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物入侵的概念讲解

合集下载

第一章生物入侵的概念讲解

第一章生物入侵的概念讲解

第一章生物入侵的概念本章学习要求:【导入】忽如一夜随风来,满江漂起水葫芦。

记者途经东江大桥时,看到桥底下的东江江面漂满了绿油油的水葫芦。

放眼望去,数百米的江面被绿色覆盖,看不到水的流动,水葫芦仿佛凝固在江面上。

据附近的居民说,往年汛期快到时东江上就会出现很多水葫芦。

“今年比往年来得晚些”。

这是摘自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

日前广东水葫芦泛滥成灾,属于生物入侵现象,政府出巨资清理,反思水葫芦之灾,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的过程又是如何?学习目标:1.理解生物入侵的概念;2.理解与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原理。

学习时数: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30分钟课节安排:第一节生物入侵的概念和理解第二节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理解第一章生物入侵的概念第一节生物入侵的概念和理解生物入侵 (biological invasion) 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生物入侵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成为国际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生物入侵涉及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环境和化学污染所不及的。

生物入侵被公认为是生境破坏之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导因。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外贸易频繁,生物入侵的几率加大,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都是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

生物入侵是个复杂的链式过程。

外来物种转化成为入侵种要经历引入、定居、建群、扩散和爆发等环节。

有学者把生物入侵的各个环节划分为三次转移:第一次转移即从进口到引入,称为逃逸;第二次转移即从引入到建立种群,称为建群;第三次转移是从建群到变成经济上有负作用的生物---入侵种。

详细的如下图所示:但是每次转移遵循"十分之一法则",成功转移的概率在5%-20%之间,大概10%左右。

外来种入侵定居者是少数,入侵个体面临着恶略的气候、天敌的捕食等定居失败,即使少数个体成功建立了小种群,新建的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一般比原产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限制了种群增长,降低了种群存活率,这是生物入侵过程中种群发展的瓶颈阶段,对此阶段实行严格的、科学的监控。

生物入侵者课文解析

生物入侵者课文解析

生物入侵者课文解析生物入侵者课文解析【解读难点】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

文章开头作者假设一种情景,通过普通人与科学家的不同反应,自然引出话题──生物入侵者,并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进行解释。

然后作者在第2、3、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由此摆出现象。

作者先写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这样写,是对生物入侵者作明确的界定,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

那么,为什么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会造成生物入侵现象呢?文章3、4两段以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做了具体说明。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进行探究。

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

第6、7段揭示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

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第8段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首先引出话题(议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

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写法探究】本文采用的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

这在上面已经分析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这样安排说明方法的好处。

本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达比方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实际上也是一种用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

数字化的事实也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仅仅在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60年间,关岛鸟类就由11种减少到两种,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生物入侵者》教学教案参考

《生物入侵者》教学教案参考

《生物入侵者》教学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认识生物入侵的危害。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入侵者的定义与特点2.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原因3. 生物入侵的实例分析4.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对策5. 学生实践探究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物入侵者的定义与特点2.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原因3. 生物入侵的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法:讲解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危害及原因。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入侵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入侵现象。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入侵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探究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身边的生物入侵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入侵现象。

2. 讲解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危害及原因。

3. 分析具体生物入侵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入侵现象。

4. 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入侵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探究: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身边的生物入侵现象。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调查成果,总结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危害及原因的理解程度。

2. 技能应用: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究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对生态保护的关注程度以及提出的对策的可行性。

七、教学准备:1. 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各种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和视频,用于课堂导入和案例分析。

2. 调查问卷:设计一份关于学生周边生物入侵现象的调查问卷。

3. 报告模板:为学生准备一份实践探究报告的模板,包括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态学专家或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生物入侵问题的深入了解。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

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进入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生物控制则是通过引入其他物种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影响,以恢复和保护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讨论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的概念、原因、影响和方法。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原因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非本地物种进入新的地理区域并逐渐建立种群。

