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述不可同假,矛盾律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逻辑推理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逻辑推理技巧高考是每位学生都期待并紧张备考的重要考试,而语文阅读理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试内容。
在语文阅读理解中,逻辑推理技巧是解题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就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逻辑推理技巧进行探讨,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辨析逻辑关系在阅读理解题中,常常会出现因果关系、比喻关系、转折关系、总分关系、类比关系等多种逻辑关系。
辨析逻辑关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
例如,在因果关系中,通常会出现“因为……所以……”、“由于……所以……”、“如果……那么……”等表达方式。
通过辨析这些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论。
二、分析作者意图在阅读理解题中,理解作者意图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作者通常通过文章中的观点、事实、论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主张。
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尤其是作者为何持有某种态度或立场。
例如,一篇文章可能在讨论一个社会问题时,作者可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方法。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作者的意图,理解作者为何会这样观点,以及作者的立场是支持还是反对。
三、捕捉关键信息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我们需要快速捕捉关键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内容。
一般来说,问题的答案通常在文章中有所涉及,只是藏在其中的某个细节之中。
因此,我们需要具备准确的阅读技巧,通过快速扫描和筛选,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例如,一道阅读理解题可能要求解答某个人物的特征或某个事件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细致阅读,找到与该人物或事件相关的描述,进而确定问题的答案。
四、联系上下文在阅读理解题中,我们需要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
有时候,某个句子的意思可能并不明确,需要通过前后句子的联系,进行推理和解释。
例如,一篇文章可能提到某个人物在社交场合上非常活跃,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比较内向。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上下文的描述,推测出该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使问题的解答更加准确。
五、形成独立思考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根据内容,回答问题。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例如: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有两户人家都生了儿子。
有一家的孩子死了,就将另一家的孩子偷偷地抱回自己的家。
另一家发现后与这一家争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告到官府。
有一个知县对两个妇女说:“你们两人一人拉住孩子的一条胳膊,谁把孩子抢到手,孩子就属于谁。
”大堂上,两个妇女就动手拉了起来。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其中甲妇女开始时还使劲,听到孩子哭喊后,就不使劲了。
而另一个乙妇女则拿出吃奶的劲,眼看就要把孩子抢到手了。
这时,知县大叫一声“停!”然后平静地说:“我现在知道孩子的真正母亲是谁了。
”他用手指了指那个不使劲的甲妇女说:“她是真正的母亲。
”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知县断案的三段论推理过程。
(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大前提:________。
②小前提:________。
③结论:________。
2.有甲、乙两个人,分别身兼两职,两个人的四种职业是教师、警察、书法家和作家。
请结合以下事实,推出甲、乙二人各自的职业并写出推断过程。
①书法家到北京办书法展览前,甲约了几位好朋友为他践行。
②书法家曾跟教师讨论过书法创作技巧,要“笔法、结字法、章法兼顾”。
③教师的妻子是警察的亲姐姐,她喜欢唱歌,尤其喜欢刘欢的歌曲。
3.仿照下面画线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绝代的风姿灵魂的倔强生命的赞歌梅枫莲粉身碎骨雪花欺凌沾染铅华春桃妖娆,它不惧斗艳争芳,绽放出灼灼华光;4.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广场舞抢地盘”,严重地破坏了城市的形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城市针对老年人的公共供给严重不足。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文化也不能小视。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比较逻辑三大规律

比较逻辑三大规律
1.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
它要求思维内容保持一致,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或判断。
同一律是保证人们的正常思维和交流的重要逻辑规律。
2.矛盾律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做出相互矛盾的判断。
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事物不能同时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属性或与自身矛盾。
矛盾律是防止思维混乱、保证思维一致性的重要逻辑规律。
3.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明确是非关系的判断,必须明确肯定其中的一个是真,另一个是假,不能同时都是假的。
排中律的作用在于避免人们的思维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帮助人们做出明确的判断。
以上是对逻辑三大规律的简要介绍,这些规律是人们进行正常思维和交流的基础,有助于保持思维的一致性和清晰性。
同时,这些规律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原则,对人们的推理和论证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逻辑的基本规律

什么是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个:(一)同一律: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三)排中律: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
它们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特殊规律或规则的依据。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
亚里士多德虽未曾明确提出同一律,但在他的某些言论中已有关于同一律的思想。
传统逻辑学家指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从相同方面彰显了恰当思维的主要特征──确定性。
思维的确定性是客观事物相对确定性的反映,也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唯心主义者否认这些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他们或者认为这些规律是思维本身所固有的先验范畴,或者认为思维规律是人们根据约定建立起来的规则。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对人们的思维具备规范促进作用,不严格遵守这些规律的建议,思维就可以发生纷乱和错误。
逻辑学三大规律的具体内容

