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闻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
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来可以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
同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
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
从(资治通鉴)中很多故事可以看得出,为人处世谦虚,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
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因此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后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
看到老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叉,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有的品质。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通用7篇)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通用7篇)读书笔记资治通鉴篇1本书的作者是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北宋初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
妈妈给我买了这套书,刚开始还闹了个笑话。
看到我的书架上多了一套《资治通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尝尝鲜。
“呀,不好,妈妈,你买的书不全啊,是不是发货不全啊,怎么到了唐朝就结束了,怎么没有宋朝和清朝啊?”我问到。
妈妈笑了笑说:“坏了,小松啊,你赶快打开以前妈妈买的《史记》看看,是不是只到汉朝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啊?”。
我想了想说:“妈妈,我知道了,司马迁是汉朝的,他写的《史记》当然只能写到汉朝了,那我赶快了解一下《资治通鉴》的.作者吧。
”阅读了17遍《资治通鉴》,称这本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书有四卷,我花了两个星期全部都读完了。
里面的故事很精彩,每个人物都很真实。
通过阅读历史,我总结了朝代更迭的几个原因,一是百姓苛捐杂税太重,民不聊生,农民就起义了,比如秦朝就是这个原因,后来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秦朝的根基被动摇了,后来刘邦和项羽大军彻底消灭了秦国。
二是由于国家的贫弱带来的外族入侵,比如蒙古大军扫平了欧洲大多数地区,同时也消灭了南宋。
我还发现,在两个大的朝代之间都会有一些短暂的战乱和小王朝,比如王莽的新朝,只有15年,比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通过读史,我了解了很多历史典故,认识了更多的字和成语,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因此载舟,亦因此覆舟。
”读历史的好处很多,我喜欢读历史。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篇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我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跨越时间长河的历史巨著,从战国时期到清朝灭亡,共2945年的历史。
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历史描述和精辟的见解,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他用21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卷轶1300余载,共294卷的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1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学者王呜成读了《资治通鉴》后,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此书的白话版,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它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后人,所以这本书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资治通鉴》有不少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齐威王谈宝”的故事,魏惠王对齐威王说:“我国有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一颗便可照亮前后12辆马车。
”齐威王听后笑着说:“我国虽然没有什么宝贝,但是却有四个人,一个大臣叫擅子,他将南疆边城镇守得无人敢进;一个大臣叫田玢,他镇守着西部边境,有他在,谁也不敢犯;另一个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叫种首,他把盗贼抓得干干净净,他们难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吗?”魏惠王听后觉得十分惭愧。
魏惠王贪爱稀世珍宝,而齐威王觉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宝。
一个以“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为宝,一个以“国家的四位重臣”为珍。
明眼人一看即知两位君主之高下。
是的,有了人才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人才的故事历来数不胜数,古时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统军;管渡之战许攸投曹,曹操不顾不整衣冠急迫出门相迎。
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才的重视与争夺就更加不用说了,香港地区有“优才计划”,让有特长的人尽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术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优先入籍,而快速发展的祖国更迫切需要人才。
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齐威王一样,把人才视如珍宝,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汇聚人才,才能造就越发强大的中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2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
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
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
关于资治通鉴阅读笔记8篇

关于资治通鉴阅读笔记8篇推荐文章2022资治通鉴笔记范文6篇热度:阅读《三毛流浪记》有感心得10篇热度: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热度: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读后感_读书笔记热度:高中生阅读水浒传读后感怎样写热度:《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资治通鉴阅读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资治通鉴阅读笔记1最近,我读了司马光这位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写的一本书,那就是——《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绝对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有可以教会我们的成千上万的大道理。
我今天就先来说说礼教和品行吧!在开头第一篇,司马光就提到了要维护礼教,由次可见礼教的重要性。
而礼教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不能乱了辈分。
比如说:父母和孩子的辈分。
古往今来,只要有道德的人都知道,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孝敬父母。
我们应该知道是父母培养我们长大成人,这样的恩情是比山高,比海深的;这么大的恩情,儿女绝不能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回报父母——帮父母做点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秦朝,他们不重视礼教,推广法律,加重刑法,可还是有很多人触犯法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刑法并不能让人们彻底从心里觉得偷盗、抢劫是一件不对的事情,再加上秦朝的暴政让人痛苦不堪,很多人为了生存,只好冒险去犯法。
而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好多啦!——正在推行礼教。
可现在还是比较侧重法律,所以时常有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发生——坐汽车、火车逃票,见到老爷爷、老奶奶摔倒却不扶,更不敢送他们去医院,都怕赖上自己……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逃票主要是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做的:“他们主要是想省一些钱,觉得这些钱很少,没关系,到这里我又要反问他们,既然钱很少,你又为什么要做这些出卖自己良心的事情呢?”再说你每天积累一点点儿,时间一长,就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犯下了天大的罪恶。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篇1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
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
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
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
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
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
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