这些非本地物种可能是通过人为引入(如宠物、农作物等)、动物迁移、海洋生物扩散或空气传播等途径进入新的环境。

生物入侵物种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并对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生物入侵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物种的传播和扩散,使物种间的地理障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其次,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使许多生境发生了变化,为入侵物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此外,人类活动如贸易、旅游和运输也促进了生物入侵的发生。

例如,船只通过国际航运将外来物种带入新的地理区域。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生物入侵对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许多影响。

首先,入侵物种竞争本地物种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光线等。

这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灭绝。

其次,入侵物种与原生物种的杂交也可能对遗传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入侵物种还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平衡。

三、生物控制的方法为了应对生物入侵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些生物控制的方法。

生物控制是一种通过引入其他物种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影响的策略。

这些控制方法可以分为生物学控制和生态学控制。

1. 生物学控制生物学控制是针对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进行控制。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引入入侵物种的天敌、寄生虫或病原体来控制其数量和繁殖力。

例如,在一些地区,引入特定的昆虫或微生物来控制入侵的植物物种,从而减少其种群数量。

生物入侵者教研课教案及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研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与特点二、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入侵问题的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与特点。

难点:生物入侵者的识别与应对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特点、案例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如生物入侵者的图片、视频等。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和小测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入侵者”?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教师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特点。

2. 学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生物入侵的案例,如兔子、蟒蛇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生物入侵者的特点和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互动(5分钟)1. 教师提出课堂讨论问题:如何识别生物入侵者?如何应对生物入侵?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小测验(5分钟)1. 教师发放小测验试卷,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试卷,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2. 强调生物入侵问题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

七、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生物入侵现象,并提出应对措施。

教学反思:六、教案名称:生物入侵者的识别与应对七、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如何识别生物入侵者。

2. 让学生学会应对生物入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九、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入侵者的识别方法。

难点:应对生物入侵的有效策略。

十、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生物入侵者的识别方法、应对策略等。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防治策略
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
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 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 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 80多个岛屿 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 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 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 因为到目前为止,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 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 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 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 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 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 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 侵略性。然而, 侵略性。然而,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 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 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 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 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 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 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 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 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 外来物种的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 如紫茎泽兰, 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都是、 造成农林产品、 产值和品质的 下降. 下降.增加 农产品成本; 农产品成本;
二是对生物多样性 对人畜健康和 造成影响,特别是 贸易造成影响 侵占了本地物种的 生存空间,造成本 地物种死亡和濒危。

生物入侵PPT课件

生物入侵PPT课件
但最应该警惕的是第一种情况!
8
• 外来生物在丰富了区域生物物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危害。生物入侵可在个体、遗传、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上产生影响, 造成物种濒危、灭绝, 生物多样性 丧失, 并严重影响原有生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的结构和功能。
•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 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 自澳大利亚而入侵中国海南岛和 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 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 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 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 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 如紫茎泽兰(图一),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图二)都是靠自然因 素而入侵中国的。
5
• 2、无意引进
•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 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 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生物入侵
1
章节
•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 二·生物入侵的渠道 • 三·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及其危害的原因 • 四·生物入侵的对策 • 五·生物入侵案例 • 六·结语
2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 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 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 的过程。
9
• 2、生物入侵的原因 • 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生物入侵 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 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以前没有生存过的地方。一部分成功地扎下了根开始 生长,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建 立了根据地的物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利用其自身的优 势不断扩大占领区,有效利用资源,排斥和驱逐本地物种。 • 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 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 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 占有了优势。

生物入侵ppt

生物入侵ppt

Thank you
谢谢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
原产地:巴西东北部;现分布于全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逸生为杂草。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20 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响 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 生物多样性;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 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 蚊蝇。
3 生物入侵的形成机制及动因
3.1入侵种的特性是生物入侵的基础 3.2侵入地的特性为生物入侵创造了条件
3.3人为干扰与全球变化加速了生物入侵
3.1.1 强大的繁殖和传播能力
外来种的繁殖特性对其在新栖息地的种群建立起到很 大作用,通常入侵种有更强的繁殖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的后 代。入侵种具有生活史较短、种子数量较多、体积较小、 存活时间较长、易于被风和动物传播等特点,有的还具有很 强的营养繁殖能力,能由植物碎片长成植株,或以地下根茎进 行无性繁殖。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
原产地:中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现广泛分布于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原产地:南美洲;世界 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 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 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 地区。天津近年也发 现归化植物。
3.2.2 空生态位假说 空生态位(vacanniche)有可能导致外来种的 入侵成功。岛屿生态系统易遭受生物入侵的原因 之一是岛屿生态系统内物种贫乏,没有被占领的、 可为入侵种提供的空生态位较多,因而比大陆更容 易被外来种入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物入侵的概念本章学习要求:【导入】忽如一夜随风来,满江漂起水葫芦。

