百出,甚至成痨难救。
所以治疗咳嗽,必须辨清内伤、外感、虚、实、寒、热,按其发病新久,轻重浅深,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对咳嗽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
但文献浩如烟海,各家学说又讲的非常复杂,初学常不易抓住重点,因而感到治疗方法不好掌握。
兹结合临床经验,试将治疗咳嗽的方法,约括为“宣”“降”“清”“温”“补”“润”“收”七大法则,提出来就正于诸位同道,以供临床参考。
—1—宣肺窍清虚,喜宣通而恶窒塞。
如感外邪,皮毛束闭,肺气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无外邪,因肺气壅遏,气机失宣,而致胸闷气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症。
都须用“宣”的方法,开宣肺气,疏畅气机,使肺恢复清虚宣通,则咳嗽自止。
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1、辛温宣化法: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头痛、寒热、鼻塞、咳嗽。
选方如:①、杏苏散(杏仁、紫苏、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草);②、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陈皮、紫菀、生姜);③、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凉宣化法:适用于风温、风热所致的头昏发热口干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①、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②、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郁理肺法:用于气机郁滞、气道壅涩所致之胸胁痞闷、痰不易出的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①、加减流气饮子(厚朴、苏叶、青陈皮、大腹皮、瓜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赤苓、香附、炙草);②、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贝母)等。
另如:疏肺、开肺、宽胸、通宣等,也都属于宣法的范围。
—2—降肺喜清肃和降,苦气上逆及痰、瘀失肃。
故胸中气逆、痰阻肺窍、瘀血阻滞等,都可导致气逆不降,肺失清肃,肺气不利而引起咳嗽。
这种咳嗽须用降气、降痰、祛瘀等肃降法来肃清肺经,使肺气和降,其咳自止。
常用的治法,例如:1、降气化痰法:适用于肺气失降,气逆咳喘之症。
常用的方剂如:①、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②、加味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肃降法: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气逆咳喘、脉滑有力之症。
常用之方如:①、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②、半瓜丸(半夏、瓜蒌仁、桔梗、枳壳、知母)等。
可随症酌加杏仁、化橘红、南星、葶苈、茯苓。
3、祛瘀肃肺法:适用于胸背胁肋、扑打损伤,瘀血内阻所致之胸痛咳嗽。
常用之方如:①、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②、加味当归饮(大黄、当归、苏木、生地、赤芍、桔梗、贝母)等。
按:作者曾治疗胸部跌伤后,咳嗽数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厘散(冲服)、枳壳、片姜黄、乳、没,服数剂,咳出黑色血块数口,咳嗽及胸痛霍然痊愈,经过追访,未再复发。
可见治其病因,其咳自止,不可专在止嗽、镇咳上敷衍因循也。
—3—清肺象秋金,其性颷凉,畏热怕火,易为热伤。
邪热乘肺,火克肺金,或受燥热,乱其虚静之体,戕其肃降之能,肺金不清,而发咳嗽,须用清法治疗。
常用之方法,例如:1、清热化痰法:适用于痰黄咽痛、喉燥口渴的肺热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①、清咽宁肺汤(桔梗、山栀、黄芩、桑皮、前胡、知母、贝母、生草);②、清肺汤(黄芩、桔梗、赤苓、桑皮、陈皮、贝母、天冬、栀子、杏仁、麦冬、生草、当归);③、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生草)等。
2、清燥养肺法:适用于秋燥伤肺之咳嗽。
常用的方剂有:①、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皮、梨皮);②、四汁膏(悉尼汁、藕汁、生萝卜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等。
3、清肺泻火法:适用于痰黄黏稠、口燥牙痛、火上逼金的火盛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①、二母宁嗽汤(生石膏、知母、贝母、栀子、黄芩、瓜蒌、赤苓、陈皮、枳实、生草);②、清金降火汤(杏仁、前胡、桔梗、贝母、瓜蒌仁、生石膏、枳壳、陈皮、黄芩、赤苓、生草、原方有半夏可减去);③、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为末、冷开水送服三钱),本方可随症酌加桔梗、杷叶、贝母、桑皮、栀子等品。
4、清暑益肺法:适用于暑热伤肺,气短身倦,烦热脉数之咳嗽。
列举数方如:①、加减洗肺散(天冬、麦冬、五味子、沙参、杏仁、桑皮、杷叶、六一散);②、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叶、麦冬、竹叶、五味子、桔梗);③、清金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竹叶、党参、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乌梅)等。
—4—温肺金本凉,怕寒畏冷,易受寒邪之侵。
