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鼠妇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上册鼠妇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上册鼠妇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上册鼠妇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了解鼠类生物的生态特点。

实验材料:
1. 实验室提供的饲养箱、鼠食、水瓶等
2. 多只健康的鼠妇
3.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饲养箱清洗干净,放入适量的鼠食和水瓶,确保鼠妇能够正常进食和饮水。

2. 分组观察:将鼠妇分成小组放置在饲养箱中,观察它们的行为习性和活动轨迹。

3. 记录数据:用实验记录表格记录每只鼠妇的活动时间、进食量、排泄次数等数据。

4. 观察结果: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它们如何寻找食物、建立巢穴等行为。

5. 总结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鼠妇的生态特点及适应能力,并讨论其对人类的影响和
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与安静,确保鼠妇的正常生活。

2. 饲养箱中的鼠食和水瓶应定期更换和补充,保持干净和新鲜。

3. 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回原来的饲养箱中,避免鼠妇逃逸或受伤。

实验延伸:
1. 可以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鼠妇的行为差异,如光照、温度等因素对其活动的影响。

2. 可以进一步研究鼠类生物的遗传与进化,了解其繁殖特点和种群动态。

实验评价: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鼠类生物的基本生态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观察和记录
实验数据的科学素养,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也能够对生态学等相关知
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初一生物鼠妇实验

初一生物鼠妇实验

初一生物鼠妇实验鼠妇,鼠妇又称“潮虫”,是一种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常见昆虫。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我们进行了一次初一生物实验——观察鼠妇。

在实验中,我们准备了若干只鼠妇,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和一些湿土。

我们将湿土放入塑料盒中,然后将鼠妇放入盒子中。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鼠妇在盒子里爬来爬去,寻找适合的地方。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们发现鼠妇在湿土中更容易生存和活动。

它们在湿土中爬行时,身体与地面保持平行,这表明它们在寻找食物或逃避危险时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得出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它们的食物来源可能包括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其他小虫子。

它们也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次实验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鼠妇的生活习性,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和研究昆虫。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知识,并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细胞生物虽然构造简单,但是也有着和多细胞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单细胞生物缺乏组织器官,而多细胞生物具有各种组织器官。

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如繁殖、运动、营养等。

而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生命活动。

单细胞生物在形态、生理、遗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而多细胞生物则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单细胞生物在环境适应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可以适应各种环境条件,而多细胞生物则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适应更复杂的环境条件。

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结构,起着保护细胞、调节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内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胞质基质和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细胞核是细胞的指挥中心,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过程。

单细胞生物的繁殖方式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完成的。

细胞分裂可以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究光1.2.2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究光1.2.2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4.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为主题,结合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积极探索精神。
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增强学科实用性。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并能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一影响。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步骤、收集和分析数据等科学探究过程。
2.学生需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对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阐述光对鼠妇分布影响的原因及生物学意义。
3.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
-生物学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如何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具体实例及对我们的启示。
4.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了解光对其他生物(如植物、动物等)分布影响的研究成果,制作成PPT或手抄报,下节课进行课堂分享。
7.情感升华: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初中生物《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概括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亲自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能够不断关注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依据:环境因素为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做好铺垫,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学生自学课本后分小组做探究实验,教师通过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强化重点知识。

2、教学难点: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依据:学生初次接触探究实验,要完整的完成一次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所以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通过分组实验,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程序设计:(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实验报告。

学生准备:每组鼠妇10 只以上,湿土、干土、不透光的盒子、透明塑料板、黑色纸卡、手电筒、笔、纸、表等。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自主探究、活动整合→拓展迁移,引新知→开放课堂,再探究2、教学流程:主通过制定计划探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有且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学生通过小组间、大组间的活动。

初中生物七上实验课教案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初中生物七上实验课教案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一、导入
提问:哪些同学找到了鼠妇?同学们都是在哪些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为什么会死亡呢?捉鼠妇时遇到哪些困难?鼠妇为什么会跑呢?鼠妇怕什么今天以光为例探究环境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预期目的:学生通过亲手捉鼠妇的过程切身体会鼠妇的生活环境。认识到鼠妇的生活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②不能,要有对比。还要设置一个无光组
有光组和无光组除了光这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完全相同。
③鼠妇数量越多,实验结果越准确,但也不能太多,统计会比较困难。
用1只鼠妇存在偶然因素,所以不行。
④不够,应该多做几次,实验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
⑤时间太短,鼠妇尚未稳定下来,可以1分钟观察一次,观察10分钟左右。
通过制定计划中遇到的问题明确探究实验的几个要素
①对照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
②单一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有且只有一个因素不同
4、实施计划
提醒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要随时做好实验记录。按照制定的计划来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填写书16页的表格
5、得出结论
选取最后一分钟的结果,分别统计黑暗处和光亮处鼠妇的数量。
6、表达交流
同学的交流相当于重复实验。各组交流实验结果,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讲解法、实验探究
授课时间
9.10-9.12
课时
1
实验器材
湿土、铁盘、玻璃板、纸板、鼠妇、
小结:
进一步探究
启发学生:鼠妇的生活还会受到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畅所欲言:温度、水分……
课后自己选取一个因素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过程。
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七年级上册生物影响鼠妇的非因素的实验方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影响鼠妇的非因素的实验方案