记者途经东江大桥时,看到桥底下的东江江面漂满了绿油油的水葫芦。

放眼望去,数百米的江面被绿色覆盖,看不到水的流动,水葫芦仿佛凝固在江面上。

据附近的居民说,往年汛期快到时东江上就会出现很多水葫芦。

“今年比往年来得晚些”。

这是摘自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

日前广东水葫芦泛滥成灾,属于生物入侵现象,政府出巨资清理,反思水葫芦之灾,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的过程又是如何?学习目标:1.理解生物入侵的概念;2.理解与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原理。

学习时数: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30分钟课节安排:第一节生物入侵的概念和理解第二节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理解第一章生物入侵的概念第一节生物入侵的概念和理解生物入侵 (biological invasion) 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生物入侵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成为国际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生物入侵涉及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环境和化学污染所不及的。

生物入侵被公认为是生境破坏之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导因。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外贸易频繁,生物入侵的几率加大,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都是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

生物入侵是个复杂的链式过程。

外来物种转化成为入侵种要经历引入、定居、建群、扩散和爆发等环节。

有学者把生物入侵的各个环节划分为三次转移:第一次转移即从进口到引入,称为逃逸;第二次转移即从引入到建立种群,称为建群;第三次转移是从建群到变成经济上有负作用的生物---入侵种。

详细的如下图所示:但是每次转移遵循"十分之一法则",成功转移的概率在5%-20%之间,大概10%左右。

外来种入侵定居者是少数,入侵个体面临着恶略的气候、天敌的捕食等定居失败,即使少数个体成功建立了小种群,新建的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一般比原产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限制了种群增长,降低了种群存活率,这是生物入侵过程中种群发展的瓶颈阶段,对此阶段实行严格的、科学的监控。

事实上,每一种入侵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扩散过程也不尽一致,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准确阐明每一个入侵过程。

大致分四个过程:1:传入期:外来种刚刚传入新的地区,开始适应传入地的气候和环境,依靠有性或无性繁殖形成新的种群,但尚未建立起足够定植的种群。

这个时期通常较短,但此时如马上采取人工或机械控制往往能够根除外来种,是防止外来种危害的最佳时期。

:2定植期:由于经过一定时间对本地气候、环境的适应和一定的种群数量的扩增积累,已经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开始归化为当地种。

在这个时期虽然难以根除这种外来种,但仍然可通过人工、机械或化学及生态的方法控制外来种的蔓延,也是控制的理想时期。

3停滞期:很多外来种定植后并没有马上大面积扩散、入侵,而是表现为“停滞”状态,例如薇甘菊在80年代初传入广东,但直到近2、3年它才开始造成危害。

在停滞期内,外来种虽然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区域,能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但并没有形成“暴发”的态势。

这与外来种自身的繁殖特性和气候特性有关。

如果植物产生大量种子需要的时间较长,有性繁殖周期较长,适应于种子发芽的气候周期年数较多,则停滞期就较长。

一般来说,草本植物停滞期短于木本植物。

停滞期是外来种是否会带来危害的中间过渡阶段。

在停滞期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仍可避免外来种带来大的危害;但如果错过了停滞期进入扩散期则危害将不可避免。

4扩散期:在此时期,由于外来种形成了适宜于本地气候和环境的繁殖机制和强大的与本地物种的竞争机制,种群扩张不可避免。

由于大量种子进入成熟阶段,很容易借助一些外在的扩散条件,从而大肆传播蔓延,形成“生态”暴发。

在这个时期,采取任何防治措施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效果,而且,如措施不当(如指导不当的人工防治),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其扩散,只能树立长期控制目标,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恢复天敌自然控制作用,同时辅以化学、机械和替代控制的综合治理措施。

