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评估与反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水平。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篇1)第二课时重点: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2、品味华美的技法内容:1、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2、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
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a、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黑影——鬼(黑,不可捉摸)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b、灵动的词语: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课外小引: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树色——烟雾(迷茫、朦胧);丰姿——美好姿态;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学习工具:提供相关学习工具,如词典、参考书籍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5. 请简要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答案:
《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成为作者逃避现实、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同时,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忧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标题:荷塘月色——美丽与现实的交织
- 内容:
- 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社会背景的无奈与忧愁:现实生活的批判与反思
九.教学反思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困惑,可能是因为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讲解的清晰性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请简要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案: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美景的宁静、优美,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同时,通过景物描写,作者表现了荷塘月色带给自己的愉悦和宁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此外,景物描写也为文本增添了诗情画意,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荷塘月色》2. 作者:朱自清3. 课时:1课时4. 年级:八年级5. 学科: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引导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作者写作技巧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朱自清先生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荷塘月色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
(2)选取课文中的美句进行仿写。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景描绘的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校园一角”为主题的作文。
7.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增强对美景的感受。
2. 对比教学:将《荷塘月色》与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课文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七、教学步骤1.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主题及主要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理解古典诗意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营造月夜的意境,引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和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荷塘月色》,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词赏析:结合《荷塘月色》中的诗意意境,学生学习相关的古典诗词,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表达与写作: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撰写关于月夜的感想或诗歌,培养文学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宁静和美好,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
1. 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读,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提升课堂氛围。
3. 朗诵演绎: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通过朗诵等形式展示文学创作。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荷塘月色》并撰写读后感。
2. 创作关于月夜的诗歌或散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会了诗意表达的方式,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综合素养。
《第二单元 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中职语文高教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理解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散文的美。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通过荷塘月色表达的情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课文的图片和相关视频。
2. 准备朗读音频,供学生模仿朗读。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4. 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题,供课堂上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荷塘月色》视频片段,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朱自清的认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读不准的地方及时纠正。
2.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比较优美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3. 小组内交流讨论,每组推选出2-3个句子向全班展示。
4. 课堂展示朗读成果,互相倾听,并评价。
(三)研读课文,互动探究1. 教师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可是文中却多次使用到“这”或“那”等代词,能否将文章中的代词去掉并不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这无疑是给作品设置了一种象征色彩,可以引发读者对荷塘和月色的想象。
如果去掉,就如白昼看月,缺乏美感和艺术效果。
因此可以说,“这”不仅具有实在意义,而且富有象征意义。
2. 教师提问:第四段文字十分优美,特别是形容词、动词和叠词的运用十分生动传神。
我们朗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并说出你朗读的语气和语调。
优美语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要读得轻柔细腻,娓娓动听,让人仿佛在梦幻中遨游。
3. 教师提问:第五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重点写了杨柳和远山等与荷塘有无关系?“隐隐约约”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能否去掉?为什么?杨柳的摇曳和远山的一抹轮廓给作品增添了动感和生机,为荷香月色营造了氛围;没有直接关系。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你熟悉的景色?”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亲身体验散文创作的魅力。
举例:课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静谧与温柔。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人生价值的思考。
举例:课文中作者在荷塘月色下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体验。
难点突破:教师可借助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体验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荷塘月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让你感到心旷神怡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荷塘月色》的奥秘。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表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思考如何欣赏和表达自然美。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1.部分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创作本文时的时代背景。
2.通过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通过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高中之前,我们就学过朱自清的文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生答:《背影》《春》等。
)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认为朱自清散文有什么特点呢?(生答:清新、自然、细腻。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另外一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继续品位朱自清细腻的情感。
(导语自然,在联系旧知识的同时,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
二、教师朗诵《荷塘月色》。
(把同学带入朱自清的情感世界。
)
三、师生合作研究探讨
1.设计问题:听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主动体验,畅所欲言。
)
2.点拨过渡:你们是通过哪些语句,才有的这些感受呢?(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寻依据。
)
3.学生归纳: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哀愁——喜悦——哀愁
(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解决教学重点。
)
4.问题设置:作者情感变化的触发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如下:
家—————不宁静哀愁
小路—————得自由
荷塘月色————观景而喜喜悦
四周—————归途路灯没精打采而生孤寂,
追忆快乐往事而觉失落哀愁
家—————惦记江南,流水无情
(以上内容由多媒体展示。
这一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揣摩关键语句,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
5.小结:综上所述,本文是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的。
本文既是抒情散文,又是写景散文,所以,除了抒情线索之外,还有游踪线索。
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内结构和外结构。
四、再赏《荷塘月色》,更深层次地体察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问题探究:作者心情为何“不宁静”?
介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的“白色恐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正是动荡的社会给作者带来了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的情感。
知识分子只能靠文字排遣内心的不平静。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朱自清。
)
六、总结扩展:“言为心声”,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抓关键语句,找出显示作者行踪和情感变化的词句,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有精力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戴望舒的《雨巷》,这也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知识分子的心声,同学们可以比较异同。
七、研究性作业:文中除了作者还有“妻子”,试分析“妻子”这一角色在文中的特点及其作用。
(这一环节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