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想(精选10篇)

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想(精选10篇)

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想(精选10篇)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想篇1《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作为主要助手。

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么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

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

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

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

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

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

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

”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

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家都来看看吧!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感想篇2这是我第一次读资治通鉴,并没有从周纪一开始读,而是选择从南朝宋纪开始读。

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这段历史时期。

资治通鉴里以南朝为正统,但是所写内容涉及南北朝。

我是北方人,在南朝的都城南京上过四年学,在这期间耳濡目染很多南朝的故事、古迹以及诗词流传,因此对南京很有感情。

也对那个朝代非常向往。

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通用2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孙子说:“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赵国常与匈奴交战,每每失利,赵王改派李牧把守边疆。

李牧每日犒劳将士,不允许出战,连续几年赵国都没有什么损失,赵王和匈奴都以为李牧怯懦。

由此匈奴军队军纪开始松散,越来越缺乏组织,以致士气大减。

赵国将士们每日接受赏赐却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都愿意一战,后来大破匈奴军队。

这就好比在收到别人攻击或排挤时,不要立即报复,要学会忍耐。

表现出自己宽容大度的一面,对身边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若他以为你胆小懦弱,更加骄横,这就可以找准机会给予致命一击,此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自古以来,能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胆识绝对不是常人能及的。

敢作别人之不敢作,敢为别人之不敢为。

此外一点,就是不贪图小利。

智襄子是晋国四卿之一,因为贪图小利,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

韩子、魏子都惧怕他,赠予了土地,唯独赵子不与。

智襄子率魏韩攻赵,反被赵魏韩灭族。

由此可见,不管自己势力再强大,占别人的小便宜多了,时间一久必然会引起公愤。

无信、无惠,则无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无济于事。

作为一名领导要清楚三点。

其一,无信不立,应当首先立木取信。

人性是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让他们占一些便宜以达到取信的效果。

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东西,来分与他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其三,再从自己的反对者的薄弱环节开始游说,阐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动摇其原本的反对决心。

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确立并维护内部秩序。

当内部不稳定时,只可守,不可攻。

守,可结秦晋之好;攻,只会众不敌寡。

这也是为什么火烧赤壁可胜,投鞭断流却败。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所以历朝历代都有编撰史书的传统,现存的官修史书,影响较为深远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应当都能排的上秩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1孙子说:“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赵国常与匈奴交战,每每失利,赵王改派李牧把守边疆。

李牧每日犒劳将士,不允许出战,连续几年赵国都没有什么损失,赵王和匈奴都以为李牧怯懦。

由此匈奴军队军纪开始松散,越来越缺乏组织,以致士气大减。

赵国将士们每日接受赏赐却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都愿意一战,后来大破匈奴军队。

这就好比在收到别人攻击或排挤时,不要立即报复,要学会忍耐。

表现出自己宽容大度的一面,对身边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若他以为你胆小懦弱,更加骄横,这就可以找准机会给予致命一击,此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自古以来,能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胆识绝对不是常人能及的。

敢作别人之不敢作,敢为别人之不敢为。

此外一点,就是不贪图小利。

智襄子是晋国四卿之一,因为贪图小利,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

韩子、魏子都惧怕他,赠予了土地,唯独赵子不与。

智襄子率魏韩攻赵,反被赵魏韩灭族。

由此可见,不管自己势力再强大,占别人的小便宜多了,时间一久必然会引起公愤。

无信、无惠,则无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无济于事。

作为一名领导要清楚三点。

其一,无信不立,应当首先立木取信。

人性是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让他们占一些便宜以达到取信的效果。

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东西,来分与他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其三,再从自己的反对者的薄弱环节开始游说,阐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动摇其原本的反对决心。

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确立并维护内部秩序。

当内部不稳定时,只可守,不可攻。

守,可结秦晋之好;攻,只会众不敌寡。

这也是为什么火烧赤壁可胜,投鞭断流却败。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读《资治通鉴》有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资治通鉴》有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资治通鉴》有感1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一座座里程碑。

就如司马迁的《史记》,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

它能与脍炙人口的《史记》合称“史学双壁”。

它也用不朽的史实,传世的语言激励了无数人。

而我,就是被《资治通鉴》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老先生。

他用战国的智伯之例,向我传授智伯败亡的原因。

最后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点醒了我,令我牢记在心。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而这本书就是一面生动的镜子。

它告诉我古时朝代“为何兴替”,“如何兴替”。

汉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汉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蛮夷,却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后只能建造“归来望思之台”表达对已故太子的怀念?我正疑惑不已时,这面镜子给了我答案: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乱,最后让奸臣钻了空子引发惨烈的“巫蛊之祸”。

太子因此遇难,数十万人也因此而亡。

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它也不忘打一个生动的比喻:“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坚。

”“以史为鉴”果然可以“知兴替”啊!《资治通鉴》用它全面客观管的语言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

“德胜才者谓之君子”。

相信我会运用古人的宝贵经验做最好的自己。

读《资治通鉴》有感2读过关于“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是指曹、刘、孙建国至“三国”先后灭亡,这是“三国”时期,其实不然。

三国时期是以董卓乱京,孙策找到玉玺,好戏就从这里开始。

三国时期,是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也是诗人,词人不受用之时代,所以,诗,词人不甚出名。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_读后感作文_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_读后感作文_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资治通鉴》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那么《资治通鉴》的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介绍的《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希望帮助到你。