脾为肺母,中焦有寒可致脾肺俱寒,而生咳嗽。
肾乃肺子,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呼,肾主吸,肾火衰微,寒邪上泛,肺肾俱冷也可致咳嗽。
这种咳嗽,须治以温。
常用的方法有:1、温肺化痰法:适用于痰白怕凉,胸中不温的肺寒咳嗽。
方剂如:①、温肺汤(干姜、半夏、杏仁、陈皮、甘草、细辛、阿胶、生姜、大枣);②、苏子汤(苏子、干姜、半夏、桂心、人参、橘皮、茯苓、甘草)等。
2、温肺理气法:适用于肺寒、气机不畅而上气、胸满的咳嗽。
方剂如:加减三奇汤(陈皮、桔梗、青皮、紫苏、半夏、杏仁、金沸草、枳壳、干姜、炙草、沉香)等。
3、温中化痰法:适用于肺脾俱寒,吐白色稀涎的咳嗽症。
常用方如:①、半夏温肺汤(半夏、茯苓、细辛、干姜、桂心、桔梗、陈皮、复花、人参、白朮、甘草);②、加味理中汤(人参、白朮、干姜、炙草、茯苓、半夏、陈皮、细辛、五味子、冬花)等。
4、温肾纳气法:适用于肾脏虚寒,子病累母而发生面黑、足冷、痰凉、膝酸、气短(吸气不深)的咳嗽。
常用方如:①、金匮肾气丸;②、加味补肺汤(熟地、肉桂、人参、紫菀、黄芪、蜜炙桑皮、五味子);③、黑锡丹(重症咳喘可用之救急)等。
—5—补前人有“肺无补法”之说,吿戒后人治疗咳嗽不可骤用补药。
故补法须在久嗽肺虚,确无实邪之症方可用之。
肺虚多与肾虚、脾虚兼见,更有阴虚、阳虚之分,所以治疗虚症咳嗽,又须与“虚劳”“痨瘵”的治法,相互参照,方为全面。
兹仅简举数例如下:1、培补肺气法:适用于肺气虚的咳嗽。
常用方剂如:①、补肺汤(人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许);②、黄芪汤(黄芪、白芍、麦冬、五味子、前胡、人参、细辛、当归、茯苓、半夏、大枣、生姜)等。
2、补阴保肺法:适用于潮热少痰,肺阴虚的咳嗽。
方如:①、生脉地黄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生熟地、山药、山萸、茯苓、丹皮、泽泻);②、宁嗽膏(天冬、白朮、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贝母、紫菀、阿胶、饴糖、蜂蜜、可酌加寸冬、生地)等。
3、补肾益肺法:适用于肾阴虚损而致咽干少痰、五心烦热、或兼盗汗的咳嗽。
常用方如:加减地黄汤(熟地、生地、山药、山萸、麦冬、川贝、茯苓、炙草、枸杞、地骨皮、阿胶)。
可随症酌加女贞子、百合、知母、紫菀、桔梗等,作为丸剂服用。
4、补土生金法:适用于肺脾俱虚,肢倦食少、短气虚怯之咳嗽。
常用方如:①、加味人参黄芪汤(人参、黄芪、白朮、陈皮、茯苓、炙草、当归、五味子、麦冬、紫菀、冬花);②、加味白朮汤(人参、白朮、橘红、半夏、茯苓、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6—润肺金性燥,燥邪最易伤肺。
无论凉燥、温燥之外侵,或久病耗津以及房劳水竭、金石丹药所致之内燥,都可伤肺,引起肺燥咳嗽。
《内经》曰:“燥者濡之”,肺燥则须生津养阴之品,润养肺阴,以袪燥邪。
兹举常用数法如下:1、甘凉滋润法:适用于温燥伤肺,气喘咽干而痒、痰少不易出的咳嗽。
药方如: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胶、人参、麦冬、天冬、杏仁、杷叶)等。
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肺燥阴虚、咳嗽声嘶之症。
药方如:①、紫菀散(紫菀、阿胶、人参、沙参、麦冬、川贝、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②、二冬膏(天冬、麦冬、蜂蜜,熬成膏)等。
3、甘寒生津法:适用于燥邪伤及肺胃之阴,烦热、咽燥、口渴引饮之咳嗽。
药方如:①、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生草、桑叶、生扁豆、花粉);②、玄霜悉尼膏(悉尼汁、藕汁、生地汁、麦冬汁、生萝卜汁、茅根汁煎炼适度,加入白蜜柿霜收膏,再加入姜汁少许)等。
—7—收肺喜清敛,恶浮散。
久咳不愈则肺张叶举,宜收之、敛之。
收敛之法,也有补肺之意,故收法只可用于久咳不止,咳嗽频频,肺中已无实邪之症。
若外感咳嗽及有实邪之症,千万不可轻投。
常用的方法如:1、化痰敛肺法:适用于咳嗽日久、声哑失音、痰嗽气壅之症。
药方如:①、润肺丸(诃子肉、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②、加减人参冬花散(诃子、人参、冬花、贝母、乌梅)等。
2、敛气收肺法:适用于久嗽不止,肺张叶举,肺气浮散,咳而气短之症。
药方如:①、九仙散(人参、冬花、桔梗、桑皮、五味子、阿胶、贝母、乌梅、罂粟壳、姜、枣);②、加味诃黎勒丸(诃子、海粉、蒌仁、青黛、杏仁、马兜铃、百合、乌梅、五味子)等。
以上七个大法,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按证而施,不可乱用。
如当“宣”反“润”,必致咳嗽久久难愈,痰腻难出,胸闷少食。
如当“收”反“宣”,必致咽燥干咳,甚或咳血失音……这七个大法,一般地说,为了论述方便,多是分开来谈。
但是,临床实际应用时常是根据病情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法合并使用。
例如:宣、降合用,润、收合用,清中加补,补中兼收等等。
并且还须按照证情,权衡轻重,增减用量,来调整方剂的组织。
例如在一个处方中斟酌地用七分宣、三分降,三分润、七分收,四分温、六分补,八分补、二分收;或宣五、清三、降二,或七润、二补、一收……这样,七个原则大法,又可变化出许多具体不同的治疗法则,以应多变的疾病。
正如所谓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8—本篇“治咳七法”,是举其大要,但咳嗽总不脱离外感、内伤二类,有些病是纯属外的,当以治外感为主,就得用宣、降、清、温诸法,有些是纯属内伤的,当以治内伤为主,就得用补、润、收诸法,如有兼夹证,则不能用单纯的一法,或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或内外兼治。
至于如何来辨证施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关于脉、证、舌苔、呼吸、声音、体温、痰色、大小便、有汗无汗等等,都要辨别清楚,然后能确定治疗法则。
我们能掌握以上七种治法,探求其用药规律,对于治疗咳嗽,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