大多数的物种入侵都会失败,只有少数会成功。

入侵容易成功的植物物种具有的特征为:既可以进行有性生殖也可以进行无性生殖;从种子发育到性成熟的时间短;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耐受力;昆虫个体小、成熟快,生活史短的容易入侵成功,脊椎动物大个体容易入侵成功。

从理论上研究清楚入侵机理有助于从根本上预防、抵制生物入侵。

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生物入侵也称为生态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一旦这种外来物种在当地形成自己繁殖,形成对当地生态或者经济的破坏,这种物种可以称为外来入侵种,这是以生态系统来界定。

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它指的是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过去或现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植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植)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而外来入侵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

外来入侵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定义入侵物种的标准: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4)来自其他国家的非本地物种。

生物入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地质学时间尺度上,它深远地影响着地球的生物分布。

随着地球上第一次生物传播,自然入侵的历史也开始了,但近代的大部分生物入侵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水、土、森林、动植物、空气等组成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环境。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

维系一定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就是生态环境安全,一旦该"稳定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安全就会遭到威胁。

然而,过去长期被忽略的严峻现实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生物入侵,正在考验中国生态安全。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新区后,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适宜的生态位,种群迅速增殖、扩大,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这是一个生态学过程。

生物入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危害和生态安全的破坏。

生物入侵的特点就是它们在原产地都跟其他物种相安无事,构成和谐的关系,一旦离开原产地,脱离了它的天敌和制约系统,这些物种就疯狂肆虐起来,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不论是城市绿化,还是乡村荒山育林,或是退耕还林、还草,都要选择本地适合物种,避免单一物种种植和养殖。

需要从外地引进树木花草等物种时,不仅要考虑它的经济价值,更要考虑它的生态危害。

生物人侵研究和生物防治外来有害物种,在我国还是一个急待发展的领域。

美国是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高达1230亿美元。

由于薇甘菊排挤本地植物,广东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缺少适宜的食料,目前只能借助于人工饲喂。

桉树引自澳大利亚,在海南岛和雷洲半岛的很多林场都有种植,由于它大量吸收水分,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造成土壤干燥,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使得土壤肥力愈来愈低,甚至形成荒芜之地,使整个林场的生产发展陷入困境生物入侵同时带来了生态安全的问题,生态安全是指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生态功能是否受到损害。

外来物种的进入使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失衡和功能退化,改变了长期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灾民而冲击周边社会的稳定。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将是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

生态安全的显著特性是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状态,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的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态系统对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生存需要。

外来物种的入侵,往往会导致本土物种的生存范围日益缩小,栖息地受到破坏,逼迫迁移或竞争中被淘汰甚至灭绝。

外来物种入侵后,就会扎根繁殖,不断扩张,甚至对本地土著物种构成致命的威胁。

入侵物种的生存竞争,还威胁着当地即土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一个物种的灭绝或者大量繁殖,都会危机与他相关的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自然界的物种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彼此制约,相互平衡,维系着一定范围内的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它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任何生物在生物圈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与周围其他生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生物和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生物除了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外,直接和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存在相互关系。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生态安全的关键.然而,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加剧了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Opuntia)4个种,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

在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

有的入侵种,特别是藤本植物,可以完全破坏发育良好、层次丰富的森林。

禾草或灌木入侵种占据空间后,使得其他的乔木无法生长。

许多外来入侵种使植被破坏,变成层次单一的低矮植被类型。

入侵物种可能威胁当地动植物的生存,导致庄稼减产、使海水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因此,生物入侵引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的思考,作为生态安全领域的一项崭新课题,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国际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研究的热点。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一普遍的问题,随着当前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只看到当前利益,引进一些新的物种,没有顾及到新物种的引进会不会给本地物种带来竞争者,会不会造成生物入侵,还有一些人之看到当前没有造成危害,就认为以后也不会产生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