逻辑学三大规律的具体内容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学科,其中有三大规律是逻辑学的基础。
这三大规律分别是:恒真律、排中律和矛盾律。
恒真律指的是一个命题与其自身相等。
例如,命题“天气是晴朗的天气是晴朗的”就是一个恒真命题。
这条规律表明,任何命题都可以与自身相等,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则之一。
排中律是指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第三种可能性。
例如,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或不是红色的”就是一个排中命题。
这条规律表明,任何命题的真假性只有两种情况,也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则之一。
矛盾律是指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必定其中有一个为真,其中一个为假。
例如,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与其否定命题“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必定其中有一个为真,其中一个为假。
这条规律表明,任何命题与其否定命题的真假性必定相反,也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则之一。
这三大规律在逻辑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是推理和论证的基础。
逻辑学家们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和判断命题的真实性,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和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1 -。
2021高考语文备考三种逻辑推理段落层次分明技巧

2021高考语文备考三种逻辑推理段落层次分明技巧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
“层次”要通过文章段落得以体现,段落层次分明,便能清晰体现论述思路,让思路有条有理,依赖于考生的阐述过程。
因此,考生论证说理时,必须要有“亮”点意识。
这个“亮”点,就是要亮出思维分析点,比如用递进关系、因果关系、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等诠释与论证观点。
彰显思路层次的“路标”词,一般来说,可置于文章主体部分各段段首,引领下文。
这样,紧扣观点,运用思维分析点进行诠释与论证,用体现思维关系或层次等的“路标”词,彰显文脉,推进说理。
01 由果溯因——根据指令,回答问题,由果溯因,步步深入这种论证方式,就是根据作文题的任务指令,回答问题,提炼出观点,然后“由果溯因”。
“果”,即论点;“因”,即分析说理——文章主体部分,各段将体现段意的“路标词”置于段首,引领下文,纵向展开论证。
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样文章就会思路清晰,结构严密,具有强大的逻辑力与说服力。
【高考示例】2020 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权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全国Ⅱ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回答“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考生就必须回答,我对×××感触最深,并说明理由。
逻辑学三大规律的具体内容

逻辑学三大规律的具体内容逻辑学三大规律,即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是逻辑学的基础。
这些规律在逻辑运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推理和思考。
下面将具体解释这三大规律的内容。
1. 同一律同一律是指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它自己,即“一切事物都等于自身”。
这个规律非常简单明了,但是却是逻辑学的基础之一。
它强调了逻辑表达的明确性和准确性,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进行思维和逻辑分析。
对于逻辑中的同一律,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所有人都是人”,这句话表明了所有“人”的共同属性,同时也表明了这个属性(即“是人”)是这些人所共有的,而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否定的。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同一律的作用,同一律确保我们对于逻辑中的任何概念都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定义,使得我们能够准确地进行推理和逻辑分析。
2. 排中律排中律是指任何命题都只有两种可能的真假性,即“或是真,或是假”。
这个规律表明了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只有两种可能,它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不存在其他的可能。
排中律的目的在于确保我们进行思考和逻辑分析时不能存在任何的矛盾和混乱。
例如,当我们考虑一个命题“今天是下雨天吗?”时,这个命题只有两种可能的情况,要么是下雨天要么不是下雨天。
我们不能说“半下雨半不下雨”,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则。
排中律不仅仅适用于命题,它也适用于逻辑运算中的各种关系和连接词。
在逻辑分析中,排中律能够帮助我们对于各种逻辑关系和条件进行清晰明了地判断和分析。
3. 矛盾律矛盾律是指任何命题都只有两种可能的真假性,即“或是真,或是假”,不能同时出现两种情况。
这个规律要求我们不能对于一个命题同时既肯定又否定它,这就是说,一个命题与它的否定不能同时成立。
例如,对于命题“今天是下雨天”,它的否定命题是“今天不是下雨天”,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成立,因为它们是互相矛盾的。
这个规律也适用于逻辑中的其他命题和关系,它确保了我们的判断和推理的正确性。
总之,逻辑学三大规律是逻辑学的基础,对于我们的思维和逻辑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公式中的A 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
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
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
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
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
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
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
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
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
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
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
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
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
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
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
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两例说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
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
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
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
同是一块铁。
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
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
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
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
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
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
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
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
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
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
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
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
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
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
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
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