影响鼠妇的非生物因素的实验方案一、导入新课: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二、探究过程:(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做出假设: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学生分两组:1-5小组验证阴暗变量,6-10组验证潮湿变量。

1、假设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铺湿土,在设置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半湿土上盖上黑纸板,一半湿土上方盖玻璃板。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阴暗和明亮的环境。

引导学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一半盖上黑纸板,一半上方盖上玻璃板,然后把鼠妇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3)5分钟后,鼠妇大多数移至黑暗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6)预期结论: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2、假设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上方盖上黑纸板。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潮湿和干燥的环境。

引导学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干土上方应该盖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和干土上都盖上黑纸板,然后把鼠妇在湿土和干土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3)5分钟后,鼠妇大多数移至潮湿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6)预期结论: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3、全班学生根据两个预期结论,分析讨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学生得出结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水等。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光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活影响,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光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活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观察和结果分析。
1.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好奇心。
2.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观察指标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交流技巧。
2.学习设计实验方案,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鼠妇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对鼠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详细讲解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包括光周期、光照强度等方面,并介绍光对鼠妇行为、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在此过程中,我会结合课本内容,使用生动的实例和贴近生活的比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光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
2.学会制定简单的调查问卷,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如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等。
6.情感教育: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魅力,培养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7.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生物学科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根据我对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讲解,讨论以下问题:
1.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2.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在实验过程中,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结果如何分析,如何得出结论?
(四)课堂练习
3.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鼠妇
一、鼠妇的介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团子虫”,属无脊椎
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

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
长卵形,成体长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
中完全适合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
都有它们的分布。

第一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

但它们都需
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

不像
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合于陆地上生活,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为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常见的种类有潮虫科、
鼠妇科、球鼠妇科等代表动物。

二、鼠妇的生活环境及采集
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

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

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能够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实行采集,也可在平房
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实行收集。

我们在学校园里采集时发现,鼠妇的
数量较少,个体也较小,以一些个体小的为主。

在花盆底下能够采集
得到,但数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则其数量会很少,而且水
分过多数量也会大大减少。

为了采集的方便,我们经过一番努力后发现,如果把台湾草连根铲起,倒盖在墙边的草坪上(可盖两到三层),开始几天不要浇水,等草干了之后,三天左右浇少量的水,只要保护
相对潮湿就能够。

一个月左右开始采集,则可得到个体较大,数量较
多的鼠妇。

而且,采集过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

在鼠妇
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小心地保护,收集后,容器内应带一些湿土和注
意通风。

湿土是富含有机质,颜色以黑色,同时可放几片烂树叶或一
些植物的小根。

三、鼠妇的饲养
在实验室饲养鼠妇可用大的盆子如塑料水槽、也可用月饼的盒子。


盆子内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土壤以富含有机质为好,特
别是黑色的土壤则效果更佳,同时可放一些烂树叶。

土壤的含水量不
宜太大,每天可向土壤中喷洒少量的清水,水滴入过多,土壤容易形
成泥块或泥浆,这样会使鼠妇的活动减慢,甚至造成死亡。

能够用手
实行小测,用手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捏,没有水从指缝流出,松开手,轻轻一碰,泥土疏松,表明土壤的湿度适中。

同时每3天换一次土,
最长不要超过一周,换土也不要全部换,可放一半留一半。

鼠妇的密
度不宜过大,大概每1000毫升的容器内可饲养25---30只左右的鼠妇,密度过大,妇容易死亡。

盆子上可用黑布遮盖,保证有充足的空气,
同时用橡皮圈套住黑布,防止鼠妇逃跑。

也可在晚上开灯,也能起到
防止鼠妇逃跑的效果。

四、鼠妇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每次换土时,保留一部分原来的土壤;对换出的土壤要细心检查,以免因个别鼠妇“假死”或钻在土壤中而丢掉。

2、在实验室放置鼠妇时,要留心周围是否有其它动物如老鼠、蟑螂
等的危害。

3、土壤中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即可。

如果不小心加入的水太多,可用细沙实行调节。

4、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在饲养鼠妇时尽可能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

5、不要将饲养的鼠妇放在太亮的地方,尽可能给它提供较为黑暗的
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