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

漫步走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看到的是冠绝世界之巅的繁华,也有狼烟遍地的硝烟,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

相信大部分人接触到历史是从影视剧开始的,但严格上来说,那已经不算历史,可以说是演绎,与严谨的历史相比,它更加突出的是艺术的体现。

小时候,喜欢看影视剧,《三国演绎》这部剧就不知道看了几遍。

之所以对历史充满兴趣是在六年级时,看到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在里面我翻到“两汉”的篇章发现影视剧与历史还是有区别的。

赤壁之战似乎与诸葛孔明没有多大关系,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也是无稽之谈,刘禅似乎不是那么无……从那时开始,自己就决定看一下真正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以前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这部四百多万的史实巨著共耗费十九年的光阴,记录着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品质,在精神、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

与此同时,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重要事件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纵观全书,我从中也发现一些历史规律,也有自己的感悟。

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其中两个朝代-秦朝、隋朝最为特殊。

秦朝、隋朝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的短命王朝。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隋朝也在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后建立的统一王朝。

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隋朝的“开科举”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

然而,秦王朝的统治仅仅有十五年,隋朝国祚也不过37年。

他们的迅速灭亡,根本上是其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

阅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10篇)

阅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10篇)

阅读《资治通鉴》有感(通用10篇)阅读《资治通鉴》有感篇1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史书----《治资通鉴》。

之所以说它令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给我补充了不少“营养”。

本书的记载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唐朝的结束。

这些知识,填补了不少我对历史知识的空缺,增长了不少课外知识。

此外,这些历史知识也使我懂得了不少生活或学习的方法。

每一次朝代的变迁,说明了前朝的腐败、无能。

而新一代的皇帝,总是会总结前朝腐败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优点,从中吸取教训,加以改革,取长补短。

其实,生活也一样,当看到别人的缺点时,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时,要及时吸取并加以运用,从而弥补自己的过失。

皇帝的身边总有一些大臣和谋士,他们为皇帝出谋划策,明智的皇帝会听众谋士的建议,而自以为是的皇帝往往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往往会导致忘国。

其实,忠言虽然逆耳,可它利于行,能够听从别人的劝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前朝已经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

《资治通鉴》不但给我补充了知识,还给我带来了生活经验,,真可谓“一箭双雕”啊!阅读《资治通鉴》有感篇2历史无时无刻不展此刻我们每个人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能够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借古能够鉴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最近我阅读了宋朝司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编的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向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这本书经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今日仍然可贵,仍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优秀7篇)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优秀7篇)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优秀7篇)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1《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刻。

这本书透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是品质,在这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正因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

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

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

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读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2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非常有满足感。

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

《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够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1《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

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

”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

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

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篇2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

《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
生命在时光中消长。

唯有读历史的人,活得达观通透,不易迷失。

读史明鉴,必少不了《资治通鉴》。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最权威齐全。

中国上下几千年,都历经了哪些朝代兴衰,出现过哪些历史事件。

要系统理清中国历史,则一定要读它。

毛泽东生前,曾读过17遍,每一遍都仔细批注。

与史记为帝王家著史不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写书是为了专门写给后人借鉴,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总结经验。

它讲述了战国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都出自于它。

1、最权威的史书,更是古人智慧的宝藏
有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

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更是讲做人、处世智慧。

难怪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史书,涵盖智谋、兵法、心理、做人、处世:
讲唐太宗如何运用人才: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要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讲处事智慧,从故事中剖析出:“责其所难,则其
易者不劳而正”
即为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解决了难点,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讲做人处事,需掌握势态和度:“物极则反,器满则倾”,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极端必会走向反面。

只是读资治通鉴原著,古文生涩难懂,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读它最佳方式是先读通精品白话版。

全书4册,涵盖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历史。

2、27位教授精心合译
读来生动有趣,令你轻松博通古今历史。

由台湾学者黄锦鋐教授,集台湾27位著名史学教授之力,花时3年,忠于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将巨著译成白话,版本权威珍贵,甚至能跟孩子一起读,寓教于乐。

虽为编年史,但白话本笔法比我们想象的有趣生动得多。

白话译本语言优雅凝练,小说的笔法,精细趣读历史,又能明白管理、用人之术、为人处世……
如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千古传颂,无书能及。

又如讲三家分晋、智伯灭亡的故事时,提出千古名句“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认为仁德第一,才能第二;并衍生谈到管理者的核心,读后感应是方向、目标、愿景、价值。

就连金庸都说: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我更了解历史规律。

此版书中有珍贵插画,制度和时间脉络,融会于白话译文之中,便于理清脉络,这是
市面所罕见的。

梁启超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这很了不得”。

明清著名学者顾炎武评述“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3、读它就像看高人下棋
博通古今,鉴为借镜。

一天4篇,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两个月就能读完。

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读资治通鉴,就像看高人下棋。

历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个棋谱。

我们看多了,自会下棋了。

相赠好友、长辈,或是自藏,都展现出你与众不同的的智慧。

从此打开更高的思想高度,人生见识大不同。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
因为这部书不光讲道理,还通权变,即所谓“穷物之理、执圣之权”。

一本书能讲清楚道理已经难得了,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懂得讲操作,这当然是了不得。

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阅读通鉴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读书笔记)传世。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