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
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练。
如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叙事真实生动。
萧规曹随、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
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资治通鉴》,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帮助理清了这段历史脉络,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
毛泽东主席这样点评《资治通鉴》:“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资治通鉴》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
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阖;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豕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
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读后感1早就听说过伟人毛泽东曾经17遍阅读煌煌巨著《资治通鉴》的故事,虽然心中存有疑问,但每每想到领袖不是一般人物也就释然。
我也曾经想过至少通读一遍《资治通鉴》,但不知道有多少次,翻开第一卷就读不下去了。
难以阅读的“拦路虎”就是生僻中渐渐熟识的古代汉语,然而第一卷中那几个让我读后就在脑海里面抹不去的故事片断。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这是资治通鉴卷一的开卷语,简略的说出了几个故事的沧海桑田。
卷一讲了几个小故事以及年代大纪事。
此卷言战国故事,多大夫纵横并规劝之语,又韩、赵、魏三分智氏事及聂政、吴起事。
其中一个故事我对此有很深的印像:昔魏文侯问李克以求良相,求知人之法。
李克对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如此,即可得人矣。
古人之知人可谓明矣,夫孟子之见齐宣王,论识人,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夫国人何以知彼之贤愚?固以其生平矣。
所亲者皆仁义礼智信者,知其非邪佞也;所与不斤斤计较,知其坦荡宽厚也;所举者贤明才干,知其身系社稷百姓也;穷贫之有所不为不取,知其有所持也。
故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夫此不称贤俊栋梁,国之无人矣。
故曰,用其为国人所用,去其为国人所去,杀其为国人所杀。
如此,则朝无佞臣,天下安宁。
今者用人亦当如此也,夫任人唯亲,祸由自取。
智伯无道,数求地于韩,赵。
赵氏不与。
智伯帅韩魏国人围赵而灌之,韩赵魏三国谋之,遂水淹智子,杀之,三家分智氏之田。
夫智伯之亡,才胜德也。
昔智果言于智宣子,称襄子瑶有五贤而有一不仁,谏无以之为后,宣子不听,而致家庙隳,不亦悲欤?司马光之论才与德,以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一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
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
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
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
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
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
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
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
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
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
资治通鉴长篇名著个人读书笔记7篇

资治通鉴长篇名著个人读书笔记7篇资治通鉴长篇名著个人读书笔记【篇1】《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
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
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
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
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
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
《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
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
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
《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
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
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
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后感一、历史的伟大与自身的渺
《资治通鉴》读后感
一、历史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
打开《资治通鉴》,恒河沙数般的历史人物扑面而来,其中不乏优秀精英的人,他们曾经奋斗过,曾经辉煌过,曾经壮丽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人高尚的人品、超凡的智慧、无比的才能,都叫我感慨不已,越发感到了自身的不足与渺小。
人生不过几十寒暑,且不去管他能不能名垂史册,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明天更美好?我想历史上这些超凡的“成功人士”,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即使是那些奸臣小人,也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用错了方向的智慧,增加了我们的识别能力。
唾骂之余,很值得吸取其教训。
二、悟道理、学方法。
成功的为什么能成功?失败的为什么失败?成功的是怎样成功的?失败的是怎样失败的?解决这些疑问,也就是成败的道理和成败的方法,《资治通鉴》里面有大量的实例记载,稍加用心,不难体会到一些道理,学会一些方法。
“读史使人明智”,这“智”,就是这些道理。
治国的道理和经验很多人是用不到的,理解成管理的经验,就有了现实价值。
而为人处事的道理和经验,更是每个人都离不开,我们绝大多数人恐怕都希望自己的明天更美好,而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坐等肯定
是不行的,还是要提高自己,《资治通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例,用心去看,定然可以得到提高。
三、一些具体的感想
1、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通过读史,感觉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正确性。
任何朝代的更迭,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结果。
矛盾积累有个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下子就达到的。
有的昏君祸乱官员,启用的小人再去祸乱百姓,这样矛盾积
累比较慢;有的如秦始皇、隋炀帝等直接数以亿人次计地征用百姓,社会矛盾积累就很快。
2、客观者胜,主观者败。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无
论治国、治家还是战争、为人,通过读《资治通鉴》,我觉得有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能客观辩证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人,绝
大多数取得了成功。
而那些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的人,则绝大多数遭到了失败。
3、优秀文化的作用
《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每朝每代都有着和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斗争的记载,相比之下,中华文化是优秀的,而
那些游牧民族的文化要逊色很多。
有一个优秀的文化做指导--
我想这才是四大古国中只有我们中国才能把历史和文化延续到今
天的主要原因。
记载中的无论哪个民族,都仰慕中华文化,就算占了中原,
也都学习中华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先进性的如山铁证。
4、仁者无敌中华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汉武帝安置匈奴
降人、唐太宗统御四夷,都体现了巨大的包容性,没有“仁”,
包容性是谈不到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什么朝代,实行“仁”政的就昌盛,反之就衰败。
5、“广义军队文化”的提炼这次看《资治通鉴》,总结出了
一个“广义军队文化”的概念,查阅了一些资料,没有找到前人
类似的总结。
我认为在两支实力相差不是极其悬殊的军队征战之时,谁的“广义军队文化”先进,就决定了谁取得最后的胜利。
《资治通鉴》记载的战争情况,绝大多数都应验了这个道理。
刘秀的部队李世民的部队,都是优秀“广义军队文化”的代表,
所以他们胜利了。
而大量吃人的黄巢部队,大量残杀无辜当战功
的董卓部队,怎么可能成功。
其实,不仅仅是军队,回看第2点,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之间,也是文化的先进性,决定两国最后的
生死存亡。
局部先进整体落后的文化,战胜整体先进的文化是偶
然的、暂时的;而整体先进的文化战胜落后的文化,则是必然的
长期的。
6、最辉煌的时期
我也看过其他时期的历史,包括从《二十四史》的纪中,看了主要朝代的记载,我认为没有其他时期可以超过唐朝贞观年间。
一些人说宋、明最辉煌,善良的愿望或者天真的想象代替不了历
史白纸黑字的记载,唐朝贞观年间无疑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
之所以辉煌,多数原因在于唐太宗,在于以他为代表的国家领导
班子,其政治的开明古代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
尽管政治体制没
有做出大的更新,但是开明程度迈出了一大步,而这一步直到中
国封建社会结束,都再也无人企及。
开明的政治造就辉煌的时代,这个结论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